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法

合集下载

头皮针法

头皮针法

(二)头皮针治疗中风偏瘫的机理
1、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 2、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 3、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 4、提高四肢肌力。对正常人肌电有影响,使肌电幅度明显增 高。
谢谢大家!
三、头皮针的临床应用
(一)头皮针的适应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2、精神病症 3、疼痛和感觉异常 4、皮层内脏功能失调所致的疾患
(二) 头皮针注意事项
1、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和孕妇禁针。 2、头颅手术部位,头皮严重感染、溃疡和创伤处禁针。 3、针具注意检查,以免因针尖不锐等引起头痛。 4、谨慎。治疗前要认真检查,治疗时避免 过强刺激。
(三) 头皮针处方示例
中风偏瘫
1、顶颞前斜线(瘫痪对侧)为主。配顶中线、顶旁1线、顶旁2 线等。先由前顶穴向百会穴透刺1寸(顶中线),再在顶颞前 斜线上从上而下透刺3-4针(即接力刺法),每针的进针点之 间距离为1寸左右,得气。留针期间配合患肢的主动或被动运 动。 2、取顶颞后斜线接力刺法,然后快速捻转手法,频率每分钟 200次左右,间歇操作,约30分钟出针。
头皮针疗效与病变性质、部位、病程有关。一般来说,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所致的偏瘫,,其疗效较脑栓塞和脑出血 所致者要好。病程短在3个月以内者患者,有显著疗效;如 病程超过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者,很难取得临床治愈的效果。 如病灶范围大,或位于两侧,或位于深部(如基底核、内 囊),或呈多灶性,或再次发作者,一般用头皮针效果较差。
四、头皮针的作用原理
(一 ) 头皮针的经络理论基础
《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 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心 经与足厥阴肝经直接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与其相表 里的阳经经脉相合后达于头面。督脉上至风府,入脑上巅。 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会合。阳跷脉至项后会合于足少阳胆经。 因此,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联系集中于头面 部。

实用头针疗法

实用头针疗法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头针(scalp acupuncture),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及现代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生物全息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通过针刺头部的特定区域,以治疗各科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方法。

具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等优点。

[1]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之府"。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

目前头针广泛应用于临床,经多年实践,对头针穴线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头针已成为世界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推广和交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的方法,拟定了《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并于1984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会议上正式通过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名称额区、顶区、颞区、枕区4个区,14条标准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

兹将额旁3线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额中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1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主治] 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额旁2线[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长1寸。

头针法-针灸学

头针法-针灸学

4.头部颅骨有缺损处、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 感染、溃疡、瘢痕部位及小儿図门未闭合者,禁用头 针。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无 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头发较密部位易遗忘所 刺毫针,故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常。
4.顶颞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颞前线 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 鬓内,胆经颔厌穴位 与悬厘穴位的连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 上方,胆经率谷穴与 曲鬓穴的连线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 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 等
偏头痛、眩晕、耳聋、 耳鸣等
5.枕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枕正 中线
枕上 旁线
枕下 旁线
在枕部,即督脉强间穴位至 眼病 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 的线
2.行针
(1)捻转 施术时,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肩、肘、 腕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稳定,用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梯侧 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 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持续捻转2~3分钟。
(2)提插 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拇、食指紧捏针柄, 针身平卧进行提插,注意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可持续提 插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与针感而定。
第九节 头针法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目 录 适应范围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 激头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有 二:一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二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头针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素问脉 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所有阴经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亦 上达于头面。头针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内经》,后世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记载头部臉穴治疗全 身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 践的积累,头针的穴线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渐成体 系,头针已成为世界范围针灸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法刺法——头针法

针法刺法——头针法
针法刺法——头针法
头针法
1、定义: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或其他刺激,以防 治疾病的方法。 2、原理: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密切。五脏六腑之精气, 十二经络之气血均上聚头面,头为诸阳之会,脑 为髓海、元神之府,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 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这便是头针治病的 理论依据。
行针法 1、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 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以拇指掌侧面和食 (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 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 求捻转200次左右。头皮针次。 2、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 在200~300次/分以上,刺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 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 续波。
头皮针 - 选穴方法 1、 单侧肢体疾病,选用对侧刺激区(左病右取) 2、双侧肢体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全身疾 病或不易区别左右的疾病,可双侧取穴,一般根 据疾病选用相应的刺激区,并可选用有关刺激区 配合治疗。如下肢瘫痪,可选下肢运动区配足运 感区。
• 进针法 在进针时要避开发囊、瘢痕及局部感染处,以免 引起疼痛。初学者可用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 指的指甲掐切头穴,右手持针,针尖紧靠指甲缘 ,迅速刺入皮下。进针方向与头皮成15~30度角 。熟练后,可用快速进针法以减轻疼痛, • 方法为: 用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体下端(距针尖2 厘米处),针尖对准进针点,快速刺入。 进针后,右手拇、食(示)指尖捏住针柄下半部 ,中指紧贴针体末端,沿皮将针体快速推至帽状 腱膜下层。当针到达帽状腱膜下层后,指下会感 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沿头皮针穴线推进0.5~ 1.5寸,再进行 行针。
头皮针 - 注意事项
4、因脑出血引起的中风病人,在急性期有昏迷、 发热或者血压忽高忽低不稳定者,不可用头皮针 ,须待症情稳定后才能治疗。 5、对急性发热,高热,心力衰竭者也要慎用头皮 针 6、头皮血管丰富,出针时易出血或引起皮下血肿 ,可用干棉球轻揉,促使其消散

头针

头针
头针
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特定的穴线 进行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头针的理 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根据传统的脏腑经 络理论,二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 头皮的投影,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 在《素问 • 脉要精微论篇》中就指出“头为精明 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 面,六阴经中手少阴与足厥阴经直接循行于头面 部,所有阴经的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上达于头面。 有关头针治疗各种疾病,《内经》有所记载,后 世《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中记载 头部腧穴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就更多了。



运针法 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为使针的深度固定不变及捻转方便起见,一般 以拇指掌侧面和食(示)指挠侧面夹持针柄,以食(示)指的掌指关节快 速连续屈伸,使针身左右旋转,每分钟要求捻转200次左右。这一速度对初 学者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特别是双手同步捻转,因此要下苦功锻炼一段 时间。每次持续捻转卫~2分钟,头皮针留针15~30分钟,在此期间还需 间隔5~10分钟运针1次。 如手捻确实有困难,也可以电针代替,频率宜在200~300次/分以上,刺 激强度以病人的反应来决定,一般以病人可耐受力度,波型可选择连续波。 另有两种手法,读者也可酌情选用。一为抽提法,针体进人帽状腱膜下层 后,针体平卧,用右手拇、食(示)指紧捏针柄,左手按压进针点处以固 定头皮,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外抽提3次,然后再缓慢地向内退回原处。这 种紧提慢插的方法,相当于泻法。 一为进插法,持针手法与上相同,用暴发力将针迅速向内进插3次,再退回 原处,这种紧插慢提的方法,相当于补法。注意:上述提插范围不宜超过 0.l寸,动作要求迅速。 出针法 头皮计的出针比较简单,只需缓慢退针到皮下,然后迅速拔出。因为头皮 血管比较丰富,取针后应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以防出血。 头皮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以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头针法治疗常见脑病

头针法治疗常见脑病

头针法治疗常见脑病1、头针法治疗中风主穴取(A)A、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B、病灶对侧顶颞前斜线、顶中线C、额中线、顶中线D、额中线、对侧顶颞前斜线E、以上均错误2、顶颞前斜线全线分5等份,中2/5治疗(B )A、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B、上肢瘫痪C、中枢性面瘫D、运动性失语E、流涎3、头针法治疗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近视等标准头穴线定位是(C )A、顶旁1线B、顶旁2线C、枕上旁线D、枕下旁线E、颞后线4、关于头针应用的注意事项,描述有误的是(C)A、严格消毒B、预防晕针C、婴儿也可应用D、脑出血急性期不宜应用E、脑梗死宜早期应用5、头针法治疗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的标准头穴线定位是(A)A、额中线和额旁1线B、额中线和额旁2线C、额旁1线和额旁2线D、额旁1线和额旁3线E、额中线和顶中线6、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斜线为(B )A、顶中线B、顶颞前斜线C、顶颞后斜线D、颞前线E、颞后线7/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为(C)穴A、百会B、前神聪C、悬厘D、颔厌E、率谷6、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到承灵穴为(D )A、颞前线B、颞后线C、顶旁1线D、顶旁2线E、枕上旁线4、头针法治疗痴呆主穴取(D)A、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B、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额旁3线C、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额旁1线D、顶颞前斜线、额旁1线、额旁3线E、额中线、顶中线、额旁1线拔罐法治疗常见病1、拔罐法治疗肩周关节炎的主穴不包括(D)A、天宗B、肩髃C、肩髎D、肩井E、阿是穴2、天宗位于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平第(A )胸椎棘突A、4B、5C、6D、7E、83、“头痛而胀,甚则如裂”是哪种头痛的主症(B )A、风寒头痛B、风热头痛C、风湿头痛D、痰浊头痛E、血虚头痛4、拔罐治疗头痛的操作方法不包括(A)A、走罐法B、刺络拔罐法C、单纯拔罐法D、留针拔罐法E、针刺后拔罐法5、拔罐法治疗头痛的主穴为(B)A、大椎、太阳、足三里B、大椎、太阳、风池C、大椎、太阳、百会D、大椎、风池、百会E、大椎、风池、足三里6、拔罐法治疗颈椎病的主穴不包括(D)A、风池B、颈夹脊C、天宗D、肩井E、风门灸法治疗常见病——泄泻、痛经、中风后遗症1、灸法治疗泄泻以(A )经脉为主A、足阳明、任脉B、足厥阴经、足太阳经C、足阳明、足太阳经D、足厥阴经、任脉E、以上均错误2、归来位于脐下(B )寸,旁开()寸A、4,1B、4,2C、4,3D、2,4E、3,43、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的是(B)穴A、百会B、天窗C、悬钟D、阳陵泉E、足三里4、艾炷隔盐灸治疗泄泻多在(C)穴上进行A、天枢B、中脘C、神阙D、气海E、下巨虚5、温针灸治疗泄泻不能在(C )穴上进行针刺A、天枢B、中脘C、神阙D、气海E、下巨虚6、“腹痛隐隐,时作时止”是哪种泄泻的辨证主症(D )A、饮食停滞B、肝郁气滞C、寒邪内阻D、脾阳不振E、以上均错误临床常用中医技术解读1、中药灌肠技术用于慢性痢疾,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深度(C)为宜A、5~10cmB、10~15cmC、15~20cmD、18~25cmE、20~25cm2、以下关于悬灸技术叙述有误的是(B)A、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和腰骶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处,有出血倾向者不宜施灸。

第六章 特定部位刺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腕踝针法)

第六章 特定部位刺法(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腕踝针法)
第六章 特定部位刺法
济宁市中医院 杜科伟
特定部位刺法 概念
特定部位刺法,泛指采用针刺等方法刺激人体相 对独立的特定部位,以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各种 针刺治疗方法。因其刺激部位有别于传统经穴,且 偏于短针的应用而得名。
与传统经穴应用相比,具有穴位集中、操作简 便、疗效独特等特点。
依刺激部位的不同,有头针、耳针、眼针、腕 踝针之别。
在耳垂上线至耳垂下缘最低点 之间划两条等距离平行线, 于该平行线上引两条垂直等分线, 将耳垂分为9个区, 上部由前到后依次为 耳垂1区、2区、3区;
中部由前到后依次为 耳垂4区、5区、6区;
下部由前到后依次为 耳垂7区、8区、9区。
10 耳垂部分区与耳垂穴位
11 耳背及耳根部分区与耳穴(图6-19)
在AB线后段上方的耳甲艇部, 将耳甲10区后缘与BD线之间 分成上、下2等分, 上1/2为耳甲11区, 下1/2为耳甲12区。
9.耳甲部分区
由轮屏切迹至B点作连线, 该线后方、BD线下方的 耳甲腔部为耳甲13区。
以耳甲腔中央为圆心, 圆心与BC线间距离的1/2 为半径作圆,该圆形区域 为耳甲15区。
(三)耳郭区划定位标准与耳穴
1.耳郭基本标志线(图6-6、图6-7、图6-8)
耳轮内缘:即耳轮与耳郭其他部分的分界线,是指耳轮与耳舟,对耳轮 上、下脚,三角窝及耳甲等部的折线。 耳甲折线:是指耳甲内平坦部与隆起部之间的折线。 对耳轮脊线:是指对耳轮体及其上、下
脚最凸起处之连线。 耳舟凹沟线:是指沿耳舟最凹陷处
1.毫针刺法 2.电针法 3.埋针法 4.压籽法 5.温灸法 6.刺血法 7.按摩法 8.割治法 9.穴位注射法
一 操作前准备
1.选穴 根据耳穴选穴原则或采用耳穴探测法进行选穴组方

针灸头针法实验报告

针灸头针法实验报告

针灸头针法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施针灸头针法,探究该疗法对头痛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初步分析。

实验方法受试者本实验共选取30名头痛患者作为受试者,其中男性15人,女性15人,年龄范围在20至40岁之间。

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15人。

实验过程1. 对实验组受试者进行针灸头针法,具体操作步骤为:首先,对受试者进行面诊,确定针灸穴位;然后,用医用酒精消毒受试者的头部皮肤;接着,使用10毫米长的针灸针,将针插入头皮5-10毫米深度的特定穴位,每穴位插针1支;最后,待15分钟后将针拔出。

每周进行3次针灸疗程,共进行4周。

2. 对照组受试者不进行任何治疗干预。

观测指标观测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疼痛程度评分: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将疼痛程度分为0-10级,0级表示无痛,10级表示非常严重的疼痛。

2. 疼痛缓解时间:观察治疗后疼痛缓解的时间。

数据处理使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并计算其显著性水平。

实验结果实验组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分和疼痛缓解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受试者平均疼痛程度得分从治疗前的8.6分下降到治疗后的2.3分,平均疼痛缓解时间为4小时。

而对照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得分无明显变化,并且疼痛缓解时间明显延长。

结果分析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针灸头针法对头痛患者具有显著的疼痛缓解效果。

实验组受试者的疼痛程度得分明显降低,疼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表明针灸头针法能够有效缓解头痛症状。

2. 针灸头针法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来缓解头痛患者的疼痛。

针灸的刺激可以改变脑神经的兴奋性,并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疼痛患者的症状。

结论针灸头针法具有明显的疼痛缓解效果,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来改善头痛患者的症状。

然而,本实验受试者数较少,仅为初步实验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针灸头针法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位
膀胱经 MS2
眉冲向前引1寸直线
眉冲 攒竹直上入前发际0.5寸 膀胱经
主治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
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等上 焦病证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3、额旁2线
头临泣
胆经 MS3
定位 头临泣向前引1寸直线
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胆经
主治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
肠溃疡、肝胆疾病等中焦病证
四、操作方法
头针穴线选择 进针 30度角,快速刺入至帽状腱膜下层, 阻力减小再将针体沿帽状腱膜下层按 穴线方向进针。
头皮分层
皮层 皮层下 帽状腱膜层 帽状腱膜下层 (蜂窝组织层) 纤维组织紧密联系 针刺时阻力大、疼痛 宜迅速通过 疏松的纤维组织构成 阻力小,为针刺部位
骨膜层
三、操作方法
行针
捻转法
主治
化等。
对侧下肢、上肢、面部瘫痪,
流涎、运动性失语、脑动脉硬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7、顶颞后斜线(中央后回) 定位
督/膀胱/胆/胃/三焦 MS7
百会→曲鬓
或:平齐耳尖之水平线与通过耳屏根 之垂直线的交点处。
曲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与耳尖水平交点
主治 对侧下肢、上肢、头面部疼痛、
麻木、感觉异常。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8、顶旁1线
膀胱经
MS8
定位 顶中线旁开1.5寸,
承光穴向后引1.5寸直线
承光 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 旁开1.5寸-膀胱经
主治 腰腿足病症,如
瘫痪、麻木、疼痛等。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9、顶旁2线
足少阳胆经 MS9
定位
正营穴向后引1.5寸的直线
正营 前发际上2.5寸,正中旁2.25寸
前顶 百会前1.5寸--督脉
主治
腰腿足的瘫痪、麻木、 疼痛,小儿夜尿、遗尿、皮质性 多尿、脱肛、胃下垂、 子宫下垂 、高血压、头顶痛等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6、顶颞前斜线(中央前回)
督/膀胱/胆/胃/三焦
MS6
定位
前顶→悬厘
前顶 百会前1.5寸--督脉 悬 厘 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
1/4交点-胆经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
白内障、近视、目赤肿痛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14 枕下旁线
膀胱经
MS14
定位
玉枕穴向下引2寸直线 玉枕 脑户旁1.3寸
主治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三、适应范围
适应证广泛,尤以脑源性疾病为主。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2.精神病证 3.疼痛和感觉异常 4.皮质内脏功能失调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4、额旁3线 MS4
定位
头维内0.75寸向下引1寸直线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正中旁4.5)--胃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 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 尿频、尿急等下焦病证。
主治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5、顶中线(旁中央小叶肛门、膀胱括约肌中枢)
MS5
定位 百会→前顶(1.5寸)
..\教学视频\中国微针疗法-头针_标清.flv
头针法
一、概述
1、定义
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头部特 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又称头皮针。
一、概 述
2、理论依据
一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 头部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 精……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 血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主治
肩臂手病症,如 瘫痪、麻木、疼痛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10、颞前线
鬓角部,足少阳胆经
MS10
定位
颔厌
颔厌→悬厘
头维与曲鬓上1/4和下3/4交点
悬厘
头维与曲鬓上3/4和下1/4交点
主治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 周围性面瘫、口腔疾病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11颞后线
颞部耳上方,足少阳胆经 (颞横回/颞上回(听觉中枢) MS11
肩、肘、腕和拇指固定, 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 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 桡侧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 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
#频率(200次/分)、 持续捻转2-3分钟 #电针
提插法
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拇 食指紧捏针柄,针身平卧进行提插,注意 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可持续 提插2-3分钟。
头部是调整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
经络与头部的联系:
阳经、肝经、心经、阴经经别
二是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二、标准头针穴线的定位与主治
1、额中线
督脉 MS1
定位 神庭向前引1寸直线
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督脉
主治 头痛、强笑、自哭、失眠、
健忘、多梦、癫狂病、鼻病等。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2、额旁1线
定位
率谷→曲鬓 率谷 耳尖直上入发际一寸半 曲鬓 鬓角发际后缘,耳尖水平 偏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主治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12枕上正中线
定位
MS12
强间→脑户
脑户 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
强间 脑户上1.5寸
主治
眼病
二、头皮刺激线的定位与主治
13 枕上旁线(视觉中枢):膀胱经 定位
MS13
枕上正中线旁开0.5寸 长1.5寸
留针

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宜间
歇行针2~3次,每次2分钟左右。偏瘫患者
行针或留针时运动患肢。
操作方法
出针
头皮血管丰富且相互吻合,头皮的 皮层下血管壁与组织粘连紧密,血管损 伤后不易收缩。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 球按压针孔。
注意事项 Nhomakorabea
1.严格消毒 2.中风急性期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再予头针。 3.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 高热、急性炎症或心力衰竭者禁用。 4.头部颅骨有缺损处、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 部严重感染、溃疡、瘢痕部位及小儿囟门未闭 者禁用。 5.起针注意按压,避免漏针。 6.可配合电针、艾灸、按压等法施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