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100
线虫

关于RNA的功能,以前教科书上大概有三种,一种是作为信使RNA(mRNA),是gene转录的直接产物,接下来 翻译成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是这样合成的。另外是转运RNA(tRNA),蛋白合成的时编码和运送氨基酸到核 糖体。还有一些具有催化作用的RNA,比如核糖体的构成成分就有RNA,它们起催化作用。但是RNAi(RNA interference)的发现,揭示了RNA的另外一个重大功能:调节gene的表达(这给gene表达的调控也增加了一个 全新的概念)。
原虫幼虫
线虫亦称圆(原、幼)虫(roundworm)。线虫动物门(Asc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不少学者 为之另立为一门,为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数量最丰者之一,寄生于动、植物,或自由生活于土壤、淡水和海 水环境中,线虫对生命体造成各种伤害。甚至在加工过程不科学,工艺要求不合格的醋和啤酒这样稀罕的地方亦 可见到。已知约有13,000种。线虫属两侧对称,体长,通常两端尖,并具透明隔腔(消化道与体壁间充满液体的 体腔)。
危害
管圆
对生命体
Ascaris lumbricoides,线虫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寄生在 鼠类的心、肺部的线虫,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线虫种类甚多,可以与昆虫相媲美
中国研究线虫以广州管圆线虫、松材线虫、甘薯茎线虫为多。
感染后的症状:
寄主感染幼虫发病急,感染虫卵潜伏期过后,身体才会有症状,不敏感的人无症状,但是会有贫血、低热、 烦躁、头痛、皮疹等症状,严重的导致寄主肌体受损,组织体液的改变,身体基因的改变,皮肤粘膜、肌肉纹理 的改变等。致使身体多脏器受损,导致各种并发症,危害生命。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线虫概论、蛔、蛲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二)生活史特征
●
虫卵 基本发育阶段 :
(在外界发育)
幼虫
(在宿主体内寄生)
成虫
-----------
感染期虫卵 虫卵 感染期幼虫
幼虫
成虫
有些线虫为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丝虫、旋毛虫)
● 幼虫只发育不增殖,蜕皮是其显著特征
• • • •
虫卵产出后不久即具有感染性,如:蛲虫 虫卵产出后需要在外界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性 如:蛔虫、鞭虫 虫卵产出后需在外界发育并孵出幼虫才具有感染性 如:钩虫 既有自生世代,又有寄生世代,如:粪类圆线虫
肠道内寄生性线虫多属土源性线虫
2.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属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生 活史较复杂,如:丝虫、旋毛虫。
雄虫:15 31×0.2 0.4cm
新 鲜 排 出 的 蛔 虫 成 虫
口孔位于虫体顶端,由排列成品字形的三个唇瓣围绕。 唇瓣内缘有很多细小的齿,外缘有乳突一对。 消化系统:口孔连接食管,食管呈圆桶状,中肠为直管状, 直肠较短,雌虫开口于肛孔,雄虫开口于泄殖腔。
♀
♂
蛔虫生殖器官
2. 虫卵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原因:钻孔
喜苦、酸 ,嫌甜、辣 遇氧麻痹 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 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可刺激虫体,使虫体 的活动力增强,乱窜乱钻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 :
• • • • •
胆道蛔虫症:占并发症的 64% 蛔虫性肠梗阻:占并发症的32.8% 蛔虫性肠穿孔
蛲虫卵检查
线虫的遗传和基因组分析研究

线虫的遗传和基因组分析研究线虫(C. elegans)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模式生物,因其简单的神经系统和完整的基因组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线虫的遗传和基因组分析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在该领域内有许多重要的进展和发现。
一、线虫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2002年,线虫的基因组被测序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这个基因组大小约为100Mb,包含着19,000多个基因,是一个较小的基因组。
更重要的是,线虫基因组中有大量的同源基因,这些同源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
因此,线虫不仅可以作为基因功能研究的模式生物,还可以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基于这个基因组,可以进行线虫遗传和基因组分析的研究。
二、遗传学研究线虫的遗传实验非常方便和简单。
线虫的生命周期只有2~3天,繁殖快速,适合大规模遗传筛选。
线虫的生殖方式是单性生殖,一个成体可以产生多个后代。
后代基因随机重组,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遗传筛选。
通过遗传筛选,可以筛选出各种类型的突变体(mutants),研究某些基因的功能。
例如,在遗传筛选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名为daf-2的基因,该基因参与了线虫的寿命控制。
它的突变体daf-2(e1370)的寿命比正常线虫寿命要长50%以上。
这一发现启示了研究人员研究线虫寿命调控的机制。
三、基因功能研究线虫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和人类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线虫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模型,研究人类基因的功能。
例如,在线虫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名为mev-1的基因,该基因参与了线虫呼吸链的功能。
经过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发现,虽然该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不存在,但是它指示了人类呼吸链发生缺陷导致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
四、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线虫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
线虫基因组中的每一个基因在不同的组织和发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研究线虫基因表达调控,可以探索基因功能以及基因与其他生物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线虫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DSR-1,它参与了线虫头腔形态的形成和发育。
水里面的线状小虫子怎么消灭

水里面的线状小虫子怎么消灭
水里面的线状小虫子怎么消灭方法如下:
水里面的线虫最不宜生存的环境是碱性土壤,所有含碱性的东西都能杀死线虫,所以带碱性的都可以消灭红线虫,例如石灰,小苏打等。
生态去除法:
只要养几只小鱼即可,红线虫是鱼类的食物。
水里面的线虫个体不大,长约100毫米,但群体产量较高。
尾鳃蚓和水丝蚓的区别是前者有尾鳃,尾部常露出泥外,随水摆动呼吸,缺氧时颤动加快;后者没有尾鳃。
红线虫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一般潜伏在泥面下10厘米~25厘米处,低温时深藏于泥中。
红线虫喜暗畏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机腐植质、细菌、藻类为生。
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
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
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
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
线虫的遗传和行为研究

线虫的遗传和行为研究近年来,线虫成为了遗传和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这些微小的生物只有1毫米长,却是相当神奇。
在它们的身上,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有关遗传和行为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对未来的医学和生物科技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线虫的基本特征线虫是多细胞生物,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也有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当我们说线虫的身体只有1毫米长时,实际上是指成年线虫,而幼虫只有几百微米。
线虫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部有口和感觉器。
二、线虫的遗传学特征线虫有20000个基因,大约是人类的1/4。
线虫的基因组已被完全序列,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线虫的基因构成。
这也使得研究者可以方便地从线虫身上研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线虫的基因组相对简单,只有6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的长度也比较短。
这一点同时也是线虫成为模式生物的重要原因。
三、线虫的行为学特征线虫有很多独特的行为模式。
其中一些行为受到其神经系统的控制。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解析了线虫神经系统中100多个神经元的联系和功能。
线虫的行为研究已经解释了这种模式生物如何控制自己的运动、觅食和繁殖等行为。
四、线虫的发展和分析研究线虫的发育非常前所未有地简单。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观察到线虫从单个细胞到成虫的完整发育过程,这极大地促进了研究者们对线虫的发育过程、基因调控和生化途径的认识。
此外,线虫的生命周期短,只有几天,很适合开展长期实验。
这也允许科学家们研究线虫的每个阶段或经历。
五、线虫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线虫在医学和生物科技方面的应用广泛。
其中,研究人员已经借鉴线虫神经元的控制方式,从而发展了用于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型药物。
线虫也被应用于药物筛选,这些筛选有望解决制药业中的瓶颈。
因此,线虫作为遗传和行为研究的模式生物,对未来的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线虫在遗传学和行为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它的特殊价值在于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为未来其他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线虫

病原形态
头端细,具不 发达口囊(内 有角质矛状小 齿),虫体前 部两侧有一对 颈乳突,缺叶 冠。
病原特征
雌虫27-30mm, 雌虫新鲜时红白相间,阴 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有一显著的舌状 阴门盖。
雄虫15-19mm,淡红色,虫体毛发状;交 合伞偏于左侧,呈“人”字或倒“Y”形。
病原特征
虫卵特征性不大,要鉴定需要培养为三期幼虫,三期幼虫口囊大,肠细胞有16个以上。
症状
1.贫血
30ml/2000条/天
可视黏膜苍白,血红蛋白降低 下颌间隙、下腹部及四肢水肿 便秘、下痢交替出现 被毛粗乱无光,身体消瘦,放牧时离群 死亡多发在春季。
2.消化不良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饱和盐水漂浮法 培养粪便检查三期幼虫
治疗
左咪唑,牛、羊6-10mg/kg 丙硫咪唑,10-15mg/kg 甲苯咪唑,10-15mg/kg
诊断
临床检查:
如消瘦,贫血,下痢,大便带血等症状可怀疑本病
确诊
饱和盐水漂浮法 每克粪便虫卵数达400-500个时,或尸体剖检在寄生部 位发现大量虫体时即可确诊。 在牛寄生虫体数量达到400条以上,羊寄生虫体数量达到 100条以上,即为严重感染。
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及时驱虫:多种抗线虫药对钩虫都有效, 对症治疗:输血、输液,补充营养物质。
线虫
概述
一、基本形态:前段钝圆,后端较细
头端 尾端 圆柱形或纺锤形 腹面 背面 侧面
活体常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吸血的虫体为淡红色 线虫均为雌雄异体
二、发育史
成虫期
成
植物病原线虫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松材线
虫是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的病原,通 过介体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传播病 害。松树萎蔫病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引起松树大面 积死亡,是毁灭性的森林病害。我国于1982年首次 在江苏南京紫金山死亡黑松上发现松树萎蔫病,由 于松材线虫发病致死速度快,传播蔓延迅速,防治 难度大,在此后短短二十多年间,松材线虫已经迅 速传播蔓延至我国12个省的113个县,使我国松林资 源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巨大。
线虫病害症状
植物地上部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 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瘦或种疫等 根部受害的症状,有的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 长或卷曲,根上形成瘤肿或过度分枝,根部组 织的坏死和腐烂等。 多肉的地下根或茎受害后。组织先坏死,以后 由于其它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根部受害后,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 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 株枯死
植物线虫的整体形态
植物线虫很小,一般300-1500 × 10-40μm;大多数植 物线虫雌雄同形,线状,虫体中部较宽,向头部和 尾部逐渐变细 少数植物线虫的成熟雌虫虫体膨大,呈香肠形、梨 形、球形、肾形或其它各样的囊状,但其幼虫和雄 虫仍保持线形 植物线虫虫体不分节,横切面圆形,并且很少有其 它附属结构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线虫完成一个 世代一般只需要3~4星期的时间,如温度低或
其它条件不合适,则所需时间要长一些。
线虫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大部可以发生若干
代,发生的代数因线虫种类、环境条件和危害
方式而不同,不同线虫种类的生活史长短差异 很大。小麦粒线虫则一年仅发生一代。 有些线虫的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 进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tica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线虫,吸虫,绦虫形态描述的研究1.线虫线虫在动物寄生虫中占很大比例。
Davidson等(2004)利用组织学方法在佛罗里达州的长臂猿体内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并证实广州管圆线虫可致非灵长类动物神经系统发病[1]。
曹杰等(2005)对野生动物园的25种动物的700多个粪样进行了检查,检出16种寄生虫,危害严重的有血矛属线虫、狮弓首蛔虫、片形吸虫、鞭虫等[2]。
刘建丽等(2007)对哈尔滨虎园东北虎等猫科动物进行两次粪样检测,共采集149个样品,检出狮弓形蛔虫、猫弓形蛔虫等大量存在[3]。
曹伊凡等(2010)对114个野生动物尸体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64.91%(74/114) [4]。
戴荣四等(2010)介绍线虫通常呈乳白、淡黄或棕红色。
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长达8毫米。
多为雌雄异体,雌性较雄性的为大。
虫体一般呈线柱状或圆柱状,不分节,左右对称。
假体腔内有消化、生殖和神经系统,较发达,但无呼吸和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前端为口孔,肛门开口于虫体尾端腹面。
口囊和食道的大小、形状以及交合刺的数目等均有鉴别意义。
如杆形目虫体的食道上具有食道球及前食道球,尖尾目的食道上只有食道球,而无前食道球。
蛔虫目食道简单呈圆柱状,头端有唇3个。
旋尾目食道常由前端的肌部与后端的腺部构成,头端有偶数的唇(2、4、6或更多),雄虫尾部呈螺旋状旋曲。
丝虫目的食道亦常由肌部和腺部两部分构成,无唇,阴户在虫体前端。
圆形目的食道简单或呈瓶状,雄虫尾端具有由肋状物支撑的角质交合伞,往往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
毛首目往往区分为前后两部,食道很长,呈串珠状,雄体只有一根交合刺。
膨结目的食道简单,雄虫具有肉质交合伞,无肋状物支撑,只有1根交合刺。
驼形目具有单核的食道腺,无唇。
在中国畜禽中已发现线虫病原350余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常见的有:寄生在马属动物肠道的副蛔虫圆形线虫、尖尾线虫、胃线虫和皮下组织的副丝虫;寄生在反刍动物真胃的血矛线虫、肠道的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5]。
2.吸虫吸虫是另一类寄生蠕虫。
冯文和等(2001)在对合肥动物园里9种44只食草动物寄生虫调查时发现寄生虫15种,其中吸虫2种。
国内的野生动物感染片形吸虫的比例很大,上海曾经有金毛羚牛因肝片吸虫致死的报[6]。
何牧等(2003)对100只野生猕猴(四川绵阳地区)消化道寄生虫调查时发现肠道寄生虫8种,50.0%为吸虫感染。
般呈叶片状或长椭圆形,附着器官有角质的钩、棘刺及吸盘。
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
消化系统相对趋于退化,一般较简单,有口、咽、食道及肠管。
肠管通常有两支,互相对称,末端封闭成盲管,有的种类可合为一,或通于排泄管。
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排泄小管、排泄囊、排泄孔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节、神经纤维及围绕食道的神经环组成,并有神经支对称分布于虫体各部。
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除裂体科吸虫外,皆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构造复杂,雄性生殖器官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阴茎囊、前列腺、阴茎等部分组成。
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膜、梅氏腺、卵黄腺及子宫等部分组成。
单殖亚纲和盾腹亚纲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
复殖亚纲生活史较复杂,出现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转变,及宿主的轮换。
幼虫期所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成虫的寄生称终末宿主,一般生活史要包括卵、毛蚴,无性世代的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
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囊蚴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植物等生物体上[7]。
3.绦虫绦虫是脊椎动物常见的一类寄生虫。
杨建发(2006)对野生猕猴和食角蟹猴体内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了带科绦虫、细颈囊尾蚴[8]。
肖映珍等(2001)在长沙西北部的47只狼体内共检出了15 种蠕虫,其中包括泡状带绦虫(44.7%)等。
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吸槽型和吸叶型等。
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
有的吸盘或吸叶表面亦具小钩,起加强固着的作用。
头节的后端为纤细的颈部,功能是产生新的体节。
绦虫没有消化器官,全靠体表微毛吸收宿主营养。
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绦虫的肌肉系统很发达。
体表皮层密生微毛,下有薄的环肌,环肌之下有纵肌两层,外层与内层之间为皮下基质。
纵肌之下为横肌。
横肌与皮层之间称皮层区,两层横肌之间称髓质区。
重要风格化在的生殖器官都在髓质区内。
神经系统:在头节有神经节与横神经相连,组成中枢神经系,由此向后发出1对纵神经干,直到虫体最后的体节。
排泄系统:在头节中有环排泄管,由此两侧发出2对背、腹排泄管,直至体的末端。
每个体节的后缘各有横管与腹排泄管相联。
此外,虫体组织中有许多焰细胞,各有小管通于腹排泄管。
排泄系统具有平衡调节水分的功能。
绦虫多是雌雄同体,只有个别种类雌雄异体。
每个体节均有发达的两性器官。
雄性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阴茎、阴茎囊和贮精囊等。
雌性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黄腺、阴道和子宫等。
卵膜的周围梅氏腺。
孕节内性器官多已退化,只有子宫充分发育并占据整个体节,内含许多虫卵。
生殖孔多开口于体节的一侧或两侧,但假叶绦虫雌雄两性的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中央的腹面。
绦虫没有消化道,体表有许多绒毛,靠绒毛吸取肠道营养以供自身需要[9]。
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的损伤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可导致寄主的病理变化,主要影响包括:机械损伤、压迫和阻塞、毒素作用及夺取营养。
1.1.1机械损伤机械损伤是寄生虫对寄主最主要的负作用,主要是指寄生虫对寄主的机械刺激损伤等作用。
由于损伤的方式不同,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及危害也不相同。
机械刺激和损伤的典型病例为具有锚钩等固着器的寄生虫疾病,例如:三代虫、指环虫疾病,其固着器抓伤鱼体、鳃等重要部位,导致组织变性、坏死,并由于创伤的形成,可继发细菌性鳃病。
另一种寄生虫虽然不具有锚钩等固着器,但虫体基部通过主柄固着寄主体表,造成一种损伤,例如:中国对虾聚缩虫病,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聚缩虫主柄固着在对虾体表或鳃,形成15~20um的圆盘,主柄穿过甲壳并在其表面形成一个直径为10~20um的圆孔,主柄呈树根状,从圆孔中央伸入甲壳下面的组织,寄生在鳃上的聚缩虫除了可导致鳃组织的变化坏死外,还可以吸附大量的污物,从而影响鳃的呼吸功能。
再有一种寄生虫的损伤是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例如:中国对虾的蟹栖拟阿脑虫病,该病通过对虾体表的伤口进入体内,在对虾血淋巴中迅速繁殖,并随血淋巴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可吞噬大量的血细胞,造成血细胞大量减少,使各器官组织受损,以致对虾死亡。
再如:鱼类的血居吸虫病,尾蚴钻入鱼体后在鱼的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成成虫,虫卵随血液被带到肝、脾、肾等器官,在鳃上的虫卵可发育孵成幼虫,引起出血和鳃组织受损。
1.1.2压迫和阻塞寄生虫的压迫作用是指寄生虫大量寄生在寄主体内或器官上,对寄主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压迫,引起组织的萎缩、变性或坏死的现象。
例如:鲤鱼的双线绦虫病,由于腹腔中大量寄生双线绦虫,整个腹腔的大部分被虫体充塞,从而压迫鱼体的各腹内器官,引起萎缩坏死。
再例如:寄生在鱼鳃上的粘孢子虫的孢囊对鳃组织具有压迫作用,而导致粘液细胞增多,上皮细胞肿大、增生。
寄生虫对寄主机体的阻塞作用指虫体或孢囊对鱼体管腔的阻塞作用。
例如:前面讲到的鱼类血居吸虫病,血居吸虫在血管中大量增殖,导致血管的阻塞,另外,鲤鱼肠道中产生的粘孢子虫的孢囊对空的肠道具有阻塞作用。
1.1.3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其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大部分来自寄主,因此,寄主营养部分被寄生虫夺取,从而对寄主造成危害,这方面的病例很多,例如:鱼类的绦虫病、鲟鱼的单殖吸虫病等。
另外,一部分寄生虫与寄主不存在夺取营养的矛盾,例如:虾、蟹类固着纤毛虫病,虫体通过自己的胞口摄食水中的饵料颗粒,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
1.1.4毒素作用一些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生活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到体内,或分泌毒素,从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草鱼鳃上的鳃隐鞭虫分泌的毒素可引起溶血参考文献:[1] Davidson W R, Appel M J, Doster G L. 2004. Diseases and parasites of red foxes, gray foxes, and coyotes from commercial sources selling to fox2 chasing enclosures. J Wildl Dis, 28 (4): 581-519.[2] 曹杰, 包超一. 2005. 野生动物园动物寄生虫调查. 野生动物, 26(6): 46-47.[3] 刘建丽, 侯志军, 华育平, 等. 2007.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猫科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调查. 野生动物, 28(3): 26-28.[4] 曹伊凡, 苏建平. 2010. 可可西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冬季蠕虫卵粪检研究初报. 四川动物, 25(3): 611-613.[5] 戴荣四,刘毅. 2010. 圈养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的调查与防治.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4(3): 60-62.[6] 冯文和, 张安居. 2001. 大熊猫繁殖与疾病研究.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44-248.[7] 何牧, 左仰贤. 2003. 孔雀球虫种类研究历史及概况.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增刊): 166-169.[8] 杨建发, 杨亮宇. 2006. 自繁猕猴肠道寄生虫的调查报告. 云南畜牧兽医, (1): 42-43.[9] 肖映珍, 鲁清桃, 刘毅. 2001. 长沙动物园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湖南畜牧兽医, 1: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