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争论和著作看三教融合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三教的融合与互动不仅在于宗教信仰上的交叉,更是在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

儒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守则。

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等价值观念,对于塑造人的品性和培养社会道德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和道教也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儒释道三教开始相互融合。

佛教以它独特的信仰体系和修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信徒。

佛教教义中的“三毒”即贪、瞋、痴与儒教的“三纲五常”有相似之处,都是教导人们远离贪欲、厌恶和愚昧的。

佛教倡导的慈悲和无私的精神,也与儒家的仁德之道相契合。

因此,儒教徒在崇尚仁爱之余,也开始接受佛教的一些教义,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儒家思想与佛教相互融合,促进了中国社会在道德层面的进步。

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达到真我境界,其强调的“无为而治”和“自然不执”,与儒家的为政和守礼的原则形成了鲜明对比。

但在实践中,儒释道三教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

道教与儒教的关系可追溯到古代的“儒风道化”现象。

在孔子弟子颜回的《问道》对话中,孟子说:“予未见好德,望道而行者也。

”这种儒道交流的思想,使得儒释道三教可以并存,互相补充和影响。

儒释道三教的互动不仅在于理论上的相互交流,也在于实践层面的合作。

文化领域中,三教间相互渗透的痕迹无处不在。

在《红楼梦》中,可见佛教对人物形象的引导和道教对爱情的修行。

在绘画、音乐和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儒释道三教的元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教倡导的仁爱、慈悲和自然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互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互相攻讦的言论

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互相攻讦的言论

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互相攻讦的言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思想多元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儒家、佛教和道家三大思想流派相互碰撞、交流、辩论,形成了一幅婆娑多姿的文化图景。

魏晋南北朝儒佛道互相攻讦的言论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个主题所涉及的三个重要概念:儒家、佛教和道家。

儒家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人伦道德、礼乐教化,追求社会和谐。

佛教则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宗教,并逐渐在我国开花结果,强调解脱生死、慈悲为怀。

道家则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追求长生不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三大思想流派之间的争论从文化、宗教到政治等各个层面都有。

儒家学者对佛道持负面态度,认为佛教强调出世解脱,与封建礼乐教化不符,而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与儒家的治国思想相悖。

佛教和道家学者则对儒家的人情世道持批判态度,认为其过于世俗化,不能解脱生死轮回。

在这种思想碰撞中,各种论文、言论不断出现,相互攻讦,推动了当时思想交流的深入和发展。

在这种环境下,儒佛道三家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交流和融合。

有的儒家学者虽然批判佛道,但也从佛道中汲取精华,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有的佛教和道家学者也对儒家的礼乐教化产生了兴趣,对儒家经典进行解读和批判,推动了三家思想的交流和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佛道互相攻讦的言论是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中的产物。

这种言论既体现了当时思想界的多元化和碰撞,又推动了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这对我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思想宝库,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个人观点和理解上,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儒佛道互相攻讦的言论确实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种言论的存在促进了各种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与发展。

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化和开放性,我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才得以在不断的碰撞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壮大。

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我见-最新文档

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我见-最新文档

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我见-最新文档儒释道“三教融合”之我见“三教合一”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道教兴起、佛教传入之后。

在宋元之前,儒释道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五代时期两次大融合,使“三教合一”体现出从外部功能的发展到内在精神相一致的特点。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教融合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各自的地位都比较巩固,三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激化。

所谓“教”,并不如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宗教的“教”,其实质指的是一种教化、教义与教说;三教指的就是儒佛道三家的学说理论体系,名为教实为家。

魏晋南北朝是三教争论全面展开的时期、也是三教融合全面加深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通过与魏晋玄学的交融,全面进入了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

它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两家的冲突也随之不断地加深与激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发展,道教成熟。

前代儒学独尊、经学盛行,如今则让位于这种多元文化并存发展的局面。

这也使得一些统治者、思想家和文人学士对这些不同的思想文化资源产生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判断,做出不同的取舍。

在这种背景下,儒学独尊的局面,让位于儒佛道三教并存共进的局面。

虽然三家彼此存在着争论,但还是在矛盾冲突中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当然儒家还是起着实际上的主导作用。

北周时期,周武帝在总结了以往统治者的经验与教训以后,则明确表示了回到以儒学为主的文化态度,强调儒佛道三教要以儒学为主。

华夏民族是一个文明的民族,儒道对之最为适合,而佛教则更适合夷狄之帮,因为夷狄之人比较野蛮粗俗,所以佛教讲的极乐世界可以激励他们、十八层地狱则可以威胁他们,而我们是礼仪之邦,所以我们有儒有道就够了。

由于儒佛道三教能够并存,且能够从不同角度得到帝王的一些支持和扶植,所以儒释道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三教一致论也有了新的进展。

当时的道教也曾经提出过三教同源说,认为儒佛道都同源于道教。

比如西晋王浮所着的《老子化胡经》,里面提出,孔子问礼于老子,而老子又西行出关化胡,为佛陀之师,所以老子是孔子、佛陀之师。

南朝儒释道论争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南朝儒释道论争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南朝儒释道论争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引言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论争,也被称为南朝儒释道论争。

本文将对南朝儒释道论争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南朝儒释道论争的背景1.南北朝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2.多元文化交流:由于政治分裂和地理隔离的原因,南方文化得以独立发展,并吸收了北方与外来文化。

二、南朝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背景1.儒家思想:在南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

2.佛教传入:佛教自东晋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并在南朝时期获得广泛传播与影响。

3.道家影响力: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多元化,道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

三、南朝儒释道论争的主要内容1.儒家与佛教的论争:–儒家批评佛教:儒家学者认为佛教强调超脱世俗,不关注社会现实,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威胁。

–佛教回应:佛教强调个人解脱与超越,认为修行可以帮助人们摆脱痛苦与纷扰。

2.儒家与道家的论争:–儒家批评道家:儒家学者认为道家过于追求自然之道,忽视了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

–道家回应:道家认为通过修炼内功可以达到超脱尘世、通达自然之境。

3.佛教与道家的论争:–佛教批评道家:佛教认为道家过于追求长生不老、仙人境界,忽视了生死轮回与解脱。

–道家回应:道家强调通过修炼内丹可以达到长生不老、成仙成佛。

四、南朝儒释道论争的意义1.促进文化融合:南朝儒释道论争使得儒家、佛教和道家之间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了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

2.文化创新与发展: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为后来的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3.彰显人文精神:南朝儒释道论争强调个体解脱、修炼自身和追求精神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关怀和个体价值观念的重要方面。

4.衡量社会伦理:南朝儒释道论争使得各种思想流派都需要重新审视社会伦理、政治治理以及个体修行等问题,推动了社会伦理观念的进步与发展。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

漫谈儒释道“三教的融合”楼宇烈当我们问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时,大多数人会不加思索地回答道:儒家思想。

这是由于有汉武帝接受卫绾、田蚡、董仲舒等人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有自南宋末至清末约六百余年间,作为官方思想的“理学”,是以批判佛老异端、继承儒家道统为旗帜的;以及作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著作“五经”、以至“三十经”,也一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中华文化的基本典籍,儒家思想获得了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被视作中华文化的代表。

然而,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除儒家思想体系以外的其它许多学派思想体系,如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墨家,以及后来传入的印度佛教等。

这些学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都起着作用,儒家并未独占中华传统文化的全部阵地,中华传统文化并非单一的儒家文化。

即使是儒家思想本身,在其发展进程中,自战国时期起,也早已失去了它的原始单纯性,而不断地融入了其它学派的不同思想成分。

汉代独尊的所谓儒术,其实已经是严重地阴阳五行化了的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的儒家则渗入了大量的老庄道家思想;隋唐儒家思想受到佛教理论的严重挑战和影响;宋明理学则更是在排斥佛老的同时,大量吸收佛老理论以补充儒学的一种思想体系。

可见,当我们说到所谓儒家文化传统时,必须充分注意它所包含的复杂内涵。

因而,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时,绝不可忽视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起过作用的各种思想、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渗透,排斥和融合。

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以包括一整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或文化史。

在这篇短文中,仅准备就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儒释道三家之间的矛盾斗争和相互融合,作一些简单的介绍,并就此谈一些想法。

我们先从儒道两家的冲突和融合谈起。

儒道两家前后都形成于春秋末期。

但在春秋末至战国初,则是儒墨两家的对立最为尖锐,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最大,被称之为当时的两大“显学“。

道家学派发展至战国中期庄子等人时,始蔚为大观,从而成为先秦时期与儒墨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之一。

南朝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主要论争内容

南朝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主要论争内容

南朝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主要论争内容引言在南朝时期,儒家、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宗教和哲学流派。

这三种教派在南朝时期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争论,形成了许多有关宇宙结构、人生意义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论争。

本文将探讨南朝儒释道三教之间的主要论争内容。

儒家与佛教的争论学术观点1.儒家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而佛教则强调个体的解脱与超越,认为通过修行可以脱离生死轮回,达到解脱的境界。

2.儒家注重现实社会的改善,提倡道德伦理规范。

而佛教则强调超越现实社会和个体利益的境界,追求真理和智慧。

3.儒家主张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传统礼仪和家庭观念来维护社会秩序。

而佛教则主张人与社会的超越,通过去除欲望和看破生死来达到解脱。

社会影响1.在政治上,儒家主张君主立宪,崇尚传统道德伦理,认为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君主的德行。

而佛教则对政治持谨慎态度,佛教徒偏向于远离尘世的修行,尽量不介入政治事务。

2.在社会道德方面,儒家的伦理规范和家庭价值观念对于南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佛教则通过提倡慈悲和禅定修行来影响民众,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觉悟。

儒家与道教的争论学术观点1.儒家主张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并通过传统礼仪和道德规范来维护社会秩序。

而道教则主张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的境界。

2.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注重现实社会的改善。

而道教则主张超越现实社会和个体欲望的境界,通过内功修炼寻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3.儒家强调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选择,注重道德伦理的规范。

而道教则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内在的悟性和直觉的重要性。

社会影响1.儒家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于南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南朝社会的主流思潮。

而道教对民众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民间信仰和修行实践中。

2.儒家和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是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道教吸收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儒家也受到了道教的自然观和修行观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古代史论文-历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汉魏时期,道教处于酝酿和初创时期,还远未成熟; 原本占优势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也因时衰世乱而渐趋崩坏。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一般认为是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说法不一。

据三国魏人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 公元前2 年) ,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最早的记载。

佛教初传入中国时,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只是被视同方术之流,徒众不多,传播不广。

外来佛教在传入时难免会与本土儒道文化有所冲突和,同时也要融合吸纳本土文化中的一些内容,并做出适当的妥协。

此时三教之间的互动以佛教对道教的依附和对儒教的吸收为主要特征。

佛教徒在翻译佛经和传播教义时,也常常援引、借用道家和儒家的名词术语,以便于理解和沟通。

还有不少佛教徒乃是由儒、道入佛者,原本精通儒学,旁通老庄,后来接触佛教,自叹儒道九流,皆糠秕耳,遂出家为僧。

此时,道教的发展已经使它可以与佛、儒鼎足而立,佛教的发展壮大也使它有了足够的力量与儒、道抗衡,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教会通成为主流趋势。

一、汉末魏晋时期儒释道在山东的融会与发展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儒学在中国经历了由汉代之独尊儒术到魏晋南北朝的儒不独尊等一系列演变。

山东地区的形势也大抵如此。

山东本是儒学传统源远流长、大师辈出的地区。

魏晋玄学的兴起对传统儒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八王之乱以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各地的战乱对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主的汉族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山东地区许多世家大族被迫迁移至江南。

总之,在长期战乱的破坏、新兴学说的冲击和人口迁徙的影响下,山东地区深厚的儒学传统已经式微,山东儒学在全国的领军地位也已逐渐丧失。

东汉末,山东道教发展较慢。

东汉光武建武中,有山西道人纪冉,寓东镇太山祠,数年后徙仰天。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

古代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与争鸣在古代中国,儒家、佛教和道家被称为“三教”,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教之间不仅相互争斗、吸取、影响,也出现过一些融合的现象。

本文将从融合与争鸣两个方面来探讨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

儒释道三教的融合儒家注重修身养性、治国安民,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崇尚孔子与孟子的思想。

释家强调解脱生死、超越轮回,主张禅定慈悲般若。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返朴归真,追求长生不死、变化无穷。

在某种程度上,三教有着共通之处,都追求人性的完善、道德的升华、心灵的净化。

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三教之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融合。

比如佛教的入华与中国文化之间,产生了佛教与儒教的合流现象。

在南北朝时期,僧侣玄奘西行求法,将佛教经典翻译成中文,广泛传播佛教思想。

在此过程中,佛、儒之见相互借鉴,佛教修行者也会同时学习儒家经典,形成了一种“仁慈如父母,大慈悲” 的修行态度。

道家与儒释的融合也是比较常见的。

比如汉代的黄老学说,结合了黄帝传统与老子思想,形成了一种讲究道德修养的新兴哲学。

在《黄帝内经》中,既包含了医学的治病要旨,也涵盖了道家的养生理论,形成了一种融合的医学思想。

儒释道三教的争鸣尽管在某些时期,三教之间会出现一些融合的现象,但也并非一片和谐。

在某些时候,三教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争议与争执。

比如北魏时期的佛教与道教之争,佛教徒认为自己的修行方法是最高尚的,而道教徒则认为道家修炼的功夫才是最为深奥的。

在当时,佛教、道教之间争风吃醋,甚至发生过一些武力冲突。

另外,儒释两家也不时产生争执。

儒家强调的是人伦道德的修养,追求仁义礼智信的完美;而释家注重个人解脱、超越世俗,不拘泥于形式。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儒释之争也时有发生,关乎经学与禅修的优劣之争。

总的来说,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融合与争鸣,既有相互学习、借鉴、影响的现象,也有分庭抗礼、明争暗斗的场面。

三教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其中既有相互冲突,也有相互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争论和著作看三教融合
佛教传入初期,人们把佛与黄老并饲,把佛教看做是中国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

随着佛教的传播,有人认为佛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并没有根本对立,提出了儒释道一致的思想(如《牟子》)。

两晋及南北朝,佛教广泛地普及到社会,人们对佛教有了深入的了解,佛教势力日益扩大,佛教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儒、道的关系也复杂起来,发生了一些矛盾和斗争。

儒释道三教围绕各种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在这些争论中,总的来说,儒释道三教一致、同流、合一的说法占主导地位。

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三教所依附的社会基础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相同或一致的。

南北朝期间诞生了许多讨论三教关系问题的著作,它们体现了三教的斗争,但根本上体现的三教融合的趋势。

一、《须弥四域经》和《清净法行经》两部宣传佛教优于儒、道二教的著作
佛教传入我国后,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儒、道(先是道家)发生交涉和碰撞。

到晋代以后,佛教势力日盛,与儒、道(尤其是道)之间为争夺信徒和影响范围而导致斗争加剧。

它们各自为了提高地位,或制造假说把本教历史提前,或把对方教主说成是自己所奉教主的弟子。

下面以佛教的两本著作为例。

《须弥四域经》的经名最早见于隋法经等人编的《众经目录》卷二“众经伪妄”中。

北周道安在其《二教论·服法非老篇》中,为了说明孔、老是佛显化的形象(“权入六道”),引《须弥四域经》说:
“宝应声菩萨,各日伏牺;宝吉祥菩萨名曰女娲。

”(《广弘明集》卷八)
而在唐道绰《安乐集》卷下引证更加详细:
“故《须弥四域经》云:天地初开之时,未有日月星辰,纵有天人来下,但用项光照用。

尔时人民多生苦恼,于是阿弥陀佛遣二菩萨,一名宝应声,二名宝吉祥,即伏羲、女娲是。

此二菩萨共相筹议,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宝,来至此届,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时春秋冬夏,时二菩萨共相谓言,所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诸天人民尽共稽首阿弥陀佛。


伏羲、女娲本来与佛教毫无关系,《须弥四域经》把伏羲、女娲说成是阿弥陀佛派的两个菩萨显化的,就把佛、菩萨置于中国圣人之上,借以抬高佛教的地位。

关于《清净法行经》,北周道安《二教论·服法非老篇》载:
《清净法行经》云:佛遣三弟子震旦(按,指中国)教化,儒童菩萨。

彼称孔丘,光净菩萨,彼称颜渊,摩诃迦叶,彼称老子。

(《广弘明集》卷八)
它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渊、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都说成是佛的弟子,这实际是说儒释道三教同源于佛教。

以上两部著作是三教斗争较为激烈的产物。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教不再局限于互相争夺,开始互相吸收、互相不成和互相配合,共同服务于统治和人民大众的生活,这也是南北朝近三百年来思想发展的总趋势。

二、反映三教融合趋势加强的几部著作
1、南朝宗炳《明佛论》
宗炳(375---443年),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人,晋末宋初的隐士。

其所著的《明佛论》受到慧远的影响。

《明佛论》的主要内容是讲精神不灭,人皆可以成佛。

他在论证的过程中,把佛教大乘的教义与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尽可能地协调起来,集中谈神不依附于形体,认为儒释道三者皆为教善之教。

他认为“世蕲乎乱,洙泗(指儒家)所弘,应治道也;纯风弥调,二篇(指《老子》)乃作,以息动也”。

是说儒家讲治国安邦之道,道家讲寡欲少动之教。

同时他认为佛经“包五典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空之尽,高言实埋,肃焉感神,其映如
日,其清如风,非圣谁说乎”。

是说佛教也是圣人之教,也包含了儒道二教的中心内容。

所以他认为儒、释、道“虽三训殊路,而习善共辙”,对封建统治都是有利的。

宗炳还向最高统治者建议:
“金依周孔以养民,味佛法以养神,则生为明后,没为明神而常王矣。


是要皇帝以儒家治国,同时信封佛教以养精神,就可以生为明君,死后灵魂超升,经过轮回世代为王。

2、南朝宋释慧琳《均善论》
慧琳,住建康冶城寺,曾师事道渊,善诸及老庄,注《孝敬》及《庄子·逍遥篇》。

宋初和谢灵运、颜延之同与庐陵王刘义真密切交往。

著《均善论》(《白黑论》),为问答体,设“白学生”代表儒者,“黑学道士”代表僧人,论儒、佛二教的异同和优劣。

在其著作中,借“白学先生”的话对佛教的教义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评,如批评佛教讲“空”,脱离实际;宣传人生无常,使人渴望佛的保佑;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的说法玄幻无实等。

但他也认为佛教讲“慈悲”,“爱物去杀,尚施周人”,劝人济世行善,虽然有不实之处但与儒教“殊途而同归”,“六度与五教并行,信顺与慈悲齐立耳”。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逐渐自我反省,吸收儒教思想文化的趋向。

3、南朝齐张融《门律》
张融(444-----497)。

吴郡吴(今苏州)人,南齐武帝时官至司徒右长史。

其家世代信佛,舅家信道教,本人又善玄言。

永明年间(483-----493年)得病,著《门律》论文章学问,其中一章名“通源二道”,论儒、道二教一致,此文大意有两点:
一是“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穗通,达迹成导”。

逗,意为留,住,“逗极”,可释为归结的终点。

是说道教与佛教归根到底是一致的,它们都以追求永恒静寂的本体作为修行目标,二教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对象而从事教化,采取的传教、修行的方式是不同的。

这实际是说,道教与佛教在根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差别只是枝节上的。

一是“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安可辄驾庸愚。

诬誷神极”。

是说道教与佛教由于产生和流行的时代、社会不同,所以在风格、教义上存在差异,但二者所本相同,可同时信封,而不应站在一方攻击另一方。

以上著作都体现了三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自我不断完善,同时积极消融不同教派之间的纷争而走向合一的趋向。

儒释道三教虽然曾有三大争议------沙门敬王之争、白黑论之争以及夷夏论之争,但它们之间完全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排斥异教还是少数。

三教冲突的过程其实也是三教融合的过程。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三大理论------本末内外论、均善均圣论、殊途同归论也为三教融合的实践以及隋唐文化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其实,三教中佛教在哲学理论上占有明显的优势。

它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其宇宙论之宏阔、物性论之玄妙、人生论之超脱,不仅高于古代儒学,较之儒道合流的玄学亦高出一筹。

所以在东晋玄学衰微之后,佛教便成了哲学世界关注的中心,般若学与佛性论代表了当时哲学的最高水平。

但是由于佛教史是来自外国的文化体系,在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思维方式乃至生活习俗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矛盾,所以佛教在反击儒、道两家的攻击时,一方面在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在逐渐对自身的理论加以修正,使之适应中国的社会。

参考文献:
①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三卷)[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②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修订本)[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