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检测方法
血培养项目检测流程

血培养的污染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棒状杆菌、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和微球菌等是常见的污染菌。
血培养的耐药表型报告
耐药表型的报告
血培养的耐药分析报告
谢谢关注 敬请指导!
成人 10~15ml
消毒程序:儿皮童肤消毒3~(三5m步l法)——30S酒精、30S碘酊、30S酒
精
婴幼皮肤儿消毒1(一~2步m法l )——0.5%葡萄糖酸洗必泰作用
30s(不适用骨于髓2个月1以~2内m的l 新生儿),或70%异丙醇自然干燥
(适用于2个月以内的新生儿)。
培养瓶消毒——60S酒精、无菌纱布、棉签擦干
方法2
连续速率 法
去除前面2小时的采集点,每6个点拟合一个斜率,至少连续9个拟合点满足:1.斜率比值 (加速度)大于0.64;2.斜率值大于0.54。最短报阳时间为4小时20分。
方法3 方法4 方法5
方法6
阈值法 15个数据点内有6个点超过阈值32,最快报阳时间为1小时。
阴性
当前采集点时间减去上瓶时间大于5天。
血培养-采样量
血液中细菌和真菌的检出率依赖于足够的血量,但并非越多越好,超过一定数量的采血量会
稀释培养基内的肉汤,使肉汤无法有效中和血中的抑制物质(补体、抗体、抗生素)。血量
与培养液的比例以 1:10为宜,但对已接受抗菌药物长达 10 天以上的患者, 采血量与培养
基的比例应为 1:20 或大于 1:20 为宜。
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 TOF MS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
检测器
血培养操作指南

血培养操作指南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在血液中的生长。
它可以帮助诊断生物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并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本文将介绍血培养的操作指南,包括准备工作、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等内容。
一、准备工作1. 清洁操作区域:确保操作区域干净整洁,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可以使用70%酒精或其他消毒剂对操作台面进行消毒。
2. 准备培养基和试剂:血培养通常使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寒天培养基,如血琼脂(Blood agar)或巧克力琼脂(Chocolate agar)。
此外,还需要溶血素试剂用于检测细菌的溶血能力。
3. 样本采集器具:准备血液采集器具,如一次性血管采血器、针头和注射器等,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干净无菌。
4. 实验器具消毒:对使用的实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如培养皿、注射针、试管等。
二、操作步骤1. 血液样本采集: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
常见的采集部位包括静脉、手指或动脉,具体采集方法请按照医学标准操作。
2. 分配样本:使用无菌的技术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配到不同的培养皿中。
常见的分配量为每个培养皿2-5毫升。
3. 涂布培养基:使用无菌的匀涂棒或玻璃棒,将血液均匀涂布在准备好的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
4. 培养条件设置:将涂有血液的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培养时间。
一般情况下,37℃是最常用的培养温度。
5. 观察培养结果:在培养箱中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
如果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会在琼脂表面形成菌落。
通常需要培养24小时以上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
6. 溶血试验:将生长的培养物用溶血素试剂滴于琼脂表面,观察是否有细菌对血细胞进行溶血作用。
7. 结果解读:根据生长的菌落形态和溶血试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性质。
进一步的鉴定和确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和检测。
三、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整个实验过程中应遵守严格的无菌操作,防止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血培养的采集方法

血培养的采集方法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微生物感染。
正确的血培养采集方法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感染病症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血培养的采集方法,以帮助大家正确操作。
一、术前准备在进行血培养采集前,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检查工具准备:血培养所需的材料包括无菌采血管、无菌抽血针头、消毒用品等,确保材料的无菌与完整性。
2. 患者准备:告知患者采血的目的和过程,并征得其同意。
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病情情况,以便在采血过程中做好相应的处理。
二、采血部位选择血培养采样主要选择下列部位之一:1. 静脉:常用的采血部位是肘窝静脉,因为该部位的血管较为直接且较粗,便于采血。
2. 动脉:对于疑似动脉感染的患者,采集动脉血进行培养以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三、采血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让患者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保持舒适的姿势,并让其伸直手臂。
2. 术前消毒:选择采血部位后,将部位用酒精或碘酒进行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3. 采血操作:将无菌抽血针头插入血管内,一般角度为15-30度。
当看到鲜血进入采血管时,将其插入到一定深度,并用无菌手套换上采血管与针头。
4. 采血量:一般采集血量为10-20ml,分为两个或三个采血瓶中。
5. 采血完成:采血完毕后,将针头拔出,放入有抗菌剂的针头保护器中,并用无菌棉球按压采血部位,防止出血和感染。
6. 标本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培养。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血培养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采血部位: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避免有感染或静脉曲张的部位。
2. 采血顺序:在进行其他检查之前,应先进行血培养采集,以避免其他操作引入细菌污染。
3. 采血时间:血培养采集应尽早进行,以避免细菌在体内繁殖和扩散。
4. 无菌操作:在采血过程中,要确保操作者和工具的无菌状态,避免细菌污染。
5. 采血量:采集血液时应控制好血液的量,避免过多或过少,以免影响培养结果。
血培养检测原理

血培养检测原理主要用于检测人体血液中存在的致病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真菌。
这一过程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和原理:1.采样与接种:o医生通过静脉采血获取血液样本,然后将其接种到专门设计的血培养瓶中。
血培养瓶内装有富营养成分的培养基,适合多种病原微生物生长。
2.培养环境控制:o培养瓶内的培养基能模拟体内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氧气含量,促进潜在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3.检测原理:o比色法/光电原理:血培养仪采用光电传感器监测培养瓶内浑浊度的变化,由于微生物增殖会使培养液变得浑浊,浑浊度的增加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指标。
o荧光增强法: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激活荧光物质,通过测量荧光强度变化来检测微生物的生长。
o氧化还原电位法:微生物代谢会导致培养基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状态改变,例如还原物质(如NADH、NADPH)增多,使得培养基电位下降,通过检测这种电位变化判断有无微生物生长。
o pH监测:微生物代谢也会导致培养基pH值的变化,某些血培养系统能够监测pH值的波动以确认微生物活动。
4.早期报警与连续监测:o自动血培养仪能够连续不断地监测各个血培养瓶的状态,一旦检测到微生物生长的迹象,会立即发出警报,提示实验室人员进行进一步处理。
5.后续操作:o当培养系统报警后,实验室人员会取出阳性培养瓶,通过显微镜初步观察、涂片染色,然后做进一步的微生物分离、纯化、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来说,血培养检测就是通过优化的培养条件和先进的检测技术,捕捉到血液中极其微量的病原微生物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实现对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如菌血症、败血症等)的快速准确诊断。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的概念
血培养(Blood Culture)是一种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的检测方法,用于从患者体内采集血液样本,并将其接种到含有营养培养基的培养瓶或培养管中,以培养和鉴定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菌血症(Bacteremia)或真菌菌血症(Fungemia)的金标准,即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血培养的主要目的包括:
1. 证实感染性病原体的存在。
2. 鉴定病原体的种类,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3. 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血培养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采集血液样本:通常从患者的静脉抽取血液,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以避免污染。
- 接种培养:将采集的血液分别注入到需氧瓶和厌氧瓶中,因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氧气环境下生长。
- 培养和监测: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定期监测培养瓶中是否有微生物生长。
- 结果分析:如果培养出微生物,需要进一步鉴定其种类,并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抗生素。
血培养对于诊断和治疗严重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
正确执行血培养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 综述

血培养综述引言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体。
它起到了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血培养的原理、方法、结果解读以及临床应用进行全面的综述。
原理血培养是通过将患者的血液样本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中,并提供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通过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血液中是否存在感染。
方法1.严格消毒:采集血液样本前,需要对皮肤进行彻底的消毒,以降低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风险。
2.采集适量样本:使用无菌针头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一般建议采集两次血液样本,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培养基选择:根据需要检测的病原体类型选择相应的培养基,如肉汤培养基、MacConkey培养基等。
4.培养条件:将血液与培养基充分混合后,将培养瓶置于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7摄氏度的条件下培养。
5.培养时间:一般培养时间为24小时,然后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
6.鉴定分离:若培养基上有细菌或真菌的生长,需进行鉴定分离,确定其种类和数量。
结果解读1.阳性结果: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说明患者的血液中存在感染。
进一步的鉴定可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2.阴性结果:若培养基上未观察到细菌或真菌的生长,说明患者的血液中暂时没有感染。
但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需要综合其他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临床应用1.诊断感染:血培养是诊断细菌性或真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可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感染监测: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医院感染控制:通过血培养可以及时发现医院内存在的细菌或真菌感染,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预防感染的扩散。
注意事项1.血培养前应严格消毒,避免污染。
2.采集血液样本时要掌握适量,避免太多或太少的样本。
3.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临床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可能的病原体类型。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方法学
血培养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诊断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
下面是血培养的一般方法学步骤:
1. 血液采集:首先要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通常使用无菌针和无菌试管采集静脉血。
采集前要进行消毒。
2. 原液处理: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倒入无菌试管中,一般是
10~20毫升。
如果血液样本较稀,可加入适量的无菌生理盐
水稀释。
3. 培养基选择:将血液样本接种于适合培养细菌的含有富营养物的培养基内。
常用的培养基有肉汤、布鲁菌培养基和三联培养基等。
4.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
一般常温培养或体温培养,有些特定细菌需要氧气气氛,有些则需要无氧气氛。
5. 培养时间:通常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但也可能需要更长
时间,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细菌如真菌。
6. 结果判断: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生长。
如果有细菌生长,会形成菌落或者液体浑浊。
接着要进行细菌鉴定,通过形态特征、生理和生化反应等方法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7.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如果需要,可以进一步进行抗生素敏感
性测试,以确定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总的来说,血培养方法学是一种基于培养细菌的技术,通过专门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可以检测血液中存在的细菌感染,并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感染病因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培养检测
一、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
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二、皮肤消毒程序:
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因此,采血前严格执行皮肤消毒。
三、采血量:
对从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患者血培养中获得微生物,每个培养瓶抽取的血量是唯一重要的变量。
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到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因为培养的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
用静脉穿刺获得的血量,成人和儿童不同。
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很难获得大量的血液,对婴幼儿和儿童,一般静脉采血1ml~5ml用于血培养,当细菌浓度足够高时,血液少于1ml也足以检测菌血症。
标本量大于1ml,细菌量也增加,对于感染的儿童每毫升血液比成人有更多的微生物。
对于成人血培养的标本量少于10 ml不易培养出细菌,每瓶最低限量应是10ml血液,20ml~30ml最合适,血液和肉汤的比一般推荐为1:5至1:10。
几乎所有现代的血培养系统假如血液量均在10ml以上。
虽然静脉采血30ml可增加细菌量,但这不太切合实际,这很容易造成医院获得性贫血。
四、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次血培养。
研究已经证实,采集适量的血液注入2~3瓶血培养瓶中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
对间歇性菌血症,用于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因为细菌流入血液与寒战发作通常间隔1h,在发烧时血液可能没有细菌,实际上,血培养通常是在寒战或发烧后进行。
由于细菌很快会从血液中清除,因此,在寒战或发烧后应尽快抽取血培养。
采血时间:
实际上已经证明在24h内同一时间或任意时间抽血培养发现微生物的结果
相似。
无论何时,采集血培养应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推荐同时采集2~3瓶,每瓶20ml~30ml血样进行培养来做最初的评估。
五、采血后注意事项:注意培养皿盖的常规消毒;血液注入培养皿要缓慢,以免注射过快引起溶血。
1.怀疑急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养瓶,快速进行血培养。
2. 不明病源的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发热开始采集2或3份血培养。
24h至36h后,估计温度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立即采集2份以上血培养。
3.怀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血培养结果持续阴性,应改变学培养方法,以便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4.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急性心内膜炎患者1h(2h内)采集3份血培养,如果所有结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份血培养瓶。
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连续三天采集血培养,每天2份。
要点:大部分临床医生对成年患者采集血量不足,采集血培养份数不够,采血时机不合适,通常在患者体温高热时,24h内采集一瓶血培养,降低了血培养的阳性率,不符合采血的基本规程,实验室应该做大量宣传沟通工作。
七、运输标准:
采血后血培养瓶或采集管应立即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血培养瓶和采集管
短期内置于室温不影响细菌检出,不要冷藏,如果血培养瓶在送往实验室培养或自动化仪器检测之前不得已需放置一段时间,应置于35℃~37℃孵箱中。
八、不规范处理方法:
1. 血培养或培养管无标签或贴错标签、培养瓶或培养管有渗漏、破裂或明显的污染、血标本采集后放置12h以上、用不适当的培养瓶或培养管收集标本。
2. 用失效的培养瓶或培养管收集标本。
3. 送交血标本的量不足或只送一瓶血培养。
4. 未送推荐的培养瓶数或类型。
要点:每位临床医师都应该对患者负责任,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不规范的血标本后,应该及时通知临床医生以便重复采集血培养进行补救。
血培养检测——阳性结果的处理:
传统手工法血培养应该每天至少检查一次,对48h~72h未生长的培养瓶至少应进行需氧传种培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