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
《奇妙的克隆》课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课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掌握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3)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克隆技术。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克隆技术进行评价。
(3)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技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3. 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和优缺点。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科技发展。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缺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克隆技术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克隆技术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克隆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缺点及对社会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克隆技术案例,深入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
5.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克隆技术的影响,培养批判性思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批判性思维:通过学生对克隆技术优缺点及对社会影响的分析和评价,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克隆技术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作业的认真程度和完成质量。
奇妙的克隆阅读及答案

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
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这种鲫鱼并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也是克隆鱼。
1、本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克隆鲫鱼2、文段中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具体地向人们介绍克隆鲫鱼的过程。
3、为什么叫这种鱼为“克隆鱼”?因为这种鱼没有经过雌、雄细胞的结合,仅仅是给卵细胞换了个囊胚细胞的核,实际上是由换核卵产生的,因此称为“克隆鱼”。
4 、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克隆鲫鱼出世的过程 .( 不超过 30 字 )把囊胚细胞核放入去核卵细胞 , 孵化出鱼苗 , 培养成鲫鱼 .5、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6、指出画线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 . 准确地说明了克隆鲫鱼技术复杂 . 成功率低,也说明我国科学工作者面对困难不退缩,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7、“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一句中的“难关”一词如何理解?“难关”本义指不容易度过的时期,在这里是指从换核卵细胞到成为一条幼鱼的生死关口。
8、克隆鲫鱼的出世给你什么启示?(略 , 言之有理即可 . 提示:可以从科学家的态度 . 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 设计相关的实验或产生相关的设想等选择一个角度来谈 .要结合自己的情况。
以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为例:古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克隆鲫鱼的实验是艰难的,历经那么多次失败,才取得了克隆鲫鱼的成功。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

《奇妙的克隆》(优秀5篇)奇妙的克隆篇一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发言中能表现正确的科学观,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画示意简图方法筛选、处理信息,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三、教材分析:《奇妙的克隆》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一篇说明文。
根据单元编写目的和课文文体特点,确定了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高新科技的神奇和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个重点是“弄懂克隆绵羊多利的创造过程及奥秘”,一个难点是“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识”。
本文长近3000字,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基本弄懂有关克隆的知识,并且还要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感悟能力和探究能力,体现出新课改的思想,把课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
因此,我采取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老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为辅的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四、教学设想:本设计希望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生的活动中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能够关注人类生活,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教学课时:1课时六、教学流程:(一)、引入文本,激发兴趣:(观看《侏罗纪公园》剪辑)请问同学们,影片中的科学家利用什么科学手段制造出了恐龙?(克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克隆的文章《奇妙的克隆》。
(二)、解读文本,走进科学:1、质疑导读:(过渡)那么,什么是克隆呢?请同学们朗读136页第一章《克隆是什么》,并找出答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

奇妙的克隆教案_奇妙的克隆阅读答案课文《奇妙的克隆》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原文】克隆是什么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one”,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one”起源于希腊文“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orG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
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克隆鲫鱼出世前后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与此同时,除去鲫鱼卵细胞的核,让卵细胞留出空间做好接纳囊胚细胞核的准备。
一切准备就绪后,把玻璃管吸出的核移放到空出位置的鲫鱼卵细胞内。
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奇妙的克隆 》最新教案

《奇妙的克隆》最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认识到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和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潜在价值。
3. 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伦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克隆技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如多利羊的诞生等。
3. 克隆技术的应用:探讨克隆技术在生物科学、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4. 克隆技术的潜在价值:分析克隆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潜在价值和意义。
5.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如克隆人的道德争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克隆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和潜在价值。
2. 教学难点:克隆技术的原理、伦理问题的讨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克隆技术的相关知识。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技创新意识。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克隆技术的应用和潜在价值。
3. 第三课时:克隆技术的原理讲解。
4. 第四课时: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讨论。
5. 第五课时:总结与展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克隆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课堂小测:进行简单的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克隆技术概念和应用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克隆技术相关知识的PPT,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2. 视频资料:收集关于克隆技术发展的相关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播放。
3. 案例分析材料:准备一些与克隆技术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八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奇妙的克隆》课文原文及赏析《奇妙的克隆》课文原文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凡此种种,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叫“Clone”,音译为“克隆”。
实际上,英文的“Clone”起源于希腊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条”繁殖。
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凡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这种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无性繁殖系”,简称无性系。
自然界的许多动物,正常情况下都是依靠父方产生的雄性细胞(精子)与母方产生的雌性细胞(卵子)融合(受精)后产生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长成胚胎,最终形成新的个体。
这种依靠父母双方提供性细胞、并经两性细胞融合产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
但是,如果我们用外科手术将一个胚胎分割成两块、四块、八块……最后通过特殊的方法使一个胚胎长成两个、四个、八个……生物体,这些生物体就是克隆个体,而这两个、四个、八个……个体就叫做无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以上是《奇妙的克隆》的部分课文原文,全文详细描述了克隆的定义、历史、发展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赏析:《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性质的文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克隆这一科技的概念、原理以及发展前景。
文章既展现了科技的奇妙之处,也引发了我们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思考。
在内容上,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入手,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克隆的含义。
通过对比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使读者对克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使我们对克隆的历史和现状有了全面的认识。
奇妙的克隆语文教案

奇妙的克隆优秀经典语文教案第一章:克隆的兴起1.1 介绍克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2 解释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1.3 探讨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1.4 分析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潜在影响第二章:动物克隆的突破2.1 介绍动物克隆的历史和重要突破2.2 分析动物克隆的成功案例和应用价值2.3 探讨动物克隆对动物保护和繁育的意义2.4 思考动物克隆伦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第三章:植物克隆的应用3.1 介绍植物克隆的原理和常用技术3.2 探讨植物克隆在农业和园林领域的应用3.3 分析植物克隆对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作用3.4 讨论植物克隆的潜在问题和挑战第四章:人类克隆的争议4.1 探讨人类克隆技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4.2 分析人类克隆引发的伦理和法律问题4.3 思考人类克隆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4.4 探讨人类克隆技术的利弊和未来发展第五章:克隆技术的未来展望5.1 展望克隆技术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前景5.2 分析克隆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物种繁育中的作用5.3 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5.4 思考克隆技术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第六章:克隆技术的医学应用6.1 介绍克隆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如治疗性克隆6.2 探讨克隆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潜在解决方案6.3 分析克隆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疾病模型中的应用6.4 思考克隆技术在医学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第七章:克隆技术与生物多样性7.1 介绍克隆技术在保护濒危物种中的应用7.2 探讨克隆技术在生态系统恢复和物种繁育中的作用7.3 分析克隆技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7.4 讨论克隆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伦理问题第八章:克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8.1 介绍克隆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如作物育种8.2 探讨克隆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潜力8.3 分析克隆技术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和挑战8.4 思考克隆技术在农业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第九章:克隆技术的伦理和法律框架9.1 分析克隆技术所涉及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9.2 探讨克隆技术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框架9.3 思考克隆技术对个人和社会身份的影响9.4 讨论克隆技术在法律和伦理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第十章:克隆技术的未来挑战和机遇10.1 展望克隆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未来发展10.2 分析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挑战10.3 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影响10.4 思考克隆技术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应如何应对和适应第十一章:克隆技术的教育和普及11.1 介绍克隆技术的教育意义和普及的重要性11.2 探讨如何在教育中融入克隆技术的知识和伦理讨论11.3 分析克隆技术教育材料和课程的设计11.4 思考克隆技术教育对学生和公众的影响第十二章:克隆技术的社会影响12.1 分析克隆技术对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12.2 探讨克隆技术对就业市场和职业发展的潜在影响12.3 思考克隆技术对人类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的影响12.4 讨论克隆技术对社会公平和资源分配的挑战第十三章:克隆技术的国际视角13.1 介绍国际上对克隆技术的法规和政策13.2 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克隆技术的立场和态度13.3 分析国际组织在克隆技术监管和合作中的角色13.4 思考全球范围内克隆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第十四章:克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14.1 探讨克隆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突破14.2 分析克隆技术在跨学科应用中的潜力14.3 思考克隆技术在未来的创新方向和发展趋势14.4 讨论克隆技术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克隆技术的综合评估15.1 分析克隆技术在各个领域的综合影响和效益15.2 评估克隆技术带来的风险和潜在威胁15.3 探讨克隆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平衡与妥协15.4 思考人类如何合理利用克隆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1.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是学习本教案的基础,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图片进行直观的学习和理解。
《奇妙的克隆》教案(合集15篇)

《奇妙的克隆》教案(合集15篇)《奇妙的克隆》教案(合集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奇妙的克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奇妙的克隆》教案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养成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学习习惯。
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重点]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
[难点]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VCD。
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这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绘。
在今天,这一想象却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板书课题)二、展示查找的资料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三、明确什么是克隆1、请看下面这些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VCD展示画面)边看边思考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
)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2、自由朗读“克隆是什么”,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
(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
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3、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
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就举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孙悟空的例子,运用这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加以细致的解释,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掌握说明的方法。
3、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的兴趣和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继续对说明方法进行学习和巩固,理清作者思路并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作好预习,从图书馆及网上查找有关“克隆”的知识,并根据课文内容观察身边的“克隆”现象。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境导入
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
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
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
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二)、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课堂导问”,供小组讨论。
课堂导问:
a.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c.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d.“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e.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a.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
c.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d.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e.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并没有沉浸在盲目的乐观当中,而在结尾处提出了关于“克隆”牵涉到道德伦理
问题的冷峻思考。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在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有关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课文内容拓展深入方面
的学习。
(过渡)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为其“科学性”,重在内容;“普”为其“普及性”,重在语言。
二者完美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说明了深奥尖端的生物技术。
研读第一小节“克隆是什么?”。
出示问题组:
a.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
c.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探究小结:
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
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方法辨析:这一小节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通过上面小结,学生可以得出相应结果,教师再作归纳。
合作探究
a.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b.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提示: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二)、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教师可以提供网上、报上的各种言论帮助学生思考,同时也应紧紧抓住课文结尾引用的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拨。
学生小结
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
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从方法上、思想情感上考虑。
(三)、延伸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附板书设计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植物界的克隆:
动物界的克隆:鱼类两栖类哺乳类一“多利”的诞生
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