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癌前病变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合集下载

胃癌lauren分型标准

胃癌lauren分型标准

胃癌lauren分型标准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Lauren分型标准,胃癌可分
为两种主要类型,肠型和弥漫型。

肠型胃癌通常表现为腺癌,细胞排列有序,类似肠上皮细胞,
形成腺管结构。

肠型胃癌通常生长缓慢,病变初期形成息肉状病灶,逐渐发展为溃疡型或息肉型。

肠型胃癌的患者通常有明显的症状,
如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等,临床上常见。

弥漫型胃癌则表现为细胞排列紊乱,胃粘膜呈现弥漫性浸润性
生长,形成硬结或溃疡。

弥漫型胃癌生长迅速,常伴有淋巴结转移。

患者早期常无特异症状,晚期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体重
减轻等症状。

总的来说,Lauren分型标准是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学特点将胃癌
分为肠型和弥漫型两种类型,这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Lauren分型标准并非能够完全覆盖所有
胃癌的分类,而且在临床实践中也可能会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综
合考虑其他因素。

因此,对于胃癌的治疗和管理,还需要结合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一、概述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

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

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

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的总体策略是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的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的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

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

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和腹腔神经丛受侵。

胃癌一旦穿孔,可出现剧烈腹痛的胃穿孔症状。

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

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

④出血和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

⑤其他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的症状等。

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和恶病质。

(二)体征一般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的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是体检可获得的唯一体征。

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的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的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的可能。

③胃肠梗阻的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⑥直肠前窝肿物;⑦脐部肿块等。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

卫生部印发的胃癌诊疗规范一、概述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3位。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发生中居支配地位,而宿主因素那么居从属地位。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饮食、吸烟及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是阻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所称的胃癌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一〕临床表现〔二〕体征〔三〕辅助检查1.内镜检查2.组织病理学诊断〔1〕胃镜活检标本处理〔2〕病理诊断标准〔3〕病理评估〔4〕病理类型〔5〕病理报告内容3.实验室检查4.影像学检查三、鉴别诊断四、治疗〔一〕治疗原那么〔二〕手术治疗1.手术治疗原那么2.术式及适应证3.根治性手术禁忌证〔三〕放射治疗1.适应证2.放射治疗技术3.同步放化疗的化疗方案〔四〕化学治疗1.姑息化疗2.辅助化疗3.新辅助化疗〔五〕支持治疗五、胃癌诊疗流程六、随访附件:1. 胃癌放射及化学治疗疗效判定差不多标准WHO实体瘤疗效评判标准RECIST疗效评判标准2. 胃癌TNM分期标准3. 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标准4. 胃肿瘤组织学分类二、诊断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胃癌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早期胃癌常无症状。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食欲减退、消瘦、乏力、恶心、呕吐、呕血或黑便、腹泻、便秘、发热等。

〔二〕体征。

早期或部分局部进展期胃癌常无明显体征。

晚期胃癌患者可扪及上腹部包块,发生远处转移时,依照转移部位,可显现相应的体征。

显现上消化道穿孔、出血或消化道梗阻等情形时,可显现相应体征。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

《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就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得,其目得就是为胃癌得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得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得诊断与治疗水平。

(一)总则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与M(远处转移)。

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得范围。

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

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得与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得小写字母c、s、p 与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得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得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

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得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

治疗性腹腔镜得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

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与病理得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

当手术与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得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与下(L)区。

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得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得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

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得,分别记作E或D。

胃得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与大弯,前壁与后壁,全周得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得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得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得(X)。

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

③肿瘤在残胃得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得其她位置(O)或整个残胃(T)。

早期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和特点

早期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和特点

早期胃癌的病理大体分型和特点北京肿瘤医院季加孚早期胃癌病变范围大小不等,以直径1.0~4.0 cm最为多见(占60%以上),其大体类型有隆起型、表浅型和凹陷型三大类。

隆起型(Ⅰ型):肿瘤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胃黏膜(隆起高度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以上),常为有蒂或广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与黏膜下层。

此型最为少见,约占4%左右。

表浅型(Ⅱ型):肿瘤较平坦,无明显隆起或凹陷,可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型:表浅隆起型(Ⅱa),此类肿瘤呈平盘状,稍高于周围正常黏膜,但隆起高度不超过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此型约占7.3%;表浅平坦型(Ⅱb),无肉眼可见的隆起或凹陷,黏膜无明显异常,可稍显粗糙,此型约占10.5%;表浅凹陷型(Ⅱc),病灶呈浅表凹陷,但深度只限于黏膜层内,形成癌性糜烂,此型最为常见,占39.5%。

凹陷型(Ⅲ型):肿瘤所在部位明显下陷,形成深达黏膜下层的溃疡,此型仅次于Ⅱc型,约占23%。

以上三大类五种类型的复合型常见,如浅表凹陷型(Ⅱc)肿瘤中心形成溃疡(Ⅲ型),则定义为Ⅱc +Ⅲ型,此种复合型较为常见,约占10%,而其它复合型只占6%。

WHO工作小组还将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分为小黏膜癌(<4cm)和浅表性癌(>4cm)。

两者可完全位于黏膜内或局灶浸润黏膜下层。

当黏膜下层广泛浸润时,称为穿透变型(Pen),包括Pen A和Pen B两个亚型。

Pen A的边缘呈挤推式,Pen B则在多处穿透黏膜肌层。

Pen A 癌比Pen B癌少见。

当肿瘤同时存在以上两种生长方式时,称为混合性变型。

另外,几种特殊大体类型的早期胃癌在临床上也应该引起重视。

微小胃癌、小胃癌和“一点癌”:微小胃癌指癌灶直径小于5mm的早期胃癌,小胃癌指直径在6~10mm的早期胃癌,两者分别约占全部早期胃癌的12%和15%。

IIa、IIb型在微小胃癌中所占比例高于其在小胃癌及一般型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而IIc型在小胃癌中所占比例高于其在微小胃癌和一般型早期胃癌中所占比例。

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理诊断研究进展观察

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理诊断研究进展观察

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病理诊断研究进展观察作者:王凌霄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9年第9期【摘要】恶性肿瘤的发展漫长且复杂,恶性肿瘤种类繁多,且经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多种类型的肿瘤均有癌前病变存在,并在癌前病变病理基础上出现衍生为癌的情况。

其演变过程主要经历的阶段为:正常上皮,单纯增生随后演变为异型增生,之后变为原位癌,最终发展为浸润癌[1]。

目前为止,医学界广泛认为异型增生开始后便即将进入癌前阶段。

消化道癌一般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等三种,且此三类均具有显著的癌前病变[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和黏膜内癌(结直肠内膜瘤变)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注意。

消化道早期癌越早诊治治愈效果越佳,而病理诊断对消化道早期癌的早期诊治和早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但因各国各地文化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各国各地均存在不同的见解[3]。

本文主要针对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病理诊断的进展进行研究与观察。

【关键词】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病理诊断;研究进展我国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以及胃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居高不下,且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呈上升趋势,对我国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和影响。

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尽早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治疗手段。

从病理学角度而言,于食管和胃部发生的早期癌仅为黏膜及其下层分布的的侵袭性癌[4]。

对于结直肠癌并没有早期癌的诊断,而仅有黏膜内瘤变(黏膜内癌)。

1 消化道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变的分类及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TO)中关于消化道系统肿瘤的分类主要有:无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不确定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按异型增生定义)和黏膜下浸润癌[5]。

维也纳(Vienna)[6]分类中将胃肠道上皮肿瘤分为:(1)无肿瘤,包括反应性、增生性、萎缩性、再生性或化生性病变[7],主要采取的解决方法为选择性随诊,由内镜医生诊断后,决定是否进行随诊;(2)不确定肿瘤,患者需要随诊;(3)黏膜低级别瘤变,包括低级别异型增生等,向浸润性癌进展的的风险性较小,但需利用内镜切除或观察随诊;(4)黏膜高级别瘤变,主要包括高级别腺瘤(异型增生)、非浸润性癌(原位癌)、可浸润性癌和黏膜内癌,当疾病发展为此阶段时,有较高浸润或转移风险,需通过影像或内镜下观察,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判断,再对相应的治疗方法予以确定,可采用外科手术进行局部切除;(5)黏膜下浸润性癌,在医生的诊断下建议尽快采用外科手术切除。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分级分期

《胃癌研究总则》第1版于1963年由日本胃癌研究会(JapaneseResearchSocietyforGastricCancer,JRSGC)出版。

《日本胃癌分级》英文版第2版就是基于日文版第13版修订而成的,其目的就是为胃癌的临床、病理描述提供一个通用的语言,有助于提高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一)总则所见用大写字母表示:T(肿瘤侵犯深度)、N(淋巴结转移)、H(肝转移)、P(腹膜转移)与M(远处转移)。

字母后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每种所见的范围。

不明确病例以“X”表示。

所见分成四个类别,即临床、手术、病理的与最终所见,分别用加在大写字母前的小写字母c、s、p 与f表示。

至于同时多原发癌,以侵犯胃壁最深的肿瘤为准。

1.临床所见:诊断评价中的任何所见,包括诊断性腹腔镜,都被定义为临床所见。

记录为cT2、cNl、cM0、Ⅲ期c。

2.手术所见:任何术中所见,包括冰冻切片、细胞学以及切除标本的大体检查,都被定义为术中所见。

治疗性腹腔镜的结果也包括在术中所见之中。

3.病理所见:内镜、腹腔镜或手术切除所得材料任何镜下所见都被定义为病理所见。

4.最终所见:基于临床、手术与病理的综合所见被定义为最终所见。

当手术与病理所见相矛盾时,以病理所见为准。

(二)原发病变1.肿瘤位置每个原发病变都应记录其二维的最大值。

解剖上胃可分为三个部分:上(U)、中(M)与下(L)区。

如果多于一个区受累,所有受累的分区都要按受累程度描述,肿瘤主体所在的部位列在最前,如LM或UML。

肿瘤侵及食管或十二指肠的,分别记作E或D。

胃的横断面可分为四等分:小弯与大弯,前壁与后壁,全周的受累记作“Circ”。

残胃癌的记录要求按下列三个项目以连字符相连:①上次胃切除的原因:良性病变(B)、恶性病变(M)或未知的(X)。

②上次胃切除术至当前诊断之间相隔年数(未知:X)。

③肿瘤在残胃的位置:吻合处(A)、胃缝合线(S)、胃的其她位置(O)或整个残胃(T)。

胃癌诊断标准

胃癌诊断标准

胃癌诊断标准一、临床检查1、血液和便液检查:①全血细胞计数:肠胃癌患者可表现为淋巴细胞绝对值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增多;②血清学检查:某些恶性肿瘤可产生特异的抗原和特异的抗体;③尿液检查:应检查癌肿清除蛋白质和淀粉素,以及在尿液中是否检出单核细胞、浆细胞等常见白血病指标;2、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是进行肠胃癌检查的最有效的临床方法之一,可用于检测肿瘤的形态、影像特征、大小及其侵害组织。

通常使用扩散加权成像(DWI)进行检查,此外,同时进行出血分析、肿瘤荧光素分析等分析检查也可以有效的诊断肠胃癌;超声检查是诊断肠胃癌的重要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放射线的特点。

肠胃肿瘤的超声表现为囊性、特殊囊性、甲状腺形或囊状淤血等;CT检查是目前检测肠胃癌最常用的成像检查方法,可以评估癌肿组织的大小、影像特征和它在肠道内的侵袭,并大致显示癌肿和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形态、大小、位置;3、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是肠胃癌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主要包括血液、分泌物和组织细胞学检查,某些恶性肿瘤可以在血液和分泌物中检测到细胞分裂的启动因子,并且可以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组织细胞学检查是肠胃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对病变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从而检测出癌肿的恶性水平。

二、穿刺活检穿刺活检是进行肠胃癌病理诊断的不可替代的诊断方法,是目前肠胃癌的确诊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穿刺活检一般采用细针穿刺,从组织中取一定量的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根据其病理学特征以及形态学特征对肿瘤的性质的进行判断。

三、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进行肠胃癌诊断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对肠胃癌患者进行内窥镜检查,可以清楚看到肿瘤组织的形态,可以根据肿瘤的边缘是否有明显异常、表现为病变的肌层是否破坏、是否有可疑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诊断。

另外,内镜下也可以对肿瘤组织进行穿刺活检,从而确诊为肠胃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癌前病变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为了解决癌前病变的一些术语如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和上皮内非浸润性肿瘤等在使用上的混乱,世界卫生组织(WHO)工作小组采用了“上皮内瘤变”这一术语来表述上皮浸润前的肿瘤性改变。

上皮内瘤变包括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两方面的异常:结构异常指上皮排列紊乱、细胞极性消失;细胞形态异常指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深染、核质比增高以及核分裂活性增加等。

上皮内瘤变是多种基因发生改变的结果,具有进展为浸润性癌和转移癌的可能。

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和上皮内非浸润性肿瘤可视为同义词,它们均指一种存在于上皮细胞明确的非浸润性、肿瘤性改变,目前均应用于病理学诊断。

★西安国医肿瘤医院★专家解释说:上皮内瘤变形态学诊断标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长期以来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WHO工作小组参考了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的Padova和Vienna国际分类,制定了胃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形态学分级标准,以指导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

(一)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Indefinite IN)
有时,某些病例特别是胃镜活检标本难以确定是肿瘤性病变还是非肿瘤性病变,这类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是NSAID导致的黏膜损伤或胃酸引起的表浅糜烂/溃疡后的再生修复。

此时,一部分病例可以通过深切、再取材或消除可能导致细胞增殖的刺激因素后得到确诊,但的确存在一部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依据不够充分但又有怀疑的病例。

这类病变可归人“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

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分为两类:小凹增生(foveolar hyperproliferation)和增生性肠化(hyperproliferative intestinal mctaplasia)。

小凹增生表现为腺体扭曲、形状不规则,上皮细胞黏液分泌减少、核质比增高以及细胞核极性的消失;细胞核增大,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深染并可见分裂象。

这些形态学上类似上皮内瘤变的细胞通常位于腺颈部,而表面的上皮细胞正常。

增生性肠化病灶腺体密集,细胞核增大、深染、呈圆形或高柱状,常位于细胞基底部,有时可见到核仁。

这种改变局限于黏膜深部腺体,而黏膜表面则为形态正常的肠化腺体。

以上两种病灶形态学异常由黏膜深部到表面逐渐减轻的现象称为“上皮的梯度成熟”,是“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的诊断要点。

对存在“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即可,反应性增生
病灶在刺激因素消除后可恢复正常,而随访明确为确定的上皮内瘤变后则要按照有关原则进行处理。

(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
上皮内瘤变在大体上可以表现为平坦型、息肉状和凹陷型三种生长方式。

平坦型病灶缺乏明显的内镜改变,但通过特殊染色可发现病灶黏膜的不规则改变。

腺瘤在西方国家指肉眼可见的、突向腔内的增生性病灶,而在日本则包括所有存在上皮内瘤变的病灶(如平坦型、隆起型和凹陷型)。

胃腺瘤远不如增生性息肉常见,大约占胃息肉的10%,多发生于幽门和胃体的肠上皮化生区域。

腺瘤的组织学类型可以分为管状(最常见的类型)、管状绒毛状(管状乳头状)和绒毛状(乳头状)三种,大部分腺体由肠型上皮构成,但部分上皮也可具有胃小凹上皮的特征。

上两种病变黏膜全层的细胞均具有异型性,这是非肿瘤性病变所不具备的特征。

对病理医师来说,不确定的上皮内瘤变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鉴别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Fenitta等研究发现,51%经普通病理医师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经专家会诊后更正为小凹增生或增生性肠化。

目前,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理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

大多数学者建议对其进行密切的定期内镜随访而无须特殊处理。

随访的频率因人而异,但第一年至少每3或12个月随访一次;随访的期限各地存在差别,有学者认为间隔6个月后随访病变如无进展则可无须定期随访。

(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组异型性比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更加明显、但无明确间质浸润的病变,它可以分成四类:高级别腺瘤(high grade adenoma)、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 gradedysplasia)、非浸润性癌/原位癌(non-mva51ve caronoma/caronomam situ)以及可疑
润性癌(suspicious for invasive carcinoma)。

高级别腺瘤中腺体的排列更加紧密、结构更为紊乱,细胞核明显增大、极性消失,常延伸至细胞腔面(顶部),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

高级别异型增生具有显著的泡状核,核质比明显增大,核仁明显并可见大量的核分裂象。

原位癌的细胞形态与浸润癌完全相同,但腺体基底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证据。

可疑浸
润性癌中异型腺体的边界非常不规则,形成突人至间质中的细胞团,在常规病理切片中很难确定是否存在间质的浸润。

病理医师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诊断上分歧较小,研究发现65%经普通病理医师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被专家确认,只有10%病例更正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更正为癌。

东方(特别是日本)与西方病理学家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认识和诊断标准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对于欧美病理学家来说,间质的浸润是诊断癌的惟一标准;而日本病理学家认为只要细胞形态的异常达到可以诊断癌的标准,无论是否存在间质的浸润,即可诊断为癌。

各国病理医师依据不同分类分级标准进行诊断的一致性相差很大,有学者对西方和日本传统诊断标准、Padova和Vienna标准等进行了比较,发现依据传统西方和日本标准,诊断一致性均为37%,K系数小于03,而依据Padova和V1enna 标准诊断一致性则为71%,K系数大于0.5。

根据Landis和Koch的意见,K系数低于0.4说明一致性一般或较差,在0.4一0.8之间一致性较高,大于0.8则一致性相当高。

因此,WHO根据Padova和Vienna分类将胃上皮内瘤变分为以上三类是有道理的,可以使各国病理医师在诊断时达到较高的一致性,对于这些病变规范性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由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浸润性腺癌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许多学者建议一旦明确诊断最好进行病灶的手术切除;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先对其进行密切的随访,等到明确了浸润性癌的诊断后再进行手术切除。

随着纤维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黏膜切除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