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禅》教案

学习作者葆有纯真爱心潜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精神。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老师范读自己的文章《说蝉》。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说蝉
李艺
夏天的世界是蝉的世界,三五个、七八只,在夏日炎炎的时候,各据一两高枝,引商刻羽,高唱着对阳光的一曲颂歌,偶尔飞过别枝,远远望去,碧空中几处黑点,居然也如小鸟一样翩迁。聒噪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法布尔及《昆虫记》有关资料。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黄昏渐渐薄近了,霞光也越来越淡了,夕阳一树,“蝉噪林愈静”的境像渐静默了下来,蝉是应时而动的翼虫,它不会为黄昏而歌,为暗夜而吟,它是阳光下的昆虫,只为阳光而歌唱。”
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就随着法布尔的不一样的笔调,一起来认识蝉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历程。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义,作家作品。
1.读准字音,准确写字形,牢记词义。
①字音
暴晒(bào shài)金蜣(qiāng)窠(kē)隧道(suìdào)
地穴(dìxué)黏土(nián tǔ)涂墁(tú)刹那(chànà)
纤弱(xiān ruò)臃肿(yōng zhǒng)罅隙(xiàxì)轧(yà)
蚋(ruì)鳍(qí)车辙(chēzhé)钹(bó)跳蚤(tiào zǎo)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感受作者对蝉的描绘。
运用圈点批注法,深入理解课文。
进行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相关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2.拓展阅读,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联系生活,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蝉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二、预习检测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2.简单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交流感受,分享对蝉的认识。
四、深入阅读1.精读课文,分析作者对蝉的描绘。
2.圈点批注,理解关键词语。
3.交流讨论,体会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2.交流讨论,理解作者对蝉的象征意义。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绘事物的能力。
三、拓展阅读1.阅读拓展文章,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2.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新认识。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蝉的观察日记,要求描绘细致,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什么?二、课堂讨论1.交流讨论,分享对蝉的感悟。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三、写作训练1.根据对蝉的观察和感悟,进行写作训练。
2.交流分享,互相评价,提出修改意见。
2.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讨论,修改和完善自己的观察日记。
五、课后拓展1.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进行写作训练。
2.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观察自然,感受生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蝉》教案

19 蝉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
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
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
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
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
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1.语音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2.语义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
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
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
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第21课《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地穴特点和蝉卵的特征,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2.梳理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其好处。
【教学重点】1.了解蝉的地穴特点和蝉卵的特征,把握蝉的习性和成长规律。
2.梳理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其好处。
【教学难点】梳理课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其好处。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PPT出示诗歌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PPT出示蝉的图片同学们见过蝉吗?你们知道蝉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习性吗?今天就让我们透过法布尔的文字来了解一下蝉吧!设计意图:由诗歌及图片导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蝉有个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著作10卷本《昆虫记》是世界最经典的十大科普名著之一,被世人誉为“科学界的诗人”,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2.作品简介《昆虫记》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共十卷。
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书首次出版。
该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和婚习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时表现出的灵性,还记载着法布尔痴迷昆虫研究的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生活状况等等内容。
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3.整体感知(1)字词正音观看情境诵读及听课文录音,给读不准的字词注音。
轧(yà)蚋(ruì)鳍(qí)钹(bó)窠(kē)暴晒(bào)寻觅(mì)隧道(suì)恶劣(liè)倒悬(dào xuán)罅隙(xià)纤弱(xiān)纤维(xiān)折皱(zhézhòu)防御(yù)刹那(chà)顾忌(jì)跳蚤(zǎo)喧嚣(xuān xiāo)车辙(zhé)黏土(nián)懒洋洋(lǎn)无动于衷(zhōng)(2)概括各段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各段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蝉,鸣声悠扬,四季分明,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萧瑟寒冬。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蝉鸣,感受这份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无奈它们的存在时间实在太过短暂,当人们在享受它们的声音的时候,它们也正在告别这个世界。
春天,蝉幼虫孵化出来,它们爬出土壤,爬上树干,然后附着在树上静静等待。
红色的眼睛在阳光下闪亮,背部琥珀色的壳子上长满了细小的刺。
夏天到来了,蝉脱掉了壳,展开了翅膀,然后镶嵌在一片花树林中。
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在窗户外面或者树上唱歌,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蝉鸣。
在秋天,蝉的鸣声悄然停止,然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一到冬天,这个蝉的故事就结束了。
那些曾经附着于树上的蝉蛹也成为了昨日黄花。
蝉和人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它们也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形象。
从《离骚》中的“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红楼梦》中“嗌尽梧桐更不发,蚕破新丝桐叶片”,蝉一直以它们特有的声音和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如“欣欣向荣”、“孵化”;2.理解蝉的生命周期;3.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蝉的生命周期;2.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
教学难点1.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发现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从学生感受入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一段蝉鸣声,并问学生是否喜欢听蝉鸣,引导学生思考并走进蝉的世界。
阅读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细节互补。
从文章中找出“欣欣向荣”、“孵化”等生词,让学生互相讨论并总结意思,通过讨论使每个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
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蝉和蝉蛹的形象,让学生感性认识蝉的外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红色的眼睛”和“背部琥珀色的壳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启迪和文学艺术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了解蝉在文学中的形象。
主题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跳跃到高层面上,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如生命短暂,珍惜生命等,从而拓宽学生的思想。
《蝉》教学案 部编(统编)版八上语文

初一语文教学案第一单元第3课《短文两篇》第 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由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炎热的夏季刚刚收敛了他的威力,可我们的耳边似乎还在回荡着“知了”“知了”的鸣叫声,这声音时而给我们带来愉悦,但最多的还是夏季的烦躁,作家小思从蝉鸣中又听到了一些什么呢?今天这节可我们就一起来阅读短文《蝉》二、预习交流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收敛.( ) ②宽shù( ) ③聒聒.()2.解释下面句中词语的意思。
解释下面句中词语的意思。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3.作家小档案。
小思,原名,笔名明川,原籍广东番禺。
她以笔名“小思”出版有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
4.请找出《蝉》的“文眼”,并抄写下来。
【采取交流合作的形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三、精讲点拨探究“蝉”的生命意义要求:熟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对“蝉”的描写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
思考: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2.体会最后一段“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的含义和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含义:作用:【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词语、句子分析主频的主题和写法】四、系统总结【先抑后扬的写法及其作用】五、拓展延伸想一想:什么是抑扬写法?请试着运用这一写法写一段话【强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要求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尝试】六、达标测评:(附后)七、教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单元 21《蝉》 教案

21 蝉【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1.掌握本课生字词以及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2.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课时计划】2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是一首诗,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世界上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二、自主探究,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法布尔童年时代就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
他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他一生不知疲倦地从事着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昆虫记》不仅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的生活折射出人类世界。
2.写作背景。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3、文体知识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是: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4、基础积累读准字音喧嚣.(xiāo)蚋.(ruì)臃.肿(yōnɡ)罅.隙(xià)鳍.(qí)涂墁.(màn)蜣.(qiānɡ)窠.(kē)无动于衷.(zhōnɡ)跳蚤.(zǎo)钹.(bó)寻觅.(mì)辨清字形理解词语匹敌:对等,相称。
广东省揭阳市第三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蝉

4.蝉的文化知识拓展:介绍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成语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蝉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自信。
-在词汇运用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特殊词汇的用法,如“鞘翅”一词,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或模型展示,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在深度理解方面,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表面描述深入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意义,例如,通过讨论蝉的生命周期,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在文化联系方面,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蝉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能够将其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可以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引用古诗词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朗读: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
-词汇掌握: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蜕变”、“鞘翅”等,以及与蝉相关的词汇。
-课文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通过蝉的生长过程所表达的寓意和对人生的启示。
-文化拓展:学生能够了解蝉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成语等。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蝉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蝉》出自法国著名作家、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文章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蝉这个小生命忙碌而神秘的一生,全文内容详尽,结构独特,文章语言饱含了作者对蝉的喜爱之情,很有文学意味,对于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说明文很有帮助。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语文基础与能力相对较高,擅长形象思维,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说明文阅读的能力,很容易引起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学习本文可以巩固以前所学的概括文章说明要点,理清文章说明顺序的知识目标,对于学生了解不同风格的说明文很有帮助。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了解蝉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2、把握课文独特的说明顺序与结构特点,学习法布尔的写作手法(拟人)——“风格即人”。
3、学习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了解蝉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独特的说明顺序与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因此,本课具体采用的教法有“激趣导入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讨论法”。
具体的学法有“资料搜集法,竞赛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蝉。
“大家知道这个是什么虫子吗?”
相传曙光女神爱上了一个人类青年,为了能和他长相厮守,她
向宙斯请求赐给爱人永恒的生命,但是曙光女神忘了请求给那个青年永恒的青春。
于是时间一天一天过去,青年渐渐衰老萎缩,最后沦落到了只会不停的向碰到的每一个人诉说他和女神的爱情的地步。
女神的爱情也渐渐的被消磨殆尽,最后女神抛弃了他,可怜的人变成了一只虫子,继续讲他的故事。
这只虫子就是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篇法布尔的《蝉》。
二、掌握重点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蜣(qiāng)窠(kē)隧道(suì)涂墁(màn)
抵御(yù)纤(xiān) 蚋(ruì) 轧碎(yà )
鳍(qí) 喧嚣(xiāo)罅隙(xià) 跳蚤(zǎo) 钹(bó) 2.重点词语的词义。
金蜣:屎壳郎。
窠:鸟兽做的窝。
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
纤:细小。
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
鳍: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晒。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
(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三、作者简介
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
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学法指导:
【常考说明方法辨析】
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数(与年代的区别);
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
作比较:比、而、相对于、较……;打比方:像、仿佛……;
下定义:科学、完整(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
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
四、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首先想请一位同学说一下,《蝉》这篇文章是什么样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2.分析课文结构
【交流点拨】开头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统领全文。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
(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
(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
(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21~23)段写幼虫落地。
(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五、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通读全文,课文两大部分是怎样安排顺序的?
【交流点拨】两个部分的说明顺序是按照蝉延续生命的几个过程安排的——先由幼虫到成虫,然后成虫产卵完成繁衍,孵化成幼虫结束,这就是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
作者并没有按照昆虫的一般成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幼虫时代入手,介绍这一过程,这正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地方。
第一,蝉的幼虫生涯占了它生命的大部分时间。
第二,这部分的生活不为一般人了解,容
易引起读者兴趣。
体现了本文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2.课文第一部分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顺序?
【交流点拨】写地穴是按照考察的过程,从外到内的顺序写的,写内部构造的同时介绍了建造地穴的方法。
幼虫出穴以后,又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幼虫出穴以后怎样寻求脱皮的地方;怎样完成脱皮而变为成虫,飞离树枝;怎样产卵;怎样孵化成幼虫;幼虫落地以后又怎样寻觅隐藏处所,然后挖土隐入地下。
把一步一步发展生长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
3.请说说你认为描写得既生动又准确的段落。
(启发更多的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
)
【交流点拨】写得生动的很多,如第8~10段,写蝉出洞有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尤其是第10 段写蝉最后从壳中脱出,先以拟人手法说“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然后用一连串的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地写了出来,既生动,又准确。
又如第 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先是对刚孵化的幼虫作了具体的描写:“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接着又对出壳以后落地之前的幼虫的情态进行了描写:“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这好像不是在写虫子,而是在写一个可爱的小孩儿了。
4.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举例说明文中使用准确的语句。
让学生讨论分析下列句中的词语:
(1)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2)它身体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可以用来做灰泥。
(3)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
(4)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且往往是向上翘起,差不多已经枯死的小枝。
(5)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灭掉。
【交流点拨】准确性是贯穿于全文的,这5句只是从词语方面进行推敲,不能理解为仅仅这些句子里的词语才准确。
比如第7段写幼虫在地穴里怎样建造坚固的墙壁,里面不仅“臃肿”“喷洒”“柔软”“肥重”“压”“挤”等词用得很准确,而且整段话说明建造过程,也很清楚准确。
【教学总结】
《蝉》这篇课文,没有引用什么材料,完全是靠文艺笔调对蝉的生长过程进行具体的、甚至是相当细致的描写,来增强它的生动性。
这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文艺性说明文。
【拓展迁移】
大家知道哪些说明文?其中哪些是科学小品?简单说明下一般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区别:如《辞海》是这样介绍银杏的:
银杏亦称“白果树”“公孙树”。
银杏科。
落叶乔木。
叶扇形。
雌雄异株。
种子椭圆形或倒卵形。
系孑遗植物,我国普遍栽培;日本亦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可达千余年。
种仁供食用,多食中毒,外种皮可提栲胶。
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
又为庭园树、行道树。
中医学上以种子入药,性平、味苦涩、有小毒。
功能敛肺定喘,主治痰哮喘咳、遗精、带下、小便频数等症。
种子含有氢氰酸、组氨酸、蛋白质等。
【交流点拨】这段关于银杏的说明文只是对银杏的名称、特点、产地,用途等作客观的如实的介绍,全是解说式的语言,把它与郭沫若的散文《银杏》对比,其客观性就显而易见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
(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9~11)段,写蝉出洞脱皮的过程,十分细致。
第二部分:蝉的卵。
(12~13)段,写蝉怎样产卵的:蝉选择产卵的地方、蝉产卵的过程、产卵的数目。
(15~17)段,写蚋怎样破坏蝉刚产出的卵。
(18~20)段,写蝉卵孵化,幼虫出壳。
(21~23)段写幼虫落地。
(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