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特征,真的是个有趣的话题。
要说中医,这可不是简单的看病吃药,里面的门道多得很。
想象一下,古人坐在竹椅上,喝着茶,神情自若,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中医养生,就像是一种生活艺术,讲究的是“顺应自然”,就像是和风细雨,轻轻抚摸大地。
说到中医,首先得提提“阴阳”理论。
这就像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咱们得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过得更舒心。
阴阳的变化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讲究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像是白天黑夜的轮换。
没错,就是那种“有失必有得”的感觉。
很多人觉得中医神秘,但其实它就像一个老朋友,懂得你身体里的各种小秘密。
你今天心情不好,可能是“阴气”重了;明天吃得太油腻,可能是“阳气”上来了。
这种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再来聊聊“气”。
在中医里,“气”可是个大角色。
你想想,一个人如果没了气,肯定活不下去,对吧?气就像是身体里的能量,流动得顺畅,才会让你觉得神清气爽,活力四射。
我们常听说“气血”,其实就是气和血的合作。
要是气血不足,那整个人就像是没电的手机,随时都可能关机。
中医的养生之道,往往就是要让这股“气”流动得更顺畅,怎么做到呢?当然少不了运动,打太极、散步,甚至就随便在家里扭扭腰,这都是给“气”加油!再说说“经络”。
这玩意儿就像是身体里的高速公路,连接着你各个器官。
想象一下,堵车的时候,心情多糟糕啊!经络通畅,身体就像是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能量快速流动。
中医养生讲究“调理经络”,常常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来疏通这些“交通枢纽”。
你要是听过“针灸”这门艺术,肯定会觉得特别神奇。
那些小针头就像魔法棒,扎在身上,居然能让你整个人轻松不少,疼痛感瞬间消失,简直就像是重生一样。
还有中药,那可是中医的一大法宝。
想象一下,药材们就像一群个性十足的明星,各自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长。
有些药材专门调理气血,有些则可以清热解毒。
中医养生特别讲究因人而异,别人喝得好的药,你未必适合,这就是个性化的魅力所在。
2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陈吉炎
生药学教研室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 中医养生学综合应用预防医学、心理医学、 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 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知识,认识疾病的发 生、发展和消除规律,通过颐养心身、增强 体质来预防疾病、益寿延年的实用性生命科 学。
生药学教研室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二、特点 1.呵护生命,顺应自然 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 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 自然、社会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动 与静、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 人生三宝 ——“精、气、神” ,作为养 生保健的核心 。
生药学教研室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2.源于生活,引领生活 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 坐、卧之中。 讲究和谐适度:阴阳平衡,守其中正, 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 例如,情绪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 中和适度。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 形劳而不倦等。 适度的原则: “养生以不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晋 代养生家葛洪)
生药学教研室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3. 3.扶正纠偏,审因施养 药食同源,药物食物均有
寒、凉、温、热四性
平衡方式: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实则泻之
虚则补之
生药学教研室
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4.身心兼养,动静结合 嵇康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了几个 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 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 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 住了养生的根本。他的养生思想得到著名医学家 孙思邈、养生大家陶弘景等人的推崇,对后世产 生深远影响 。 “动”与“静”是道教养生哲学的一对基本 范畴; “恬淡虚无”是“静” ; “流水不腐, 户枢不蝼“动也。”动形以达郁” 。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

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
02
操,缓解压力
学会放松:学会放松,避免过度劳累,
03
保持身心健康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
04
关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中医养生学的应用
养生保健
饮食养生:合 理搭配食物, 保持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坚 持锻炼,增强 体质
心理养生:保 持乐观心态, 减轻心理压力
起居养生:规 律作息,保证 充足睡眠
环境养生:选 择适宜居住环 境,保持空气 清新
药物养生:根 据个人体质, 合理使用中药 进行调理
疾病预防
01
饮食调理:合理搭配 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03
心理调适:保持心情 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02
运动锻炼:坚持锻炼, 增强体质
04
预防疾病: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形体的养护包括饮食、运动、起居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身体健康。
4
精神的调养包括情绪、心态、意志等方面的调养,以保持心理健康。
5
形神共养强调身心的协调统一,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之一,强调运动与休息的平衡。
动是指身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 伽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静是指精神修养,如冥想、深呼吸、 打坐等,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动静结合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 康,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养生学的主要方法
饮食养生
食物选择:选择适 合个人体质和季节 的食物
饮食搭配:注重食 物之间的搭配,达 到营养均衡
饮食规律:定时定 量,避免暴饮暴食
饮食宜忌:根据个 人体质和疾病情况, 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六个基本特点,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1、以养气为要。
气是中国医学特有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养气。
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化生的,因此养生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养人体之气,以保养正气为本。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2、强调治未病。
“未病”是指可能发生的疾病或可能出现的继发症。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原则。
所谓治未病,简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当未病之时,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而在既病之后,要采取措施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恶化。
由此可见,从治未病的第一方面意义看,它与养生学的内容相一致。
从第二方面的意义看,如果患者自觉的或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药疗、食疗或起居、气功、体操等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促进恢复,那也是养生行为。
张仲景的“养慎”说就是治未病思想。
《金匮要略》第一篇就提出这种思想。
养慎的核心就是外避六淫,内养正气。
“治未病”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学家所重视。
中医养生学基本特点3、重视厚德养生。
中医养生学强调道德修养对于养生长寿的重要性。
德高者寿高,这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论语·雍也》及《孔记·中庸》中均记载孔子关于仁者寿的观点,认为仁慈的人,有爱心、心地善良的人,能享长寿。
老子把慈善、节俭和不为天下先,视为人生三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样重视道德修养。
庄子论养生也是强调精神生命的重要性。
有仁爱之心不仅自己健康长寿,也能使他人健康长寿。
为君者仁,则其民亦寿。
《汉书·董仲舒传》说:尧舜行德,则民仁寿。
上行下效,全社会都具有真诚的爱心,自然能出现一个健康长寿的社会。
崇仁修德,这便是内养正气,属于养生学之养神养心的范畴。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健康的学问,旨在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强调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整体的平衡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因此,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调整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二、强调个体差异
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养生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学注重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环境等因素,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三、强调预防为主
中医养生学强调预防为主,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养生学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四、强调自然疗法
中医养生学强调自然疗法,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中医养生学推崇自然疗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以及自然环境的调节,如阳光、空气、水等,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五、强调平衡饮食
中医养生学强调平衡饮食,认为饮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中医养生学注重饮食的平衡,包括五味、五色、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等,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健康的学问,它强调整体观念、个体差异、预防为主、自然疗法和平衡饮食等基本特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复习大纲

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养生:是人类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有意识地根据人体生长衰老不可逆的量、质变化规律,所进行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人体生命活动变化规律,研究调摄身心、养护生命、却病延年的理论和方法的中医分支学科(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整体动态;和谐适度;综合实用;适应广泛(三)养生的目的和意义1.保持健康、益寿延年2.康寿意义、社会意义、医学发展意义、中医教育意义(四)中医养生学与相关学科领域的关系;养生与保健;养生与亚健康;中医养生与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学(五)学习要求和方法1.前后联系,牢固掌握教材内容2.知性并重,在养生实践中检验真知1)广求真知2)坚持践行A.养生坚持生活化B.养生坚持精专一、发展简史:远古起源期;先秦奠基期;秦汉形成期;魏晋隋唐充实期;宋元发展期;明清鼎盛期;近现代弘扬期二、基本观念(一)生命观:中医养生学的生命观是其对生命存在性质、生命活动特点、面对生死的态度等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
1.生命基础1)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源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神:中医范畴内的人体之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2.生命运动1)生命是天地之气运动的产物2)生命是运动变化的过程3)生命的运动形式3.生命态度:乐生恶死;重生贵生;尊死慰生;主动养生(二)夭寿观:中医养生学的夭寿观,是对人体生命全过程中的天年、夭寿、衰老等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1.天年:即自然寿数,也就是人在完全理想的状态下,精气不受任何额外损耗和扰动时,生命自然延续所获得的寿命2.夭寿:“寿指人的年龄超过80岁;“夭”指人的年龄不足60岁,也就是未老而亡3.衰老:指人在跨国盛壮期之后,直至死亡,根源于五脏衰退,而必然经历的以五脏为中心的规律性生命退化过程4.影响因素1)先天禀赋:体质说;命门元气说2)后天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行为因素;疾病损伤(三)健康观:是指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健康的认识,这是健康观的主体;二是对如何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认识1.中医的四维健康观:形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道德健康2.形与神俱的健康标准1)形体生理健康的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洪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2)精神心理健康的特征:精神愉快、记忆良好、心态平和、适应良好、道德高尚3.正确认识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对立观和共存观。
中医养生特点

中医养生特点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特点,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特点(1)适度中医养生学讲究适度,认为养生者只有有所节制,保持适度,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效果。
例如,中医养生学认为,七情不能波动过大,要注重调摄;人体不能过于劳倦,劳动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房事不要过于频繁。
(2)持之以恒中医养生学认为养生贵在坚持,养生不能三心二意,不能“两天打鱼,三天晒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3)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养生,不能一刀切,没有绝对永恒的养生之道,它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
中医养生学注重养生的变通性,认为养生者应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4)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医养生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使得中医养生学更加具备科学性、实用性。
(5)天人相应中医养生学非常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人的生命、健康时往往同自然规律相联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6)用于日常生活中医养生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将养生寓于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去,让人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养生。
女人中医养生法1、保持身心舒畅多吃胶质食物肾精足,衰老慢中医常说“肾主藏精”,“精”相当于人体的固定资产。
肾为先天之本,也就是说,这笔固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父母给的,所以有的人天生肾精足,好比“富二代”,有的人则天生孱弱。
无论穷富,都要节约,若挥霍无度,都会肾虚。
说到“肾虚”,很多男人会主动给自己扣上这顶“帽子”,但其实,肾对女人也尤其重要。
女性肾虚的表现很多。
肾阴虚可以有失眠多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烈光
2009年3月初香港“治未病”论 坛
2013年11月24日台湾
林享能先生 105岁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的 祖先为了生存的需要,与大自然进行各种顽 强斗争的同时,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并在劳 动与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逐 渐创立了拥有独具特色的养生观念、奉为圭 臬的养生法则和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的中医 养生学。
养生具有
历史悠久性:伴随人类出现而出现; 理论独特性:是具有养生学科特点的中医 理论; 方法多样性:只要能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 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于养生; 有效性:经过了千年检验; 民族性:发源于中华大地,暂时只流传于 中国及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周边亚洲国家。
悠久的历史 独特的理论知识 丰富多彩的方法
2、动态
生命恒动的认识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征;
从动态出发,中医养生以“权衡以平”、
“审因施养”为最根本的养生法则;
养生就是通过权衡来保养生命; 权衡情志、权衡劳逸、权衡膳食等。
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 生于香港 97岁
二、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强调不偏不倚、以和为贵;
人的生命应始终保持在一种和谐状态,
养生是一生的工程,健康长寿是一个长
期的目标,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保养。
2013年9月岷山饭店
四、适用广泛
养生与每个人一生相伴; 生命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到老年,乃
至临终,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
内容;
人在无病之时、未病之时、患病之中、
病愈之后均有养生的必要;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养生规划。
卓有成效的实践验
鲜明的东方民族风格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博 大 精 深 的 理 论 体 系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瑰 宝
祖 国 医 学 宝 藏 中 的 璀 璨 明 珠
中医养生
各地域人民 养生智慧
吸收、融合、提炼
道、儒、释 家养生经验 中 医 理 论
医家、养生 家养生经验
古代天、地、生、 文、史、哲知识
也可称为生理状态、稳态等;
人的行为应有常度,过则为害; 养生以不伤为本,恢复生命的和谐状
态是养生的目的和特征。
三、综合实用
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
……
运动
精神锻炼
规律生活
手段的综合才叫良好的养生
生命活动是复杂的,影响人体健康的因
素在不断变化,人体的机能状态也在不
断变化;
各种养生方法齐头并进、综合调摄;
李 克 光 先 生 91 岁
2012年2月于李老家中
戴 佛 延 先 生 95 岁
2006年10月戴老宿舍前
朱鹤亭先生 86岁
陆 广 莘 先 生 86 岁
2012年10月南京养生国际会议
一、整体动态
1、整体
中医养生以“天人相应”、“形神
合一”为其整个学术的核心; 强调养生要注意达到和保持人体与 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生物环境) 的统一; 强调人体自身要达到统一,“形与 神俱”、“精充气足神旺”。
2013年4月联合国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