《六国论》第2课时教师版
高中语文 第9课 六国论 第2课时同步教学课件 苏教版必修2

9.文中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就最后一段作一 下具体分析。(4 分) 答案 最后一段,作者将六国与秦的关系同 宋朝与契丹、西夏的关系作对比,从爵位的 高下、实力的强弱、地盘的大小、胜负的趋 势几个方面作对比,说明宋王朝如果因为赂 敌而亡国,实在是最下策。这样对比孰舍孰 取,非常鲜明。
整理ppt
10.作者认为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5 分) 答案 ①灭亡的共同原因是:韩、魏、楚用土 地贿赂秦国,削弱了国力,使齐、燕、赵失去 了强有力的援助。②齐:主观上“与嬴而不助 五国”,不分敌友。③燕:燕太子丹用荆轲刺 秦王的下策以图挽救燕国,结果更激怒了秦国。 ④赵:残害良将,用武而不能坚持到底。⑤燕、 赵灭亡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处秦将其 他国家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
(C )
A.① ②赂 二秦 败而 而. .力 三亏 胜
B.① ②赵 其尝 势五 弱战 于.于 秦.秦
C.① ②诸 以侯 事秦 之.之 所心 大礼 患天下之.奇才
D.① ②犹 良.抱 将犹 薪.在 救火
解析 A 项①连词,表因果,“因而”;②连词,表并列,不 译。B 项①介词,“跟”、“同”;②介词,“比”。C 项①② 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D 项①动词, “好像”;②副词,“还”。
整理ppt
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 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 分) 译文:_假__使__当__初__韩__、__魏__、__楚__三__国__各__自__爱__惜__他__们__的__国__土__, _齐__人__不__跟__秦__国__亲__附__,__燕__国__不__派__荆__轲__前__去__刺__秦__王__,__赵__国__ 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 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第20课《六国论》第2课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愿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追随。
故事:旧例。 是:这。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 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译文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 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 国灭亡的前例宋的情况作对照?
日:一天天,名作状。
月:一月月,名作状
以:而。
为1:治理。
无:通“勿”,不要
为2:被。 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 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 威势所胁迫啊!
第四段译文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 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 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 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 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 国苏 论洵
第二课时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及特殊语法现象。
2.理清文章在语言、结构和论证方法 上的特点。
本课件设计宜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第 4、5自然段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及特殊语法现象,在正确译文的基础上体 会苏洵明达而精深的政治见解。
苏教版必修2教案:《六国论》第2课时

六国论(2)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高中语文季一轮复习备课系列:3.1.1《六国论》教案2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了解使动用法。
教学设想:本文不同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把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
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
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相同,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
然后,将《论语》《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
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
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
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这就是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苏洵为文,成就显著。
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三人(三苏)之文章,盛传于世。
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可及,或慕而效之。
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大夫,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2.导语设计: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第八单元第七节《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史料补充: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三、巩固提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于:比。
而:却。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8.16《六国论》第二课时 (共23张PPT)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情境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父子”是谁吗?他们又有怎样的成就呢?其实“三父子”都曾写过《六国论》,都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态度,体现了作为文人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洵的《六国论》。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及相关经历,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结合课前的梳理与归纳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3.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4.背诵全文。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翻译全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目的,体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三、新知讲解学生课前积累,搜集有关六国和秦的相关历史资料。
1、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数据展示:①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燕前221年灭齐思考:在上面的列表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六国不断地贿赂秦国,灭亡的速度很快。
质疑:我们的发现和苏洵的观点是否一致呢?1、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梳理论证思路。
观点:六国破灭,非并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结构:总——分2、再读课文,作者是如何来论证六国灭亡的?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魏、韩、楚小邑大城得百倍亡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程度上对比奉繁侵急颠覆宜然道理上不尽不灭②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齐人未尝赂秦与嬴不助五国燕赵之君,始有远略智力孤危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战败而亡事实论证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③假设魏韩楚爱其地胜负之数弊向使齐人勿附于秦秦存亡之理在燕刺客不行或未易量赂赵良将犹在秦小结:在这两段中,作者分别论述六国灭亡的两个原因。
《六国论》 第二课时 教师版

《六国论》学案编写人:劳银萍孙宝泽审核人:王立群【学习目标】1、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2. 学习三---五段,掌握重点字词4.背诵三—五段课前复习案一、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以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3、举以予人(来)4、以地事秦(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2、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4、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课堂探究案一. 梳理重点字词1.终继五国迁.灭:迁,改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3.始速.祸焉:速,招致。
4.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5.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去。
殆,几乎7.诚.不得已:诚,实在,确实。
8.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天数,命运。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治理。
为: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势,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苟,如果。
以,凭借。
从,跟随故事:先例二、梳理一词多义兵: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暴:1、暴霜露(动词,曝露)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始: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2、始速祸焉(副词,才)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2、并力西向(名词作动词,朝着,对着)三、词类活用1.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2.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背诵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的句子。
二、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三、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自读导学】通读课文第3、4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释:翻译:【总结】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字(词)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课内探究】1、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2、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3、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总结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二学科语文编写人李华民日期 2012年11月25日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师版
学习目标
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想一想】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2自然段可以用哪一句话概括?
一、研习第3段。
1. 提问: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明确: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2. 提问: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明确:齐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赵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3. 提问: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4.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5. 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6.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7.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二、研习第4、5段。
1. 提问: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2.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
3. 提问:作者得出正面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这是作者要对北宋统治者说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4. 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5. 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
)明确: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
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
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
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
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
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
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6. 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
【参考观点】分久必合,天下求统。
//优胜劣汰的自然生存。
//进步代替落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 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并解释。
(1)李牧连却.之
(2)以弱.天下之民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 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词多义)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道: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道芷阳间行
6、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4. 明确特殊句式并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后秦击赵者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