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
血清肌酐测定

血清肌酐测定(生化分析仪)(一)检测目的规范血清肌酐(cr)检测实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二)标本米集1.血肌酐测定一般可以采用血清或血浆。
血清应新鲜无溶血;如用血浆,主张用肝素抗凝血浆。
2.稳定性:在4C冰箱可保存3天,在25C以下可保存较长时间。
3.建议使用带分离胶的真空采m管,并及时分离血清。
(三)测定方法1.方法:两点法波长:490-510nm 温度:25C、30C或37C 比色杯光径:1cm 将Ri与R n按1:1混和均匀,配成工作液,工作液预先保温到测试温度。
2.原理:苦昧酸法。
在碱性溶液中,苦味酸与肌酐作用生成橘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在505nm波长监测吸光度,吸光度的速率变化(△ A/ min)与肌酐浓度呈正比。
(五)校准1.校准物的准备与保存,严格按照购置说明执行。
2.校准频率:(1)新仪器设备在开始使用时。
(2)设备进行重要维护保养以及发生故障维修之后。
(3)试剂盒在仪器上28天后。
(4)试剂批号更改后。
(5)更换试剂厂家后。
(6)由室内质控结果决定。
(7)定期校准,可由实验室根据检测系统(仪器与试剂)的情况自行决定校准周期。
(六)质量控制1.质控品:质控品应选择稳定、瓶问差小、基质效应小的物质。
同时,因为是定量检测项目,所以应选择两个不同浓度水平的质控品,这样有利于在不同的医学决定性水平上监测方法的性能。
2.质控方法的选择。
备选的质控规则如下:1 2s(一个质控结果超出i 土 2SD为违背此规则,提示警告)。
13s(一个质控结果超过i 土3SD为违背此规则,提示失控,存在随机误差)。
22s(两个连续质控结果同时超过i 土2SD提示失控,存在系统误差)。
R4s(当同一批内高和低值之间差值超过 4SD提示失控,存在随机误差)。
4 1s(4个连续的质控结果落在i+I SD或i 一 1SD的同一侧,提示存在系统误差,需具体分析)。
10x(10 个连续的质控结果落在靶值的同一侧,提示存在系统误差,需具体分析)。
苦味酸法肌酐测定单点与多点定标的比较

过 率( G F R) 和残余 肾功能 ( R R F ) , 故测定 血清 肌酐浓度 较血 清 尿素浓度能准确地反 映肾小球 功能 , 因而血清 肌酐测定是
临床常规检测 。 肾功能指标之一 。准确测定血 清肌酐 的含量对 临床 肾脏疾病 的诊 断 、 疗效 观察 及预后判断都 有十分重要 的
意义 。
2 结 果
1 . 1 仪器与试剂 : O l y m p u s A U 6 4 0 ,原装奥林 帕斯多项定 标 液, 原装奥林 帕斯肌酐试剂盒 由奥林 帕斯 公司提供 。校 准品 :
单 点 定 标浓 度 为 2 3 3 I x mo l / L ;多 点 定标 的 6点 为 5 8 2 . 5 、
的产 生和排泄较稳定 , 能反映和评估 G F R和 R R F 。故测 定血
血清肌酐测定是 临床常规检测肾功能指标之一 。准确测定血 清肌酐的含量对临床肾脏疾病 的诊断 、疗效观察及预后判 断
清肌酐浓度较 血清尿素浓度能准确地 反映肾小球功能 。因而
通信作者 : 杨军 , E m a i l : 1 0 3 4 7 7 0 6 9 9 @q q . c o n l
4 3 6 . 8、 2 9 1 . 3、 1 4 5 . 6 、 7 2 . 8、 3 6 . 4 l a , mo l / L 。
使用 0 l y m p u s 原装试剂盒检测 3 组肌酐 高值 、中值 、 低 值样 本 , 单点定标与多点定标结 果如下 : 高值组单点较多点定 标 偏低 8 . 8 %, 中值组偏低 0 . 4 %, 低值组偏 高 1 . 7 %; 高值组 和 低值 组经统计 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尸 < 0 . 0 5 ) , 见表 1 。
血清肌酐苦味酸法测定

血清肌酐(Creatine)苦味酸法测定1.实验原理不去除蛋白的Jaffe碱性苦味酸连续监测比色法。
肌酐与苦味酸在碱性条件下形成橙红色复合物,在固定的时间内吸光度增加速率与样品中肌酐浓度呈正比。
肌酐+ 苦味酸肌酐苦味酸复合物2. 标本采集2.1 病人准备: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2.2 类型:血清,肝素血浆,尿液。
3. 标本存放:血清、血浆的稳定性:4~25℃保存可稳定7天;-20℃保存至少可稳定3个月。
尿液的稳定性:20~25℃保存可稳定2天;4~8℃保存可稳定6天;-20℃保存可稳定6个月对尿液用蒸馏水作1:49稀释后检测,结果乘50后报告。
4. 标本运输:常温条件下运输5. 标本拒收的标准:细菌污染的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6.1 上海申能肌酐检测试剂盒(142 1717170 1 试剂1:6×64ml+试剂2:6×16ml)。
6.1.1 试剂组成:试剂1(R1):氢氧化钠0.16mol/L试剂2(R2):苦味酸 4.0mmol/L6.1.2 试剂准备:试剂为即用式。
6.1.3 试剂稳定性与贮存:试剂保存于2~25℃,若无污染,可稳定至失效期。
试剂不可冰冻。
6.1.4 变质指示:当试剂有看得见的微生物生长,有浊度,或者未开盖的液体有沉淀时,表明试剂已变质,不能继续使用。
6.1.5 注意事项:试剂1中含氢氧化钠。
请按以下条例处理:R36/38: 刺激眼睛和皮肤。
S26:如与眼睛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请医生诊视。
S37/39:戴上手套并采取合适的眼/脸的防护。
S45:如发生事故或感觉不适立即请医生诊视。
试剂2中含苦味酸。
吸入、接触皮肤、吞咽将会中毒。
戴上手套并采取合适的眼/脸的防护。
如与皮肤接触应立即用聚乙二醇400(DAB8)或大量水冲洗。
如情况严重,立即请医生诊视。
使用实验室试剂应采取必要的预防。
6.2 校准品:使用DiaSys公司提供的TruCal U校准品对自动分析仪进行校准,具体参见生化检验校准品和质控品.SOP文件。
肌氨酸氧化酶法与碱性苦昧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实验比对

肌氨酸氧化酶法与碱性苦昧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实验比对[摘要] 目的评价肌氨酸氧化酶法(简称酶法)、碱性苦味酸法(简称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可靠性。
方法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测定血肌酐值进行精密度试验,并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文件进行评估,将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计算两种方法间的偏倚。
结果酶法3个水平的定值质控血清CV日间%分别为3.77%、2.53%、1.23%;苦味酸法3个水平的定值质控血清CV日间%分别为5.23%、4.05%、2.46%。
两种方法测定的血清肌酐浓度,经组内、组间离群值检验后得线性回归方程:Y(苦味酸)=0.9772X(酶法)+5.1911,r2 = 0.9910。
两种方法间各有明显恒定偏倚。
结论苦味酸法特异性不高,易产生交叉污染,但成本低廉,操作简便;肌氨酸氧化酶法特异性高、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肌氨酸氧化酶法;碱性苦味酸法;肌酐1 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仪器试剂和校准品由浙江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定值质控血清由美国贝克曼一库尔特试剂公司提供。
血清样本均来自当日临床病人新鲜血清。
仪器:凯美雅S3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参数均按厂家要求设置。
1.2方法1.2.1精密度测定按NCCLS精密度评价方法[1],取低、中、高值3份定值质控血清,白天跟随样本作双份检测,连续20天,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
1.2.2线性回归方程采用酶法和碱性苦味酸法分别测定50例患者血清肌酐含量,两种方法测定肌酐浓度经组内、组间离群值检验后得线性回归方程。
1.2.3结果偏倚估计根据酶法测定值分组:I组(0~94μmol/L)24例,Ⅱ组(95~800μmol/L)17例,Ⅲ组(801~1200μmol/L)9例。
2 结果2.1精密度结果见表1。
表1 日间精密度测定结果(单位:μmol/L ,n=20)2.2两种方法相关性方程为:Y(苦味酸)=0.9772X(酶法)+5.1911,r2 = 0.9910。
肌氨酸氧化酶法和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比较

肌氨酸氧化酶法和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的比较【关键词】肌酐;肌氨酸氧化酶法;苦味酸法;方式比较[摘要]目的:评测肌氨酸氧化酶法和苦味酸法测定血清样本肌酐(Cre)的偏倚。
方式:依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EP9A 文件,天天取临床样本8份,别离用两种方式测定血清样本Cre含量,共测定5 d,记录结果,去除离群点,计算线性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进行偏倚估量。
结果:在测定患者新鲜非黄疸血清样本Cre时,肌氨酸氧化酶法和苦味酸法测定结果的预期相对偏倚在Cre浓度<100 μmol/L时,两种方式的预期偏倚≤-1.8%,酶法的测定结果低于苦味酸法; 当Cre浓度>200 μmol/L时,两种方式的预期偏倚≥11.9%,酶法的测定结果高于苦味酸法,当Cre浓度>500 μmol/L时,两种方式的预期偏倚≥20.1%。
结论:随血清Cre浓度上升,酶法和苦味酸法的测定结果的预期偏倚增加,临床实验室在换用不同仪器或试剂时必需对肌酐测定的不同方式成立不同的参考值范围。
[关键词]肌酐;肌氨酸氧化酶法;苦味酸法;方式比较Measurement of Serum Creatinine by Sarcosine Oxidase and Picric Acid MethodsComparison between Two Methods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bias between two methods for measuring the serum creatinine (CRE). Methods Following the protocol described by the NCCL approved guideline (method comparison and bias estimation using patient samples),40 patient samples were analyzed in 5 operating days, each sample was analyzed in duplicate by both enzymatic assay and Jaffe kinetic assay. The duplicates were assessed for each method within the same run. The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was calculated and the bia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ly. Results The bias between the enzymatic assay and Jaffe kinetic assay were -1.8% at 100 μmol/L, 11.9% at 200 μmol/L and 20.1% at 500 μmol/L for creatinine. Conclusion The bias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ncreases a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erum creatinine increases. New reference range for creatinine should be established when new instrument or new reagent is applied.Key words:Creatinine;Sarcosine oxidase;Picric acid methods; Method comparison血中的肌酐(Cre)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组成,要紧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大体不重吸收。
实验九血清肌酐的测定(碱性苦味酸法)

教研室 生物化学 课程 内容 生物化学检验 专业 07 检验 指导教师 徐燕 学时 3 实验九 含氮化合物测定 ——两点法测定肌酐
教材 生化检验实验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教学 内容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 媒体 复习 旧课
掌握两点法测定肌酐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两点法测定肌酐 重点:掌握两点法测定肌酐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难点:把握反应时间。 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课堂演示为辅 肌酐测定方法 (一)原理 肌酐与碱性苦味酸试剂反应生成黄红色络合物,在 500nm 处选择线性较好 的两个吸光度值,与通过同样处理的标准液比较,即可计算出血中肌酐含量。 肌酐 + 苦味酸 (二)操作步骤 加入物(ml) 碱性 橙红色复合物 标准管 1.5 0.1 0.1 样品管 1.5
教 学 要 求
试剂空白 1.5
教 学 过 程
讲 授 新 课
工作试剂 标准液 样品
混匀,37 水浴 9min,用试剂空白调零,分光光度计 520nm 处,读取标准管 和样品管的吸光度。 (三)结果与分析
CT控制很重要,10℃以下会抑制 Jaffe 反应,温度升高可使碱 性苦味酸溶液显色加深。 课堂 两点法测定肌酐为什么要严格把握反应时间? 提问 课堂 两点法测定肌酐的原理及操作方法。 小节 布置 简述两点法测定肌酐的注意事项。 作业 参考 钱士匀主编.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 书目 出版社,2003
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

肌酐(CRE)是人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 由肾排出,少部分来自食物,大部分在体内生成, 血肌酐的浓度主要取决于GFR。 血肌酐的测定对中晚期肾疾病临床意义较大。 肌酐测定方法有化学法和酶法。 酶法主要有三种类型:肌氨酸氧化酶法、肌酐氨基 水解酶法和肌酐亚氨基水解酶法。
先读取S1、U1吸光度,5分钟后再读取S2、U2吸光度。
六、计算
血清肌酐(mmol/L)= ΔAU/ΔAS×133μmol/L
参考区间:男性:62-115μ mol/L 女性:53-97μ mol/L
七、注意事项
1.血标本无溶血,应及时处理。 2.工作液开盖混合后,应置2-8度避光保存,稳定期3天。
八、临床意义
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 小管排泄。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1/3时,Scr才明 显上升,是反眏GFR减退的后期指标。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各种 肾病,急慢性肾衰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 等。 降低:见于尿崩症、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清肌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肌酐测定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血清中的肌酐(Cre) 苦味酸反应,生成橘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 。检测505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测 血清中的肌酐的浓度。其反应式如下:
肌酐+碱性苦味酸 OH红- 色物质
血清
——
—— —— 0.15 0.15
133μ mol/L肌酐
标准应用液
——
0.15 0.15 —— ——
生理盐水
0.15
—— —— —— ——
R1
0.75
实验十二去蛋白苦味酸法测定血清肌酐 - 副本

过程
结果计算: 肌酐浓度(umol/L)= (△A测定 / △A标准) ×C标准 (其中△A为吸光度的变化,C标准为标准品浓度。)
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的控制反应的时间,以尽量避免 快速或慢速反应假肌酐物质的干扰 溶血产生的红细胞内非特异性物质将干扰 反应 胆红素可引起负偏差。某些全自动生化分 析仪,能设置空白速率参数,能去除胆红 素负干扰。
评价
特异性 血浆中的蛋白质和糖、丙酮、维生素C、丙酮 酸、乙酰乙酸等均能与碱性苦味酸发生非特异 性反应,反应速度稍慢。红细胞中这类物质最 多,约有60%,血浆或血清约20%,尿约5%, 故血清和血浆需制备无蛋白滤液后测定。 回收率 受无蛋白滤液PH影响,滤液PH在3~4.5时,回 收率为85%~90%,PH在2以下时,回收率为 100% 线性范围 肌酐含量在1320μmol/L以内线性良好
速率法和苦味酸法测定 血清肌酐比较
速率法原理
肌酐在肌酸脒基水解酶作用下生成肌氨酸, 肌氨酸在肌氨酸氧化酶作用下生成过氧化氢, 后者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与4-氨基安替比林、 ESPAS反应生成呈色产物紫红色醌亚胺,在 546nm处引起吸光度增高,通过监测546nm 处吸光度值的上升来测定肌酐的浓度
过程
试剂
步骤
结果计算
注意事项
源自碱性肌酐苦味酸复合物的最大吸光度在485nm, 过量苦味酸离子存在于反应液中,在波长低于 500nm时会产生明显的吸收。 反应温度以15~25℃为宜,10℃以下,会抑制 Jaffe反应。温度升高,可使碱性苦味酸溶液显色 增深,但测定管较标准管更为明显。 呈色后标准管色泽稳定,但测定管吸光度随时 间延长而增加,可能与血标本中存在的非特异 性物质有关,故在加入显色剂后30分钟内比色 为宜。 苦味酸一定要纯,否则要纯化。若含有杂质, 则使试剂空白吸光度增加而影响测定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肌酐(CRE)是人体内肌酸代谢的最终产物, 由肾排出,少部分来自食物,大部分在体内生成, 血肌酐的浓度主要取决于GFR。 血肌酐的测定对中晚期肾疾病临床意义较大。 肌酐测定方法有化学法和酶法。 酶法主要有三种类型:肌氨酸氧化酶法、肌酐氨基 水解酶法和肌酐亚氨基水解酶法。
血清
133μmol/L肌酐
标准应用液
—— ——
—— 0.15
—— 0.15 0.15 0.15 —— ——
生理盐水
0.15
—— —— —— ——
R1
0.75
0.75 0.75 0.75 0.75
R2
0.75
0.75 0.75 0.75 0.75
混匀后,37度水浴箱放置,2分钟后,波长505nm处,空白管调零,
10
九、方法学评价
1.化学法:即苦味酸法,该法成本低廉,方法简便, 但试剂具毒性和腐蚀性。
2. 酶法:准确度和灵敏度高,采用两点速率法,适合 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1
2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血清肌酐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2. 了解肌酐测定的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3
二、实验原理
在碱性条件下,血清中的肌酐(Cre)苦 味酸反应,生成橘红色的苦味酸肌酐复合物。 检测505nm波长处吸光度的变化,可知被测血 清中的肌酐的浓度。其反应式如下:
肌酐+碱性苦味酸 OH红- 色物质
9八、临床ຫໍສະໝຸດ 义肌酐经肾小球滤过后不被肾小管重吸收,通过肾 小管排泄。只有当GFR下降到正常的1/3时,Scr才明 显上升,是反眏GFR减退的后期指标。 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各种 肾病,急慢性肾衰竭、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 等。 降低:见于尿崩症、进行性肌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4
三、器材
1、主要器具
试管与试管架
微量移液器
三用水浴箱
可见分光光度计
5
四、试剂
1.试剂:R1:氢氧化钠
R2:苦味酸
工作液:将R1与R2按1:1的比例混合面成。
2.肌酐标准应用液(133μmol/L)
6
五、操作步骤
取试管5支,按下表操作
加入物(ml) 空白管
标准管
S1
S2
测定管(U) U1 U2
先读取S1、U1吸光度,5分钟后再读取S2、U2吸光度。
7
六、计算
血清肌酐(mmol/L)= ΔAU/ΔAS×133μmol/L
参考区间:男性:62-115μmol/L 女性:53-97μmol/L
8
七、注意事项
1.血标本无溶血,应及时处理。 2.工作液开盖混合后,应置2-8度避光保存,稳定期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