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墙上的斑点》教案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2、理解作品诗意的语言风格和精巧的结构安排
3、比较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法,密切联系作者创作年代及个人经历,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跳跃性思想流动中包含的对现实的深刻体会。
2、对比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思考和写作的动力
2)体会作者在意识流动中所蕴涵的对生命、现实、文学以及体制与观念的深沉思考。
学情分析
1、知识底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和分析内容内力。
2、思维障碍:大部分孩子从没接触过意识流小说,还只会用一般的评鉴方法品评这篇小说,错误认为本文缺少阅读价值。
3、知识障碍:不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生命的无常
(4)向往诗意的和谐世界
……
2、把第9段“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一部分内容按诗行排列,让学生朗读后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总结本文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行文结构特点。
结合我国同时期女作家张爱玲,谈谈当时女性作家的创作诉求。(联系两位女作家的生平经历)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我们也有对现实的思考和判断,让我们也尝试用意识流小说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的存在!
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
《墙上的斑点》
授课科目
语文
内容分析
1.地位概述: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课本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小说中有大量联想、议论和抒情的成分。小说承载着伍尔鞭的许多代表性思想及小说理念,是学生们了解意识流小说特点的经典之作。
2.知识体系:
教学重难点:1)掌握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及本文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
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
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
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11.《演讲与辩论》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16.《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小说《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

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小说《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高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时期,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下面店铺给高中学生带来语文选修课本小说《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材分析为什么开设这门课?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
通过这门课,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
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
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
这套教材采取什么样的编排方式?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
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为四个板块: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阅读:阅读部分选取两篇小说,一篇精读,一篇略读。
精读部分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赏析,略读部分的文章由学生自行阅读,老师也可在课内外对学生进行指导。
阅读部分所选小说以短篇为主,适当节选一些长篇中的精彩章节。
它们是在征求了许多作家、学者的意见之后精选出来的。
每一篇都经过了精心的考量。
其深浅度与难度,充分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能力、承受能力与鉴赏能力。
所选作品都是外国小说中的经典,充分考虑到了小说发展史、创作方法、小说流派以及国家和地区,适当注意作品的时空分布。
每篇都在写作方面有可说之处,可供学生写作之借鉴。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
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
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
其次它是文化的。
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
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第三,它是经典的。
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
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
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
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
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
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归纳如下:1.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
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2.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到陌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三单元《丹柯》教案

《丹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丹柯形象,把握小说基本主题;2、分析族人形象,多元解读小说主题;3、理解小说主题的永恒性。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及多元化主题。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丹柯在小说中的多重身份变化;2、研读小说结尾,理解崇高的悲剧英雄形象;3、理解族人在小说中的身份变化;4、探讨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教学过程】【导入】(知识链接)PPT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罗兰·巴特曾经说过:“一部作品之所以永恒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独一无二的意义强加于不同的人身上,而是因为它对同一个人提供许多不同的意义。
”(特别关注这段话中的四个关键词:作品、永恒、不同、不朽。
由此切入到本篇课文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小说主题的多元和永恒。
)(导入课文)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丹柯》这篇小说,完成一场小说主题解读的精神之旅。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PP T在正是进入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位伟大的哲学所提出的一个概念。
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两位哲学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艺术或者说文学作品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该通过形象传达出思想。
所以,我们今天的主题解读不妨从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丹柯着手。
(为小说解读提供理论的基础:“形象大于思想”。
可见人物塑造是主题实现的重要途径,所以解读人物是解读主题的最好手段。
)一、从丹柯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预习反馈)通过课前预习和学案练习,我们看到丹柯具有哪些身份?有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展示你所读到的丹柯身份。
展示内容预设:美男子、族人的朋友、领导者、骄傲的勇士、英雄、悲剧英雄……(通过寻找丹柯多重身份的变化,把握小说的基本情节。
)(设疑激趣,贯穿全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重身份呢?为什么他的身份会发生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解读一下小说吧。
(带着疑问进入课文,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英雄的出现1、丹柯刚出现时,小说是怎样来描写他的?请同学们找到相关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话题:人物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优质课教案_4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设计人教2003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目标:1、区分“圆形人物”、“扁平人物”的概念2、认识两种人物类型在小说创作中的优劣3、如何看待人物类型的划分教学重点:1、学会欣赏小说以及影视中的人物形象2、分析概括人物性格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导入:名人漫画导入我想请同学们看几幅人物漫画,看你们能不能通过漫画说出人名。
(学生回答)那么你们是怎么认出来的呢?(学生说明主要特征)那么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完全长成这样吗?当然不可能,不然岂不是成了怪物了是吧。
其实呢,通过抓住外在特征然后再进行夸张是漫画的一个特点,这样既能最大程度突显出人物外在的特征,也能保证不失真,让人们一眼就能辨别出来。
大家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对了,漫画的这种创作方式在我们的小说人物创作中也是存在的,在小说中通过抓住人物内在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加以扩大并描写,这种被塑造出来的人物就被称作“扁平人物”,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圆形人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讲的内容(教师板书“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一、“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概念1、17世纪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提出“扁平人物”被称做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者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2、谈论:我们必修教材里学习了六篇小说,我们把这六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列出来,大家来回顾讨论一下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初步判断其为圆形人物还是扁平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祝福》“我”祥林嫂鲁四老爷《老人与海》桑迪亚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边城》边城山民结论:圆形人物包括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我、祥林嫂、林冲扁形人物包括鲁四老爷、桑迪亚哥、别里科夫、边城山民(基本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人物个性)二、“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优劣各位同学,假如你们是一名写作者,由你来创造安排笔下的人物,你会更愿意塑造圆形人物呢,还是扁平人物?(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引导并总结)1、人物类型对比圆形人物:优点——具有性格厚度,表现人物更深层更多元的性格特点,给人以真实新颖之感,不会感觉虚假、枯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备课思考

5、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简洁;
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蔓丛生,伍尔 芙惯用叙述的“加法”。 6、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加法”使 得叙述繁复?
(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意识流、抒写感受、描述 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
《炮兽》一文大量运用对照手法,在这篇课文 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请分 析对照在场面描写中的作用。 1、第一场景中蕴含着哪些对照? 2、第二场景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照? 3、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
2020/6/29
4、《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 《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 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讨论:《炮兽》这 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四、总结场景
场景是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的。课后研 究本文中的自然环境对于表现作品主题,刻画 人物性格的作用。
一、切分场景
二、欣赏场景
三、探究场景
四、总结场景 2020/6/29
《娜塔莎》教学设计
一、请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明确: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
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 急心情的描述。
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 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
2020/6/29
2、编写意图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 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 结晶。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 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 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 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 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 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 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备课建议(二、三、四单元)ppt 人教课标版精品课件

2,专家? 《孔乙己》 鲁迅:“并没有别的深意 ”
茅盾:“揭露科举的罪恶” 孙伏园:“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项链》 莫泊桑:“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 ” 教材编者:“批判资产阶级虚荣心” 3,哪一位专家? 4,每一位读者?
三,主题有几个? 脂砚斋:情书说 史书说 悟书说 梅新林:贵族家庭挽歌 尘世人生挽歌 生命之美挽歌 杨建华:爱情的虚无 功名的虚无 人生的虚无
二,本章节中丹柯有什么心理感情变化? (愤怒——怜悯——责任——苦恼——献身) 三,为什么会有这样深刻的感情变化? (懈怠——受苦——命运——疑忌——无知) 四,族人是外因。丹柯是怎样的人? (坚强执著,一心为公,不计得失—— 遭人疑忌、牺牲生命) 五,从此可见,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歌颂坚强执著,一心为公,不计得失的精神)
3,推动情节发展
例:孙犁《荷花淀》”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 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 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 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 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4,暗示人物性格
例:曹雪芹《红楼梦》“进入三层仪门,果 见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不似方才 那边轩峻壮丽;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 鬟迎着。”
情窦初开的年华,一朵鲜花,谁采不是采,谁献不是献。也可以说、谁先采来谁先戴。但是、爱情还存有它诸多的要素与情感的诠释。 人到成熟自然而然就会寻求恋爱。恋爱会造就情侣的幸福与美满。爱情与年龄无关;有共同语言,相似情怀,类似的经历坦诚自然的交流,毫不做作的表现。只有深入了解,才有爱情的起因。爱情用真情来实现相互交流的过程。爱情是向往,是打造婚姻的基础。 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从古至今,在世俗面前往往是种摆设。门当户对,门第观念。才会有爱情悲剧故事的上演:《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全面再现了封建世俗末世人性世态,揭示了弱势与强势的种种悲剧与无法调和的社会矛盾。 爱情的行为是柔,慢条斯理,不是急于求成。爱情是双方感情的因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叫爱情。爱情是有针对性的,千万别搞错,有的只是友情层面上对你好,那不是爱情。一个人来维持痴情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没有物质的爱情是可悲的,他保证不了爱情的延续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专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外国小说欣赏》教学重点的确立
《外国小说欣赏》作为必选教材,确立其教学重点的标准,主要应该有如下几条:
1、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与戏剧”的条款中有6条,湖南省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用) 将课程标准细化为5条。
这应该是我们在处理教材时的根本依据。
我在上第一单元的时候,以比较阅读的办法处理两篇小说,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朗读语言来把握小说的深层寓意和艺术特点,都是从上述标准中得到启发。
2、依据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
小说《桥边的老人》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并不陌生,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也十分简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在对话中的完成,所以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的对话中蕴含的深刻的寓意,也既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所以对“冰山理论”在小说中的体现的鉴赏理所当然是课堂的重点。
而小说《墙上的斑点》最大的特点当然是“意识流”,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流派其主要特点和创作手法是什么就成了教学的重点。
3、依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课后思考与练习
依据王荣生教授的研究,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体有四种功能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
定篇功能的,如编一个“魏晋风度”
的单元,选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十八则),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其目的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彻底、清晰、明确地地领会”某个方面的内容。
例文功能的的选文,其主要特点是知识统帅选文,选文主要起知识的例证作用,例文只用“文”的某个部分或某些点的某些方面。
样本功能的选文,其主要作用类“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叶圣陶语),从形式上看,类似于旁注评点。
用件功能的选文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去学习这篇文章,而是让学生用这篇文章里的知识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此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
用件类选文大致有“语文知识文”“引起议题文”“提供资料文”三类。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显然不是定篇、样本和用件性质的,但有点像例文,就是用该篇例文来举证某个问题、某类知识或某种手法。
例如《桥边的老人》就是用来证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和第一称有限视角的一个例子。
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来看,也是作为例文来篇写的。
所以《桥边的老人》的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叙述的角度与人称上。
同时可以兼顾“冰山理论”。
4、重点的确立还是要从基础性出发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必修课的目的是形成共同基础,选修课的目的是要促进多样发展和个性化。
但既然选修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选,而是必选,即使要促进多样发展,也要在注重基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促进多样发展。
所以在处理任何一篇小说的时候,都不能忘记对基本内容的理解。
我在处理《桥
边的老人》和《墙上的斑点》时,都安排了理解文章内容的专门环节,对《桥边的老人》甚至安排了了解作者海明威的专门环节,就是出于这个考虑。
二、《外国小说欣赏》教学需要处理的几组关系
1、主题与话题。
文章的主题和单元的话题到底是不是重点?是都是重点还是只有其中之一是重点?从教材价值论的角度来看,组成教材的选文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之分。
所谓“原生价值”就是选文原本作为社会阅读的客体而存在的价值,作者创作它是为了传递某种信息,读者阅读它也是为了获得某种信息。
而选入教材后,如何传播“某种信息”的价值即“教学价值”。
在语文课程里,主要不是学习“原生价值”,而是学习“教学价值”。
从这个角度讲,话题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而主题则不一定。
同时从教材的编排来看,它既不是以文体组文,也不是按照定篇、样本和用件的功能编排,而是以例文的形式编排,因此话题也是重点。
2、解读与鉴赏。
上必修教材,可以搞点解读;而上选修教材,鉴赏应该是重点。
而且从《外国小说欣赏》的题目来看,也应该注重欣赏。
欣赏的角度很多,有主题、结构、人物、环境、语言、艺术手法、构思特点等等。
但我们要注意几条:一是要在欣赏中点示基本的文学知识;二是要指点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欣赏角度与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三是要突现作品本身显著而独特的“美点”;四是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五是一定要结合语言点,落实在文本之中,避免架空分析;六是绝不能上成讲
读课、讲析课甚至串讲课,要注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这在必修课教学中也是反对的,更遑论还是选修课。
3、精读与泛读。
教材每单元编排两篇文章,第一篇是精读,第二篇是泛读。
通常的做法一是只上精读,不上泛读;二是精读、泛读逐篇上,应该说这两种做法都是不行的。
我觉得在教材的处理上,可以有以下一些方法:一是把选文作为例文、把话题材料当作用件来处理,就是围绕话题选点赏析,同时以话题知识指导赏析;二是找到适当的角度,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赏析;三是将重点放在精读上,而将泛读当作拓展阅读材料来处理;四是难文要浅教;五是长文要短教,教材中的文章除了《桥边的老人》《丹柯》《清兵卫与葫芦》《在桥边》《半张纸》《沙之书》《骑桶者》等几篇外,都比较长,如果不长文短教,必定是费时费力不讨好的事。
4、单一与综合。
教材一共是八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一个话题。
除了第一单元只能讲“叙述”这个单一的话题外,其它单元都有一个综合的问题,比如第二单元讲“场景”,有没有必要讲“叙述”?有必要的话,要如何讲?讲了会不会花的时间过长,这毕竟是高三呀?我的看法是适当的综合可能还是必要的,它有助于对前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但一定要适当,而且要从选文的实际出发。
比如《清兵卫与葫芦》中先写清兵卫放弃自己的爱好,再说明原因,可以顺便巩固一下叙述的方法(倒叙)。
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具有启发性和警示性,也可以花一点时间探讨一下主题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