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 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部编版六班级下册竹石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决、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

背诵王冕的《墨梅》。

相互沟通:在王冕的《墨梅》诗中,你读到了什么?小结:诗言志。

今日我们要读的也是一位画家写的,他同时还是一位书法家、文学家。

他就是清代的郑燮。

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二、初读《竹石》。

1.齐读,把古诗读正确。

2.再读,读出节奏感来,3.再读,读出平仄的变化。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三、借助诗题,解释古诗。

1.读着竹石这个诗题,我不免产生了一个问题?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啊?你们说呢?2.自读,从文中找一找依据,说明这首诗写的究竟是什么?3.相互沟通,在相互沟通中绽开学习。

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会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其他词来形容吗?朗读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立根原在破岩中理解立根把根扎在争论相互沟通: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的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来。

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他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朗读,读出你对竹子的这份崇敬之情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抓住坚劲,理解坚中的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理解劲中的挺立有力、威猛直立。

抓住顽强不屈,深入到理解: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相互沟通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分析《竹石》与另外两首咏物诗《马诗》《石灰吟》一同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且位于两首诗之后。

本单元主题为“理想信念”,单元选文着重体现着文天祥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内涵。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竹拟人化,以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竹的品格。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托物言志,表达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基于前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对咏物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自主批注阅读学习古诗提供可能。

同时,六年级也有一定小组合作学习经验,能够较好地共同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为本节课学生自主发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感受咏物诗的三重境界奠定基础。

三、设计理念悟诗意、明诗志、晓文化,是本课主要的设计理念。

我首先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在整体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感知描写对象“竹”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资料,在落实本单元学法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咏物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此外,咏物诗承载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和人生格局。

所以,本节课我力图巧妙还原意象,破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揭晓古诗背后丰富的文化意象,真正落实了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学法上,我主要通过激励与引导,以读促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究发现,循序渐进地发现古诗的“竹格”“人格”与“文格”。

四、教学目标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明确竹子的特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及拓展资料,深入理解古诗情感内涵。

3.背诵古诗,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了解学习咏物诗的三重境界。

五、教学环节(一)复习导入,在回味中梳理学习方法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班级通过释题了解了古诗题目的意思,又在读准字音和停顿的基础上共同探究理解了诗歌的大意。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

《竹石》坚韧精神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

1.1.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1.1.3 学生对竹石精神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2 教学目标1.2.1 让学生了解竹石精神的基本内涵。

1.2.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

1.2.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3 教学方法1.3.1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3.2 通过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1.3.3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竹石精神的内涵2.1.1 坚韧不拔:竹子能够经受住风雨的考验,象征着人的坚韧精神。

2.1.2 顽强拼搏:竹子顽强生长,象征着人的拼搏精神。

2.1.3 忍辱负重:竹子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象征着人的忍辱负重精神。

2.2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2.1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坚韧不拔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

2.2.3 忍辱负重精神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冷静,积极应对挑战。

2.3 竹石精神的传承2.3.1 通过学习竹石精神,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3.2 将竹石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3.3 弘扬竹石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

三、教学内容3.1 竹石精神的起源和发展3.1.1 竹子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1.2 竹石精神的形成过程。

3.1.3 竹石精神在历史人物中的体现。

3.1.4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3.2 竹石精神的典型案例分析3.2.1 竹石精神在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领域的体现。

3.2.2 竹石精神在普通人物中的故事。

3.2.3 竹石精神在自然灾害、战争等特殊时期的体现。

3.2.4 竹石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案例。

3.3 竹石精神的实践与应用3.3.1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何运用竹石精神克服困难。

3.3.2 如何培养自己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和忍辱负重精神。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

诗歌朗诵表演教案《竹石》一、教材分析《竹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歌,全诗写竹和石的对比,以此表现出他对竹和石的性情和品格的认识和赞美。

这首诗歌的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刻,适合朗诵表演。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诵《竹石》的诗句,传达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价值观。

2、能够感性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建立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

3、通过诗歌朗诵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对文化传承的认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导入:通过“一句千言”的朗诵练习,让学生体验朗诵、表演、活动的魅力与乐趣。

2、课内讲解:通过课文分析,解读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欣赏能力。

3、课堂练习:通过课文朗诵表演、分组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4、课后反思:通过交流、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表演、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一、导入环节“一句千言”综合练习,让学生体验到朗诵、表演、活动的乐趣与魅力,培养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兴趣和热情。

二、讲解环节1、试胆朗诵让学生先自己朗诵一遍,通过试胆朗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表现力。

2、朗诵技巧讲解(1)口型、意态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口型、语音、意态的关系,要使读诗的声音与情感、意境相符合。

(2)发音的讲解要让学生明白发音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必须注重语音、时态的准确。

3、句子解析(1)竹石对比白居易在诗歌中巧妙地将竹和石对比,反映出竹和石的性情、品格和价值观。

(2)诗歌的意境与内涵要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解读,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从而理解诗歌和文化价值。

三、练习环节1、诗歌朗诵表演活动(1)带着情感的朗诵表演要引导学生在朗诵表演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情,让读诗的声音与情感相符合。

(2)分组表演分组表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课堂活动,可以通过分组来提高课堂效率和活动的趣味性。

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

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

一、教案基本信息传统文化教案:解读古诗《竹石》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竹石》这首古诗,了解诗文的背景及作者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让学生掌握《竹石》的诗意及主题。

2. 培养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

难点:1. 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竹石》,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如竹子象征高洁品质,石头象征坚定信念等。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并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竹石》的主题及象征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竹石》这首古诗。

2. 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如何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保持高洁品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竹石》。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的大意和主题,分析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4. 学生的读后感能够体现对诗文的深入理解,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七、教学拓展1. 介绍郑燮的其他诗作,如《竹石图》、《石竹图》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活动,让学生欣赏其他表现坚定信念和高洁品质的古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登高》等。

八、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竹石》的文本材料,包括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等。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朗读技巧的掌握: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句的情感和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技术性的难点。
举例: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学生需要理解“千磨万击”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还象征了人生经历的磨难和考验,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景创设,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领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的坚韧精神。同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变化,来表现诗句的意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反复练习。
4.了解诗人郑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5.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竹石》,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探究兴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郑燮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的字词理解: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僻词汇,如“咬定”、“立根”、“磨”、“击”、“坚劲”等,理解其在句中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正确把握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意境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竹子和石头的形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坚定品质和顽强精神。
-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郑燮通过竹石寄托的个人情感和理想,把握诗的主旨。
-朗读与鉴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举例:《竹石》中“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句,重点在于理解“咬定”的意象,它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确保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竹石》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竹石》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记忆《竹石》这篇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分析和解释《竹石》这篇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教学内容1. 《竹石》这篇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简介。

2. 《竹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3. 《竹石》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

4. 通过欣赏和解析《竹石》这篇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竹石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竹石这个题材的关注和思考。

学生可以发表对竹石的第一印象或者对竹石的认知。

2.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教师简要介绍《竹石》这篇诗的背景和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是中国的著名文学家和文化学者,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的诗作以思想深邃、意境优美著称。

3. 《竹石》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深入剖析《竹石》这篇诗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描述和表达,理解其中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4. 《竹石》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通过讲解和分析《竹石》这篇诗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表现力和美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等。

5. 欣赏和解析《竹石》这篇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欣赏《竹石》这篇诗,并逐句解析其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感受诗歌的美。

6.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学生可以探讨《竹石》这篇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和感受诗歌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

2. 学生对《竹石》这篇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4.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把握程度。

五、教学扩展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竹石》的读后感,并分享给同学。

2. 课后延伸: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王国维和他的其他作品,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教案一、情境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师:没错,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师:“岁寒三友”指的是,哪三友?这么多同学都知道,我们一起说吧。

师生齐声: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哦(感叹!)我们同学的积累可真丰富呀。

“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中也有“竹”,可见,竹在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和竹有关。

古诗的题目是?点击课件(生齐答:竹石,教师板书课题再点击课件。

)二、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师:作者是?生齐答:郑燮!教师:对,他是清代诗人,郑燮。

板书课题,然后(P)师:嗯,不错,看来大家在课前都做了充分的预习,燮字,是个生僻字,很多人都不会念,同学们通过预习都已经掌握了燮字的正确读音!真了不起!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还有补充的吗?师:你还了解到了作者的为人。

评价:同学们对作者了解得真不少,正如大家所说的,出示课件教师小结: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现在人们常说的郑板桥指的就是作者。

他是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他尤其擅长画竹、画兰。

那么,作者的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是为什么而写呢?下面我请同学带大家了解一下。

(P)(二)解诗题1、说诗题师:那么郑燮题写的这首《竹石》,主要是写竹还是写石呢?生齐答:写竹。

(有说写竹,有说写石。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预习都已经知道了这首诗主要写竹。

既然这样,题目《竹石》又该怎么理解呢?谁来说?教师小结:同意他的看法吗?没错,题目:竹石,指的是竹子从岩石缝中长出来。

2、齐读课题教师导语:下面让我们一起齐读两遍课题。

手势引导到黑板上自己的板书中三、品诗句,悟诗情(一)熟读古诗教师导入语:那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子,他的命运会怎么样呢?让我们走进诗文中去了解吧!1、初读全诗教师导入语: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读出诗的节奏。

开始吧!用时:一分钟2、指名读全诗教师导入语:现在,谁来读读古诗?(分一般和较好的学生读)生一:教师评价语:口齿非常清晰。

生二:教师评价语:不错!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

3、齐读全诗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像这两位同学一样再齐读一遍全诗吧。

竹石,读!教师评价语:读得非常准确,也很流利。

4节奏读前两句(小老师评价教师导入语:现在谁可以更有节奏感地读读前面两句诗。

出示幻灯片展示前两句指名读:好,你来!(朗读一般或较好的学生都可以)生一:读前面两句诗激发评价语: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赞或指正不足:教师评价语:你听得真仔细!激趣读:你也来试试读读这两句诗,好吗?生二:读前面两句诗教师评价语:嗯,你朗读古诗的节奏把握得真好!教师导入语;让我们也像这位同学一样,齐读一二句吧。

5、节奏齐读全诗。

教师导入语:读得不错!(回讲台,)让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有节奏地读一遍。

出示幻灯片点击展示三、四句诗。

也可以看你手中的。

竹石,读!教师评价语: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进步啦。

教师导入语:下面,让我们走进郑燮的竹石画。

(鼠标点击顶端才能出示朗读页,)听听古诗朗读。

播放课件朗读教师评价、导入:读得真有韵味啊。

让我们也试着把诗的韵味自由地读出来吧。

开始吧!评价语:读得真投入!老师也深深地陶醉在同学们的朗读中了。

6、初悟诗意教师导入语: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还要读出自己的见解。

你不妨也再来读读这首诗,点击幻灯片中的链接返回出示全诗。

看看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教师评价语:你知道了,你通过关键词来理解课文;哦,你是这样来理解的,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预习就把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了。

(就学习态度直接简单评价。

)教师小结:同学们读出了,读出了,读出了。

你们多会读课文啊,下面就带着你们对古诗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由读诗。

用时分钟7、品悟诗意(1)、激趣教师导入语:现在我们深入到诗的字里行间去,去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再联系自己的经验,把这首诗的词语、诗句的意思读明白。

开始吧!中间提示学生,可以拿出笔圈圈划划其中的关键词句。

用时分钟(2)、学诗意方式—:指名说诗意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这首诗的大概意思能读懂吗?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诗意?生一:生二:评价:哦,你是这样理解的;还有同学想说说吗?还有不同的见解吗?小结:同学们学得真认真,都基本了解了诗意,正如你说的,全诗写了竹子,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

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3)、激趣读诗教师导入语:就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一起读读这首诗吧。

引读:竹石读8、品诗句、悟诗情品读一、二句(1)指名朗读教师导语:这次,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听到了只可意会的美。

下面我们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给大家读读前面的两句诗。

出示幻灯片你来,好吗?教师评语:谢谢,你读很非常用心。

(2)品词教师导语:这两句诗中的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呢?你说,你来板书咬定、破岩a、熟读诗句教师导入语:为什么大家会关注这些词呢?你说!你说!(注意:是这里可能会出现的几种情况)生一:他不容易理解;这些词比较难理解;师:你发现他们是难理解的词。

生二:读懂了这些词,就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你想通过这些词来理解诗意。

教师小结:没错,这些词是我们理解诗意,了解古诗内容的关键词,是诗句的文眼。

过度导入:就让我们抓住诗眼把这两句诗读读吧。

咬定读!导语:大家很会朗读古诗,都注意到了要把诗眼读重音,或者拉长了节奏来读,让老师也来读读好吗?师试读b、解立根、说破岩师:在这里“立根”指的是——把根扎在……哪里?生齐答:破岩中。

师:“破岩”是怎样的岩石呢?你说!生:破碎的岩石。

教师导入语:把根扎在裂开了缝的,断裂的,破碎了的岩石中,该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最终下定决心啊。

来,自由读读这句,把竹子的勇气和决心读出来。

生;自由读文。

用时一分钟c、品“咬定”教师导入:扎根在这样艰险、如此贫瘠的岩石中,光有勇气和决心也未必能成活啊?诗人笔下的竹能在这山石间开枝散叶吗?生:(齐答)能!教师:它靠的是什么?你说!生:教师:对,它靠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怎么咬的?生:教师:什么紧紧,牢牢地咬?生:竹子(教师或者需要提示:把话说完整。

)教师:竹子的什么紧紧,牢牢地咬?生:教师:咬什么?一起说!生:教师:竹根牢牢地咬住岩石毫(决)不放松。

幻灯出示该句(强调突出“咬”字)在这里“咬”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生:教师:你把换了字的句子读一读。

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你来!生:读换字句教师:也请你读读换了字的句子生:读换字句d、悟情教师:是啊!你看,幻灯出示画面,然后出示句子竹的须根深深地扎入断岩裂缝中,点击幻灯出示:像紧紧地抓住岩石,像牢牢地咬定青山,像紧紧地攀附岩层断面。

在这横线上,大家可以填些什么?去想想。

你说!生一:教师:可以!生二:教师:也行。

教师:直接就学习态度、效果简单评价,忌讳在此解释词,解句、(学生到底会说些什么?)导入语:来,大家一起读读这段话点击幻灯出示填横线上的内容你看,读!生:齐读教师: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在破岩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生:坚定生:顽强(相机板书)生:坚忍不拔或坚强不屈教师导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如此坚定,这样顽强,坚忍不拔的竹子吧。

起读:你看,(幻灯片当中的这句话)生:齐读该段落教师导入:读着这样的竹子,你对它产生了怎样的感情?(指名说,你说)生:钦佩(把话说完整)教师:请你用钦佩的感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幻灯超链接回到诗句生:读诗句。

教师:指名谈,你对竹产生了怎样的感情!生:肃然起敬。

教师:也请你肃然起敬地读诗。

生:读诗句。

教师导语: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对竹的钦佩,对竹的肃然起敬来读读这两句诗吧。

生:齐读诗句。

品读三、四句教师导入语:通过一二句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竹子的坚定,竹的顽强、竹的坚忍不拔,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的三四句。

幻灯出示诗句(1)读诗教师导入语:请男同学有感情地齐声读。

一起思考: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男同学准备好了吗?任尔读生:读听诗句思考问题教师评价导入:男同学读得很认真。

(再设计更好的评价语?)(2)感悟“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教师导入:挺立于岩缝中的竹子将会经历怎样的遭遇呢?(引导是否到位?)指名回答,相机点评(简洁,到位)引回诗句中。

幻灯强调“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教师导语:就算是长于庭院,溪流边,哪怕是人们供养、受人庇护的竹遭遇了如此劫难必然是劫数难逃了吧?这从岩缝中长出来的竹到底怎么样了呢?(设计更好的导入语)生:教师导语: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教师:请你用诗句来回答好吗?生:师:对就是,坚劲板书(4)、小结诗句A、悟出竹情(或者以勾践卧薪尝胆、乞丐囝仔)(再发挥)他依然坚强不屈地挺立着。

因为他有不屈服的风骨,因为它有坚强不屈的信念。

诗句中那个词可以体现他的这种风骨,这种信念。

对就是,任尔板书B、小结全诗,明写法(托物言志、借物喻人)(1)、试背全诗教师导入语:让我们怀着对坚韧不拔的竹子的深深敬意来试背这首诗吧。

生:自由背?幻灯链接播放配乐教师导语: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子,实际上写人。

再完善四、拓展延伸比较阅读郑燮的另一首竹诗:竹(清.郑燮)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