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的构架以及原理
roon ready 技术原理

roon ready 技术原理Roon Ready 技术原理Roon Ready是一种音频传输协议,它通过网络将音频信号从一个设备传输到另一个设备。
它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音频传输和多房间音频同步功能,以实现更好的音频体验。
Roon Ready采用了一种分布式音频传输架构,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组件:Roon Core、Roon Bridge和Roon Ready设备。
Roon Core是用于管理和处理音频信号的中央控制器,它负责解码和处理音频数据,并将其发送给Roon Ready设备。
Roon Bridge是一个软件模块,可以将智能手机、电脑或网络播放器等设备转换为Roon Ready设备,使其能够与Roon Core进行通信。
Roon Ready设备是指那些直接支持Roon Ready协议的音频设备,如网络音频播放器、音频接收器等。
Roon Ready协议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Roon Core将音频数据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格式,并将其发送到网络上的Roon Bridge设备。
Roon Bridge设备接收到音频数据后,将其解码并通过网络发送给Roon Ready设备。
Roon Ready设备接收到音频数据后,进行再次解码和处理,并将其传递给音频输出设备,如扬声器或耳机,最终实现音频播放。
Roon Ready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音频传输。
为了实现这一点,Roon Ready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首先,它使用了无损音频编码格式,如FLAC和ALAC,以保证音频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
其次,Roon Ready支持高分辨率音频,可以传输高达24位/192kHz的音频信号,提供更高的音频保真度。
此外,Roon Ready还支持多房间音频同步功能,可以将多个Roon Ready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整个家庭的音频同步播放。
除了高质量的音频传输,Roon Ready还提供了丰富的音频控制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Roon Core的控制界面,对音频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包括音量调节、音频源切换等。
「一种简单而实用电子分频音频放大电路设计」

「一种简单而实用电子分频音频放大电路设计」电子分频是一种常见的音频处理技术,用于将输入信号分成不同的频段,并对每个频段进行放大。
设计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电子分频音频放大电路可以有效地实现音频信号的处理和增强。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电路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电子分频的基本原理。
电子分频通过使用不同的滤波器将输入信号分成不同的频段,然后将每个频段的信号分别放大。
常用的滤波器有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
为了实现简单和实用,我们选择使用一种普遍的设计方法-派生式架构。
在派生式架构中,输入信号首先经过一个低通滤波器,将高频信号滤除,只保留低频信号。
然后,低频信号分别通过一个放大器进行放大。
接下来,我们通过选择合适的电容和电感来设计低通滤波器和放大器的参数。
一般来说,电容和电感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频率范围和放大倍数。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设计,我们以一个实例进行讲解。
假设我们想设计一个电子分频音频放大电路,将输入信号分成两个频段-低频和高频,并分别放大。
我们希望低频段能够通过放大器增强10倍,高频段能够通过放大器增强5倍。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低通滤波器。
根据所需的低频范围和其它设计参数,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电容值为0.1μF的电容和一个电感值为10mH的电感构成的RC低通滤波器。
这个低通滤波器将输入信号中高于50Hz的频率滤除。
接下来,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放大器来放大低频信号。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放大倍数为10的运算放大器。
将低频信号的输出连接到运算放大器的非反向输入端,并将反馈电阻连接到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反向输入端,以实现放大。
同样地,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高通滤波器来滤除低频信号,只保留高频信号。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电容值为0.01μF的电容和一个电感值为1mH的电感构成的RC高通滤波器。
这个高通滤波器将输入信号中低于500Hz的频率滤除。
最后,我们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放大器来放大高频信号。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放大倍数为5的运算放大器。
MP3工作原理[图解]
![MP3工作原理[图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e1ca4df7ec4afe04a1df22.png)
MP3全称是MPEG Audio Layer 3,MPEG压缩格式是由运动图像专家组(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制定的关于影像和声音的一组标准,其中MP3就是为了压缩声音信号而设计的是一种新的音频信号压缩格式标准。
CD唱片采样率频率为44.1MHz, 16Bits, 数据量为1.4Mbps,而相应的MP3数据量仅为112kbps或128kbps,是原始数据量的1/12。
也就是说传统的一张CD现在可以存放10倍甚至更多容量的音乐,但是在人耳听起来, 感受到的音乐效果却没有什么不同。
MP3随身听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反正就是有一块不知什么型号的控制芯片,控制解码芯片和LCD液晶屏,由解码芯片把内置闪存或是外插闪存卡之中的MP3文件解码,然后经数模转换,最后从耳机输送到我们的耳朵中。
也就是说一共没几块芯片。
你如果拆一个MP3随身听看看,你会发现里面比较大的半导体芯片只有4、5片。
现在新一代的MP3随身听在技术上是非常先进的,最具代表性的是NOMAD II,基于美国CirrusLogic最新的EP7209 MCU(微程序控制器)芯片组,它的作用实际上就像电脑里的CPU,经过软件解码,可以支持多种网络音乐格式,包括MP3,以及日后的WMA格式。
而国内使用这种芯片制造的MP3随身听也即将问世。
起初,MP3文件只能由电脑来播放,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件小、音质可与CD媲美的MP3音乐越来越适合人们在Internet上传递,而广为流行。
再加上全世界范围内的MP3下载网站泛滥,使人们传统的听音乐习惯发生了改变。
MP3的逐渐流行,随时随地欣赏MP3音乐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创造了MP3播放器的市场。
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的MP3随身听不断问世,MP3随身听已经成为续MD 之后新兴的随身娱乐设备的亮点。
目前,在全球市场上的MP3随身听有几十种之多,在中国销售的也有十种以上。
CVC的1系列和2系列,三星的YEPP系列,世韩的MPMAN系列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TI低功率SmartPA调试系列之一扬声器工作原理及软件

Application Notes1TI 低功率Smart PA 调试系列之一:扬声器工作原理及软件调试入门Anjin Du/Ding Wei/Xiangyan Xue摘要本系列汇集了关于TI 低功率Smart PA 的四篇应用笔记,分别从扬声器基础、软件调试、算法等方面介绍了TI 低功率Smart PA 技术。
本文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主要介绍了扬声器的基础知识和工作原理,以及TI 低功率闭环Smart PA 器件的架构和调试入门,是后续文章的基础。
随后的系列应用笔记还包括《TI Smart PA 基础调音指南》、《TAS25xx Smart AMP Anti-Clipper 模块的音效调试》、《TI Smart PA 算法介绍》。
目录1 扬声器工作原理及结构 (2)1.1 电动式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2)1.2 电动式扬声器的结构: (3)1.3 扬声器的音质的评判 (6)2 扬声器的主要参数 (6)3 低功率Smart PA 的引入及其对扬声器性能的提升 (10)3.1 传统应用中扬声器参数对其性能的限制 (10)3.2 低功率Smart PA 的工作原理及其对扬声器性能的提升 (10)4 PPC3 软件的使用以及喇叭参数的获取 (12)4.1 PPC3(Pure Path Console 3)软件介绍 (12)4.2 扬声器参数的建模提取 (13)5 总结 .............................................................................................................................................. 15 6 参考资料 (15)图Figure 1电动式扬声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3)Figure 2电动式扬声器结构框图 (4)Figure 3 扬声器的主要组成构件 (4)Figure 4 传统功放和低功率闭环Smart PA 功放的工作原理比较 (11)Figure 5 Smart PA 架构 (12)Figure 7 PPC3 典型界面 (13)Figure 8 扬声器参数提取的硬件环境 (14)Figure 9 Smart PA 参数界面 (15)表Table 1 扬声器参数列表 (15)1扬声器工作原理及结构随着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移动多媒体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音质效果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频制作平台项目设计思路与架构

流程 。须与音频直播 D A W 制作软件 、编 单软 件无缝衔接 ,以确保在制作软件 中可以方便快 捷的调用节 目文件 。
管理 ) ;制作系 统存储 目录 的创 建、删除 ;制 作系统存储文件 、目录按名称 、大小 、时 间排
序;制作系统存储文件 的创建 、重命名 、删除; 在线打开 、编辑 、关闭制作 系统存储 文件 ;剪 切 、复制 、粘贴制作系统存 储文件 ;下载、上 传制作系统存储 文件 。 2 . 1 . 2安全子系统模块
作 日志记录以及 日志定 时维护功能 。
1 . 2 设 计 架 构 概 述
安 全子 系统是广 播音 频制作 系统 中的 重
要部分 ,它用于全面防御各种网络攻 击、提供 单点登录身份认证系统的支持、识别 音频文件
制作 服务 平 台系统设 计 的构架 ,是在 制 播网和办公文稿网各 自建设一 套制作 系统存储 【 关键 词】制播分离 音频制作平台 平台 ,制播人员通过存储平台实现 审核资源 的 两网存储平台上音频资源文件 及 目录结构互 为 公 网通过节 目制作客户端软件登录平台,利用
高整 体性 :与制 播 网原系 统融 合。广播 节 目制作平台系统与现有音频播 出系统 无缝衔
数字广播方案

数字广播方案引言数字广播是一种通过数字技术传输音频信号的广播方式,相比传统的模拟广播,数字广播具有信号清晰、传输稳定、噪音低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一个数字广播方案,包括系统架构、技术原理、实施步骤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系统架构数字广播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信源:负责产生原始音频信号。
2.编码器: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以减少带宽占用。
3.调制器:将编码后的信号转换成适合传输的调制信号。
4.数字调制器:将调制信号转换为数字格式,便于传输和处理。
5.传输介质:负责传输数字信号,可以是有线或无线网络。
6.数字解调器:将传输的数字信号解调为调制信号。
7.解码器:解码压缩后的信号,恢复出原始音频信号。
8.音频输出设备:将解码后的信号输出为可听的声音。
技术原理数字广播的核心技术包括压缩编码、调制解调和信号传输等。
压缩编码传统的音频信号是通过模拟方式传输的,但由于带宽的限制,需要将原始音频信号进行压缩编码。
常见的音频编码算法包括MP3、AAC等,通过采样和量化等技术将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压缩算法减少数据量。
调制解调调制是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调制信号的过程,常见的调制技术有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和正交幅度调制(QAM)等。
解调则是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以便解码和处理。
信号传输数字广播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传输,有线网络使用光纤或同轴电缆传输信号,在设备之间传输速度较快且稳定;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但受到干扰和传输距离的限制。
实施步骤实施数字广播方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需求:了解用户对广播内容、覆盖范围和质量的要求。
2.设计系统架构:根据需求设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包括信源、编码器、调制器、传输介质等。
3.选取设备:选择符合需求的设备,例如编码器、调制器、传输介质等。
4.安装和配置设备:根据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说明,进行设备的安装和配置。
音频编解码原理讲解和分析

音频编码原理讲解和分析作者:谢湘勇,算法部,**************************简述 (2)音频基本知识 (2)采样(ADC) (3)心理声学模型原理和分析 (3)滤波器组和window原理和分析 (6)Window (6)TDAC:时域混叠抵消,time domain aliasing cancellation (7)Long and short window、block switch (7)FFT、MDCT (8)Setero and couple原理和分析 (8)量化原理和分析 (9)mp3、AAC量化编码的过程 (9)ogg量化编码的过程 (11)AC3量化编码的过程 (11)Huffman编码原理和分析 (12)mp3、ogg、AC3的编码策略 (12)其他技术原理简介 (13)比特池技术 (13)TNS (13)SBR (13)预测模型 (14)增益控制 (14)OGG编码原理和过程详细分析 (14)Ogg V orbis的引入 (14)Ogg V orbis的编码过程 (14)ogg心理声学模型 (15)ogg量化编码的过程 (16)ogg的huffman编码策略 (17)主要音频格式编码对比分析 (19)Mp3 (19)Ogg (20)AAC (21)AC3 (22)DRA(A VS内的中国音频标准多声道数字音频编码) (23)BSAC,TwinVQ (24)RA (24)音频编码格式的对比分析 (25)主要格式对比表格如下 (26)语音编码算法简介 (26)后处理技术原理和简介 (28)EQ (28)SRS WOW (29)环境音效技术(EAX) (29)3D (30)Dolby多项后处理技术 (30)多声道介绍 (30)简述音频编解码目前主流的原理框图如图1,下面我希望由浅入深的对各算法原理作一说明。
音频基本知识▪人类可听的音频频率范围为20-20khz▪全音域可分为8度音阶(Octave)概念,每octave又可以分为12份,相当于1—7的每半音为一份(1/12 octave)▪音调和噪音:音调有规律的悦耳的声音(如乐器的1—7),噪音是无规律的难听的声音。
tpa3118d2工作原理

tpa3118d2工作原理
TPA3118D2是一款具有高性能的数字音频功率放大器芯片,它使用了TI的BTL架构,能够输出高达60W的功率,具有低失真、高效率和低噪声等优点。
其工作原理为:输入信号经过一个电容耦合进入芯片,TPA3118D2内部有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它能够对信号进行数字增益、均衡和滤波等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信号送入PWM调制器中。
PWM调制器将处理后的信号转换成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并送入输出级,输出级使用BTL结构,通过两个互补输出,将放大后的信号输出到扬声器。
TPA3118D2采用了全数字化的设计,使得其性能更加稳定可靠,同时也方便了系统设计和调试。
其应用广泛,可以用于PC音箱、家庭影院、车载音响等领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udio 系统构架摘要:本课题主要研究音频的构架以及原理。
这里的音频构架主要针对笔记本codec以及HAD LINK。
通过对CODEC初始化,工作原理以及Azalia协议的描述来说明笔记本音频系统的构架。
另外通过采样,D/A转换,编码,DSP处理,硬声卡等一系列的描述来体现整个音频系统的原理。
目录第一章codec的介绍 (2)1.1audio codec 21.2ALC662 21.3ALC662外围电路设计 3 第二章controller and LINK Protocol (7)2.1 controller及其构架72.2 LINK上的流和频道82.3codec地址分配和握手方式11 第三章HDA controller和codec的初始化 (12)3.1controller初始化123.2 codec的配置133.3CORB与RIRB 13 第四章采样和AD转换 (16)4.1采样定理164.2采样电路184.3AD转换21 第五章音频信号的编码 (22)5.1音频编码的由来235.2心里声学模型235.3 PE 值的计算275.3位元的分配以及帧格式285.5MP3的编码过程305.6子带滤波器315.7MDCT 325.8量化编码335.9总结36 第六章DSP, 硬声卡的简单介绍 (36)6.1 DSP 366.2 硬声卡37第一章codec的介绍1.1audio codecCodec意思是数字信号编码器,其使用范围很广泛,在这里我们只讨论audio codec。
audio codec在笔记本中其根本的作用主要是D/A,A/D转换。
audio codec 从HAD LINK上接受到的是纯正的一帧一帧的音频采样信号(后续会对此详细描述),他就是通过对这些采样信号D/A转化得到最后的模拟声音信号的输出。
当然audio codec也可以通过MIC,LINEIN等端口接受到模拟的音频信号,然后对这些信号进行A/D转换,再传输到上层编码,最后储存或者传输。
下面我们以ALC662为列对CODEC做详细的描述。
1.2ALC662ALC662是一款5.1声道的codec,包括:前声道左右,后声道左右,中间声道,再加一个低音炮一共为5.1声道。
ALC662 LQFP48 pin封装,可以划分为数字部分和模拟部分两块。
数字部分是与HDALINK连接的部分,有REST#,BITCLK,SYNC,SDOUT,SDIN,当然还有两个数字电以及数字地。
REST#信号使CODEC进入一个上电完成状态,其内部寄存器恢复默认或保留值,另外REST#至少持续100us来使得BCLK跑到一个正确的值(内部PLL锁频需要的时间)。
REST#是由HDA controller发出的,连接到HAD LINK上所有的device。
当power up PCI reset或者软件通过CRST寄存器初始化link的时候都会产生REST#。
BITCLK是有HAD controller发出的连接到link上所有设备的工作24M 参考时钟。
SYNC是48KHZ流同步信号,每一帧中会包含一个到几个的流,给不同的设备,每个流的stream tag就是包含在SYNC信号中。
SDOUT是有HDA controller发送到codec的数字信号,支持一对多连接,即LINK几个设备可以公用一个SDOUT。
SDOUT是在clock上升和下降沿都采样的信号,一次其速率为48M。
SDIN是由device向controller传输数据的。
只支持一对一传输,即不可由多个device公用一根SDIN线。
两个数字电分别用于内部core逻辑和link的用电。
其内部core逻辑为3.3V供电,link用电可以是3.3v也可以是1.5V这就需要由南桥的HAD controller输出决定了。
模拟部分也就是最终声音信号输出或输入。
其中输入包括LINE IN,MIC IN,CDIN。
LINEIN可以作为录音功能使用,CDIN是接到IDE光驱上的用来接受模拟的CD音乐输入,其作用就是一方面后台播放音乐,另外也是使CD音乐直接由CD-IN到codec输出而不必经过一系列的传输以及解码而占用系统资源。
MICIN用于麦克风的输入引脚。
输出就是包括 5.1声道的模拟输出外加一个SPDIF数字音频输出。
1.3ALC662外围电路设计本节主要讨论codec外围设计时的一些注意点以及原理。
数字部分主要要小心的是电的选择,数字电有一个是3.3/1.5可选的,要注意什么时候选择3.3什么时候选择1.5。
一般情况我们都是选择3.3只是在HDA LINK传输的信号必须为1.5V时(比如GM使用HDMI时由于的HAD LINK只支持1.5V电平)才选择后者。
另外由于选择1.5V电平后codec的模拟输出也会有一定的减小,因此最大音量输出会相应的减小我们要对此注意调节。
(下面会具体讲到调节方法)模拟部分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去耦电容的选择,运放的运用,bobo音的改善方法,以及MIC啸叫之类问题的处理。
我们加去耦电容主要是防止音频信号输出上的共模含量影响声音质量或对输出产生干扰。
理论上讲我们应高选择比较大的去耦电容(比如100uF),这样可以减小去耦电容对低频部分声音信号的抑制,提高声音输出的质量,但不管是根据成本考虑还是实际效果的考虑我们都不会选择大去耦电容,除非在需要过杜比时在LINEOUT口上加100uF电容。
而对于喇叭口我们一般是上0.1-0.47uF的电容,因为对于喇叭而言其本身声音输出的质量就不高因此没必要给一个高质量的输入。
由于codec驱动能力有限其输出音频引号的峰峰值也并不是很大为了保证喇叭输出的音量我们需要外加运放。
集成运放我们设计成单端输入差分输出的方式。
对于集成运放其原理相信学过模电或者集成电路的应该都知道这里就不再介绍了。
由于我们用于音频20-20KHZ的信号放大(放大比例也不大就6-10db)因此对于运放的带宽增益积也没什么特别的要求。
主要是在经过运放后对我们的信号不应该有明显的干扰,因此信噪比有一定要求。
加入运放后主要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bobo音。
其实bobo音产生的根源并非codec,也非运放本身。
而是我们使用的这种单端输入差分输出的方式产生的。
单端输入造成运放两输入端的不匹配,而这中不匹配就导致在上电时在运放两输入pin达到偏置电平这段时间有个ΔV或者ΔI,而这个ΔV或者ΔI在经过运放放大到输出端后就产生bobo音。
为了减小bobo音我们就需要调节运放输入端口使其匹配(也就是调节两端的电容电阻)。
如图1-1是我们常用功放(TPA6017)的内部结构图,我们发现其内部结构是非常对称的。
一般功放需要工作在一定的偏置电平,对于+5V的工作电源其偏置电平在2-2.5之间。
一般输入脚的偏置电平是由运放的输入电源分压提供。
对于我们的接发,IN- pin通过电容电阻拉到地上,在上电时偏置电平对外接电容充电。
而对于IN+ pin我们是接到codec的输出pin上的,由于在上电是codec 的输出pin也会有个common电平的上升因此,IN+上电容的电流以及两端的电压的上升会与IN-脚不一致,产生一个ΔV或者ΔI。
也就是这个产生的bobo声。
图1-1对于MIC的啸叫音这也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
现实生活中也长有:比如拿着麦克风讲话时,嘴巴靠经麦克风我们还没开始说话喇叭那端会产生一个持续的啸叫音很是刺耳。
我们笔记本电脑也常有这个问题,比较让人受不了的是当机盖合到一定位置就会产生啸叫(因为这种情况比较容易出现有很大影响)。
为了了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我们就得现弄清楚啸叫产生的原因了。
啸叫简单的说就是由于闭环系统震荡形成的。
喇叭输出的声音经过空气,机构反射再到MIC,然后MIC又经过功放再从喇叭输出。
这形成了一个闭环回路,当这个回路的增益A>1时就形成震荡,震荡达到功放输出的极限就成了啸叫了。
我们知道声音信号经过喇叭输出后经过反射,吸收以及空气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到达MIC端其衰减是很大的。
所以一般闭环增益A一般不会大于1。
但是有两种情况导致啸叫产生成为可能。
第一由于反射的存在使得在MIC 端声音信号会存在一个峰点:即某一频率的信号在MIC这一点前一次,前两次的信号与这一次的信号叠加使得信号增强(一般而言由于相位不同这种叠加的增强比较少)而这种峰点就导致最后闭环增益A>1。
第二点由于Q值的影响,由MIC到功放这段的增益频率曲线会有尖峰存在,而这种尖峰点也是啸叫产生的原因。
当然目前对于第二点的抑制已经做的很好了,基本不会存在问题。
但是对于第一点一般情况下很难避免。
对于啸叫音的抑制一般有三种方法:均衡方式,移频方式,移相方式。
均衡方式就是通过手动调节找到啸叫的第一峰点在通过调节运放使得在该频率点的放大倍数减小,从而保证A<1。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找到第二,第三等等峰点再做调整。
这种方式弊端在与1.我们在调节峰点频率的放大倍数时也会影响峰点频率附近频率点的放大倍数。
2.这种说动调节本身要求就比较高非专业人士难以操作。
移频方式就是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又一个频率的搬移,即1000HZ的输入信号移频后输出为1005HZ或者995HZ。
这中频率搬移使得对于峰值信号的输入经过几次搬移后其输出信号已经远离峰值频率而避免产生啸叫。
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与他对所有的输入信号都有移相的作用使得输出信号普遍的失真。
另外这中方式还容易产生“喔”“喔”的声音,由于输入信号存在峰值频率前后的一系列信号使得在频率搬移的时候不断的会有信号移入和移出峰值频率所以产生不停的“喔”“喔”震荡音。
移频技术在七八十年代是我国主要使用的技术,因此我们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小时候学校广播经常会有不停的“喔”“喔”音。
移相技术是随着DSP微处理器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技术。
其原理和移频技术类似,输出信号对于输入信号会有一个相位的偏移,而这个相位的偏移保证在峰点频率信号叠加的相位每次都不同就避免出现因为叠加而信号增强震荡的情况。
移相技术不会像均衡方式那样难以调节,也不会像移频技术那样存在失真是当前主流技术。
上面讨论了三种常见的去啸叫声的技术。
但我们发现这三种技术似乎都无法在我们笔记本设计上有所应用。
对于第一种我们喇叭的功放放大倍数已经定了没法调节,另外像只是调节一个频率点的增益也不是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运放可以调节的。
对于第二种和地三种由于信号是通过MIC输入到codec再由codec直接输出至运放所以不存在调频与调相。
那么我们对于啸叫音是否就是无能为力了呢。
其实去除啸叫音的本质是减小闭环增益。
我们知道信号在空气中传输会有损耗,所以如果你的MIC距离喇叭足够远无论如何都不会产生啸叫的,所以首先在设计时要保证MIC距离喇叭越远越好(如果你MIC离喇叭很近那么很容易就会产生啸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