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合集下载

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1 4 6.
[ 12 ]
Hergan K, Schaefer PW , Sorensen AG,
weighted MR I in diffuse axonal injury of
Radiol, 2002, 12 (10 ):2536 22541.
[ 13 ]
Huisman TA , Sorensen AG, Hergan K,
·27·
2004,
57 (5):9 392943.
[4 ] HoriM, Okubo T, Uozumi K, et al. T1 2weighted fluid 2at2
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 at low field strength: a viable al2
[17]
Nguyen TH, YoshidaM, StievenartJL, etal. MR tractogra2
phy with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clinical routine. Neurora2
diology, 2005, 47 (5): 334 2343.
25%的脑中
≥较小
A1段的直径 Leabharlann , 44%的前交通动脉直径

1. 5mm, 16%的直径

1mm。两侧
A1段间的直径差增大时
,前交通动脉
直径亦增大
,前交通动脉粗大者
[7]
Schaefer PW , Huisman TA , Sorensen AG, et al. Diffusion 2
weighted MR imaging in closed head injury: high correlation

大脑前动脉动脉瘤PPT医学课件

大脑前动脉动脉瘤PPT医学课件
一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
神经外科三区
.
1
概述

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 脉壁的异常膨出部分,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 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 因。以先天性动脉瘤 占大部分。任何年龄 可发病,40-66 岁常见。80%发生 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
. 2
完整脑底动脉(Willis)环


1右侧大脑前动脉A1
2左侧大脑前动脉A1


3前交通动脉
4右侧后交通动脉


5左侧后交通动脉
6右侧大脑后动脉P1


7左侧大脑后动脉P1
8基底动脉顶端
. 3
形态和大小
形态:大致分为囊状(球形、 葫芦形、漏斗形)梭形及壁间 动脉瘤。 大小:按直径大小分为四类 小动脉瘤: 小于0.5cm 一般动脉瘤: 大于0.5cm小于1.5cm 大型动脉瘤: 大于1.5cm小于2.5cm 巨大动脉瘤: 大于2.5cm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有时引起癫痫、轻偏瘫。 (4)椎基底动脉瘤可出现肢体不对称的瘫痪,锥体束征,甚 至可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
. 7
动脉瘤破裂出血

颅内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后,有18%~30% 发生再出血。死亡率为20%~50%。 在首次出血后2周左右,患者病情好转后又 突然加重,出现剧烈头痛、昏迷、脑膜刺 激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又有新鲜血或CT、 MRI检查脑池、脑室、蛛网膜下腔又有新鲜 出血等均是再出血的诊断依据。


栓塞术后护理要点
拔鞘后加压按压30分钟,按压过程中观察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按压后给予沙袋持续 加压12h,同时观察有无出血、渗血情况。

患肢制动24h,严密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 观察穿刺肢体的皮肤温度和颜色。 根据医嘱给予抗血管痉挛药物的使用。

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术中处理(附293例分析).(精编文档).doc

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术中处理(附293例分析).(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术中处理(附293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93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效果良好249例(85.0%),存在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失30例(10.2%),死亡14例(4.8%)。

随访0.5~3年,未见动脉瘤再出血。

结论显微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治疗办法,可以有效地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前交通动脉显微外科手术2003年1月~2007年9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293例,现对手术经验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162例,女131例;年龄32~71岁,平均52.7岁。

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部分病人合并前纵裂或额叶血肿。

Hunt-Hess分级:Ⅰ级42例,Ⅱ级153例,Ⅲ级72例,Ⅳ级26例。

均经DSA或CTA检查确定为前交通动脉瘤。

1.2 治疗方法采用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

开颅后,在显微镜下充分打开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沿颈内动脉逐步向远端分离,暴露前交通复合体,将前交通动脉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显示清楚后,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颈夹闭。

2 结果本组术后治疗效果良好249例(85.0%),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30例(10.2%);死亡14例(4.8%),其中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8例,Ⅲ级4例,Ⅱ级2例。

随访0.5~3年,无动脉瘤再出血发生。

3 讨论翼点入路是前交通动脉瘤显微手术最常用的入路。

目前,对于采用何侧入路仍有争论。

为了减少对优势半球的损伤,Yasargil[1]主张尽量选取右侧入路;为了便于寻找瘤颈和控制血流,有些学者则主张选择优势供血侧入路。

由于手术熟练程度的提高,手术本身所造成的损伤已经很小,而控制血流和暴露瘤颈变得尤为重要。

本组均采用优势供血侧翼点入路,术中可以很方便地控制动脉瘤血流,而有效地控制血流为进一步暴露瘤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且没有发生与入路有关的相关损伤。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王敢;薛绛宇;徐涛;顾斌贤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
【年(卷),期】2005(012)003
【摘要】三倍体的交通后段大脑前动脉(triplication of the postcommunical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属于少见的血管变异,多在解剖、脑血管造影或手术过程中被发现。

我们在对46具尸脑标本进行解剖时,发现1例有这种变异,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45-546)
【作者】王敢;薛绛宇;徐涛;顾斌贤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上海,2002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1+21
【相关文献】
1.经翼点入路大脑前动脉A1段和前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 [J], 巩麦林;任海军;高俊玮;汝觅禄;王建伟;侯博儒
2.前交通动脉瘤形成和大脑前动脉分叉的几何形态学相关性研究 [J], 张学敬;郝伟丽;吴颂时;高不郎
3.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与大脑前动脉血管变异相关性的颅脑CT血管成像研究 [J],
李松;王大巍;罗宏;仝贺
4.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与大脑前动脉血管变异相关性的颅脑CT血管成像研究 [J], 李松;王大巍;罗宏;仝贺
5.大脑前动脉A1段管径及分支血管角度与前交通动脉瘤关系的研究 [J], 熊凡凡;杨光钊;魏福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丨前交通动脉瘤的眶上入路开颅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丨前交通动脉瘤的眶上入路开颅术

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丨前交通动脉瘤的眶上入路开颅术既往回顾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丨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丨前交通动脉瘤的眶上入路开颅术近二十年来我们把眶上入路开颅术一直作为前交通动脉瘤的标准术式,寻找该入路更垂直进入方式,从而避免脑组织的牵拉损伤[5,6]。

现已证实,术式是安全有效的。

典型适应证■前交通动脉瘤■A1动脉瘤解剖标志■额窦■颧骨■眼眶脊■额神经■眼眶顶■嗅球■大脑纵裂体位和皮肤切口在气管插管诱导麻醉之后,对于所有分级较好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应立即行椎管置管外引流;而对于WFNS 分级Ⅳ级或Ⅴ级的患者行脑室穿刺外引流。

患者取仰卧位,头向手术部位对侧旋转45°(图1)。

所有的前交通动脉瘤即从A1供血优势侧进入。

A1供血优势侧入颅使我们可以在最低限度解剖处理毗邻脑组织的情况下控制动脉瘤。

初始旋转45°只是一个平均值。

有时手术中也要求更外侧或更前方视野。

通过倾斜手术台可以在术中精细调整头部旋转度。

患者的颈部适度过伸,从而在前颅窝的水平面和垂直平面之间形成10°~20°角。

这种体位可使眶额部皮质远离眼眶顶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大脑损伤。

头部旋转45°时,通常不必用缓冲垫来支撑同侧肩部。

对于颈椎退行性病变和活动受限的某些患者,可能需要肩部支撑。

图1 体位:头部旋转大约45°,适度过伸。

头固定在Mayfield头架上,头架应尽可能保持水平位。

在调整和平衡手术显微镜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物镜的中线设置在与垂线成20°的角的位置。

这个位置使得在眶上入路开颅术所需的整个活动范围内显微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尽管可以选择做眉弓上切口,但我们推荐采用沿额颞部发际的皮缘做切口。

皮肤切口开始于耳屏前1cm处,略高于颧弓。

在仔细切开皮肤和帽状腱膜后,可见颞筋膜包裹的颞浅动脉。

如有必要可将额叶或顶叶分支动脉分离,近心端使用小血管夹夹闭。

头皮切口延长至额中线。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2、前交通动脉有 关
3、前交通动脉与 左或右A2有关
4、前交通动脉和 双侧A2有关
5、仅与右侧A2 或左侧A2有关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瘤囊与重要血管关系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Willis环前循环类型
1、单侧型 66% 无血管痉挛
2、双侧型 14% 轻度血管痉挛
3、主侧A1型 12% 严重血管痉挛
前交通动脉瘤指向及夹闭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前交通动脉瘤指向及夹闭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前交通动脉瘤指向及夹闭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不同部位放置动脉瘤夹效果
夹闭动脉瘤颈很理想的 同时夹闭前交通动 脉在某些病例毫无妨碍,但在某些病例会致 命的。
1、在瘤颈上夹闭动脉瘤最理想; 2、夹闭前交通动脉无损伤 3、夹闭前交通动脉轻微损伤 4、夹闭前交通动脉外 高风险? 5、夹闭前交通动脉是致命性
案例 8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案例 8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案例 8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案例 8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案例 9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案例 9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手术并发 症
4% 病人出现永久性中枢神经系统(CNS) 障碍
22% 嗅觉障碍
4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动脉瘤轴线与A2轴线的关系
侧位 : 前型 前上型 后上型 下型
正位:外侧型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动脉瘤、脑池、蛛网膜的关系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静脉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手术治疗
视神经、嗅神经、 大脑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交通动脉是指连接上肢和头部的动脉系统,包括颈总动脉和椎动脉。

这些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和颈椎,通过一系列的分支和吻合来供应上肢和头部的组织和器官。

颈总动脉是交通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从主动脉弓分叉出来,分别进入左右颈部。

颈总动脉在颈部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内动脉进入颅腔,为大脑供血;颈外动脉则为颈部、面部和头皮提供血液。

椎动脉是交通动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颈椎的椎动脉孔,分为左右两支。

它们沿着颈椎穿过颈部和头骨底部,进入颅腔,与颈内动脉连接。

椎动脉为脑干、小脑和脊髓供血。

交通动脉的临床意义非常重大。

它们连接了主要的上肢和头部动脉系统,保证了这些组织和器官的血液供应。

交通动脉的畅通对于预防脑缺血和缺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交通动脉受到损伤或闭塞,就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中风等严重后果。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显微外科解剖来修补或重建交通动脉。

在颈动脉瘤手术中,医生可以通过切除瘤体并重建血管来保持交通动脉的通畅。

对于交通动脉闭塞的病例,医生也可以通过血管成形术和血管搭桥等手术方法来恢复血流通畅。

了解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结构,有助于医生在手术中准确定位和保护与交通动脉相关的结构,以避免伤及重要的血管和神经。

对于交通动脉解剖的全面了解,也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对颈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和其他与交通动脉有关的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和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手术修复和重建,预防脑缺血,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并进行精确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5页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6页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7页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8页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9页
大脑前动脉A1和前交通动脉穿支 血管供血范围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10页
前交通动脉解剖
LCCA
与毗邻关系:
大脑前动脉A1穿支血管供血范围: 内侧豆纹动脉,Heubner返动脉 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等个别基底节区 前交通动脉:
第19页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20页
动脉瘤发生机制:
LCCA
•取得性内弹力层破坏是囊性动脉瘤形 成必要条件。(可能是: 动脉硬化,炎 性反应,蛋白酶水解活性增加) •内弹力层退变; •脑动脉分叉处中膜缺失或中膜纤维结 构异常和排列异常; •血流动力学改变。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21页
3.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表 现(A):
LCCA
出血症状; 局灶症状; 缺血症状; 癫痫;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22页
3.前交通动脉瘤临床表
现-出血症状(B)
LCCA
破裂出血前二分之一病人多有“警兆 症状”: 眼眶痛。
猛烈头痛;
频繁呕吐; 李国忠 症状?
大汗淋漓;
体温升高;
颈项强硬;
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 头颅CT 示SAH,CTA可显示动脉瘤和载瘤 动脉之间关系。
➢ 头MRI和 MRA可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 之间关系,及动脉瘤三维机构。
➢ DSA 金标准。
前交通动脉瘤解剖与临床
第27页
4.前交通动脉瘤诊疗关
键点:
LCC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典型临床表现: 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
➢ 头颅CT 示SAH,CTA可显示动脉瘤和载瘤 动脉之间的关系。
➢ 头MRI和 MRA可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脑组织 之间的关系,及动脉瘤三维机构。
➢ DSA 金标准。
4、前交通动脉瘤的诊 断要点:
LCCA
➢ DSA 必需检查方法,金标准: 显示动脉瘤位置、数目、形态、内径、瘤 蒂宽度、有无血管痉挛、痉挛的范围及程 度、确定手术方案。
2. 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钙离子拮抗剂,改善微循环、血 性脑脊液引流)
3. 控制血压保持生命体征稳定:收缩压降低30%-50%,注 意观察有无头晕、意识障碍等缺血症状。
5、破裂前交通动脉瘤 的治疗-内科治疗
LCCA
➢ 目的 防止再出血,控制血管痉挛,防止
脑积水。
4. 降低颅压,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5. 抗纤溶治疗:氨甲环酸, 6-氨基己酸
前交通动脉的解剖
LCCA
与毗邻关系:
前交通动脉的解剖 与毗邻关系:
LCCA
前交通动脉的解剖
LCCA
与毗邻关系:
前交通动脉的解剖
LCCA
与毗邻关系:
2、动脉瘤的病因及发病
LCCA
机制:
什么是脑动脉瘤? 病因有哪些?
先天性,感染性,外伤性,肿瘤 性,动脉粥样硬化性。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
➢ Ⅰ、Ⅱ 级病人及早进行DSA, ➢ Ⅲ、Ⅳ级病人待病情稳定后再行DSA, ➢ Ⅴ 级病人只行CT除外血肿和脑积水。 • 首次造影阴性,合并脑血管痉挛或高度怀
疑动脉瘤者,1月后再次造影。
5、破裂前交通动脉瘤 的治疗-内科治疗
LCCA
➢ 目的 防止再出血,控制血管痉挛,防止脑
积水。
1. 绝对卧床休息14-21天(头高位,镇痛、镇静、抗癫痫、 导泻、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
6. 维持血容量,保证脑灌注。
7. 腰穿释放或置换脑脊液,必要时脑室外引流或脑室腹 腔分流术
5、前交通动脉瘤的治 疗-术前评估
LCCA
➢ 分级 Hunt和Hess分级法
0 级 未破裂动脉瘤 Ⅰ级 无症状或轻微头痛 Ⅱ级 中-重度头痛,脑膜刺激征,颅神经麻痹 Ⅲ级 嗜睡,意识混浊,轻度局灶神经体征 Ⅳ级 昏迷,中或重度偏瘫,有早期去脑强直或自主 神
LCCA
•获得性内弹力层破坏是囊性动脉瘤形 成的必要条件。(可能是:动脉硬化,炎性
反应,蛋白酶水解活性增加)
➢内弹力层退变; ➢脑动脉分叉处中膜缺失或中膜纤维结 构异常和排列异常; ➢血流动力学改变。
3、前交通动脉瘤的临 床表现(A):
LCCA
出血症状; 局灶症状; 缺血症状; 癫痫;
3、前交通动脉瘤的临 床表现-出血症状(B)
LCCA
大脑前动脉A1和前交通动脉的穿 支血管供血范围
前交通动脉的解剖
LCCA
与毗邻关系:
大脑前动脉A1穿支血管供血范围:
内侧豆纹动脉,Heubner返动脉 尾状核头部、内囊前肢等部分基底节区
前交通动脉:
发出几个细小的穿支供应 视交叉上部、胼胝体部分、透明隔、穹窿柱、 嗅旁区、终板及下视丘。
LCCA
破裂出血前一半病人多有“警兆症状 ”:眼眶痛。
剧烈头痛;
频繁呕吐; 李国忠 症状?
大汗淋漓; 体温升高; 颈项强硬; 克氏征、布氏征阳性
3、前交通动脉瘤的临 床表现-局灶症状(C)
LCCA
若累及下丘脑或边缘系பைடு நூலகம்,可出现精神症 状、高热、尿崩等。
李国忠术前曾出现一过性多尿。
3、前交通动脉瘤的临 床表现-缺血症状(D)
经功能紊乱 Ⅴ级 深昏迷,去大脑强直. 濒死状态
➢ 李国忠?级,治疗总体方案如何?
5、前交通动脉瘤的治 疗-术前评估
LCCA
➢ 辅助检查 头颅CT:出现部位、量,脑积水 、脑梗死
头颅MRI:动脉瘤位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DSA: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
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
5、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术后注意事项
LCCA
➢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观察 病人意识状态、 神经功能状态、肢体活动等。
➢ 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 ➢ 适当脱水,激素、扩血管、维生素。
LCCA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血管痉挛: 迟发性缺血性障碍(delayed ischemic deficits, DID) 李国忠 未发生脑血管痉挛。
3、前交通动脉瘤的临 床表现-癫痫(E)
LCCA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癫痫发作
李国忠 无癫痫发作
4、前交通动脉瘤的诊 断要点:
LCCA
➢ 典型的起病过程;(劳累,情绪紧张激动 等突然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