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溶解热的测定--2006030027

合集下载

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溶解热是指在恒定压力下,单位质量固体物质在溶液中完全溶解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它是化学热力学中的一项重要物理量,与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反应机理密切相关。

溶解热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介绍两种典型的实验方法:计算比热容法和测定热效应法。

一、计算比热容法比热容法是根据热平衡原理,在温度为T1的热源中将样品加热至温度为T2,测定样品的质量m、热容Cp、初始温度T1和终末温度T2,从而计算出溶解热ΔH。

其计算公式为:ΔH = (Q2 - Q1) / m = Cp × (T2 - T1)其中,Q1和Q2分别表示样品在T1和T2温度下吸收的热量,Cp是样品的比热容,m是样品质量,ΔH为溶解热。

此外,由于固体在溶液中溶解时通常伴随着熔化,因此在计算时应将熔化热考虑在内,即:其中,ΔHm为熔化热,通常可以参考文献或手册给出的数据进行修正。

比热容法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操作简单,但需要较精确的温度测量和热量测量,且需要考虑熔化热的影响。

二、测定热效应法测定热效应法是通过测量溶解过程中反应热量的变化来计算溶解热。

通常是在恒定压力下将固体样品加入到溶液中,测定反应热量和样品的质量,从而计算出溶解热ΔH。

其计算公式为:ΔH = Q / m其中,Q为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m为样品质量,ΔH为溶解热。

测定热效应法有多种实验方法,比如热量计法、差热分析法、反应热法等,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样品和反应体系。

其中,热量计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测定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加热物体的能量变化量来计算反应热量。

它的优点是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样品和反应体系,能够直接测定反应过程的热量变化,但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仪器支持。

总之,溶解热的测定是化学热力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

通过计算比热容法和测定热效应法等方法,可以获得溶解过程的热力学性质和反应机理,为化学工艺控制和工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实验三溶解热的测定

实验三溶解热的测定

实验三溶解热的测定1 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通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并用作图法求出硝酸钾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2实验原理1)物质溶解于溶剂过程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

它有积分溶解热和微分溶解热两种。

前者指在定温定压下把1摩尔溶质溶解在n摩尔的溶剂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由于过程中溶液的浓度逐渐改变,因此也称为变浓溶解热以Q表示。

后者指在定温定压下把1摩尔溶质溶解在无限量的某一定浓度的溶液中所产生的热效应。

由于在溶解过程中溶液浓度可实际上视为不变,因此也称为定浓溶解热,以表示。

把溶剂加到溶液中使之稀释,其热效应称为冲淡热。

它有积分(或变浓)冲淡热和微分(或定浓)冲淡热两种。

通常都以对含有1摩尔溶质的溶液的冲淡情况而言。

前者系指在定温定压下把原为含1摩尔溶质和n01摩尔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溶剂为n02时的热效应,亦即为某两浓度的积分溶解热之差,以Q d表示。

后者系1摩尔溶剂加到某一浓度的无限量溶液中所产生的热效应,以2)积分溶解热由实验直接测定,其它三种热效应则可通过Q s~n0曲线求得:设纯溶剂、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和,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和,对于n1摩尔溶剂和n2摩尔溶质所组成的体系而言,在溶剂和溶质未混合前(4.1)当混合成溶液后(4.2)因此溶解过程的热效应为(4.3)式中△H1为溶剂在指定浓度溶液中溶质与纯溶质摩尔焓的差。

即为微分溶解热。

根据积分溶解热的定义:(4.4)所以在Q s~n01图上,不同Q s点的切线斜率为对应于该浓度溶液的微分冲淡热,即该切线在纵坐标的截距OC,即为相应于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而在含有1摩尔溶质的溶液中加入溶剂使溶剂量由n02摩尔增至n01摩尔过程的积分冲淡热Q d=(Q s)n01一(Q s)n02= BG—EG。

3)本实验测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溶解热,是一个溶解过程中温度随反应的进行而降低的吸热反应。

溶解热的测定(课堂PPT)

溶解热的测定(课堂PPT)
1
sol H m
二.实验原理
恒温恒压下1mol纯物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
剂中形成溶液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为此物质在该
温度、压力下的摩尔积分溶解热, 用 表 solH m 示。
随着溶液浓度减小,摩尔积分溶解热趋于
定值,此值称为物质的无限稀释摩尔积分溶解
热。
若在一定量某浓度的溶液中加入dn2溶质,
产生的热效应 与dn2之比称为摩尔微分溶解热,
20
2.毛细管常数的测定。用去离子水洗净毛细 管4和样品管3,用洗耳球吹干毛细管中残留 的液体。在样品管中装适量的去离子水,按 图装好,使毛细管的顶端刚好与液面接触。 将样品管放在恒温槽1中恒温5~10min,达到 指定温度后,缓缓打开滴液漏斗6的活塞,使 漏斗中的水慢慢滴下,控制滴液速率使毛细 管端口鼓出的气泡为单个气泡,且鼓泡速率 为5~10s出一个气泡。读取微压差计上最大压 差,读取三次,取平均值。
为了获得表面吸附量 ,可先测定不
同浓度溶液的表面张力 ,作 ~ c曲线图,
如图1。在曲线上任选一点作切线,则可得该
点对应浓度的斜率,由此可求得此浓度下溶
液的表面吸附量,再作 ~ c图 ,如图2所示,
外推可在纵轴上得到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
则每个溶质分子在溶液表面所占据的截面积为Βιβλιοθήκη SB15SB
1 Γ L
C a C l2 ( s ) + 6 H 2 O ( l ) C a C l2 6 H 2 O ( s )
的热效应。
12
实验十一 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表面张力、表面吸附量的定义及关
系式。 2. 掌握最大泡压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原
理和技术。 3. 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溶解热的测定(KNO3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KNO3溶解热的测定)

KNO 3溶解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用电热补偿法测定KNO 3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积分溶解热。

2.用作图法求KNO 3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二、预习要求1.复习溶解过程热效应的几个基本概念。

2.掌握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如何从实验所得数据求KNO 3的积分溶解热及其它三种热效应。

4.了解影响本实验结果的因素有那些。

三、实验原理1.在热化学中,关于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引进下列几个基本概念。

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n 2摩尔溶质溶于n 1摩尔溶剂(或溶于某浓度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用Q 表示,溶解热可分为积分(或称变浓)溶解热和微分(或称定浓)溶解热。

积分溶解热:在恒温恒压下,一摩尔溶质溶于n 0摩尔溶剂中产生的热效应,用s Q 表示。

微分溶解热:在恒温恒压下,一摩尔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1,,2n p t n Q ⎪⎪⎭⎫⎝⎛∂∂表示,简写为12n n Q ⎪⎪⎭⎫⎝⎛∂∂。

冲淡热:在恒温恒压下,一摩尔溶剂加到某浓度的溶液中使之冲淡所产生的热效应。

冲淡热也可分为积分(或变浓)冲淡热和微分(或定浓)冲淡热两种。

积分冲淡热:在恒温恒压下,把原含一摩尔溶质及n 01摩尔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溶剂为n 02时的热效应,亦即为某两浓度溶液的积分溶解热之差,以d Q 表示。

微分冲淡热:在恒温恒压下,一摩尔溶剂加入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2,,1n p t n Q ⎪⎪⎭⎫ ⎝⎛∂∂表示,简写为21n n Q ⎪⎪⎭⎫ ⎝⎛∂∂。

2.积分溶解热(s Q )可由实验直接测定,其它三种热效应则通过s Q —n 0曲线求得。

设纯溶剂和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1(m H 和)2(m H ,当溶质溶解于溶剂变成溶液后,在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m H ,1和m H ,2,对于由1n 摩尔溶剂和2n 摩尔溶质组成的体系,在溶解前体系总焓为H 。

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一、 实验目的1、掌握溶解热的测定方法。

2、学习量热计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定量的溶质溶解时产生的热效应与温度、压力和溶剂量有关,它随溶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逐渐趋近一常数。

在25℃一大气压下一摩尔物质形成无限稀溶液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叫摩尔溶解热。

溶解终了时正好形成饱和溶液则应注明“饱和溶液”溶解热。

通常盐类在水中溶解的摩尔比达1:300时、溶解热即趋于极值。

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可分为两步,即晶格的破环和离子的溶剂化。

前者为吸热过程;后者为放热过程。

总的能量得失决定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即决定ΔH 是正值还是负值。

在计算溶液中进行的反应的热效应时各作用物和产物的溶解热同燃烧热、生成热一样,也是必要的热化学根据。

当实验在定压下,只作膨胀功的绝热体系中进行时,体系的总焓保持不变,根据热平衡原理,即可计算过程所涉及的热效应。

我们把保温瓶做成的量热计看成绝热体系,当把某种盐溶于瓶内一定量的水中时,可列出如下的热平衡式:gtM ]k gC GC [(H 21∆++-=∆溶解式中:ΔH 溶解—盐在溶液温度和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热; G —水重量(克) C 1—水的比热(卡/克度) g —溶质重量(克) C 2—溶质的比热(卡/克度) M —溶质的分子量Δt —溶解过程的真实温差 K —量热计的热容实验测得G 、g 、Δt 、K 后即可按上式算出溶解热ΔH 。

三、仪器和药品1000毫升广口保温瓶 1个 精密温度计 1支 玻璃搅拌器 1支 100毫升移液管 1支 电吹风 1个氯化钾、硝酸钾、酒精 四、实验步骤量热计热容的测定:1、本实验采用已知氯化钾在水中的溶解热来标定量热计热容(不同温度下一摩尔氯化钾溶于200摩尔水中的积分溶解热)。

将干洁的保温瓶、温度计及搅拌器按图2-1装好,用移液管量取100毫升蒸馏水,经塞子上小孔注入瓶内,塞好小孔,准确测定水的温度(每隔30秒读一次,共读8次)打开塞子迅速将已称好的KC1(6.000克)倒入量热计内盖好塞子,立即搅拌,继续每隔30秒读一次温度,至温度不再下降,再读8次即可停止。

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

溶解热的测定同组实验者:实验日期:5.7提交报告日期:5.14带班助教姓名:一、引言(实验目的/原理)具体操作变动点:①由实验开始前并没有调节水的温度使之尽可能接近室温,而是通过水温不变说明溶剂和外界环境不存在热交换。

②实验过程中并没有严格保证体系稳定后继续记录4分钟或八分钟,而是在观察到数据平衡后即可进行下一步实验。

二、实验操作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仪器:保温瓶(750ml)*1、磁力搅拌器、热敏电阻测温装置*1、加热器、直流稳压稳流电源、万用电表、秒表、容量瓶(500ml)、温度计、研体、称量瓶、分析天平。

药品:KNO3(AR)。

2.2 实验条件室内温度:18.9℃湿度:30% 压力:100.95kPa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1.搭装置,要求装置绝热性能良好。

2.连电路,将加热电源、保温瓶内加热电阻、万用表串联起来。

加热电源先不要开。

3.用去离子水冲洗保温瓶,然后量取500 mL去离子水注入保温瓶中。

开动搅拌器。

用惠斯通电桥将M400软件第一路值调到0(让当前温度对应0)左右,待温度基本稳定后,记录约4 min。

4.打开电源开关,设定电源输出的电压值(20 V以上)和电流值(0.95 A)。

5.按下电源的“输出”按键,开始加热,电流以万用表上的值为准,温度上升至2时(以无纸记录仪上显示的数值为准)停止加热。

待温度稳定后再记录一段时间。

注意加热会有余温。

6.在保温瓶中加入5 g研细的KNO3。

由于KNO3溶解吸热,温度降低,待温度稳定后再记录8 min 左右。

本实验采用称量瓶装样品,直接倒入。

由减量法求出样品质量,归零。

7.按下电源的“输出”按键,开始加热,同时打开秒表计时。

输出电压升至多少时停止加热,应根据下次加入KNO3的量估算(以尽量减小和外界的热交换带来误差)。

停止加热,同时停止计时,记下加热时间。

待温度稳定后再记录一段时间。

8.按上述步骤依次加入约6 g、7 g、8 g、8 g、7 g和6 gKNO3。

物理化学实验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溶解热的测定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溶解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通过用电热补偿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的积分溶解热;用作图法求硝酸钾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3.掌握电热补偿法的仪器使用要点。

二.实验原理1.物质溶解于溶剂过程的热效应称为溶解热。

它有积分(或变浓)溶解热和微分(或定浓)溶解热两种。

前者是1mol溶质溶解在nomol溶剂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以Qs表示。

后者是1mol溶质溶解在无限量某一定浓度溶液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

即溶剂加到溶液中使之稀释时所产生的热效应称为稀释热。

它也有积分(或变浓)稀释热和微分(或定浓)稀释热两种。

前者是把原含1mol溶质和nomol溶剂的溶液稀释到含溶剂nogmol时所产生的热效应,以Q。

表示,显然。

后者是1mol溶剂加到无限量某一定浓度溶液中时所产生的热效应2.积分溶解热由实验直接测定,其它三种热效应则需要通过作图来求:设纯溶剂,纯溶质的摩尔焓分别为H*m,A和H*m,B,一定浓度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的偏摩尔焓分别为Hm,A和Hm,B,若由nA摩尔溶剂和nB摩尔溶质混合形成溶液,则混合前总焓为混合后总焓为此混合(即溶解)过程的焓变为根据定义,△Hm,A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稀释热,△Hm,B 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积分溶解热则为:故在Qs~n0图上,某点切线的斜率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截距即为该浓度溶液的微分溶解热,如图所示:3.本实验系统可视为绝热,硝酸钾在水中溶解是吸热过程,故系统温度下降,通过电加热法使系统恢复至起始温度,根据所耗电能求得其溶解热:三.实验仪器及药品1.仪器:NDRH-2S型溶解热测定数据采集接口装置(含磁力搅拌器、加热器、温度传感器)1套;计算机1台;杜瓦瓶1个;漏斗1个;毛笔1支;称量瓶8只;电子天平1台;研钵1个。

2.药品:硝酸钾(分析纯)。

四.实验注意事项1.杜瓦瓶必须洗净擦干,硝酸钾必须在研钵中研细。

【清华】溶解热的测定--2006030027

【清华】溶解热的测定--2006030027

溶解热的测定吴大维 2006030027 生64 同组实验者:王若蛟实验日期:2008年5月16日 提交报告日期:2008年5月30日指导教师:张连庆1 引言1.1 实验目的1.测量硝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的溶解热,求硝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各种热效应。

2.掌握量热装置的基本组合及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3.复习和掌握常用的测温技术。

1.2 实验原理 1.2.1 基本实验原理物质溶于溶剂中,一般伴随有热效应的发生。

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着几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离子或分子的溶剂化、分子电离(对电解质而言)等。

热效应的大小和符号决定于溶剂及溶质的性质和它们的相对量。

在热化学中,关于溶解过程的热效应,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溶质B 溶于溶剂A(或溶于某浓度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用sol H ∆表示。

摩尔积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整个过程产生的热效应。

用sol m H ∆表示。

sol sol m BHH n ∆∆=(1)式中, B n 为溶解于溶剂A 中的溶质B 的物质的量。

摩尔微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A sol T P n B H n ∂∆∂表示,简写为()A sol n BHn ∂∆∂。

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一定量的溶剂A 加到某浓度的溶液中使之稀释,所产生的热效应。

摩尔积分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在含有1mol 溶质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之稀释成另一浓度的溶液,这个过程产生的热效应,以dil m H ∆表示。

21dil m sol m sol m H H H ∆=∆-∆ (2) 式中,2sol m H ∆、1sol m H ∆为两种浓度的摩尔积分溶解热。

摩尔微分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剂加入到某一浓度无限量的溶液中所发生的热效应,以,,()B sol T P n A H n ∂∆∂表示,简写为()B sol n AH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热的测定吴大维 2006030027 生64 同组实验者:王若蛟实验日期:2008年5月16日 提交报告日期:2008年5月30日指导教师:张连庆1 引言1.1 实验目的1.测量硝酸钾在不同浓度水溶液的溶解热,求硝酸钾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各种热效应。

2.掌握量热装置的基本组合及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3.复习和掌握常用的测温技术。

1.2 实验原理 1.2.1 基本实验原理物质溶于溶剂中,一般伴随有热效应的发生。

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着几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离子或分子的溶剂化、分子电离(对电解质而言)等。

热效应的大小和符号决定于溶剂及溶质的性质和它们的相对量。

在热化学中,关于溶解过程的热效应,需要了解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溶质B 溶于溶剂A(或溶于某浓度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用sol H ∆表示。

摩尔积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质溶解于一定量的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的溶液,整个过程产生的热效应。

用sol m H ∆表示。

sol sol m BHH n ∆∆=(1)式中, B n 为溶解于溶剂A 中的溶质B 的物质的量。

摩尔微分溶解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质溶于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A sol T P n B H n ∂∆∂表示,简写为()A sol n BHn ∂∆∂。

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一定量的溶剂A 加到某浓度的溶液中使之稀释,所产生的热效应。

摩尔积分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在含有1mol 溶质的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溶剂,使之稀释成另一浓度的溶液,这个过程产生的热效应,以dil m H ∆表示。

21dil m sol m sol m H H H ∆=∆-∆ (2) 式中,2sol m H ∆、1sol m H ∆为两种浓度的摩尔积分溶解热。

摩尔微分稀释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剂加入到某一浓度无限量的溶液中所发生的热效应,以,,()B sol T P n A H n ∂∆∂表示,简写为()B sol n AHn ∂∆∂。

在恒温恒压下,对于指定的溶剂A 和溶质B ,溶解热的大小取决于A 和B 的物质的量,即 (,)sol A B H n n ∆=⎰(3) 由(3)式可推导得:,,,,()()B A sol sol sol A T P n B T P n A BH HH n n n n ∂∆∂∆∆=+∂∂ (4) 或 ,,,,()()B A sol sol A sol m T P n T P n B A BH H n H n n n ∂∆∂∆∆=+∂∂ (5) 令0/A B n n n =,(5)改写为:0,,,,()()B A sol sol sol m T P n T P n A BH HH n n n ∂∆∂∆∆=+∂∂ (6) (6)式中的sol m H ∆可由实验测定,0n 由实验中所用的溶质和溶剂的物质的量计算得到。

作出sol m H ∆-0n 曲线,见图2-3-1。

曲线某点(01n )的切线的斜率为该浓度下的摩尔微分稀释热(即AD CD),切线与纵坐标的截距,为该浓度下的摩尔微分溶解热(即OC )。

显然,图中02n 点的摩尔溶解热与01n 点的摩尔溶解热之差为该过程的摩尔积分稀释热(即BE )。

由图2-3-1可见,欲求溶解过程的各种热效应,应当测定各种浓度下的摩尔积分溶解热。

本实验采用累加的方法,先在纯溶剂中加入溶质,测出溶解热,然后在这溶液中再加入溶质,测出热效应,根据先后加入溶质总量可求出0n ,而各次热效应总和即为该浓度下的溶解热。

1.2.2 用简易量热计测溶解焓本实验是采用绝热式测温量热计,它是一个包括杜瓦瓶、搅拌器、电加热器和测温部件等组成的量热系统。

装置及电路图如图2-3-2所示。

因本实验测定KNO 3在水中的溶解热是一个吸热过程,热量的标定可用电热补偿法,即先测定体系的起始温度,溶解过程中体系温度随吸热反应进行而降低,再用电加热法使体系升温至起始温度,根据所消耗电能求出热效应Q 。

再由下式可求算出溶解热2121sol T T H QT T -∆=''- , 2Q I RT = (7)式中,1T 、2T 为加入溶质始末的体系的温度;Q 为使体系从2T '升至1T '时的电热(J ); 2T '、1T '为电加热始末的体系温度,I 为电流强度(A );R 为加热器电阻(Ω);T 为通电加热时间(S )。

本实验采用热敏电阻测温系统(详见附录温度的测量与控制),(21T T -)为溶解过程校正后的峰高,(21T T ''-)为加热过程校正后的峰高。

2、实验操作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仪器:杜瓦瓶(保温瓶)、CJ-2磁力搅拌器、DYY-7转移电泳仪(恒流源)、浸入式加热器、热敏电阻、惠斯通电桥、XWT-204台式自动平衡记录仪、500mL 容量瓶、大烧杯、AR1140/C 电子天平、研钵。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右侧图2所示。

实验药品:KNO3(分子量101.10)2.2 实验条件平均室温:24.0℃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操作要点3 结果与讨论 3.1 原始实验数据平均室温:24.0o C20H V =500mlρH20(24.0oC )=0.9972995g/cm 3浸入式加热器电阻阻值R = 14.321Ω表1 溶解热测定的原始数据记录表序号 总质量/g 剩余质量/g I/A t/S 溶解前h 溶解后h ∆溶解h 加热前h 加热后h ∆加热h1 56.5018 51.0631 0.957 101 74.6 24.8 49.8 29.1 74.3 45.2 2 57.4529 50.9950 0.958 146 74.6 19.2 55.4 20.6 83.4 62.83 58.1914 51.4855 0.959 143 83.5 27.8 55.7 27.9 88.3 60.4 4 59.2218 50.8412 0.958 143 88.4 20.3 68.1 21.9 82.2 60.3 5 59.2613 50.8545 0.958 142 82.3 15.7 66.6 16.6 77.5 60.9 6 58.1312 51.0003 0.958 106 77.5 23.0 54.5 23.7 72.4 48.7 757.142551.00970.95810572.627.944.728.071.243.2h 值由雷诺作图法给出,详情见图2-3-3,h 值即为相应切线上规定点(如C 、D 、E 、F )在记录纸上对应的格数。

Δh 为两切线的雷诺作图法距离,实际上代表了加热或溶解前后的温差。

3.2 计算的数据、结果用EXCEL 对数据进行处理可得下表:表2 数据处理表格序号 m/g 累计g m b / 累计mol n b/n 0 Q/J ∆H/J 累计∆H/J∆sol H m /KJ·mol -11 5.4387 5.4387 0.0538 514.941324.7 1459.5182 1459.518227.1310 2 6.4579 11.8966 0.1177 235.41 1918.92 1692.8066 3152.3247 26.7892 3 6.7059 18.6025 0.1840 150.55 1883.42 1736.8602 4889.1849 26.5715 4 8.3806 26.9831 0.2669 103.79 1879.49 2122.6100 7011.7949 26.2717 5 8.4068 35.3899 0.3500 79.14 1866.35 2041.0312 9052.8261 25.8616 6 7.1309 42.5208 0.4206 65.86 1393.19 1559.1136 10611.9397 25.2316 76.132848.65360.481257.561380.05 1427.9646 12039.904325.0184其中n 0=n a /n b =(500/18)/n b ,Q=I 2Rt ,∆H =Q/∆加热h ×∆溶解h ,∆sol H m =累计∆H/累计n b 。

以n 0为x 轴,以∆sol H m 为y 轴,利用OriginPro7.5作图:图4 n 0-∆sol H m 曲线图在n 0等于80,100,200,300,400五点处分别做切线,并求出切线的斜率,便可获知摩尔积分溶解热、摩尔微分溶解热以及摩尔微分稀释热:表3摩尔积分溶解热、摩尔微分溶解热以及摩尔微分稀释热同时还可以求出80→100、l 00→200、200→300、300→400过程的摩尔积分稀释热:表4 摩尔积分稀释热∆dil H m其中,∆dil H m=∆sol H m(n2)-∆sol H m(n1)3.3 讨论分析3.3.1 与标准值对比计算相对误差查附表2-3-1有KNO3在温度25o C ,n0=200时,摩尔积分溶解热为34.899 k J·mol-1 ,本实验室温24.0 o C,与文献温度接近,可计算相对误差得:|26.728-34.889|/34.889=23.39%3.3.2 误差分析通过计算大致的相对误差可知本次实验中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

在OriginPro7.5中采取的是第二顺序指数衰减拟合,R值较大(R2=0.9939);但如果在EXCEL中采用对数拟合,则数据点偏离拟合线较远,这仍然体现了实验数据的误差。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实验器材的不准确和不理想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实验操作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有关。

⑴在实验开始时,需要把去离子水的温度调成和室温一致,由于加入热水后温度计示值变化不灵敏,使得温度调节有一定难度,并且最终去离子水的温度与室温很可能仍有一定的差异。

⑵在向容器加入药品的过程中,由于药品潮解,附着在瓶底,所以加入的过程会有些延迟,增大了容器内与外界的热交换,也会造成误差。

特别是第一次加药品时,瓶内水溅到热敏电阻上,使得指针瞬间向左偏移,但盖上瓶盖后指针仍回到原处。

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加药品完成后,记录仪指针本应在一定时间内走成直线,但实际上却走成了折线,这很可能是由于仪器本身的因素造成的。

此情况的后果是,在画图计算峰高时切线很难做出,并且不是很准确,极大地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

⑷加热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完全恒定的电流,前几次加热时电流表显示总有1-3mA的波动,并且每一次打开加热器,在我们没有拧动旋钮的情况下,电流也会较上一次加热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