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体例

合集下载

史记的五种体例

史记的五种体例

史记的五种体例一、史家体史家体是一种记叙世事的叙述体例,以史家署名的史书是其典型的代表,主要以中国古代的“君臣”为主题,记叙作为宫廷礼数、战争、征伐、制度改革、法令等实事求是的朝代政治图谱。

史家体的特点是叙述全面、时政以政治为中心、崇尚“历史规律”、坚贞“国策”、巧妙安排叙事事件,使叙事连贯紧凑、气势张扬,结构严谨、思想敦厚,显示一种富有宗室色彩的严肃气氛。

二、巡回体巡回体以古代士人巡游游历为主题,以古代宗教的传播和史料的整理为核心,全面记录游历的历史、文化、科学、政治和宗教,充分反映当时的思想、习俗、考古和传说。

巡回活动,给历史研究带来了宝贵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是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

巡回体叙述以处处游历所见之实、获古代广泛知识为主要表现和特点,强调浅显叙事风格和无政治偏见,更多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变化,突出人物形象的全面性和艺术性,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

三、神话体神话体的叙述主要以神仙传说、神仙巨变、神仙会友、神仙药物及神仙劫数等神话传说为主题,用巧妙描述,调和诙谐,创造出一系列神话故事,往往通过人物、叙事和事件的结合,表现出一种神仙的深刻形象,其特征在于扼要传神、快捷而生动、神话般的叙述结构,以及富有中国传统气息的深邃哲理性格,以及渲染色彩的抒情风筝。

四、虚构体虚构体以成语故事为主要核心,以古代宗法、谚语、人物传说、小说传奇故事的典故和神话故事的神典形式为元素,用通俗易懂的叙事形式表达古代叙说诗文和哲理故事;它特点是叙事思路清晰、情节形式连贯、寓意深邃、景物鲜明、叙述花样繁多,强调时政引发的宗教结果和国家法律制约,使叙事更具灵活性和艺术表现力。

五、通俗体通俗体重视用叙事手法客观反映历史事件,通过叙述新闻事件来表达发生在时间、政治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变迁;其特色在于信息量大、叙事紧密、新闻感强,注重叙事的客观性和实用性,揭示当时的历史新闻和社会变化,把古代史料和当下的新闻结合起来,使叙述的新闻事件情景逼真、生动、亲切,以便于普及社会成长。

中国传统史学体例包括

中国传统史学体例包括

中国传统史学体例包括史书体例是史书编撰的类型,主要有五种:1、编年体2、纪传体3、纪事本末体4、国别体5、通史。

以上五种史书体例是按不同标准划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可能同时属于多个不同史书体例。

如《史记》属于纪传体;《三国志》属于纪传体。

1、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编年体史书利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2、纪传体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

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编年体史书利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常识】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

【常识】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

【常识】常考文史之史书的体例1、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2、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鲁迅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后来的“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

3、典志体史书又叫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

按照分门别类来表述相关典章制度,曾被称为分类书。

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

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共200卷,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计九门,门下有子目,子目之下又有细目。

涵盖上自黄帝,下至唐代天宝之末。

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较《通典》有所增益。

《通典》和《文献通考》都是典制体通史,后人把它们同《通志》合称“三通”。

4、纪事本末体史书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

常识:史书体例

常识: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主编。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

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

〈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

史传的体例

史传的体例

史传的体例
史传是指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记录历史的一种文体。

它通常包括以下体例:
1. 编年体:按照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体例。

这种体例以时间为线索,将历史事件按照年份、月份或日期进行排列,以便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发展过程。

《春秋》《左传》等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

2. 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记载历史的体例。

这种体例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进行详细的叙述,展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纪传体史书通常分为本纪、世家、列传等部分,其中本纪记载帝王的事迹,世家记载诸侯的事迹,列传记载其他历史人物的事迹。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的代表。

3.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记载历史的体例。

这种体例将历史事件按照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叙述,注重事件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纪事本末体史书通常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分类,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通鉴纪事本末》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的代表。

4. 方志体:以地理区域为中心记载历史的体例。

这种体例通过对特定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叙述,展现该地区的历史发展和特色。

方志体史书通常包括地理志、方志、郡县志等。

《山海经》是方志体史书的代表。

总之,史传的体例多种多样,不同的体例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体例来记录历史。

体例分为哪几种

体例分为哪几种

体例分为哪几种:
1)纪传体: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纪”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和特殊人物;用“表”统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
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历代修正史都以此为典范。

2)编年体: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编写,以年月为经,以事实为讳,如《左传》、《资治通鉴》等都属于这一类。

3)纪事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这种体裁的特点是以历史事件为纲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顺序编写。

4)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

5)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

《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

6)专史:记载各种专门学科历史的史书称专史,如经济史、思想史、文学史等。

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

史书体例一、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

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我国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就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北魏元晖的《科录》、隋王劭的《隋书》,是纪事本末体的前驱。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

清代的官修(军机处)方略;●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

方略的编纂,始于康熙时;而方略馆的设置,则始于乾隆间。

方略馆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军机处档案的保管。

《四库全书》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

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方略机构:方略馆下设三处两库:文移处、纂修处、校对处、书库和大库(档案库)。

方略的资料来源:一是军机处录付存查的奏折。

二是军机处分类汇抄的关于国家庶政的档案。

三是军机处进呈文书和日行公事文书。

方略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五:一是军务类档案;二是民族类档案;三是宗教类档案;四是镇压革命运动类的档案,包括有关太平军、捻军和秘密结社的史料;五是专案类中的《剿捕档》,多为镇压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记载。

方略的特点:●方略馆所修方略,分草本、清本、呈堂本、进呈本、陈设本5类。

●方略系统而完整地记录了有关战争的全过程;●方略采用档案汇编的形式,仍不失档案的原始性;●方略属于当时人编当朝史,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方略记录的主要内容:●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战争;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的反清战争;涉及周边国家的战争。

●方略是研究清代边疆史及边疆政策、民族史及民族政策,还有宗教、结社问题等的珍贵史料。

是对19世纪末以前发生在本朝的农民战争的详实记录。

缺点: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间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原创版)目录一、史书体例的起源与发展1.史书体例的起源2.史书体例的发展二、史书体例的分类1.编年体2.纪传体3.表志体三、史书体例的特点及影响1.史书体例的特点2.史书体例的影响正文一、史书体例的起源与发展史书体例是指中国古代史书中所采用的记载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体例。

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多种体例。

先秦时期,史书的体例比较简单,主要以《春秋》为代表,采用编年体的形式,记录了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到了汉代,史书的体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造了纪传体这种新的史书体例。

纪传体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全面地记载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此后,纪传体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体例。

南北朝时期,史书体例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出现了表志体。

表志体主要分为年表、月表、世表、年谱、谱系、地理、职官、礼仪、刑法、食货等部分,对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二、史书体例的分类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主要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表志体三种。

1.编年体:编年体是以年代为序,按年记载历史事件的一种体例。

编年体史书的特点是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条理清晰,便于查阅。

2.纪传体:纪传体是史书中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的一种体例。

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全面地记载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表志体:表志体是史书中记载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一种体例。

表志体史书的特点是分为年表、月表、世表、年谱、谱系、地理、职官、礼仪、刑法、食货等部分,对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三、史书体例的特点及影响1.史书体例的特点:中国古代史书体例的特点是结构严谨、内容全面、条理清晰。

不同的体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编年体史书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全面地记载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表志体史书对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区别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4)断代史是不连续地记载朝代历史。

除《史记》外的其余二十三史。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2)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

《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各有什么优缺点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

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

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

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

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如《史记》、《汉书》等,西汉史学家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之后,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例。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

共计130篇,包括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约52万余字,由西汉司马迁著。

一、纪传体概述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的著史体裁,由西汉司马迁创体,以后历代皆有撰述。

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则为断代史。

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后朝写前朝的纪传史书,因得到历朝帝王下令颁行,而被称为“正史”。

此外,当代所撰本朝纪传体断代史,如《东观汉记》等,则被称为“国史”。

其余私人撰写的纪传体史书,如《东都事略》、《契丹国志》,数量也不少,一般被列于别史类。

魏晋人将《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合称为“三史”。

到唐代,才以《后汉书》顶替《东观汉记》作为三史之一。

又习惯以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还有将前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为“十三史”。

宋人校刻历代“正史”,以十三史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明代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代乾隆初,《明史》成书,加上《旧唐书》和新辑出的《旧五代史》,合刻为“二十四史”。

1921年,柯劭忞(mín)修《新元史》成,于是有了“二十五史”的名称。

还有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六史”的。

二十六史总共4042卷4500余万字,系统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清末大约5000年的历史,不仅是冠盖史坛的巨著,在世界史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纪传体“正史”有清代殿版本,有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有开明书店的二十五史本,及各种单行本。

中华书局组织专家校勘、整理、标点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目前最通行、最便于阅读的本子。

纪传体史书一般由本纪、表、志、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构成。

本纪,或称帝纪,用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写出一个时代最高代表人物(帝王、王室、霸主等)的生平及该时代的大事,以作为全书的纲领。

表,或称谱,是按时间顺序,表列国家兴亡、帝王更叠、制度演变和世系官爵等情况,在书中起提要、汇总、省繁的作用。

二十六史中,只有十史有表谱。

志,或称书、考,分专题叙述历代的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地理、典籍等。

二十六史的志,名称不尽相同,而且有六史无志。

列传,是人物传记。

有为一人所立的“别传”,有将两个以上人物的事迹写在一起的“合传”,有在传后叙其族人、部属事迹的“附传”,有将事迹相似的人汇述在一起的“类传”,有记少数民族或外国情况的“族别传”、“国别传”。

此外,《史记》有世家,《晋书》有载记,用来记载贵族王侯或割据政权的历史。

作者篇后的评论,统名论赞。

一般散文体的称为“论”,骈文体的称为“赞”。

其实际名称,各书不一,如“太史公曰”、“评”、“论”、“史臣曰”、“呜呼”、“赞”等。

纪传体以其五种体例相互配合、补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较好地表现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封建社会一个时代的全貌,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的重视。

当然,绝大多数的官修纪传体“正史”的正统观念和讳饰都比较严重,而且,同一事件,往往在本纪、列传、志中重复记载,难免芜杂。

纪传体“正史”,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最基本的史料。

了解各部“正史”的内容,尤其是各志书和类传的篇目含义,将大大有利于我们对有关资料的查找运用。

总括二十六史的书志,约略有20种名称。

礼乐志,或分为礼志、乐志,是专讲礼仪和乐章的。

律历志,或分为律志、历志,历志又有历象志、时宪志等名称,律讲钟律、度量衡(《史记·律书》讲兵事),历是历法。

天文志,或称天官书、天象考、司天考,是天文学专志。

郊祀志、祭祀志、封禅书,都是言祭祀大典的。

河渠志,或名沟洫志,是讲水系和治水、水利工程的。

食货志,《史记》名平准书,是农业和商业流通、货币发行的专志。

刑法志,或作刑罚志,是关于法律的志。

五行志,是记录自然界的各种特异现象乃至妖异的。

地理志,或作郡国志、地形志、职方志,都是一代全国行政区划地理总志。

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是图书目录,《汉书》、《隋书》、新旧《唐书》都是通载中秘所藏历代书籍,《明史》、《清史稿》只记本朝著作。

职官志,或作百官志,是讲一代职官制度的。

《魏书·官氏志》前半讲职官,后半讲北魏氏族。

舆服志,或作车服志,讲帝王公卿的车驾服饰规制。

符瑞志,或作祥瑞志、灵征志,专讲祥瑞征兆。

《魏书·释老志》是诸“正史”中唯一的佛教道教史志。

仪卫志,是讲有关帝王百官仪仗规定的。

选举志,是讲培养和选拔荐举人材制度的。

兵志,或称兵卫志、营卫志,是讲军事编制的。

《清史稿》另有交通志、邦交志,前者讲交通情况,后者记国际关系。

二十六史的类传,也有20多种名称。

儒林传,或名儒学传,是儒家学派和学者的传。

文苑传,或称文学传,是文学家的传。

艺术传,或名方术传,是靠技术(科学、医学、宗教、卜筮、方士等)闻名者的传。

循吏传,或称良吏传,是以教化治民而受爱戴的官吏的传。

酷吏传,是以严峻刑法整治社会的官吏的传。

游侠传,记那些讲究信义,以行侠帮助他人解除困厄的侠客的传。

佞幸传,又作恩幸传,是凭谄媚获得帝王宠幸者的传。

外戚传,或称世戚传,记帝王后妃父兄的事迹。

宦者传,或称阉官传、阉党传,记宦官、太监的事迹。

隐逸传,或作独行传、逸民传、逸士传,记那些才德出众又隐居不仕者的事迹。

忠义传,或作诚节传、节义传,是那些忠于帝王,行为义气者的传。

孝友传,或称孝行传、孝义传、孝感传,记孝顺长辈、友爱弟兄者的事迹。

列女传,记妇女中的各类型人物。

贼臣传,或作逆臣传、叛逆传,记反叛公卿的事迹。

奸臣传,记邪恶诈伪弄权的官吏。

宗室传,或称诸王传,记皇族事迹。

伶官传,是乐官们的传。

后妃传,或作妃嫔传、皇后传,记皇帝配偶们的事迹。

《明史·流贼传》,专记明末农民战争。

《梁书·止足传》,记善于进退不斤斤于官禄者。

历代为二十四史作注、补作志表的著作很多,《史记》、《汉书》等的注释,或称为“注”、“补注”、“会注”,或称为“集解”。

一般都是解释正文中的字音,疏通文义,考订制度,讲明地理沿革。

也有补充史实、考证文字正误的,如裴松之《三国志注》。

学者为诸史补作的表志,主要收于《二十五史补编》、《续编》、《三编》中。

读纪传体史书,一要带着问题读,要精读。

为读书而读书,毫无目标地将一本书从头读到尾,甚至企图将二十六史全读一遍,不仅难以有多大效果,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既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

其次,要分类读。

即对经济问题感兴趣,就读诸史的食货志,想研究典籍文化问题,就读诸史的艺文、经籍志。

第三要比较着读。

比较才能看出问题,比较才能知道历史的发展及其特点。

第四要注意五体配合来读。

从本纪中了解一代大势,从纪传看其人事迹,从表中查年代、官爵、世系,从志中得知地理、制度、职级,从论赞中看作者的评价意见。

还要通过校勘记了解别本文字有否不同,以注释帮助理解正文音义典故和古人注解的异同。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断代史的比较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

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