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科学《4 认识感官》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科学《4 认识感官》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2024新版)一年级上册科学《4 认识感官》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2024新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

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并描述描述事物的特点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学生通过有趣的自主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

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1.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面向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好奇心,对感官有一定的了解。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对感官有一些基本认识,但缺乏系统的了角和深入的认识。

3.学习风格:学生喜欢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本课将充分利用这些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器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洗净的橘子、闻香盒、学生活动手册。

● 学生课前洗净双手、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起着引导学生开启科学探索大门的关键作用。

本单元的《通过感官来发现》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基础内容。

它承接了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初步好奇,将这种好奇引导到利用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和发现的层面。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为后续更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认知方法和技能基础。

(二)教材内容剖析感官介绍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体的主要感官,包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触摸等基本内容。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感官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展示不同动物利用感官活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身感官功能的思考。

感官活动示例列举了一些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发现的活动,如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听周围环境的声音,闻食物的气味等。

这些示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花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三)教材编写特点趣味性采用大量色彩鲜艳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小动物找食物的故事引入感官的作用。

循序渐进从认识感官到利用感官进行简单观察,再到思考感官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内容编排由浅入深,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生活性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就在身边。

二、整体设计思路(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感官体验主导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运用感官,如开展“感官大冒险”活动,设置不同的感官挑战任务。

(三)问题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用眼睛看和用放大镜看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认识感官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认识感官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2021新课标版本的一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用感官观看》的起始课,要紧认识感官和感官的各种功能。

课的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1、明确什么是感官;2、认识各种感官的功能;3、明白一些动物的感官专门灵敏。

学情分析1、前概念:一年级学生对“感官”那个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然而他们对眼、耳、口、鼻、皮肤这几种感官的功能都有初步的认识。

一年级的小孩对“观看”那个概念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用眼睛看”的层面上。

2、年龄特点: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而且课堂的自控能力不够强,有意注意的时刻比较短暂,抗干扰能力较差。

3、学习特点:一年级的小孩的天性是:爱观看,爱动手,爱做游戏,爱玩。

设计说明1、教材处理1)选取教材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把教学重点放在充分让学生感受感官的功能上,把了解动物感官的内容做为课堂的拓展作业,下节课再反馈;2)教材的顺序做了一定的调整。

在教材中,先认识感官,再认识各种感官的功能,在我的教学中,我把第一个环节“明确什么是感官”,放到认识各个感官的功能之后,如此小孩前面的活动中,对各个感官的功能差不多有所体验,再观看的器官,如此小孩的印象更为深刻。

2、教法说明本节,我顺应小孩“爱观看,爱动手,爱做游戏,爱玩”的天性,精心创设的“去动物王国参加美食大会”的情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精心组织的探究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充分唤醒了小孩的观看、认知的爱好,引导学生分别用眼、耳、鼻、舌、皮肤进行观看,从而认识不同感官的功能,并在观看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描述物体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的:1、明白感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

2、在感官观看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明白利用感官观看,能够获得关于事物的专门多信息。

教学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等方面的特点。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感官》教学设计及反思课题:《认识感官》科目:小学科学年级:一年级上册版本:苏教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内容《认识感官》是新教材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人类的五种基本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和互动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这些感官来探索和了解周围的世界。

课程内容包括:1. 感官的介绍:通过图片和简单的描述,向学生介绍五种感官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观察活动:设计一系列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每种感官的功能。

例如,通过品尝不同的食物来认识味觉,或者通过触摸不同质地的物品来感受触觉。

3. 实验探究:通过简单的实验,如闭眼辨声、蒙眼猜物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感官功能的理解。

4. 安全教育:强调在使用感官进行观察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如不将异物放入耳朵或鼻孔等。

5. 思考与讨论:鼓励学生思考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人的五种感官,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基本功能。

学会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了解感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保护感官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感官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到感官的奇妙,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感官。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五种感官的名称和功能。

学会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观察。

(二)教学难点描述不同感官观察到的现象。

理解感官的综合作用。

四、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初步运用了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周围的事物,但对于感官的名称和具体功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通过观察、触摸、体验等方式学习。

认识感官优秀教案科学一年级

认识感官优秀教案科学一年级

认识感官优秀教案科学一年级4、认识感官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

2、初步了解视觉、听觉、触觉形成的原理,能用语言正确表述。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人体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人体重要的感觉器官,亲历感觉器官产生感觉的重要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

三、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准备:每组三色三形物体,酒精、白醋、花露水各一瓶,鼓膜模拟实验器一套、牙签一根2、演示实验器材:耳朵解剖模型、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师:鲜艳的色彩、诱人的飘香、悦耳的旋律,这些是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感觉到的?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觉器官?感觉器官为什么能产生感觉?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教学探究1、认识感觉器官及其作用活动一:出示下面物体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物体中有红、黄、绿三种颜色。

生:这些物体中有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三种形状。

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生:眼睛师:我们把眼睛称为视觉器官。

活动二:分组实验——闻气味师:下面我们开展分组实验,请同学们打开瓶盖,你闻到了什么气味?师:请同学们看老师闻气味的方法。

(示范闻气味)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气体对我们鼻子的伤害。

生:闻到酒味生:闻到醋味生:闻到花露水味师:你用了人体的什么器官?生:鼻子师:我们把鼻子称为嗅觉器官。

活动三:分组实验——尝白糖水师:请同学们拿出烧杯装的液体,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它是什么味道?师:请同学们看老师尝的方法。

(示范尝味道)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有毒液体对我们的伤害。

生:尝到甜味。

师:用到了什么器官?生:舌头师:我们把舌头称为味觉器官。

活动四:分组实验——亲历皮肤产生痛觉师:请同学们拿出牙签,刺你的手,你会有什么感觉?生:疼痛师:是什么感觉出来的?生:手生:皮肤。

师:我们把皮肤称为触觉器官活动五:课件播放音乐师:这段音乐好听吗?你的什么器官听到的?生:好听,耳朵听到的。

小学科学4认识感官(教案)

小学科学4认识感官(教案)

小学科学4认识感官(教案)小学科学4认识感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人类的五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2.了解每一种感官的作用、器官和感受的方式;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4.引导学生了解感官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幻灯片、图片或示意图以展示不同感官的器官和作用;丰富的感官体验材料(如水果、花朵、可闻香味的物品等);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学生课本及作业本;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导入(约10分钟):教师可以以以下问题引起学生对感官的思考:- 你们能列举出人类的五种感官吗?- 这些感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并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

2.学习任务(约25分钟):(1)感官的作用和器官:- 展示幻灯片或图片,介绍每一种感官的作用和相应的器官。

-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感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2)感受的方式:- 分别向学生介绍每一种感官感受的方式,如视觉对应的是眼睛、听觉对应的是耳朵等。

-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不同感官如何帮助我们感受周围世界。

3.实践探究(约30分钟):(1)学生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感官进行实践探究。

- 提供一系列的感官体验材料给学生,让他们尽可能地运用特定的感官去感受、观察和描述。

- 比如,使用瞎子蒙眼体验,用耳朵来辨别不同的声音,或者通过触摸和嗅闻来辨别不同的物品。

(2)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感官探究结果。

- 学生可以口头描述或用画图的方式表达,让其他同学来猜测对应的感官。

4.概念总结(约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进行概念解释。

- 强调每个感官的作用和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5.课堂作业(约5分钟):- 学生完成课本上关于感官的练习题或填空题;-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感官去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世界。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人类的五种感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认识感官》 说课稿

《认识感官》 说课稿

《认识感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感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认识感官》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的第一课。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运用各种感官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习如何获取信息、描述事物的特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科学观察方法的起始课,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感官,了解其功能,为后续的观察活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他们的观察往往是无序的、不系统的。

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在无意识地运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但对于感官的名称、功能以及如何有目的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简称感官。

(2)了解每个感官的基本功能,能够举例说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初步学会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2)能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观察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各个感官及其功能。

(2)学会运用感官进行简单的观察。

2、教学难点(1)理解不同感官在观察中的协同作用。

(2)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观察习惯。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3)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认识感官教学设计

《认识感官》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一课。

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组织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能描述事物的特点,从而初步建立“感官”的概念。

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上制定的关于低年段的要求:人和动物都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会观察与描述物体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2、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2、会发现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科学态度1、养成安安静静、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的好习惯;2、乐于对生活当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进行探究与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意识到自然界的生命体是多种多样的。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婴儿呱呱坠地,就开始用感官从周围世界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观察能力逐步发展,这不仅增强了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区分主观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

学生在第一单元对科学本质有了一些了解后,本课将以观察为起点,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课以观察、感触为接触点,学习本课内容。

为学生创设一个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发现,是这一年龄段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最佳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单板为有趣,从而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与交流。

但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学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在这里教师要很好地发挥引领者的角色,以便帮助学生有序观察,从而提高他们科学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我将声效、视频与PowerPoint相结合,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为支持学生的学,则选择了录播室的学习环境,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强自主性、实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