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俞孔坚及其设计作品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合集下载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

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二)2007年7月16日零点左右,有人在“景观中国网友”发贴指责:他老人家在国外乱叫,将中国古典园林批得一无是处。

这位网友说的“老人家”就是俞孔坚。

他其实是年轻人,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市的一个小村庄。

类似的嘲笑、指责据说不少,我们且不评说。

俞孔坚1997年头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桂冠回国作了大量调研之后,首先抓住铺天盖地的“城市化妆运动”和仿古园林建设作为研究对象和突破口进行工作。

由于敬恭桑梓之心过甚,他采取矫枉过正的方法和言论就难免显得唐突、显得锋芒毕露,让很多人不易接受。

其实他的目的极单一、极明确,那就是要为自己的祖国创立一门新鲜的、他认为最为急需的应用学科:景观设计学。

笔者以为,这是爱国家、爱人民的表现,是想为这个时代多做些益事。

即便言辞过激,相信世人最终会理解他、原谅他。

当代景观设计学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主席佩里·霍华德在2007年第1期《城市环境设计》杂志上撰文说,景观设计学这个词是1828年提出来的,整整过了40年才作为专业术语被应用。

从1909年到1920年,美国官方有纪录称景观设计学是一种为人们装饰土地和娱乐的艺术。

到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的章程里写明景观设计学的定义是安排土地,并以满足人们的使用和娱乐为目标。

1975年协会章程改得较为宽广而全面:景观设计学是设计、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艺术,通过文化和科学知识来安排自然与人口元素,并考虑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反过来环境将创造有利于人们的生活。

到了1983年协会宪章修订定义措辞,称景观设计学是一个通过艺术和科学手段来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自然与人口的专业。

这个段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1) 景观设计学是年轻的学科,连定义都在不断修改、完善;(2) 这个学科的包罗范围正在一步步地放大,然后又高度归纳到土地与人口这样一个大命题上。

在阐述景观设计学的内容时,佩里·霍华德说,它涵盖了景观的保护、发展和适当的使用、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成本计算等等。

俞孔坚 思辨 改动最终版

俞孔坚 思辨 改动最终版

最佳雨洪管理实践起源于美国流行于欧美各国,主要有两种类型, a 结构性的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ies) 前者主要涉及城市雨洪管理系统 的物质组成,如路面材料、储水设施、渗透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b 非结构性的BMP 后者主要涉及新的管理实践的引进或对已有管理实践的 改进,如常规雨水管理、不渗水区域的控制、民众教育和相关法 规等。
1. 相关概念 a 雨洪管理Stormwater management:
b 景观设计途径 : 是指合理安排自然要素,寻求自然与人,保护与开发之间的 平衡关系的设计学方法。
10
雨洪管理 (Stormwater management):
总体来说是从对水的恐惧到以水为友的转变,从单纯以工程方式解决向以 工程和非工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
11
2. 海岛雨洪管理系统构建方法:
• 2.1 多目标、多层级的雨洪管理系统
根据降水过程发生位置,常采用源头控制、场地滞留和区域调蓄3个层级的策略进行降水过程调节, 可根据实际项目需要划分不同的层级。
a.源头控制 b.场地滞留
主要目标是减少径流产生、回补地下水和预防污染,从而间接延迟洪峰; 控制方式:如植草沟、景观化的旱溪、中小型湿地等;
2012 .5 .26
22
其论文---摘 要:
针对北京市面临的内涝水患和水资源短缺双重矛盾,融合国内外最新的生态雨 洪管理理念,提出以绿地和水系为主体,构建城市“绿色海绵”,转变依赖大 规模工程设施和管网建设的传统思路,探索雨水资源化的新型景观途径。 以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拓片区为例,具体研究“绿色海绵”构建的技 术方案,规划三级生态雨洪调蓄系统,通过对雨水径流进行源头控制和就地入渗, 实现城市防涝、水源涵养和水景营造的多重效益。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的景观设计理念
俞孔坚是中国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其创作理念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维,强调“自然、人文、创新”的整合,注重产品化、市场化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首先,俞孔坚强调“自然性”,认为景观设计应以自然为基础,融入自然的元素与质感。

他坚持把自然优先,让自然成为景观设计的核心与灵魂。

在景观设计中,俞孔坚善于运用自然元素,享受自然的美好,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其次,俞孔坚注重“人文性”,认为景观设计必须以人为中心,通过设计与营造,创造人们居住的舒适空间,强调空间与人的互动。

他在景观设计中,注重人的感受,强调设计的人性化与人文化,使景观设计成为一个引领生活方式、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

最后,俞孔坚追求“创新性”,认为设计一定要有创意与创新,注重设计的表达性、艺术性与价值性。

他在景观设计中,不断创新,创造具有现代感的设计风格,尤其擅长在设计中融入多元文化,让景观设计成为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代表。

俞孔坚_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

俞孔坚_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

分类号:B J E经济日报/2002年/01月/16日/第015版/居住#人物俞孔坚:景观设计要提升人的品味本报记者陈颐如果有机会去西藏的昌都,你一定要走一走那条300米长的步行街。

步行街为曼陀罗形式,景观环境由市民广场和步行街内的四处小型广场组成。

广场空间的形状由周边建筑界面围合而成,作为广场核心的水体景观也是以曼陀罗的形式出现。

水景之间又以水渠相连,水流由高向低流淌,喻意澜沧江自青藏高原波澜入海的壮观景象。

沿步行街中轴线,穿过五个广场及核心水景,用当地的暗红色砂岩铺就一条约90厘米宽的基轴,象征当地文化长远、刚直;红色基轴随轴线的转折而转折,出现契性交叉,象征当地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面临的选择和嬗变。

一条商业街的设计融合了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内涵,一项建筑设计的讲述饱含着如此细腻的情感,而设计者正是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教授。

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学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他所从事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已全部融化在他的生命中,需要的时候便会从内心深处不断涌出,并带着感情向你讲述:/一切生物和人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空间,你站在这里向窗外看,人在走,水在流,花草树木在生长,,景观设计就是把人与自然协调地结合在一起,景观的意义在于让人理解自然的过程。

因此,景观设计学在国外已经是一门很流行的学科。

探索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中的理想景观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是我十多年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0经过多次演讲的磨练,俞孔坚能够把一门深奥的学问,用诗一般的语言,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美丽而简洁。

/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需要。

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

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这一模式与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四.
总结
设计师简介
俞孔坚,教授,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并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 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是北京土人景 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首席设计师,是中国最大、最早创立的 设计公司之一,他的设计实践遍布世界多个主要城市。俞孔坚教授 获得多项国际重要奖项,曾9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 设计奖,其中2次获得年度杰出奖;3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 观奖;3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 ;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 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俞大师的设计理念
理念:具有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更富有生态和人文的精神;倡导
生态人文理念。他把城市与景观设计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景观, “反规划”理论, 以及“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总得来说就是土 地生命系统设计。多么地和谐自然啊!
设计手法:和谐,天地人情物的统一。
俞大师的设计理念
场地中的另一个水塔则采用了减 法设计:剥去其水泥的外衣,展示 给人们的是曾经金属钢架的基本结 构--这一设计是对工业建筑的戏 剧化的再现,从而试图更强烈地传 达关于本场所的体验。
【天地】-【人】-【神】----中山岐江公园
绿房子
模数化的工业产品和设计,被用于户外绿篱 的设计,绿房子一些由树篱组成的5×5米模 数化的方格网。围合的树篱,加上头顶的蓝 天和脚下的绿茵,为一对对寻求私密空间的 人们提供了场所。
目录设计师简介设计师理念天地人神中山岐江公园总结专业资料设计师简介俞孔坚教授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并主持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景观设计大师作品分析
------俞孔坚
12级建筑学(1)班 宋红根 20120110030126

景观园林案例分析俞孔坚

景观园林案例分析俞孔坚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水杉是一种非常普通而不 被当地人关注的树种。本 设计通过方格网状分布的 树阵,在一个自然的乡土 植被景观背景之上,将这 种平凡的树按5×5棵种在 一个方台上,给它们一个 纪念性的场所,重显高贵 典雅。树阵或漂于水上、 或落入繁茂的湿生植物之 中、或嵌入草地,无论身 处何地,独特的水杉个性 都会显露无疑。
第五带,堤内密林带,结合地形,由竹林、乌桕、无患子、桂花等乡 土树种,பைடு நூலகம்成密林,分割出堤内和堤外两个体验空间
第六带,内河湿地,由观赏性较好的乡土湿生植物构成,如睡莲、荷 花、菖蒲、千屈菜等
第七带,滨河疏林草地,沿内河两侧分布,给使用者一个观赏内湖湿 地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
第八带,公园边界,在公园的西边界和北边界,繁忙的公路给公园环 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为减少干扰,设计了用香樟等树种构成的浓密的 边界林带,使公园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实现公 园的服务功能
对流域的洪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洪水过程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通过建立流域的湿地系统,来与 洪水为友,把洪水作为资源而不是敌人
1,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 化工程
设计开展之初,永宁江河道正在进行裁弯取直和 水泥护堤工程,高直生硬的防洪堤及水泥河道已吞 啮了场地1/3的滨江岸线
• 为此三大目标,永宁公园提出了6大景观战略
• 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 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 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 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 务的接受而存在。

永宁公园

永宁公园

对已经渠化的江堤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 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在保证河道过水量不变的 前提下,放缓堤岸护坡,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将原来 前提下,放缓堤岸护坡,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全部恢 前提下,退后防洪堤顶路面,将原来的垂直堤岸护坡 的垂直堤岸护坡堆土,改造成种植区,并在堤脚铺设 复土堤,并进行种植 改造成种植池,并在堤脚面一侧铺设亲水木板平台 卵石,形成亲水界面
•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设计师 • 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年出生于浙江金华; •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 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 任教5 任教5年; •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 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 观规划和城市设计; 观规划和城市设计; • 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 1995-1997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 年任职于美国SWA集团。 • 1998—至今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8—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谢
内河湿地在满足暴雨管理、滞洪、 建立乡土生境的同时,为市民提 供了一个游憩场所
3,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应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整个绿地系统平行于永宁江分布如下几种 植被类型: 第一带,河漫滩湿地,在一年一遇的水位线以下,由丰富多样的乡土 水生和湿生植物构成,包括芦苇、菖蒲、千屈菜等 第二带,河滨芒草种群,在一年一遇的水位线与五年一遇的水位线之 间,用当地的九节芒构成单优势种群,是巩固土堤的优良草本 第三带,江堤疏树草地,在5年一遇的水位线和20年一遇的水位线之间, 用当地的狗牙根作为地被草种,上面点缀乌桕等乡土乔木,形成一条 观景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 第四带,堤顶行道树,结合堤顶道路,种植行道树 第五带,堤内密林带,结合地形,由竹林、乌桕、无患子、桂花等乡 土树种,构成密林,分割出堤内和堤外两个体验空间 第六带,内河湿地,由观赏性较好的乡土湿生植物构成,如睡莲、荷 花、菖蒲、千屈菜等 第七带,滨河疏林草地,沿内河两侧分布,给使用者一个观赏内湖湿 地和驻足休憩的边界场所 第八带,公园边界,在公园的西边界和北边界,繁忙的公路给公园环 境带来不利的影响,为减少干扰,设计了用香樟等树种构成的浓密的 边界林带,使公园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以俞孔坚博士为例浅谈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以俞孔坚博士为例浅谈风景园林设计师的社会责任

1.生态责任
• 1993年10月,国际景观设计领域最有影响的组 织—一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发表《ASLA 环境与发展宣言》提出:景观是各种自然过程的 载体,人类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健康的景观之上 的,培育健康景观的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恢复 大量被破坏的景观再生和自我更新能力,便是可 持续景观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景观设计学的根本 的专业目标,2005年8月,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 (IFL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国际景观设 计教育宪章》申明,面对这个快速世界,景观设 计师必须对未来的景观负责。 • 俞孔坚就是一位真正理解自然结构的景观规划设 计师,也是一位遵循自然结构、并将自然结构详 细系统地应用、传播于国内景观规划设计界的学 者。

俞孔坚曾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模 式是什么?在他的五个方案中,72.4%的人选择了这样一种理 想环境的典型模式:居室背山面水,周围树木环抱,居室与宽 阔的水面之间是开着小花的草地,水中有白鸭嬉戏,令人心旷 神怡,一条小路穿过水域通向对岸的树丛,曲折幽深,水中可 以游泳,草地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人对美的追求与大自 然的山山水水联在一起,这就说明可观、可游、可居的地方是 最适合人居的地方,也是最适合入画的风景,也是最富有诗意 的,也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对整个民族的心理暗示。所以,俞 孔坚认为景观规划设计首先要尊重人和人性的本质需求。 • 俞孔坚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思想,大力倡导“天地一人一神 和谐”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现代景观设计之路。 ‘土人’者,替‘天’行道,为‘神’差使;天者,自然也; 神者,地方之悠远文脉,…….为自然而设计,为人而设计,亦 为神而设计,以求‘自然一人一神’之和谐。”其实核心就是 人
郑州大学校园景观
浙江黄岩永宁公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法国园林、勒诺特、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
1、法国勒诺特园林
1.1背景
路易十四时期出于统治的需要政府在文化领域推行了一系列以理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规范措施由于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反响,因此理性主义与绝对君权制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勒诺特尔式园林就是这种结合的反映(1)。
勒诺特尔是当时的宫廷园艺师,其成名作为沃一勒—维贡特府邸花园,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杰出代表。其作为路易十四的宫廷造园家长达40年。
(2)形成原因:“您到凡尔赛去,您会对17世纪的趣味感到愤慨。……但是暂时不要从您自己的需要和您自己的习惯来判断吧…..对于17世纪的人们,再没有什么比真正的山更不美的了。它在他们心里唤起了许多不愉快的印象。刚刚经历了内战和半野蛮状态的时代的人们,只要一看到这种风景,就想起挨饿,想起雨中或雪地上骑着马作长途的跋涉,想起在满是臭虫的肮脏的客店里给他们吃的那些掺着一半糠皮的非常不好的黑面包。他们对于野蛮感到厌烦了,正如我们对于文明感到厌烦一样。”——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
第一段的中心是一对刺绣花坛红色碎石衬托着黄杨花纹角隅部分点缀着修剪成几何形的紫杉及各种瓶饰刺绣花坛和府邸的两侧各有一组花坛台地东侧台地略低因为这里就是原有支流河谷的位置著名的王冠喷泉就位于此 第一段的端点是圆形水池两侧为小运河水渠东端原来是水栅栏和小跌水现在是几层草地平台 这里是花园第一条明显的横轴。
第三段花园坐落在运河南岸的山坡上坡脚倚山就势建有七开间的洞府内有河神雕像和喷泉 大台阶上有一座圆形水池再往上是树林分列两旁的草坡坡顶中央耸立着的大力神的镀金雕像 构成花园中轴的端点 。在此回头北望整个府邸花园尽收眼底,花园两边是浓密的林园高大的树木形成花园的背景树林形成的绿墙或开或合围合出花园的空间,最后在花园的南端收缩并随地形上升将视线集中于大力神雕像及其身后的茫茫林海之中透视深远.
2.6绿毯
绿毯是指一长条矩形的平整草地 ,常常位于轴线上在宽阔的林荫路的中间作为延长透视线的一种手段 绿毯大多处在斜坡上有时坡度还很大将轴线一直引到坡顶消失在天空和森林之间具有优美的透视效果。
2.7雕像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白色大理石的雕像和瓶饰是一种装饰性要素, 是用来点缀庭园并烘托园林气氛的, 在尺度广阔的园林中雕塑的题材和造型并不显眼而它出现的位置反而更为重要这种点状排列的竖向要素产生的序列感 ,可以起到加强空间的作用。
运河是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最壮观的部分,它突出并延长了轴线扩大了空间运河是中轴视线的延续,往往也是空间转换的界面和道路迂回转折的地方同时也是开展水上游乐的场所运河常常位于轴线的远端长长的笔直的岸线伸向远方水面反映着天光使透视线消失在水天交界处产生无限深远的感觉。
2.5花坛
法国式刺绣花坛是由路易十三的宫廷造园师克洛德莫莱首创的。他将花坛区域设计成一个整体布置更丰富更自由的曲线图案用矮种黄杨做构图材料地面衬以彩色石子形成色彩的对比使图案更鲜明勒诺特尔式园林中 花坛是园林的装饰性要素,一般布置在宫殿前的平台上 从宫殿的楼上俯瞰有很好的观赏效果花坛中最奢华的当属刺绣花坛另外还有水花坛英国式花坛等 许多刺绣花坛用常绿的黄杨构成虽然图案旋转波动带有巴洛中那样让人觉得过于繁琐相反它统一在全园的整个构图之中显得庄重大方。
勒诺特尔式园林是几何构图的 ,因而其道路系统也是各种直线的平行和交叉这些道路称为林荫路一般道路两侧列植两三排修剪过的树木形成园中各景点之间便捷的联系 林荫路和林荫大道通常由榆树、椴树、七叶树、悬铃木等巴黎地区的乡土树种构成耐修剪并有很强的适应性,长长的直线林荫路具有深远的透视效果引导参观者的视线通向端点因此林荫路也是一条条视觉轴线 ,林荫路经常对着一些雕像或喷泉并以它们为终点。
同时园林是一个极易改造的艺术品在几百年的时间内历代园林的主人通常会增加或减少一些要素天灾人祸也会对园林造成很大的破坏 可以说没有一个园林能够保持设计的原貌。
2、勒诺特式园林的要素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的大多数要素,如中轴线、林荫路、刺绣花坛、喷水池等都是17世纪中叶以前意大利和法国传统园林的一部分 ,勒诺特尔的伟大之处在于将这些要素组织得更协调更统一更有魅力创造了辉煌壮丽的 伟大风格 比起前人的园林。勒诺特尔式园林的轴线更突出更精彩成为了艺术中心林荫路更长透视更深远;丛林园更多设计更精彩;喷泉雕塑更集中更简洁.
2.1轴线
轴线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灵魂是展现伟大风格的最佳手段。 所有的造园要素都是根据轴线来布置的 ,轴线是整个构图的中枢反映了古典主义艺术追求构图的统一性反映了绝对君权的政治理想轴线是花园的艺术中心最华丽的花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美丽的雕像最壮观的台阶一切最精彩,轴线也是一条跌宕起伏的景观线 。
2.2林荫路和林荫大道
(3)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link?url=l3stHQyzm8qyih0-JO_PqUxNHkQoKOQokzgSosD9kZU_0h_qotCpthRpKSl3u4YHM5LvOw_oYqn-mcYyXMRyHehEwGjd8AobYUthGZ_ZRfm
沃勒维贡特花园可以说是勒诺特尔式园林的一个原型中轴突出起到主导的作用各造园要素布置合理有序在中轴上依次展开 花园美观大方处处显得宽阔却又不是巨大无垠 地形处理精致与原有地形关系和谐(1、3)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Roudaut,Richard.Le Notre-L’Art des jardins a la Francaise[M].Paris:Parangon,2000.
3、法国园林实例——沃-勒-维贡府邸花园
在巴黎南面约55公里,靠近默兰有个叫沃村庄。
17世纪初这里有座小城堡,位于两条小河的合流处。
1641年福凯收购了小城堡,并逐步购置地产,期望在此建造一座大庄园。 现在的园林是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恢复的, 修复后的花园恢复了大部分的原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变化主要是一些水景没有恢复但原来的空间格局已得到再现园林的布局虽然是完全几何的但在选址和布局上仍然与原有地形相协调基址位于一条名为安格耶的小河的河谷地带另一支名为伯贝=%CD(的支流自东北方向汇入安格耶河中 勒诺特尔将安格耶河谷的最低处设计成运河而花园的主轴线与运河垂直布置利用自然地势的坡度将中轴线设计成高差变化丰富但又统一充满秩序感的空间序列紧临中轴线的两侧是严格几何对称的地形也经过改造适应这种对称性,但靠边缘的一些部分根据原有地形设计成上升或下沉的台地宫殿位于花园的北边周围环以水壕沟是中世纪手法的延续 花园主体在宫殿的南边中轴线长 轴线两侧是花坛和水池的平坦区域宽约森林将花园与外围的农业风光隔绝开使花园成为一个大 的独立空间,花园在中轴上采用三段式处理.
(5)/view/8b9c6a1cff00bed5b9f31d48.html
(5)/view/8892db21af45b307e87197fe.html
勒诺特尔式园林正是理性主义与绝对君权制度完美结合的产物,是17世纪审美标准的体现。
历史上公认的或传说的由勒诺特尔设计或参与设计的园林非常多有一些早已湮灭只在历史文献中,留下了美丽的描述有一些非常幸运一直比较完好地被保留下来更多的是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几经破坏于近代又被部分或全部修复,本文选取了一些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实例为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这些实例是大多数园林史著作公认的由勒诺特尔亲自参与设计 并保留下来的园林,不过由于勒诺特尔式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勒诺特尔通常是带领助手一起完成的,尤其到了后来他有皇家建筑总监的头衔又要同时指导多个园林的建造因此每一个园林他参与的程度是不同的但起的作用常常是非常关键的。
2.3丛林或丛林园
勒诺特尔式园林中丛林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主题的丰富设计的精巧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凡尔赛园林中的丛林园可谓登峰造极。
2.4运河
法国园林中的运河源于何时难以考证,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在勒诺特尔之前,安德烈莫莱在枫丹白露已经建了一条有学者认为法国园林中的运河与水壕沟一样,是从中世纪城堡的壕沟演变而来,不过据笔者看来两者的特点并不相同。法国园林中的运河与西班牙的摩尔式园林的水渠倒是更接近些只是尺度大大增加了(2)。
2.8修建植物
早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花园中人们就将常绿植物修剪成方形圆锥形葫芦形等各种形状称为绿色雕刻也有剪成拱门廊道拱券等的称为绿色建筑物 ,这一要素也传到了法国园林中。在勒诺特尔式园林中 树木主要是作为花园的背景集中在两旁的林园中种类上以法国的乡土植物如山毛榉七叶树鹅耳枥为主园林的中轴是平坦的开阔的严格几何的但仍需要一些竖向的要素来丰富空间。
勒诺特尔的代表作品:凡尔赛宫苑、沃勒维贡特府邸花园、枫丹白露城堡花园(1660)、圣?日尔曼?昂?莱庄园(1663)、圣克洛花园(1665)、尚蒂伊府邸花园(1665)、丢勒里花园(1669)、索园(1673)、克拉涅花园(1674-1676)、默东花园(1679)等。
1.2法国勒诺特园林的形成
(1)勒诺特
《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结课论文
《浅谈法国勒诺特儿式园林》
摘要: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的露台式园林风靡欧洲,法国的造园既接受了意大利造园的影响,有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到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一种重要风格这一风格的开创者是世纪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他在继承欧洲造园传统尤其是文艺复兴园林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伟大风格,它是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的一种反映代表了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反映了绝对君权制度这种风格具有宏伟壮丽中轴突出严谨对称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风靡欧洲各国多年的一种造园样式并影响到各国的城市建设,并且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现代风景园林师从勒诺特尔式园林中汲取营养在现代社会创造了新的风格并且能给未来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第二段中轴路两侧过去有小水渠 密布着喷泉,现已改成草坪种植带 其后是矩形草坪围绕的椭圆形水池沿中轴路向南有方形水池称为水镜面, 花园的东侧有一洞窟其上部的平台是观赏花园的最佳视点走到第二段花园的边缘 ,低谷中的横向大运河忽现眼前长近宽的运河将全园一分为二,中轴处水面向南面扩展形成一块内凹的方形水面成为两岸围合而成的相对独立的水面空间 .在北花园的挡土墙上有几层水盘式的喷泉叠水其间饰以雕塑形成壮观的飞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