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学论文:精神契约

合集下载

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路径的启示与借鉴

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路径的启示与借鉴

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路径的启示与借鉴摘要:契约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西方高校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为研究目标,深刻剖析契约精神的丰富内涵,解读一些西方高校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的方法和途径,针对我国高校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实际,着力总结概括西方高校给我们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契约精神启示与借鉴契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西方高校非常注重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将其融入整个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是大学生个人发展成长的重要环节。

在我国,人们的契约意识比较淡漠,契约精神相对缺乏,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契约精神培养尚处在起步阶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倡导契约精神” ,这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的重要举措。

现代社会是一个契约化的社会,一切社会关系都可以用契约关系来概括[1]。

尽管社会制度存在差异,崇尚的社会价值观不同,但人类向往的民主、平等、自由、诚实、守信等愿望是一致的。

把握契约精神的精髓,学习借鉴一些西方高校对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经验做法,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一、一些西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模式(一)教学培养模式。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是一些西方高校比较常用的方法.现代师生关系具有自由、平等、理性和以人为本的一般特点[2] ,所以在一些大学中,开学之初教师就会与学生订立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契约” :具体明确说明每节课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怎么做,如果做不到则会有什么样的处罚;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完成什么工作,都在这个契约中有详细介绍.之后,该学期的课程学习都严格按照这个契约的约定执行。

比如,如果学生晚交作业,就会记零分,不存在“讨价还价”的余地,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如果教师犯了错误,则学生同样可以按照契约要求对教师处罚,教师也要按照契约接受。

这样的契约首先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权益都得到了最大维护。

公立医院医生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理论研究

公立医院医生心理契约、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理论研究
公 立 医 院 医生 心 理 契 约 、组 织 承 诺 与工 作 满 意 度 理 论研 究
吴泽瑜
摘 要 :现如今的 中国 “ 新 医改” 背景下管理体制发生 变化 ,公立 医院改革关键 点在 于医生,而医生则是 医院中最基础的人 才,是承 担基层 医疗工作 最多的群体。而 目前就我国的 医生职业而言,医生具有特殊的 工作环境背景 。随着 医学发展的 不断进 步 ,对于 医生的专业 与技术要 求也越 来越 高,同时 医生对于患者的救 治有直接 责任 ,医生所 背负的心理压 力远 大于一般 员工。通过加 强心理上的满足度 ,医生 的工作积极性会得到更好的提 高,同时对 自已所承担的责任 感更加 强烈 ,对 医院所提供的 工作环 境更加认 可,也 有助于提升 医院科 室闻的 工作 氛 围 。 关 键 词 :心 理 契约 ;组 织 承 诺 ;工 作 满 意度
1 、心 理 契 约
早期 的心理契约理论研究认为心理契约是 员工与组 织双方之 间的一 种期望值 ,表 明员工与组织双方都存在期望值 ,并且都 存在相互责 任和 义务 。这种期望包括两种类别 ,一类是员工心理契约 ,即员工对组 织的 相互责任的期望 ;一类是组织心理契约 ,即组织对 员工 的相互责任 的期
因 和 影 响 路 径 的研 究 。 4 、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组织承诺是员工对组织 的感情 、忠诚 、 依 赖的心 理表现 。这种 联系 表现 为三种形式 :依从 、认 同和 内化。 M e r c e r( 1 9 8 5 )提出社区医生与 医院 医生 的工作 环境 、工 作行 为 、 医院运 营模式与组 织承诺 之 间存在着 直接 和间接 的关系 。R o y( 1 9 9 7 ) 通过研究 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组织承诺的关系 ,发现他们 对组织 内部 和外 部环境 的意识可能存在的差异 。内部环境意识 对护士的组织承诺有 预测 性 ;外部环境意识对医师组织承诺有预 测性。Ho f( 2 01 ) 通过运 用医 师 自身发展承诺与情感承诺对医生的高管人员进行 分析 。张泽 洪、陈 肖 沫 ( 2 0 0 5 )从员工组织 匹配 、期望满足 、组织公平等作用对 医务人 员组 织承诺提 出建议 。何佳华 ( 2 0 0 6 )对 上海市 一所 医院员 工的工 作价 值 观、工作压力 、组织承诺进行实证研究 ,探讨 三者之 间 的相关 关系。任 建华对 护士 的工作价值观与组织承诺进行 了研究。朴玉粉 ( 2 0 0 7 ) 认为 离职意愿与感情承诺和规范承诺呈显著负相关。冯 曾义等人 ( 2 0 0 7 )认 为年龄对组织承诺正 向影响 ,学历 、婚姻 、所在科室 、职务 、工作 年限 和班别对组织 承诺呈负 向影响 。何毅平 、韶红等人 ( 2 o o 7 )对社区医务 人员 的离职意愿与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的状况进行研究 。台湾学 者陈 丽芳 ( 2 0 0 7 )研究 发现 台湾护 理人员 不同年 龄 、学 历 、职务 、工作 年 限、护理人员对组织奉献心力的程度和对组织认 同度不 同。

医患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契约维护的研究

医患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契约维护的研究

医患心理契约违背与心理契约维护的研究王少群【摘要】医患心理契约是医患双方对对方应付责任和义务的感知及心理期望.它是联系患者与医方的心理纽带,并影响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医患心理契约的违背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为推动和谐医患关系,并给管理层提供一些积极的建议.本文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分析了医患心理契约的概念、类型,指出医患心理契约违背现象背后的成因,并提出了维护医患心理契约的对策.【期刊名称】《医院管理论坛》【年(卷),期】2012(029)001【总页数】3页(P12-14)【作者】王少群【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服务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医疗服务获得了巨大发展,医疗服务规模和质量水平都得到明显提高。

遗憾的是,我国医疗事业大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认为,医患双方对于医患关系的紧张现状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方面,当患者进入医院就医时,除了与医院形成一种经济契约以外,它还会形成一种内隐的期望,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医患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本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雇员与雇主相互义务的感知(Rousseau,1990)。

Roehing(1997)曾明确提出可以将心理契约概念应用到研究各种不同关系之中——佃户和地主、顾问与客户、病人和医生等等。

医患心理契约包含了患者对医生及医院义务的认知,以及患者对自身应尽义务的认知。

医患心理契约是联系患者与医院的心理纽带,是影响医生、患者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由于患者在医患关系中的弱势地位,患者的感知在医患心理契约中更有剖析意义,患者感知的医患心理契约是患者内心单向与医方签订的一系列的心理契约条款的集合。

当前,由于有些医生的服务意识差,不重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向患者索、要、拿,违背了医患心理契约,直接导致了患者的不信任。

考虑到医患心理契约对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医患心理契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医患心理契约的类型,形成过程,对医患心理契约的违背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范医患心理契约违背的对策建议。

社科论文参考资料:中国需要重建契约精神

社科论文参考资料:中国需要重建契约精神

社科论文参考资料:中国需要重建契约精神眼下公众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关注度之高,恐怕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相比的。

这除了坐惯了经济快车如今一下子减速带来的整体“失速反应”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普遍担心“硬着陆”。

毕竟,中国经济高速奔跑了这么多年,期间出现多次大大小小的波折,但最终都以软着陆方式安然度过,如果这次真的出现硬着陆,我们能扛得住吗?会给每个经济个体带来怎样的冲击?这不能不让人费思量。

有人说中国经济放缓是迟早的事,除了周期性的客观规律外,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的落后都必然促使经济放缓,即便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也要付出放缓的代价。

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但与当下的放缓似乎又不能完全吻合。

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放缓加速度有点大,减速过程有点急。

这其中一定有“(负)加速因子”在发挥作用。

在众多可能的影响因子中,我以为,契约精神的缺失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

说起来,这实在有点老生常谈,如今把它和眼下的经济放缓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契约精神缺失虽由来已久,但在粗放的快速增长时期它可以被经济增长的巨大动能所掩盖,就好比一列快车在速度飞快时某个轴承的缺失并不容易被发觉,一旦列车减速,这个缺失所带来的负效应马上就会凸显;再说,契约精神缺失虽然喊了多年,但实际解决效果并不理想。

或者,老的问题解决了,但新的问题马上站出来“补位”,经济社会整体契约精神的缺失并未根本改变。

从日常生活中那些堵心的事中,我们就可捋顺出一些契约精神缺失加剧了经济减速的简单逻辑。

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服务业,然而一段时间下来你会发现,你愿意接受的服务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你刚刚办完一张可以通过电话就能交电费、电话费、水费、煤气费的服务卡,马上就会发现其实你有很多服务享受不到,这时候工作人员才会告诉你哪些公司的电话费以及哪些公司的煤气费在哪些地区交不了,然而那张办卡的契约里对此却只字未提。

于是一番交涉之后,你会放弃对此类服务的诉求。

你刚刚在家居商场买一套衣柜,运到家里却发现所用材料与推销员说的根本就不一样,于是你以后宁愿自己买材料雇人打家具也不愿接受这样的服务。

大学生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范文

大学生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范文

大学生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范文大学生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范文心理是指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学生基于心理契约的医学科技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一、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的特性青年医学科技人员的特性可通过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来体现:在工作中,相当数量的他们是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在校求学时间长,工作经历相对简单,大部分工龄在5年左右,就青年人才成才的规律而言,此时的他们大部分还没有独挡一面地开展工作,工作成果积累不足,因此在课题立项、经费申请、各类奖项申报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在家庭中,他们即将或刚刚走进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承担着赡养父母、养育子女、供房供车的生活压力,还不时处于与同学、同行、同龄人收入水平的被动比较之中。

此外,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个人素质,就业流动意愿比较强;有很强的工作自主性,喜欢有较大自由的工作环境;有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愿望,希望通过有挑战性的工作获得单位和社会的.认可。

可以看出,青年医学科技人员身上集合着多种需求,其中心理方面的需求占据显著地位,因此对单位能否满足自我需求的心理期望较高。

二、心理契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家Argyri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contract)来说明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即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包括员工对相互责任的期望以及组织对于相互责任的期望。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Schein在其《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

因此,与正式有形的经济契约相比,心理契约更多是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但同样对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心理契约关系有利于共同愿景的凝聚,有利于发挥持久有效的激励作用。

关于心理契约的维度,学者Shapiro和Kessler以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三个维度:Ⅰ.交易责任:与相同行业员工有相同的报酬、相同的福利,报酬与责任挂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工资等与经济物质有关的组织责任;Ⅱ.培训责任:必要的工作培训,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和组织支持等与员工知识和能力增长有关的责任;Ⅲ.关系责任:长期工作保障和良好职业前景等与员工个人前途有关的责任。

契约精神申论作文

契约精神申论作文

契约精神申论作文契约精神是指在人类社会中,作为个体或组织之间的一种默契约定和规范。

它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

契约精神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法律合同、道德道德标准、职业操守等。

它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贯穿于各个行业和领域。

首先,契约精神在法律层面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法律合同是契约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通过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任何一方违背契约精神,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法律的力量使契约精神具有了必须遵守的法定规范。

契约精神还体现在道德层面上。

作为社会成员,遵循道德准则是人们的基本责任。

契约精神要求每个人以诚实、正直和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人,建立和维护互信关系。

无论是在经济交易、人际交往还是社会合作中,契约精神都是维系良好关系的基础。

此外,契约精神在职业领域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各行各业都有其专门的职业操守和准则,而契约精神是其中的核心要素。

从医生奉献生命到教师传授知识,再到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都需要始终以契约精神为指引。

职业操守不仅要求专业技能的精湛,更要求遵循职业规范,不滥用权力,不损害他人利益,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总而言之,契约精神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的重要保障。

无论是在法律层面、道德层面还是职业层面,契约精神都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只有每个人都能遵循契约精神,承担起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才能建立起公平、和谐的社会秩序。

同时,也能够让个体在社会中获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契约精神,做一个守信用、遵守契约、诚实守信的好公民。

大学生契约精神论纲

大学生契约精神论纲

2018年3月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Marꎬ2018第2期(总第192期总第34卷)JournalofShandong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No.2Mar.No.192Vol.34收稿日期:2017-12-05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融合研究 (17CSZJ17)ꎻ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医学教育立项课题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2016B-RW047)作者简介:李军海(1979-)ꎬ男ꎬ山东威海人ꎬ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ꎮ姜桂宁(1964-)ꎬ男ꎬ山东威海人ꎬ硕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医学教育ꎮ大学生契约精神论纲李军海ꎬ姜桂宁(山东中医药大学ꎬ济南250355)摘要: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中ꎬ公民应当养成契约精神ꎮ契约精神属于伦理范畴ꎬ吸纳的是契约所具有的合意㊁权责㊁诚信等因素ꎮ从属性和身份两个方面可以识别出大学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主体ꎻ大学生与高校㊁任课教师㊁事务管理者㊁其他学生形成了四类关系ꎬ每类关系中都蕴含着契约精神ꎮ从体系上设计大学生契约精神实际上是以这四类关系为基础ꎬ并以诚信㊁权利和义务㊁自由㊁平等为要义的ꎮ关键词:高校ꎻ大学生ꎻ契约精神中图分类号:C913.5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008-7605(2018)02-0057-06㊀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㊁«中央宣传部㊁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 2020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对公民或青少年的要求上均强调了 契约精神 ꎮ 契约 的原初形态是调整个体之间交易关系的一种合意ꎬ由于契约蕴含着 合意 ㊁ 权利和义务 ㊁ 诚信 等因素ꎬ所以由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近现代社会恰恰需要 契约 ꎬ也就是说ꎬ 契约 已经成为调处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必需品ꎬ那么 契约 何以成为一种 精神 ?大学生与契约精神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大学生契约精神体系是如何组成的?基于这些问题ꎬ笔者对契约精神和大学生契约精神予以考证和分析ꎮ一㊁契约精神的缘起英国历史法学家梅因指出ꎬ 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ꎬ到目前为止ꎬ是一个 从身份到契约 的运动ꎮ [1]笔者认为ꎬ从此种意义上看ꎬ 身份 和 契约 已经超出了物质形态ꎬ而进入精神层面ꎬ 从身份到契约 是制度的变迁ꎬ也是人类理念的发展ꎬ将契约 上升为 契约精神 ꎬ首先需要合理认识 精神 ꎮ有研究者认为ꎬ精神 一方面ꎬ它是内在理性与外在的气质的统一ꎬ内在的要义精华与外在的风格表现的结合就构成了它的内涵ꎮ另一方面ꎬ精神往往又与心灵㊁灵魂等词同义ꎬ具有自身运动的特点ꎬ是主体的意识ꎬ心理的自在状态ꎮ [2]当前ꎬ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ꎬ 雷锋精神 ㊁ 钉子精神 等概念的提出ꎬ从 精神 的本质来看就是要实现人向其本质的复归ꎬ这恰恰是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所应当具有的伦理和道德意蕴ꎮ那么 契约 与 精神 相结合属于伦理范畴还是精神范畴ꎬ抑或二者兼具ꎬ这就要合理认识伦理和道德的关系ꎮ伦理与道德的根本区别体现在ꎬ 伦理的含义有二:人际行为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ꎮ道德含义仅一:人际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ꎮ [3]关于契约的概念ꎬ查士丁尼认为ꎬ 契约(can ̄tractus)是由双方意思一致而产生相互间法律关系的一种约定 ꎮ[4]既然契约既是着眼于人们的行为发展ꎬ也是对人们之间行为的一种规范方式ꎬ所以将契约精神纳入伦理范畴更合理ꎮ契约成为一种精神并进入伦理范畴ꎬ是在生产力从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ꎬ并有了民主法治国家的土壤孕育和滋养后ꎬ人们发现契约精神与国家㊁社会乃至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契合度越来越高ꎮ时至今日ꎬ契约精神的含义已经冲破最初的 契约 特征ꎬ由理论家和实务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扩展ꎬ以至于出现了多元化的景象ꎮ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对契约精神的本质进行界定ꎬ有的研究者认为 契约精神来自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所派生的契约关系及其内在原则ꎬ是基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般要求而焕发出的一种平等㊁自由和人权的民主精神ꎮ [5]也有研究者分析了契约精神的实质与体现ꎬ契约精神的实质体现在 契约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表现 ㊁ 契约精神集中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政治关系的变化 ㊁ 契约精神是市民社会政治理念的浓缩与集中表现 ꎮ契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 主体意识 ㊁ 权利意识 ㊁ 平等观念 ㊁ 自由观念 ㊁ 民主思想 ㊁法治思想 ㊁ 和谐理念 ㊁ 宽容理念 ꎮ[6]笔者认为ꎬ无论是将契约精神作为一种理论探讨的研判对象ꎬ还是作为一种实务工作的论证工具ꎬ首先需要界定的是契约精神的含义ꎬ这就需要依据契约的本质ꎬ并我们现代社会发展需求ꎬ从伦理范畴来分析ꎮ按照此思维ꎬ笔者认为ꎬ所谓的契约精神是指在商品经济发展中ꎬ由契约关系所衍生出来的蕴含平等㊁自由㊁权利㊁义务㊁诚信等因素的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㊁规则ꎮ二、大学生与契约精神的契合由于契约精神属于伦理范畴ꎬ伦理的调整对象是人际关系ꎬ而在现代社会ꎬ以法人为典型代表的组织已经具有了拟人化的资格ꎬ再加之ꎬ个人在不同层面都属于某一组织的成员ꎬ例如农民是村集体组织的一员㊁员工是公司的一员ꎬ所以人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个体之间ꎬ而是扩展至组织与组织之间㊁个人与组织之间ꎮ大学生兼有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属性㊁ 学生 和 公民 的身份ꎮ(一)识别 大学生(1)大学生的属性从人的属性上看ꎬ有研究者提出ꎬ 人是自然㊁社会㊁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ꎮ人的存在论的任务ꎬ旨在揭示人的自然㊁社会㊁精神存在各自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ꎬ并为人学其他内容的展开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ꎮ [7]也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ꎬ 自然属性就限定在人类生命的生理方面ꎬ精神属性就限定在人类生命的心理活动方面ꎬ社会属性就限定在由于社会宏观运动所表现出的人类活动规律方面ꎮ三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生理㊁心理和社会的关系ꎮ生理㊁心理属于同一基础层次ꎬ社会属于高级层次ꎮ [8]研究者从不同逻辑思路上对人的属性进行了界定ꎬ但是不管是哪种观点ꎬ人的社会属性是共通的ꎬ因为人在社会中并非孤立存在ꎬ而是作为对社会有所归属的 社会人 ꎮ对大学生来说ꎬ他们即便身处 象牙塔 内ꎬ也避免不了社会化ꎬ也就是说ꎬ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产生于校内ꎬ也可能产生于校外ꎬ而且随着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ꎬ他们具有了网络社会人和现实社会人的属性ꎮ(2)大学生的身份从大学生的身份来看ꎬ大学生是公民ꎬ但是从狭义的层面来看ꎬ他们会因为 学生 这一特定的身份而产生相应的社会关系ꎬ所以虽然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多层次和多类型的样态ꎬ但是仍然可以以 大学生 这一身份来分析他们的社会关系ꎬ从而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界定确立前提ꎮ申言之ꎬ既然高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组织ꎬ而我们研究对象又是大学生及其契约精神ꎬ那么笔者就以 大学生 为核心点ꎬ依据他们在高校中形成的具有常态性人际关系来构建大学生契约精神体系ꎬ具体来说ꎬ包括大学生与高校㊁大学生与任课教师㊁大学生与事务管理者㊁大学生与大学生四类关系ꎮ(二)大学生与相关主体的关系类型1.大学生与高校的关系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是高考后填报志愿开始的ꎮ国内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由一元关系向多元关系发展的趋势ꎮ在我国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推进ꎬ高等教育与市场㊁法治逐步实现接轨ꎬ例如«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律的颁布㊁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实行ꎬ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原有的单向管理且计划分配单一模式向多元化转变ꎬ既有研究者提出的教育服务合同法律关系㊁学籍行政管理法律关系[9]ꎮ也有研究者提出的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㊁外部行政法律关系ꎬ私法上的民事法律关系㊁教育契约关系[10]ꎮ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ꎬ人们对大学生与高校之间关系的认知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ꎬ观点虽然有所不同ꎬ但是从整体上看ꎬ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包含平等和不平等两种要素ꎬ即便是第一种观点中的行政法律关系说ꎬ也并不否定大学生的权利ꎬ所蕴含的是一种行政法治下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ꎬ而且大学生和高校之间关系的契约性也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可ꎮ正是基于大学生与高校之间关系的二元属性ꎬ笔者将平等性和不平等性转化为契约关系和管理关系ꎬ前者是指高校作为公务法人ꎬ大学生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ꎬ在民事上具有平等性ꎬ即是说大学生缴纳了学费ꎬ与高校达成协议ꎬ提供教育服务ꎻ后者是指高校在管理学生时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授权ꎬ对学生享有学籍管理权ꎬ体现为处分权㊁学位授予权等ꎮ2.大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任课教师作为高校工作人员ꎬ所实施的职务行为包括教学㊁科研工作ꎬ这种行为隶属于高校ꎬ所以大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属于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ꎮ不过ꎬ任课教师也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ꎬ从校内自然人的行为看ꎬ仍然可以考察出大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ꎬ笔者认为ꎬ这种关系集中体现为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契约关系ꎮ教学行为包括课堂教学㊁课后辅导㊁第二课堂ꎬ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转变ꎬ在教学行为中学生已经不单单是对象ꎬ即不是主客体关系ꎬ所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主体ꎬ这就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教学行为中的引入ꎬ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ꎬ 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ꎬ从而确证了教育是人本真的生存方式 ꎻ 主体间性抛弃了主体性的主客关系ꎬ把教育过程改造为交往实践的关系ꎬ实现了对教育过程的完整认识 ꎻ 主体间性意味着特殊的人文学方法论ꎬ它使教育学走出科学化的误区ꎬ成为人文之学ꎮ [11]在科研行为中ꎬ无论是任课教师主动引导学生开展科研ꎬ还是学生邀请任课老师指导科研ꎬ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隶属关系ꎬ而是指导与被指导ꎬ从实质层面看是一种协作关系ꎬ因为科研是知识产生过程ꎬ而且知识产权归属研究者所有ꎮ由此可见ꎬ将大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定性为契约关系ꎬ实际上强调的是大学生和任课教师都作为独立的民事行为主体ꎬ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之中ꎬ单向性的灌输或知识上的强制已经不再是现代教育形态ꎬ而是体现为契约关系的教育生态特征ꎮ3.大学生与事务管理者的关系学生事务管理是高校行使管理权的具体体现ꎮ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ꎬ管理者与学生之间是一种行政性的管理ꎬ二者之间是不平等的ꎮ从内容上看ꎬ主要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学团活动等密切相关的事项ꎬ包括辅导员的学生工作㊁团干部的团建工作㊁党员干部的党建工作㊁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工作㊁后勤人员的宿舍管理工作等ꎮ与任课教师一样ꎬ事务管理者所实施的职务行为同样属于高校行为ꎬ不过属于管理关系ꎬ也蕴含着契约关系ꎮ如果按照事务管理与学生的密切程度ꎬ可以将事务管理者分为辅导员和学校行政人员ꎮ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ꎬ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ꎮ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ꎬ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㊁实施者和指导者ꎮ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ꎮ 所以从此规定来看ꎬ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既有管理关系ꎬ也有契约关系ꎮ在管理关系方面ꎬ辅导员开展的奖惩工作㊁日常管理工作ꎬ实际上是一种教育管理权的行使ꎻ当然ꎬ学校行政人员在实施与学生相关的行为时ꎬ更多的是通过辅导员来传达或执行ꎬ实际上行使的是间接的教育管理权ꎮ不过ꎬ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ꎬ随着 以学生为中心 ㊁ 以学生为主体 理念的确立以及学生权利保障的法治化ꎬ事务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不再是独断式的权力实施方式ꎬ而带有平等性的协作式元素ꎮ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ꎬ大学生与事务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属性最为明显就在此中ꎬ例如在餐厅中ꎬ学生消费实际上就是建立一种餐饮过程中的契约关系ꎻ再如宿舍管理中ꎬ实际上就是在学生的宿舍生活中建立契约关系ꎬ为学生搭建学会生活的平台ꎮ可见ꎬ教育主管部门授权高校行使教育管理权ꎬ既然高校作为独立的法人ꎬ那么实施日常的管理行为也是必不可少ꎮ高校特别是公立高校所具有的事业单位属性ꎬ使得他们的权力的印记更为明显ꎻ对于民办高校ꎬ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学校ꎮ不过在与学生的关系上ꎬ不因公立或民办而不同ꎮ但是高校作为教育机构ꎬ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ꎬ不可能与具有行政权的行政机关ꎬ或执法权的委托机构相等同ꎬ因为高校开展的育人工作和承担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ꎬ决定了大学生与事务管理者之间是一种管理管理和契约关系的融合ꎮ4.大学生与大学生的关系在高校内ꎬ每位大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ꎬ都带有公民 和 学生 这种双重身份ꎬ所以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ꎬ他们之间是平等的ꎮ当然ꎬ高校也有学生会㊁学生社团㊁班委等学生自治组织ꎬ在学生组织内也有相应的 管理权 ꎬ但是参加或不参加学生组织是学生的自愿行为ꎬ而且学生组织实施的行为也不是学校的职能行为ꎬ所以他们仅仅是学生自我教育㊁自我管理㊁自我服务㊁自我约束的自发性组织或学校指导下的组织ꎮ大学生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其他学生所建立的各种关系ꎬ实际上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ꎮ大学生之间会产生借贷关系㊁赠与关系ꎬ他们之间还可能产生侵权关系ꎬ这些关系实际上都属于契约关系范畴ꎮ其实ꎬ在高校的扩招中ꎬ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步入高校ꎬ他们的同学圈也随之增大ꎬ而同学之情㊁校友之情是每位大学生最为珍贵㊁最难割舍的关系ꎬ恰恰是这种关系需要契约关系的滋养ꎬ因为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养成以及相互之间信任感的确立ꎮ既然契约精神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ꎬ那么在高校内ꎬ大学生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基础ꎮ基于此ꎬ我们认为ꎬ大学生契约精神是以大学生与学校㊁任课教师㊁事务管理者㊁其他学生之间存在的管理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ꎬ形成的以平等㊁自由㊁权利㊁义务㊁诚信等为基本价值的伦理原则㊁规则ꎮ三、大学生契约精神体系的设计在大学生与相关主体形成的四类关系中ꎬ因主体不同ꎬ大学生契约精神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ꎬ其中必然蕴含着共性ꎬ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公约性契约精神ꎻ从内容上看ꎬ公约性契约精神是由诚信㊁权利和义务㊁自由㊁平等这四项要义组成的ꎬ由此形成了大学生契约精神体系ꎬ并可以具体化为大学生诚信观㊁大学生权利观和义务观㊁大学生自由观㊁大学生平等观ꎮ(一)大学生诚信观诚信即诚实守信ꎬ它是一项普世性价值ꎬ适用于各类社会群体和职业ꎮ在不同领域ꎬ诚信个别化特征ꎮ大学生具有公民和学生的双重角色ꎬ所以既要认识大学生诚信的一般要求ꎬ更需要识别大学生诚信的特殊所在ꎮ申言之ꎬ政策和法律是现代国家开展治理的必备依据ꎬ其对诚信的一般性规定适用于所有的公民ꎬ而对诚信的特殊性规定适用于特定的群体ꎮ就诚信而言ꎬ当国家政策将其确立为核心价值观后ꎬ它对国家㊁社会和个人的要求具有至上性ꎬ当其被吸纳为法律的原则和规则后ꎬ就是内化于心和外显于行的应然要求ꎬ这自然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ꎮ当然ꎬ我们对大学生诚信的研究ꎬ既要定位于大学生所具有的公民身份ꎬ也需要站在诚信的政策和法律平台上ꎬ以此为前提ꎬ从教育层面考察大学生诚信ꎬ既是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大学生ꎬ也是以大学生诚信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依据ꎮ大学生诚信包括诚信观念的培育和诚信行为的践行ꎬ诚信观是根本ꎮ大学生诚信观的培育离不开高校的诚信教育ꎬ因此大学生诚信是个体诚信养成与高校诚信教育的结合体ꎬ高校诚信教育是个体诚信养成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ꎬ个体诚信养成是高等教育质量和个体成长质量的关键指标ꎮ基于此ꎬ笔者认为ꎬ教育层面上的大学生诚信是指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诚信教育ꎬ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培育践行诚信观念ꎮ(二)大学生权利观和义务观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ꎬ在这个系统内ꎬ有专业教育ꎬ也有通识教育ꎬ有第一课堂ꎬ也有第二课堂ꎮ那么如何优化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ꎬ这实际上是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问题ꎬ此中有了 骨骼 和 肌肉 ꎬ还需要 精气神 ꎬ笔者认为ꎬ高等教育生态的 精气神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ꎬ它是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ꎬ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理念ꎮ当下ꎬ我们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越来越重视ꎬ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也具有生态性呢?如果有ꎬ又当如何优化呢?正如有的研究者提出的ꎬ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回应和价值自觉ꎬ是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效用和意义ꎬ旨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化创新ꎬ培育和建构 理性生态人 ꎮ [12]从 理性人 到 理性生态人 的演进ꎬ足以体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价值属性上是处于不断优化之中的ꎮ2016年12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㊁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ꎮ如果从教育生态视角来看ꎬ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契合国家的路线㊁方针㊁政策ꎮ当前ꎬ 四个全面 战略无疑是 理性生态人 的指针ꎮ在 四个全面 中ꎬ 全面依法治国 对高等教育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ꎬ而法治本就蕴含理性元素ꎬ从这个意义来解析 理性生态人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作为一名现代理性人ꎬ并且是能够合理合法地与他人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ꎮ当然ꎬ法治不是冰冷无情的ꎬ法治建设来自人民ꎬ也施惠于人民ꎬ随着法治建设的科学化㊁合理化㊁规范化ꎬ顶层设计与调查研究㊁征求意见㊁专家座谈逐渐走向融合ꎬ法治兼具法理要素和情理要素ꎮ自十八大以来ꎬ我们党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ꎬ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内探讨大学生的权利观和义务观的问题ꎬ实则是梳理 人本法治 工作理念ꎬ 人本法治 是保障学生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以人为本ꎬ脱离权利的人性关怀与个性尊重只是无源之水ꎬ无土之木ꎮ [13]我们赞同这种人本法治的观点ꎬ因为权利是一种利益的赋予和保障ꎬ义务是一种约束和担当ꎬ是在人权保障范畴内对人作为人的一种启蒙㊁回归ꎬ所以大学生权利观和义务观的培育就是在立德树人之中以学生为本ꎬ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ꎬ这既是对教育者自身素质的要求ꎬ也是对人才培养的过程和目标正确定位ꎮ(三)大学生自由观如果我们将自由权的主体聚焦至大学生ꎬ实际上是考究高校的管理权㊁教育权与大学生自由权的关系ꎮ阿克顿勋爵所言ꎬ 自由和好政府并不互相排斥ꎻ它们有非常充分的理由走到一起ꎮ自由不是为了达到更高政治目的的工具ꎮ它本身就是最高的政治目的ꎮ自由之需要并不是为了实现一种好的公共管理ꎬ而是为了保证对市民社会和个人生活最高目标的追求ꎮ [14]高校所有享有的权力实际上是获得了政府的授权ꎬ即便是现今推行的高校自治权ꎬ那么权力的边界也不能超越学生的自由权ꎮ从大学生所享有的自由权种类来看ꎬ主要包括自由受教育权㊁恋爱自由权㊁言论自由权三种ꎮ与此同时ꎬ大学生自由观的培育至关重要ꎮ大学生自由观ꎬ既是高校如何开展培育工作的问题ꎬ也是大学生如何自我养成的问题ꎮ高校承担着 培养什么人ꎬ如何培养人 的重任ꎬ在人才培养上ꎬ除了专注于专业素养和技能外ꎬ还有不可忽略的是人文素养问题ꎮ在高校开展的教学和管理中ꎬ从学生的主体性中释放出来的正是自由ꎬ培育学生的自由观ꎬ让学生在现实中感受到自由ꎬ而且这种自由是契约规则和法治规则之下的自由ꎬ以此学生才能真正地主动养成自由观ꎮ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和培育大学生法治观念的时候ꎬ目标在于大学生能够知法㊁守法㊁懂法ꎬ其实归结到一点是自律ꎬ自律的形成恰恰重视的是大学生自由观养成的主动性ꎬ是一种内在的主动接受ꎬ而非外在的强迫ꎬ但 法律不禁止即自由 并非只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大学生的自由就绝对化ꎬ特别是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ꎬ自由已经成为社会层面中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ꎬ即自由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是自由观ꎬ就不能仅仅驻足于法治观念层面ꎬ这是对大学生最低限度的要求ꎻ自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纳入ꎬ实际上是将契约精神中的自由要义予以升华ꎬ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自由观的培育和养成有了更高的要求ꎬ并且也需要具体的教育实践来体现和落实ꎮ(四)大学生平等观徐显明指出ꎬ自由与平等在价值领域具有不同的地位ꎬ 自由与平等是人权体系内的两个基础性权利ꎮ由于这两种权利存有内在的逻辑矛盾ꎬ所以在不同性质的国家ꎬ其价值认同是有差别的ꎮ资本主义的人权体系ꎬ从重经济自由出发而获得发展ꎬ所以自由类的人权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人权的基本价值ꎬ这由资本自由的特性使然ꎮ社会主义的人权体系ꎬ注重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权上的共同享有ꎬ以消除人们不平等与不自由的基础ꎬ所以平等类权利就构成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价值ꎬ这由生产资料平等享有的特性使然ꎮ [15]但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ꎬ是适用法律的平等ꎬ是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ꎬ但是欠缺 平等保护原则 ꎬ以至于出现劳动权的不平等㊁受教育权的区别对待㊁受保障的双重标准ꎮ就大学生而言ꎬ无论是从平等权的含义ꎬ还是不平等现象ꎬ他们与普通的公民具有较大的相似性ꎬ不过大学生在就业群体中占据了主要的比例ꎬ而且他们是受教育权的直接主体ꎬ再加之ꎬ在就业和受教育两个领域不断出现大学生权利被侵害的现象ꎬ凸显出平等就业权和平等受教育权的现实重要性和保障的紧迫性ꎮ从契约精神看ꎬ契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方的平等性ꎬ但是仅靠契约自身所确立的规则ꎬ显然不能消除平等的后顾之后ꎮ当然ꎬ这并非否定契约的作用ꎬ而应当在法治条件下ꎬ通过契约的内在规则和法治为其设定的外在规则来调整契约各方的利益ꎬ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平等ꎮ也就是说ꎬ在现代社会中ꎬ平等的实现不能完全寄托在契约本身ꎬ而应当是将契。

医学院校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契约的构建

医学院校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契约的构建
教育管理
Education Management
医学院校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契约的构建
余 亮,马少勇,黄 龙
(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心理契约是在师生对对方的认知、对所在学校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以及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对对方的心理特 点与倾向的认知基础上而逐渐建立的。良好的师生心理契约的建立有助于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及师生良好关系 的建立,促进教与学在较为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授 的过程中应注意建立与学生间良好的心理契约,发挥良好的课堂心理契约的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契约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学生对教学的期望存在差异 性,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关注的角度也不 尽相同,有的学生能看到教师认真教学 的一面,认为教师履行了契约而有些同 学可能更多地看到教学的不足,认为有 些教师未能尽到应尽的义务,未能很好 地履行契约。 2.3 大学生心理契约内容的变化性
一方面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心理期 望受内外环境的影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变化,如是否能正确地认识教师,对教 师的了解程度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大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期望。另一方面, 教师的教学状态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契约 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教师的教学得到
1 心理契约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1.1 心理契约的基本概念 “心理契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美
国管理心理学家克里斯·阿奇里斯(Chris Argyris) 所 提 出 的“ 心 理 工 作 契 约” (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1]。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由于 教学会产生期待的主观信念,在课堂教 学中形成的该种主观信念包括教师的期 望和学生的期望,实质就是课堂心理契 约。这种期望包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 师和学生对彼此的期望。如教师期望学 生在课堂上应该课前预习即将学习的内 容,课上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积 极与自己互动等,学生期望教师能多关 注同学们,期望教师能营造愉快的学习 环境,期望教师能使用自己较为喜欢的 教学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讓我們懂得什麼是
精神契約
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7時11分23秒製作shouguan 2013
一九三五年的冬天〄是美國經濟最蕭條的日子。

有一天〄紐約窮人居住區的
一個法庭上〄正在審理一個案子。

被告席上站著一個衣衫破舊、
滿面羞愧的年近六旬的老太太。

她因偷盜麵包房裡的麵包
被麵包房的老闆告上了法庭。

法官審問道:“被告〄你確實偷了麵包房的麵包嗎<”
老太太低著頭囁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確實偷了。

”。

法官又問:
“你為什麼去偷麵包<難道是因為饑餓嗎<”。

老太太抬起頭〄兩眼看著法官〄說道:“是的”〄“我雖然饑餓〄但我的三個失去父母的孫子〄
已經幾天沒吃東西了”。

接著又說:“我不能眼睜睜看著他們餓死。

他們還是一些小孩子呀。


老太太的話剛說完〄
旁聽席上響起嘰嘰喳喳的低聲議論。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
嚴肅地說道:“肅靜〃下面宣佈判決:”
法官面向老太太:“按法律你有兩種選擇〄
即處以十美元罰金或是十天拘役。


老太太為難地說:“我若有十美元就不會去偷麵包。

我願意拘役十天〄可我那三個孫子誰照顧呢<”。

這時候〄旁聽席上站起一位男人〄
面對老太太鞠了一躬說:“請你接受十美元的判決吧。


說畢〄他轉身面向旁聽席上的其他人〄
掏出十美元〄摘下帽子放進去。

又接著說:“我是紐約市市長拉瓜地亞〄請諸位每人交50
美分的罰金〄這是為我們的冷漠付費〄以處罰我們生活在一個要老祖母去偷麵包來餵養孫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驚
訝了〃片刻〄所有旁聽者都起立〄每個人都拿出了50
美分〄放到市長的帽子裡〄連法官也不例外。

按法律〄老婦人偷竊麵包被罰款〄與外人何干<可拉瓜地亞說得明白——
為我們的冷漠付費。

他還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並非孤立無關〄人來到這世間〄作為社會的動物〄是訂有契約的:
物質利益的來往〄
有法律的契約;行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約。

善〄不僅僅是一種與冷漠相對的一種品質〄
還是一種精神的契約。

我想起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銘刻了一首德國牧師馬丁·
尼莫拉的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出來
為我說話了。


這正是背棄精神契約的
最終結局。

人生在世〄誰都有可能遭遇危難和困境〄誰都有可能成為弱者〄如果我們在別人危急時不援手〄
誰能擔保自己不會吞咽孤立無援的苦果<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陽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約才在世界普遍存在。

懂得珍惜這種契約的人
是高貴的。

懂得為冷漠付費的人是明智的。

當今的社會太冷漠〃
人們會為自己的自私付出代價啊〃
謝謝觀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