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治疗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讲稿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一、概述(一)应用解剖上肢肌肉中,除斜方肌由副神经支配,提肩胛肌主要接受来自颈丛的颈,、颈。
神经外,其他均由臂丛神经支配。
臂丛神经由c3一c8和T1脊神经的前根组成,可分为根、干、股、束和支、终末形成腋、桡、肌皮、正中和尺神经。
C3和c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外综合并组成上千;c7神经根单独组成中干;c8和T1神经根台并组成下干。
每个神经干又分成前后2股。
上干和中干前股合并成外侧束,位于腋动脉外侧。
下干前股单独组成内侧束,位于腋动脉内侧。
上、中、下干的后股合并后组成后侧柬,位于腋动脉的后上方。
约在肩胛骨喙突水平面,外侧、内侧和后侧神经束发出神经支,支配上肢肌群。
外侧束发出肌皮神经和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出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后侧束分出腋神经和桡神经。
(二)臂丛神经根、干、束的分支臂丛神经在根、干、柬均有神经分支发出,熟悉这些分支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1)由c3和c6神经根出椎间孔发出的支配斜角肌和颈长肌肌支。
(2)c3神经根的部分纤维加入主要由c4神经根构成的膈神经。
(3)c3、c6和c7神经根部分纤维组成支配前锯肌的胸长神经(4)c5神经根发出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提肌和大小菱形肌。
2臂丛神经干发出的分支(1)由上干发出的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和冈下肌。
(2)由c5和c6神经纤维支配锁骨下肌的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臂丛神经束除了形成腋、桡、肌皮、正中和尺神经外还发出4条重要神经:(1)胸前外侧神经:从外侧束发出,主要支配胸大肌锁骨部。
(2)胸前内侧神经:从内侧束发出,主要支配胸大肌胸部和胸小肌。
(3)肩胛下神经:由c3和c6神经纤维组成,发自后侧束,支配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4)胸背神经:有c6、c7和c8神经纤维组成,发自后侧束,支配背阔肌。
4.臂丛的交感神经纤维当c8和T1神经根撕脱损伤时,累及交感神经的颈上神经节前段,从而产生瞳孔缩小、服睑下垂和眼球下陷,称之为霍纳综合征。
臂丛神经损伤可以恢复吗

臂丛神经损伤可以恢复吗
臂丛神经损伤可以恢复吗
臂丛神经损伤一般是可以恢复的,臂丛神经损伤后通过骨牵引推拿针灸的方法就可以恢复。
或者神经损伤严重时,可以考虑做神经缝合术,以及神经松解术治疗,术后可以适当的进行康复训练。
臂丛神经损伤休养期间,可以用毛巾对上肢进行热敷。
在平时生活中建议不要做一些抓住重物,或者容易拉伤前臂的运动,否则容易导致前臂疼痛肿胀影响神经正常修复。
休养期间,定期完善X光和CT检查了解神经的修复状况。
1。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

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xx年xx月xx日•臂丛神经损伤的基本认知•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臂丛神经损伤的运动康复•臂丛神经损伤的物理疗法目•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案例分享•臂丛神经损伤的预防与日常护理录01臂丛神经损伤的基本认知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臂丛神经根、干或分支的牵拉、压迫、炎症或损伤,表现为上肢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臂丛神经损伤根据损伤程度分为完全性损伤和部分性损伤,根据损伤部位分为根性损伤、干性损伤和丛性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分类臂丛神经损伤的定义1臂丛神经损伤的症状23臂丛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肌肉会失去收缩力,导致上肢肌肉无力、萎缩。
上肢肌肉无力臂丛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皮肤感觉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或感觉消失。
感觉障碍臂丛神经损伤后,其所支配的肌肉反射弧会受到影响,表现为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腱反射异常臂丛神经损伤的诱因外伤是臂丛神经损伤最常见的诱因,如骨折、脱位、过度牵拉等。
外伤炎症肿瘤其他感染、免疫性疾病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臂丛神经损伤。
肿瘤是臂丛神经损伤的少见诱因,如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等。
还有一些罕见的因素可能导致臂丛神经损伤,如缺血、中毒等。
02臂丛神经损伤的康复护理03减少并发症正确的康复护理可以减少臂丛神经损伤后的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等。
康复护理的重要性01减轻疼痛和肌肉萎缩康复护理可以帮助减轻臂丛神经损伤引起的疼痛,并防止肌肉萎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2促进功能恢复通过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臂丛神经损伤后的功能恢复,包括运动、感觉和反射等。
包括热疗、电疗和按摩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物理疗法包括技能训练、肌力训练和手眼协调训练等,有助于患者重返工作岗位。
职业疗法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其积极面对疾病,增强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心理支持康复护理的策略抬高受伤部位在睡觉或休息时,将受伤的胳膊抬高,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进行受伤胳膊的肌肉收缩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徐建光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根据其损伤的机理,可分为切割伤、牵拉伤、枪弹伤、压砸伤、产伤、手术伤等。
多年来,医师们曾做过许多努力,进行过各种治疗,但其最后结果往往令人不满意。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后,疗效有所提高。
如臂丛根性撕脱伤,可分别采用膈神经移位、副神经移位、颈丛运动支移位、肋间神经移位、健侧或同侧颈7移位等手术方法。
从作者随访结果初步看出膈神经移位疗效最佳,优良率达75%;其次为副神经55%;颈丛运动支50%;颈7移位70%。
疗效虽不理想,但对一个毫无功能的瘫痪上肢,恢复部分屈肘、屈指功能,对病人也是很大的收获。
一应用解剖(一). 臂丛的组成臂丛由颈5、6、7、8神经根及第一胸神经根组成。
颈5、6神经根在前斜角肌的外缘处相合形成上干,颈7神经根独立形成中干,颈8胸1神经根相合形成下干。
每干仅行径0.5~1cm后,即分前后两股。
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
上、中、下三干的后股合成后侧束,下干的前股独立形成内侧束,三个束的命名以与腋动脉的位置关系而定。
在相当喙突水平处。
外侧束分为肌皮神经及正中神经外侧头,内侧束分为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正中神经由内侧头与外侧头合并而成,后侧束分为腋神经及桡神经。
(二). 臂丛的分支1臂丛神经根的分支有斜角肌肌支及颈长肌肌支;膈神经支;胸长神经;肩胛背神经。
2臂丛神经干的分支有肩胛上神经;锁骨下肌支。
3臂丛神经束的分支有胸前外侧神经;胸前内侧神经;肩胛下神经;胸背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三)臂从神经根的机能分布1 颈5神经根:主要组成腋神经和肩胛上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肌皮神经、肩胛背神经、桡神经和正中神经的组成。
单根颈5损伤临床主要出现岗上、下肌萎缩,表现出肩外展启动动作受限;对三角肌虽有较大影响,但因有颈6纤维代偿,对上肢各关节活动功能影响不明显。
2 颈6神经根:主要组成肌皮神经,部分纤维参与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胸前外侧神经(有颈5纤维参加)的组成。
臂丛神经损伤

4、皮肤无汗。在无汗区周围常出现多汗。汗腺功能 检查方法如下: (1)用手指触摸皮肤,在无汗区为干燥,光滑感, 出汗区为湿润,粘涩感。 (2)强光(100W)检查:将患肢与健肢置于灯光 下照射数分钟后,正常皮肤出现细小的汗点,患区无此 现象。用放大镜观察更清楚。
(3)茚三酮(ninhydrin)试验:茚三酮是含羟 基的酮类化合物,羟基与汗腺中氨基酸,多肽, 糖蛋白结合形成蓝紫色物质,即汗迹。汗迹与指 纹汗腺并列一致,形成有色指纹,即指纹图。无 汗液即不出现指纹图。 检查方法:指腹按压在白色滤纸上,用铅笔勾出 其轮廓,将茚三酮试液滴于其上,略干后将滤纸 在酒精灯火焰上烘干。在火烘过程中出现汗迹。
神经断伤后,近端即产生神经瘤,瘤内即含有 再生的神经纤维,叩打该处时即产生放射性麻 痛。据此,可判断神经干损伤的水平。若延神 经干有多处皮肤伤口,麻电感最显著处即是神 经损伤处。 此试验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但非绝对可靠,应 参考其他检查结果,判断神经是否伤断或再生。
四、关节运动和肌肉功能检查
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正常地情况下, 关节能够运动,主要靠正常的骨与关节, 肌肉与肌腱,以及神经支配。 主管每个关节运动的肌肉数目不等, 但有主次之分。分别检查主要肌肉的功能。 对神经损伤的诊断和定位诊断非常重要。
临床的任务: (1)促进神经轴质流生长(各种药物应用促进神经细 胞活跃及加速酶和能量代谢,选择生长活跃时期手术)。 (2)抑制神经结缔组织生长:1、用新的锐利的刀片或 冷冻外科技术,一次切割神经断端,使组织反应减少到 最低限度。2、将神经缝合部位放置在正常软组织内, 血供丰富,结缔组织生长减慢。3、应用硅橡胶或静脉 套管,抑制周围结缔组织的长入。4、应用显微外科缝 合技术。5、鞘的斜型缝合法与袖式缝合法,减少吻合 口处环形狭窄。
臂丛神经损伤-杨

束 相当于臂丛神经
的腋窝部
3
(三)臂丛神经的终末支
腋神经(C5、6) 桡神经(C5-8、T1) 肌皮神经(C5、6) 正中神经
外侧根(C5、6、7) 内侧根(C8、T1) 尺神经(C8、T1) 臂内侧皮神经(C8、T1) 前臂内侧皮神经(C8、T1)
4
(四)臂丛神经根与肌肉支配
5
22
1、上臂型臂丛神经损伤
• 主要为C5、6N根或 上干伤
• 腋N、肌皮N、胸长 N、肩胛上N、肩胛 背N麻痹,桡 N、正中N部分麻痹。
• 肩外展、屈肘、伸 腕等功能障碍。
23
2、下臂型臂丛神经损伤
• C8T1N根或下干损伤
• 尺N、臂内侧及前臂内侧 皮N麻痹
• 屈指肌、骨间肌(肩、 肘、腕关节功能基本正常)
32
(四)晚期功能重建
基本原则
伤后时间:观察2年或以上(6—12个月以上,津下健哉) 确定为撕脱伤者宜早期手术
全面考虑,权衡术后得失 按功能重建先后顺序
恢复肘关节—稳定肩关节—屈指、腕及正中N感觉 支配区—手内在肌 肌腱移位遵循三要素:力量、方向、止点
33
1、肩关节
(1)肌腱转移
(2)肩关节固定
臂丛神经损伤
解放军八五医院手外科 杨志贤
1
一、臂丛神经的解剖
(一)臂丛神 经 大体解剖
体表投影:
胸锁乳突肌后 中、下 1/3交点,与锁 骨外、 中1/3交点稍内侧的连 线。
肌间沟:
前、中斜角肌之间的 间隙。臂丛神经中由 此沟下半部经过。
2
(二)臂丛的组成与分支
由C5、6、7、8、T1 神经前支组成
(五)臂丛神经变异
多种多样,国人7%--16% 根:常有C4、T2参与,C4甚至高达60% 干:双干型,C5、6、7组成上干,C8、T1组成下干 束:仅前、后两束,无外侧束内侧束 支:变异更多,如肌皮N与正中N共干、缺如(图示)
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临床治疗臂丛神经痛的研究进展杨成波;王英峰【摘要】臂丛神经属周围神经,其疼痛性质属神经病理性疼痛,常继发于臂丛神经损伤、颈椎间盘病变、局部卡压及放疗后,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及预后方面,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差且不良反应大,短-中频理疗效果不确定,脉冲射频虽安全但效果不持久,连续射频效果较好但并发症严重.目前临床上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故效果有限,微创介入镇痛术可望成为未来治疗臂丛神经痛的方向,克服射频并发症后推广有创连续射频热凝治疗符合这一趋势.%Brachial plexus belongs to peripheral nerve whose pain property is neuropathic pain,which is often secondary to brachial plexus injury/cervical disc protrusion/local tissue compression and postradiotherapy.Its pain is so severe which can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As to its treatment andprognosis,conservative treatment has poor results which can result in adverse reaction.The physiotherapy of low-medium frequency has uncertain effect,and the pulsed radio fre-quency is safe but does not have long-term effect,while the continuous radio frequency has better effect but may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For brachial plexusneuralgia,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still the main treatment at present and which has limited effect.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analgesia is expected to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treatment of brachial plexus neuralgia,and in my opinion,promoting continu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 after overcoming complications of continuous radio frequency is in line with this trend.【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7(023)021【总页数】5页(P4271-4275)【关键词】臂丛神经痛;临床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射频【作者】杨成波;王英峰【作者单位】解放军兰州总医院介入疼痛科,兰州730050;解放军兰州总医院介入疼痛科,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41近年来周围神经痛发病率增高,据报道其患病率在我国高达6.0%~7.7%[1],在疼痛疾病中属治疗效果最差的疾病之一。
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分类
颈8胸1根性撕脱伤(或称下干根性撕脱伤)
病史特征: 往往有上肢向远侧牵拉伤暴力 拇指对掌, 对指, 手指屈曲及内收外展不能 手及前臂尺侧感觉消失 临床检查: Horner氏征阳性
臂丛根性撕脱伤的分类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即颈5~胸1全部撕脱
病史特征: 上肢遭受对撞或牵拉暴力较大, 持续 时间较长,部分病例有昏迷史
尺神经( 1/6~1/10束组) 肌皮神经
副神经
肩胛上神经
膈神经损伤 下干正常
建议 全束支部移位
• 副神经→ 肩胛上神经(后路) • 三头肌肌支→ 腋神经(后路) • 尺神经部分束→肌皮神经 • 正中神经(部分) → 肱肌肌支
在各受区神经近入肌点处同时进行多组神经移位 动力神经接近靶器官,更快的神经再支配
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
概述
1768年 1874年 1875年 1885年 1886年 1966年
Smellie 产瘫 Flpubert 成人臂丛损伤 Erb 上干损伤 Klumpke 下干损伤 Thorbum 手术修复 巴黎圆桌会议结论悲观
前
• 交通事故 • 工业伤 • 生活伤 • ------
桡. N 腋. N
根干股束支,5 3 6 3 5
臂丛神经解剖
根的分支
斜角肌及颈长肌肌支(C5-8) 膈神经(C4-5,膈肌) 胸长神经(C5-7,前锯肌) 肩胛背神经(C4-5,肩胛提肌、大小
菱形肌)
干的分支
肩胛上神经(上干、主要是C5) 锁骨下肌支(上干前股,C5-6)
臂丛损伤诊断程序性
有无臂丛损伤----二大神经组合 锁骨上下损伤区别----二块肌肉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可诱发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疼痛的严重程度不为一般止痛剂所缓解。
目前, 臂丛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没有通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由于镇痛药物疗效有限,外科止痛手术往往是主要手段,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因治疗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有时能取得较好效果1。
一、药物治疗2010 年 IASP 和欧洲神经病学会联盟最新版指南推荐的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线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和 5- 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药;二线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和曲马多。
其他药物包括其他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NMDA 受体拮抗剂及局部辣椒素等2。
鞘内药物输注治疗是通过埋藏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泵内的药物输注到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作用于脊髓或中枢相应的位点,阻断疼痛信号向中枢传递,使疼痛信号无法到达大脑皮层,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2。
国内常见的鞘内泵配制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局麻药、钙通道阻滞剂、α2 受体激动剂及 NMDA 受体拮抗剂等,其中吗啡的临床应用最广,亦被视为一线药物3-5。
二、手术治疗神经外科止痛手术的历史久远,1889 年开展的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距今已有 120 多年的历史。
此后陆续出现脊髓前外侧束切断术、脊髓前联合切开术、丘脑核团毁损术、扣带回切开术、额叶皮质切除术和额叶下纤维束切断术等多种术式,但由于长期疗效和并发症的问题,这些术式在国内外已少有开展6。
顾玉东曾报道7收治臂丛神经损伤2086例,其中伴有灼性神经痛者48例。
在22例节后损伤中,12例神经连续性存在,斜角肌疤痕化,行臂丛神经松解减压术(包括束膜切开减压),其中6例术后灼性痛消失,2例缓解,4例无效。
无效者中2例再行颈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疼痛缓解,1例再行臂丛神经根近椎孔处切断,术后疼痛消失,1例再行丘脑痛觉中枢核立体定向毁损术,术后疼痛缓解。
另10例手术探查时见臂丛在不同平面断伤,行神经瘤切除后直接缝接6例,神经移植4例。
术后1-30天疼痛消失者6例。
30-60天疼痛消失者1例,缓解2例,无效1例者再行丘脑痛觉核立体定向毁损,术后疼痛部分缓解。
26例为节前损伤,行膈神经为主的多组神经移位术。
术后12例疼痛消失,5例疼痛缓解,无效9例。
对无效的9例,4例再行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术后2例部分缓解,2例仍无效,以止痛剂维持艰难度日。
3例再行神经根近椎孔处切断术,术后2例缓解,1例仍无效,此无效病例因患肢无任何功能并伴有严重缺血性改变,最后截肢,灼性痛才缓解。
另2例再行丘脑痛觉核毁损术,术后疼痛均部分缓解。
近年来国际上报道较多,日益得到重视和肯定的神经外科止痛手术主要包括3种: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DREZ),立体定向中脑联合扣带回毁损术和神经电刺激术。
1. 脊髓背根入髓区切开术(DREZ)DREZ 切开术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通过毁损脊髓背角的 RexedⅠ-Ⅳ层,破坏痛觉传导的二级神经元(背角神经元),同时可以部分破坏脊髓丘脑束和脊髓网状束,减少疼痛冲动上传,从而消除疼痛6。
由Sindou8在1972年采用显微外科方法破坏DREZ治疗神经性疼痛和痉挛,而Nashold等9在Duke大学开创性使用射频热凝毁损DREZ治疗臂丛神经撕脱后幻肢痛,取得满意疗效。
近年来国外已有较多DREZ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报道,成功率可达63%-95.2%10-12。
郑喆等13报道22例行DREZ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患者,其中21例为臂丛神经撕脱患者。
术前VAS评分为9.8±0.8,术后2周VAS评分为2.6±2.8,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手术后2周时疗效良好的患者占86. 4%, 1年时疗效良好的患者占66. 7%。
随访到13例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口述疼痛缓解率≧60%的有8例,术后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 025),改善率为35.7%。
陶蔚等14报道,36例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患者进行DREZ切开术治疗,对患者进行VAS评估,以疼痛缓解大于75%为疗效优秀,疼痛缓解50-75%为良好,疼痛缓解小于50%为差。
随访1-5年,69.4%疗效优秀,13.9%疗效良好,16.7%疗效差。
胡永生等15报道56例臂丛神经根撕脱患者进行DREZ切开术,81.8%的臂丛神经撕脱后疼痛患者能够保持50%以上疼痛缓解率。
Saris等16报道DREZ毁损术治疗合并臂丛神经撕脱的幻肢痛有效率高达83%。
高翔等17应用DREZ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2例,短期治疗效果满意;王林等18应用 DREZ切开术对1例臂丛神经撕脱伤病人的慢性疼痛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2. 立体定向中脑联合扣带回毁损术中脑的脊髓丘脑束和三叉丘束,分别是躯体和头面部的痛觉传导到达丘脑之前,在脑内走行最集中的部位,可以用较小的毁损灶比较完全地阻断痛觉传导。
扣带回在解剖上联系着纹状体、前丘脑、海马、边缘系统和额叶皮质等结构,对控制精神状态和情绪反应有重要作用。
利用神经影像学、立体定向技术和微电极记录技术进行脑内靶点定位,射频毁损中脑、扣带回。
单纯毁损一侧中脑或双侧扣带回前部的长期疗效不稳定,由于疼痛存在的躯体感觉和情感反应两个主要通路分别存在于中脑和双侧扣带回前部,联合毁损中脑和双侧扣带回前部的长期止痛效果较为满意19。
3. 神经电刺激术神经电刺激术是近 10 多年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的神经外科止痛术式。
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主要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术、脊髓电刺激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
经皮神经电刺激术的作用机制为:较弱的高频电刺激兴奋了感觉神经的粗纤维 , 激活了疼痛闸门控制系统 , 关闭了闸门 , 阻止了疼痛向中枢传导2。
脊髓电刺激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采用植入刺激电极和永久脉冲发生器,通过慢性电刺激对疼痛的传导和形成等环节进行调节,达到减轻或消除疼痛的效果6。
神经电刺激术具有创伤小、可程控、可测试与可逆转等优点,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疼痛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有些已成为首选术式6。
三、基因治疗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因治疗主要是通过基因失活和基因增补的方法,上调抗痛基因表达或下调疼痛基因表达,从而达到镇痛的目的。
基因失活是将特定的反义核昔酸导入细胞,在翻译和转录水平阻断疼痛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缓解疼痛20。
Lai J等研究表明2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鞘内应用Na、1.8反义寡核昔酸能够选择性“剔除”(knock- down)Nav1.8的表达,降低动力神经元Nav1.8蛋白的合成;敲除Na、1.8基因可有效逆转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而且与野生大鼠相比,其对温度和机械性刺激的感觉阈值无明显差异。
有研究证实伤害性感受与嘌呤核苷酸2X受体有关22。
Honore P等23研究发现鞘内应用P2X3反义寡核营酸可显著减轻神经病理性大鼠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说明P2X3受体的激活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确具相关性,选择性阻断P2X3受体的表达或激活,可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
基因增补是将抗痛基因导入神经细胞或其他细胞,通过基因的非定点整合,使导人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镇痛作用20。
Liu24等建立了一种编码人类谷氨酸脱梭酶异构体(GAD67)的无复制能力的单纯疱疹病毒载体,通过它的转导,脊神经节神经元可持续生成谷氨酸并释放GABA,减轻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Eaton MJ25等研究发现,在慢性神经结扎性损伤大鼠模型建立后1周于脊髓后角注入有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可持续缓解大鼠的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
虽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因研究取得了进展,但仅局限于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存在很大距离。
但是,以基因为着眼点,以上调抗疼痛基因或下调疼痛基因为手段应该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方向20。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原则2为:①早期干预,积极对因治疗。
②有效缓解疼痛及伴随症状,促进神经修复。
③酌情配合康复、心理、物理等综合治疗。
④恢复机体功能,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
一般首选药物镇痛治疗,无效时采取外科止痛手术,而基因治疗则是未来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方向。
参考文献1.胡永生, 李勇杰, 陶蔚, 等. 中枢性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1, 27(12): 1238-1240.2.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19 (12):705-710.3.O'Connor AB, Dworkin RH.Treat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an overview ofrecent guidelines.Am J Med,2009 Oct,122(10 Suppl):S22-32.4.Ghafoor VL, Epshteyn M, Carlson GH, et al. Intrathecal drug therapyfor long-term pain management.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7,64(23): 2447 -2461.5.Farrow-Gillespie A, Kaplan KM. Intrathecal analgesic drugtherapy.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06, 10(1): 26-33.6.胡永生. 中枢性疼痛与神经外科止痛手术.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3.18(2):49-52.7.顾玉东,陈德松,成效敏,张丽银,蔡佩琴,徐建光. 臂丛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的治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4,17(4):255-257.8.Sindou M, Blondet E, Emery E, et al. Microsurgical lesioning in thedorsal root entry zone for pain due to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a prospective series of 55 patients. J Neurosurg, 2005, 102 (6): 1018-1028.9.Nashold BS, Ostdahl PH.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 for pain relief.J Neurosurg, 1979,51(1):59-69.10.Prestor B. Microsurgical junctional DREZ coagulation for treatment ofdeafferentation pain syndromes. Surg Neuro,l 2001, 56: 259~265. 11.Rath SA, Braun V, Sliman N, et a.l Results of DREZ coagulations forpain related to plexus lesions, spinal injuries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Acta Neurochir (Wien), 1996, 138: 364~369.12.SamiiM, Bear-Henney S, L demann W, et a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ainafter brachial plexus avulsion with dorsal root entry zone lesions.Neurosurgery, 2001, 48: 1269~1275.13.郑喆,胡永生,陶蔚,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后根入髓区切开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的疗效评价.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2):93-96.14.陶蔚,胡永生,张晓华,李勇杰.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 17(9):517-521.15.胡永生,李勇杰,陶蔚,张晓华,张宇清,李建宇. 中枢性疼痛的手术治疗策略.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2011.16.Saris SC, Iacono RP, Nashold BS.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hantom painwith dorsal root entry zone coagulation. Appl Neurophysiol, 1988, 51(2-5):188-197.17. 高翔,江澄川,顾玉东,等. 脊髓背根神经入口处损毁术的临床应用.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5,11(4):222-224.18. 王林,陈国强,王岩,等. 脊髓后根入髓区射频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后顽固性疼痛1例并文献复习.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23(2):120-121.19.Hu YS, Li YJ. A study o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for intractable pain:855 [J]. Neurosurgery, 2005, 57(2): 414.20.毛鹏.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和治疗进展. 实用疼痛学杂志. 2006, 2(2):120-123.21. Lai J, Gold MS, Kim CS, et al.Inhibition of neuropathic pain by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he tetrodotoxin-resistant sodium channel, Na1.8. Pain, 2002, 95:143-152.22. Kennedy C, Assis TS, Currie AJ, et al. Crossing the pain barrier:P2receptor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algesics. J Physiol, 2003, 553:683-694.23. Honore P, Kage K, Mikusa J, et al. Analgesic profile of intrathecalP2X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treatment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and neuropathic pain states in rats. Pain, 2002, 99:11-19.24. Liu J, Wolfe D, Hao S, et al. Peripherally delivered glutamic aciddecarboxylase gene therapy for spinal cord injury pain. Mol Ther, 2004, 10:57-66.25. Eaton MJ,Blits B, Ruitenberg MJ, et al. Amelioration of chronicneuropathic pain after partial nerve injury by adeno-associated viral (AAV) vector-mediated over-expression of BDNF in the rat spinal cord.Gene Ther, 2002, 9: 1387-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