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第二课时 教师版

合集下载

第20课《六国论》第2课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20课《六国论》第2课时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有人,有的人,无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于,副词 用到底,坚持到底,动词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想要,追求,动词 愿望,名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苟:如果。 以:凭借。 从:追随。
故事:旧例。 是:这。 译文: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 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五段译文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 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 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 国灭亡的前例宋的情况作对照?
日:一天天,名作状。
月:一月月,名作状
以:而。
为1:治理。
无:通“勿”,不要
为2:被。 译文:土地一天天地削减,一月月地割让,而走 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 威势所胁迫啊!
第四段译文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 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 也不能咽下咽喉去。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 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 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 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 国苏 论洵
第二课时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及特殊语法现象。
2.理清文章在语言、结构和论证方法 上的特点。
本课件设计宜先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第 4、5自然段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及特殊语法现象,在正确译文的基础上体 会苏洵明达而精深的政治见解。

第八单元第七节《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第八单元第七节《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名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积累各类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层次,学习运用分论点,掌握引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理解文章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史料补充: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三、巩固提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吗?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但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古论今。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因为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以“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
于:比。
而:却。
犹:还。
可以:可以凭借。
苟:如果。
以:凭借。
下:名作动,降低身份。

六国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六国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

六国论第二课时优秀教案一等奖【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文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甸式和一词多义3、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学习重点】理解文童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学习课时】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

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二、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闺,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祜集》,本文选自《嘉祜集笺注》。

(_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解题:1、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奏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奏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j暾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8.16《六国论》第二课时 (共23张PPT)教案

8.16《六国论》第二课时 (共23张PPT)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六国论》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情境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同学们,你们知道“三父子”是谁吗?他们又有怎样的成就呢?其实“三父子”都曾写过《六国论》,都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态度,体现了作为文人的家国天下的情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洵的《六国论》。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苏洵及相关经历,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结合课前的梳理与归纳翻译全文,把握文章大意。

3.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4.背诵全文。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翻译全文,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史论”的写作特点,体会史论作品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六国灭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目的,体会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三、新知讲解学生课前积累,搜集有关六国和秦的相关历史资料。

1、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数据展示:①六国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温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②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燕前221年灭齐思考:在上面的列表中你有什么发现?明确:六国不断地贿赂秦国,灭亡的速度很快。

质疑:我们的发现和苏洵的观点是否一致呢?1、朗读课文,找出作者的观点,梳理论证思路。

观点:六国破灭,非并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分论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证结构:总——分2、再读课文,作者是如何来论证六国灭亡的?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魏、韩、楚小邑大城得百倍亡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程度上对比奉繁侵急颠覆宜然道理上不尽不灭②不赂者以赂者丧——齐、燕、赵齐人未尝赂秦与嬴不助五国燕赵之君,始有远略智力孤危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战败而亡事实论证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③假设魏韩楚爱其地胜负之数弊向使齐人勿附于秦秦存亡之理在燕刺客不行或未易量赂赵良将犹在秦小结:在这两段中,作者分别论述六国灭亡的两个原因。

《六国论》第2课时教师版

《六国论》第2课时教师版

年级二学科语文编写人李华民日期 2012年11月25日六国论第二课时教师版学习目标1.质疑解难,归纳梳理《六国论》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章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想一想】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2自然段可以用哪一句话概括?一、研习第3段。

1. 提问: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明确: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2. 提问: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明确:齐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赵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3. 提问: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4.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5. 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相同,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 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不同点: 对抗秦国的方式不同 \\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6. 提问: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7. 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二、研习第4、5段。

1. 提问: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明确: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2. 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六国论(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教学目标】一、理解并背诵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重点的句子。

二、理解作者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三、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自读导学】通读课文第3、4段,解释划线和加点的实词虚词,翻译文中句子,并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 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释:翻译:【总结】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字(词)三、词类活用四、特殊句式【课内探究】1、文章第一、二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2、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是什么?3、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总结与反思】。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

最新整理《六国论》第二、三课时教案《六国论》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教稿

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教稿

临开一中高二年级(下)语文学教稿编号 8课题:《六国论》第二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薛振华审核人:时间:2014年4月(第2周)【学习目标】翻译第2、3自然段,归纳其文言知识并分析。

【学习重点】翻译第2、3自然段【学习难点】分析第2、3自然段【自主学习】一、翻译课文第2自然段,并解释加点词。

秦以.攻取之外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思厥.先祖父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理固宜..然此言得.之【第二段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义暴秦之欲无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A、秦以攻取之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古:今:)百倍B、思厥先祖父(古:今:)C、至于(古:今:)颠覆,理固宜然。

4、翻译并辨别以下文言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A、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二、翻译课文第3自然段,并解释加点词。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斯.用兵之效也洎.牧以谗诛...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第三段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2、找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它的意义和用法。

A、后秦击赵者再()B、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3、翻译并辨别以下文言句子是什么特殊句式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B、洎牧以谗诛【合作探究】1、第2自然段印证了第1自然段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学案
编写人:劳银萍孙宝泽审核人:王立群
【学习目标】
1、能背诵全文,并准确地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3、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

2. 学习三---五段,掌握重点字词
4.背诵三—五段课前复习案
一、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

1.秦以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来)
4、以地事秦(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子孙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

都是代词。


4、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课堂探究案
一. 梳理重点字词
1.终继五国迁.灭:迁,改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亲近。

3.始速.祸焉:速,招致。

4.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5.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去。

殆,几乎
7.诚.不得已:诚,实在,确实。

8.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理,天数,命运。

9.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为,治理。

为:被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10.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势,趋势。

1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苟,如果。

以,凭借。

从,跟随故事:先例
二、梳理一词多义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名词作动词,朝着,对着)
三、词类活用
1.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名词作动词
2.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名为动。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为动。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每天、每月。

名作状。

6.以地事秦: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10.始速祸焉。

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四、梳理文本
(第三段)
1.第三段中齐、燕、赵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明确:齐: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王招致祸患。

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

2.这论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明确:“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4.这段中使用的是何种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正反论证
(第四段)
1.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承上启下
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启下,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

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秦之根源。

自然引出下一段。

(第五段)
1.第五段使用了何种写作手法?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古讽今委婉地劝谕北宋王朝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课后探究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

(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2、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译文: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文: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啊!
二.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六国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0.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1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1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也
5.不赂者以赂者丧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暴霜露,斩荆棘。

9.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暴霜露,斩荆棘
1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12.如弃草芥
13.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