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梁福音

合集下载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建筑业的碳排放量也越来越高。

如今,建筑界已经开始探索低碳建筑设计,以减少碳排放量,保护环境。

本文将介绍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一、有助于减少建筑碳排放的设计策略1. 预制化建筑预制化建筑是以工厂为中心,将建筑材料在工厂内制成预制构件,然后再现场组装成建筑物,这种建筑模式对碳排放量的减少有着显著的作用。

预制化建筑由于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能够节约建筑过程中的能源和原材料,并减少建筑材料在现场加工的需求。

2.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设计是指在建筑物屋顶铺设种植植物的设计方案,以达到减少建筑物能量消耗、防止雨水污染并且减少热环境的效果。

通过绿色屋顶设计,建筑物能够增强其隔音、保温、降温和绿化效果,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 系统能源利用建筑物是能源的消耗者,对于节约能耗和减少碳排放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系统能源利用设计方案通过采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和高效率的设备来改进能源效率。

例如,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可以转换太阳能为电能供应的设备,因此可以为建筑物提供清洁的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二、低碳设计的实际落地方案1. 评估项目影响的规划设计设计团队应该使用全面、清晰的方法评估项目的生命周期影响,以实现低碳设计。

确定这些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有助于制定低碳方案。

2. 绿色建筑标准的采用建筑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绿色建筑标准,以建筑的能效、水利和环境清洁为基础,以减少和缓解气候变化,提高建筑的环境和社会性能等作为目标。

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标准,可以更好地降低建筑碳排放量。

3. 使用低碳材料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优先考虑采用低碳排放材料,如可回收材料、再生材料等。

采用低碳材料的好处是它们可以降低建筑物使用中的碳排放量并增加建筑的可持续性。

4. 构建创新化的循环经济设计方案构建低碳设计的关键是通过说服设计团队和业主采用新技术和方法来改进过程,减少能量和资源的浪费。

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解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一、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概念的基本理念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理念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考虑:①实现能源优化利用。

针对建筑设计中应用的各种能源来分析,要注重对这些能源实现优化利用,通过组合或循环利用的形式促进能源最大限度优化利用。

例如,积极应用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新型能源促进碳排放量的有效降低。

②实现能源节约。

建筑设计中引入低碳概念出了要实现能源的优化利用外,还要注重能源节约。

例如,建筑设计中对空调的设计的应用,要以空调系统设计为主,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采暖空调的使用频率。

另外,也要注重建筑资源的节约,包括对建筑材料应用的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③实现健康材料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十分重要,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质量的好坏以及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

低碳建筑设计要积极引进天然材料,杜绝有毒、有害建筑或装饰材料的应用。

天然材料应作为低碳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应用材料。

对其他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也要进行严格筛选,经过无害处理后方可考虑使用。

二、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探究(一)建筑设计的环境规划中低碳概念的应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环境的规划设计要严格遵循低碳理念,要实现建筑设计与环境发展相统一。

首先,要注重建筑环境实际情况,要尽量避免破坏原有自然环境,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设计。

同时通过低碳建筑设计的应用促进周围环境改善和发展,推进整体环境向低碳发展。

其次,建筑环境规划中要注重绿化设计,。

例如在建筑设计中积极引入生态设计理念,即是对环境的优化,也是有效实现低碳设计。

2.建筑材料选择与使用中低碳概念的应用低碳概念的应用要注重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在低碳建筑设计中主要以绿色建筑材料为主,即低能耗、清洁材料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建筑设计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都是由材料的使用引起的,如涂料以及胶状材质应用中产生的甲醛,直接污染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低碳概念也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

在建筑设计领域,如何以更低的碳排放和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来满足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低碳概念出发,探讨建筑设计在应对低碳概念下的一些具体策略。

一、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当今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在建筑外墙,屋顶上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为建筑提供清洁能源。

又或者在建筑内部设置风力发电装置,利用自然风力发电。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还可以降低建筑的碳排放,从而实现低碳目标。

二、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利用建筑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

传统建筑材料大多来自于矿石、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其生产和运输过程会消耗大量能源,并且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而采用可持续利用的建筑材料,如竹木材料、再生混凝土等,既可以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又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也是一种重要的低碳策略。

在建筑改造或拆除后,对部分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新资源的消耗,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被动式设计的应用被动式设计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的朝向、采光、隔热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合理设置建筑朝向、增加采光窗、设置遮阳设施等措施,实现室内光热环境的优化,降低能源消耗。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设计方案,也是被动式设计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的应用,可以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低碳目标。

四、智能化系统的应用智能化系统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智能化系统对建筑进行集中控制,可以对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变暖和环保意识的加强,低碳概念成为了当今建筑设计的重要趋势之一。

低碳建筑的核心目标是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1.选材与建筑节能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很大,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阶段,应该优先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比如可回收的再生材料。

此外应考虑对建筑围护系统的设计,通过保温材料的选择、构造技术的应用等措施降低能耗。

在建筑物的使用阶段,应采用智能控制系统、LED灯光等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能源浪费和排放。

2.建筑外墙隔热降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中心地带温度快速上升,尤其是高层建筑。

因此,在设计建筑外墙时,应考虑使用隔热降温技术,如建筑外墙太阳能反射与吸收技术等,来减少建筑物的热量摄入,降低建筑物内部温度。

3.可持续用地与城市绿化城市绿化不仅能够提高居住环境,还能够带来生态和节能的优势。

建筑设计师应注意合理规划建筑的用地,较少地使用建筑面积来制订绿地计划,以创造出更为舒适的室内环境和更为健康的城市环境。

同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树种,不断增添城市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

4.增设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物和居民的能源需求是低碳建筑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增设具有环保和清洁能源标签的可再生能源设备,比如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板和地热供暖等。

5.提高环保意识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所有岗位的人员对低碳建筑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增加环保意识的同时,还能降低碳排放和节约能源。

总之,低碳建筑目前是建筑设计的趋势之一,从选材、节能、隔热降温、城市绿化、增设可再生能源和提高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对建筑设计进行低碳化改造,能够从根本上降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实现对环境的保护。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和环境污染的增加,低碳概念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低碳建筑设计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能源效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下是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1. 能源效率设计:通过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节能设备以及优化建筑布局,减少能源消耗。

设计师可以选择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等技术来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

2. 建筑材料选择:选择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如使用再生木材、可回收的混凝土、环保涂料等。

避免使用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建筑材料,如石膏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

3. 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的自动控制和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光线强度调节灯光亮度,通过温度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温度调节空调运行。

4. 雨水回收系统:设计并安装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用于冲洗厕所、洗衣、浇灌植物等。

这样可以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降低水资源消耗。

5. 可持续运输设计:在建筑设计中考虑交通运输的影响,例如在公共交通便利的地点建设建筑物,设置自行车道和停车位,鼓励住户使用可持续交通工具,减少碳排放。

6. 绿色屋顶设计:在建筑顶部设计绿色屋顶,种植植物可以提供附加的绝热效果和净化空气的功能,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7. 建筑废弃物处理:建筑设计应考虑建筑废弃物的减少和处理。

在建筑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使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以及在拆除建筑物时进行废弃物的分离处理。

8. 教育和宣传: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提高人们对低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举办研讨会、发布建筑设计案例、制作宣传资料等,向公众宣传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促使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是多方面的,包括能源效率设计、建筑材料选择、智能控制系统、雨水回收系统、可持续运输设计、绿色屋顶设计、建筑废弃物处理以及教育和宣传等。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摘要: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变暖问题逐渐被全民重视,低碳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建筑行业也将低碳环保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应用、实施。

本文将浅谈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高,低碳环保问题是困扰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大难题。

建筑行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项目,建筑行业的低碳环保问题也备受瞩目。

低碳概念,是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一种生活理念,伴随着生活环境变差,人们越来越关心环保问题,低碳概念应运而生。

低碳概念,主要理念是低功耗、低排放、低污染,体现在建筑行业就是让建筑保证基础功能的同时兼顾环保理念:节能、减排、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一、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的现状随着北、上、广、深等大都市的经济迅速发展但环境却严重恶化的情况,低碳节能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影响着全行业。

体现在建筑行业就是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使用先进的建筑施工工艺达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尽可能实现自选循环利用的理念。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使用周期中减少对一次性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功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

低碳概念如今建筑行业处于一个认知错误的时期,开发商人为低碳概念增加成本却并不能让收益同比增长,客户人为低碳概念房价凭空上调,并没有实际效益。

为了改善这种认知错误应该积极的介绍已经成功的低碳概念建筑示范区,例如申城的“印象钢谷”、北京电视台高楼。

在国外已经有相当成熟的低碳概念建筑设计公司,如德国的SBA公司、德国FTA公司、日本的日建设计,而国内的低碳建筑设计尚处于发展中。

目前中国正在开展的泡沫聚苯板外墙体保温策略正是参照德国建筑占比高达80%的外墙保温建筑,而其中70%采用的泡沫聚苯板。

中国低碳概念建筑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政府监管环节、行业操作流程、公众关注度都有待提高。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分析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分析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分析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中注重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原则。

下面是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的分析。

一、节能减排策略1. 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优化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量浪费。

2. 提升建筑的隔热性能: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和隔热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供暖或制冷系统的使用。

3. 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选择能效比较高的设备和系统,如节能灯具、高效空调、太阳能热水器等,降低能源消耗。

4. 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设计中融入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光伏系统和风力发电系统等,实现建筑的自给自足。

5. 推广低碳交通方式:在建筑设计中考虑交通便捷性和可达性,设计合理的交通设施,鼓励使用低碳交通方式,减少交通排放。

二、环境保护策略1. 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利用,降低环境对资源的依赖和破坏。

2. 循环利用废弃物和减少垃圾产生:建筑设计中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方案,减少建筑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垃圾产生。

3. 保护生态环境:在建筑设计中注重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绿化空间和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

4. 降低环境污染:在建筑设计中采用环保材料和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有害物质的排放。

三、社会效益策略1. 提高居住和工作舒适性:在建筑设计中注重舒适性和人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光照条件,提升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

2. 强调社区互动与分享:在建筑设计中营造社区环境,鼓励社区居民互动和分享,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生活方式。

3. 提高建筑品质和形象: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注重建筑的品质和形象,提高建筑的美观性和独特性,增强城市形象。

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主要包括节能减排策略、环境保护策略和社会效益策略。

通过合理的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可以实现建筑的高效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低碳经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建筑设计领域,低碳概念成为了热门话题,建筑设计应对策略也愈发重要。

本文将从建筑材料的选择、能源利用、室内环境设计等方面对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一、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低碳概念下,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循环利用、低碳环保”的原则。

例如,在选择木材时,应优先选择来自良好管理林场的材料,以确保木材的可持续性;在选择钢材时,应优先选择回收钢材,以降低采矿和原材料开采的能耗和环境影响。

此外,建筑材料的生产过程也应考虑到其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等因素,避免选择能耗高、排放量大的建筑材料。

二、能源利用能源利用是建筑能耗的主要来源,因此对于低碳建筑来说,能源利用的限制和优化至关重要。

低碳建筑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来满足建筑能源需求。

同时,建筑的节能设计也应发挥作用,如选择高效的节能设备、建筑外墙的热隔离保温等。

此外,建筑的运营管理也需要优化,如建筑物自动化控制技术、灯光调节器、智能空调等技术的应用,都能在减少能源浪费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室内环境设计建筑室内环境对于低碳建筑来说同样重要。

首先,室内照明设计应考虑利用自然光,降低照明设备的使用时间,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其次,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设计也应遵循节能的原则,如避免出入口处的温度流失、选择有效的空调调度方法、空调设备的节能优化等。

最后,在室内装修方面,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碳、环保的材料,如利用可再生资源的自然材料、减少化学气味的涂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梁福音
发表时间:2018-02-27T16:17:24.0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7期作者:梁福音[导读]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各类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消耗了较多的资源。

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46 摘要: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健康发展,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低碳节能设计理念不但能够减少污染和浪费,而且能够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并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设健康、实用、高效的建筑使用空间。

建筑设计人员要深入思考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的有效策略,从而不断提升建筑设计水平,使得建筑设计可以向新的发展
领域进军。

关键词:建筑设计;低碳节能;设计理念;应用
引言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各类建筑的建设过程中消耗了较多的资源,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的深入,能够满足建筑低碳环保方面的要求,营造健康的建筑内部环境,拓展视野,提高设计、规划水平。

1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要求1.1资源节约与资源循环利用在建筑设计当中,低碳设计理念的应用是为了减少资源消耗量,所以在实际的设计当中不能舍本逐末,为了追求新型的材料,或为了使建筑设计更为新颖而忽略了资源方面的问题。

这样的设计理念无法称作低碳,低碳设计应以协调建筑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前提,尽量使用天然无公害的建材,在使用完成之后,建筑当中的大部分材料能够进行循环再利用,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设计目的。

1.2节能和保护环境为基础很多建筑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建筑内的通风、采光、保暖等方面的性能较差,在后续的使用当中需要持续投入并消耗较多的资源。

低碳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应转变思想,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但要确保建筑施工当中的节能和环保,还要考虑如何降低建筑应用阶段能源消耗。

应合理利用天然的气候和光照,通过合理的设计解决建筑内的采光问题,设计建筑内的自然风风道,为使用者提供不需要耗电的自然风环境,提高建筑的使用感。

当前的污染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想要减少建筑当中的污染,应在进行设计时就尽量少启用不能降解、废弃后产生的无用建筑垃圾的建材,而对环境产生污染、对资源较为浪费的建材则应完全杜绝,并在建筑使用期间跟进建筑的资源消耗情况和污染情况,避免在使用的过程当中造成污染、留下隐患。

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能耗问题和环保问题,使用新型的无污染的建筑材料,选取诸如风能、太阳能等类型的清洁能源,最大化利用建筑内的空间等等,应随时考虑到建筑的各项使用功能和低碳理念之间的关系,做好细节方面的处理,提高建筑当中所使用的各类资源的利用率。

1.3以人类的健康为目的如今人们在建筑内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应认识到低碳建筑和健康之间的利害关系,选择的装修材料和各类材料应天然无污染,避免使用的材料是含有胶黏剂的复合材料,造成室内的甲醛含量超标,损害使用者的生命健康。

应保障室内空气和室外环境不但不损害身体,而且还能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拓展建筑的使用功能,将低碳设计理念建造于人类健康的基础之上。

2 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有效策略2.1融入人文设计理念低碳理念与建筑设计的融合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展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首先设计人员需要分析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等。

因为建筑设计人员如果过度的追求造型的独特和新颖,没有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很有可能导致建筑成为区域内突兀的存在,从而对城市某一区域整体形象建设造成不良影响。

结合区域的气候条件因素进行建筑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能源消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这也是被动式节能技术的体现。

除此之外,建筑设计人员还可以考虑在建筑顶层进行屋顶花园建设。

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城市土地资源应用紧张,城市绿地面积也在不断的缩减。

屋顶花园设计可以吸收阳光,降低外界环境对建筑内部小气候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让人们在钢铁铸造的城市中感受自然气息。

很多城市建筑设计中就采取了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建筑设计更加具备人性化特征,满足了低碳概念的要求,对于节约型社会建设也有着积极影响。

2.1空间的合理利用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实际的地势情况进行建筑外观的设计,避免大规模的进行建设场地修整,浪费施工经费、影响整体进度。

除了有特殊的使用用途的建筑,如宗教建筑之外,应尽量减少建筑内部空间的浪费,避免设计过多的多余外部装饰,或不考虑内部空间的设计,优先选择建筑外形,导致建筑的占地空间大、可用面积较小,浪费土地资源,影响建筑的使用功能。

在设计建筑内的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到房间的形状、大小以及各类通道的整体布局,如果纵向空间较大,可以在建筑的顶层加设阁楼。

应根据对当地的气候特征的把握,根据风向选择建筑的朝向,通过开窗的大小和位置,实现建筑内的良好通风,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对于较为寒冷的北方地区,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加设外墙保暖装置,确保建筑在高寒的情况下能够更具密闭性,将室内温度控制在适宜人类生活的范围之内。

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建筑内的大部分房间在白天都能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对于像地下室这种无法利用自然光的建筑空间,可以使用太阳能电池等类型的清洁能源进行照明,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2.2各类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在进行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前已有的植被,选择对人体无害的植物,配合定期的修剪,即可节省搬运草皮等绿化施工的步骤,而且现有的植被通常生命力较为旺盛,不存在不适应环境的风险。

在建筑当中可以加设雨水回收系统,收集雨水之后可用于绿化灌溉,也可以用于厕所冲水,在雨水回收系统当中加入净化器还能实现雨水的更多功能,可以有效节省建筑的总体用水。

2.3提高建筑内的舒适度
为实现建筑内的舒适,应整体考虑到各种类型的影响因素,尽量使用天然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在进行空间的设计时应考虑到室内的活动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为实现不同类型的使用功能,有所侧重的进行空间的布局和规划。

让建筑能够和周边的环境以及其他建筑相互协调,确保建筑的自然通风和采光,可通过专业设计软件对场地内是否存在热岛效应、场地内风环境进行模拟、验证,综合比较各种单体布局组合的总平面各种情况,得出一个综合评价最优的总平面布局。

应在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中贯穿低碳节能思想,从各个角度考虑建筑设计当中能够实现的各项功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重视建筑使用的体验感。

这样一来既能够营造舒适、健康、环保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又可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筑群总平面设计中人行、车行出入口的布局,关系到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性、安全性、节能性,所以应将本项目功能布局与周边市政服务设施、周边建筑功能类型综合考虑而进行设置。

结语
低碳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较为密切,让人、建筑和生态之间能够和谐共处。

低碳设计理念应严格秉承以上要求,用有限的空间和材料,设计出建筑内的各类使用功能,让资源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用低碳建筑设计理念助推建筑行业的生态化转型。

参考文献
[1]宋川.浅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100.
[2]张学伟.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法论述[J].江西建材,2016,(21):66+68.
[3]王汪洋.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解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5,(28):39.
[4]胡斌.谈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低碳世界,2015,(01):202-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