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简介
阿炳的人生传奇

阿炳的人生传奇1950年12月4日,中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逝世。
阿炳,本名华彦钧,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江苏无锡人。
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22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
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娼、吸毒的恶习,35岁时双目先后失明。
为谋生计,他身背琵琶、胡琴,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
40岁时,与寡妇董催弟(彩娣)同居。
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他敢于切中时弊,抨击社会黑暗,用人们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吸引听众。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
在抵制日货的运动中,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
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
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
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
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
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
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
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音乐家介绍 刘天华

音乐作品
•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盲艺人华彦钧 (阿炳)创作并于1950年亲自录音传谱的二胡 曲。该曲问世以来,不仅以二胡独奏形式 华彦钧是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家。江苏无 锡人。他自幼在音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形 式的器乐曲,以它那优美抒情的旋律和深 切感人的音乐内涵而闻名国内外。
• ---------------------------------------------------------
刘天华
• 刘天华。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刘 天华(1895-1932)刘天华,江苏江阴人。 国乐一代宗师,“中西兼擅,理艺并长、 而又会通其间”的中国优秀的民族乐器作 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人物生平
•
刘天华的父亲刘宝珊重视教育,在家乡曾与人合办过一所小学。 刘天华1909年考入常州中学,业余参加学校军乐队,学吹号及军笛。 1911年的辛亥革命,刘天华回到江阴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1914年先后在江阴、常州中学教音乐。1915年父亲逝世,他自己又 失业,患病,仍自学二胡,处女作二胡曲《病中吟》便是此时创作。 第二年被江苏省立五中聘为音乐教员,并在该校组织了丝竹部和军乐 部两支乐队,在这段期间,他专心于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学习二 胡,向沈肇洲、学习崇明派琵琶。甚至利用暑期跑到河南向高人学习 古琴,沿途还一路寻访民间艺人,采集各处民间音乐。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 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 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 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 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 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 月8日去世。
阿炳的个人资料

阿炳的个人资料阿炳(1893年8月17日——1950年12月4日),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
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介绍一下阿炳的个人资料吧!阿炳的个人生活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
据说他生平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
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这个华清和的私生子,生来就被剥夺了家庭慈爱的权利。
当他的生母无奈地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世俗的歧视,这个孩子性格中一些隐秘的部分已经可见端倪。
在外寄养几年的少年回归生父华清和的身边,他的眼光所见之处,也许有更多的是不解的疑惑。
从资料中知道,他是叫着“师傅”来到当道士的父亲身旁。
华清和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
阿炳勤学苦练,不久就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此刻阿炳还当自己只是个蒙受好心人照料的孤儿。
然而当他长到21岁时,阿炳突然在华清和因病去世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
无锡城中道观洞虚宫里雷尊殿的新任当家道士华彦钧似乎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
荒.唐的生活带来荒.唐的结果:因为梅毒侵害他瞎了眼睛,丧失对道观的控制。
流落街头后,族人安排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他。
世事就是这样矛盾。
痛苦绝望中的阿炳没有破罐子破摔。
再往后的日子里,一个说唱时事,在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新生了。
阿炳的经历1893年8月17日(清光绪十九年)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
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
1901年,他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905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阿炳简介.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阿炳简介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
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
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
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
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教材:阿炳简介

阿炳简介阿炳,本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1950年),江苏无锡人。
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
华彦钧幼丧母,由同族婶母扶养。
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
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
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
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冲破道教音乐的束缚。
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片段1)。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
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
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片段2)。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
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减缩,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
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
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二泉映月(The Moon Reflected In Er-qua)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阿炳的原名

阿炳的原名介绍阿炳是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琵琶演奏家,他的音乐才华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不少人可能不知道,阿炳的原名并非阿炳,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呢?本文将揭开这个谜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阿炳的原名。
阿炳的背景阿炳,原名李曼陀,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他自小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天资聪颖,擅长各种乐器的演奏。
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就给他买了一把琵琶,并且找了一位老师来教他琵琶的演奏技巧。
为何改名阿炳虽然阿炳初期并不出名,但是他对音乐的热爱从未减退。
为了更好地追求音乐事业,他决定改名为阿炳。
这个名字来源于他的艺名“炳说”,这个名字虽然简洁明了,但并不够吸引人,不容易让人记住。
阿炳希望能有一个更加独特、富有个性魅力的名字。
最终,他在朋友的推荐下,选定了“阿炳”这个名字。
这个名字韵味十足,易于记忆,很快就为他带来了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少年时期的经历在阿炳的少年时期,他开始参加一些琵琶比赛,展示自己的琵琶演奏技巧。
由于他在琵琶演奏方面的天赋和勤奋努力,很快就获得了一些比赛的冠军。
这为他之后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阿炳的成名之作阿炳的成名之作是他演奏的《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代表了中国琵琶音乐的巅峰之作,也是阿炳融入自己情感和创新的结晶。
《二泉映月》中表达出了深沉的思索和痛苦,展现了阿炳非凡的演绎能力和音乐灵感。
这一首曲子使他一举成名,成为了琵琶演奏界的巨星。
阿炳的贡献和影响阿炳通过自己的琵琶演奏,为中国传统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独特风格和精湛技巧,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对琵琶这一传统乐器的兴趣,推动了琵琶乐的发展和创新。
他还积极探索与其他乐器的结合,开创了琵琶与现代音乐的交融之路。
阿炳对后人的影响和传承阿炳不仅在他的时代享有盛誉,而且他的艺术成就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琵琶演奏家将他视为榜样和学习对象,试图模仿他的演奏技巧和创作风格。
同时,他的音乐作品也被广泛传颂,并且被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所喜爱。
阿炳演奏风格

阿炳演奏风格
(实用版)
目录
1.阿炳简介
2.阿炳演奏风格的特点
3.阿炳演奏风格的影响
正文
阿炳,原名华彦钧,是我国著名的盲人音乐家,他以二胡演奏艺术闻名于世。
他的音乐才华横溢,演奏技巧高超,其演奏风格独具一格,对后世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炳演奏风格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阿炳的演奏富有情感。
他通过音乐传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境的无奈,其音乐富有感染力,能够直击听众的心灵。
阿炳在演奏中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完全融入音乐,使得他的音乐充满了生命力。
其次,阿炳的演奏技巧独特。
他擅长运用滑音、颤音、泛音等技巧,使得他的音乐丰富多彩。
这些技巧在阿炳的演奏中被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他的音乐既有深厚的传统音乐底蕴,又有新颖的创新元素。
再次,阿炳的演奏曲目丰富。
他不仅擅长演奏传统的民乐曲目,而且还创作了许多新的音乐作品。
其中,《二泉映月》、《赛马》等作品更是成为了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阿炳演奏风格的影响深远。
他的音乐成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他的演奏风格对后世音乐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音乐家都对阿炳的演奏风格进行了研究和借鉴,他们在阿炳的音乐中找到了灵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第1页共1页。
18阿炳在1950

回到1950年
人生遭遇
人格
艺术
私生子 四岁丧母
人生 遭遇
二十五岁丧父 三十五岁双目失明 沦为沿街卖唱艺人,贫病而 亡
命运坎坷 饱经沧桑
人格
从不随便收取人家施 舍的一个钱,完全靠 演唱维持生活,从不 乞讨求怜 ……
自强、自立、自尊 叛逆、有骨气
自小跟精通音律的道士们学习乐器演奏, 基础扎实
音乐婉转柔美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 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 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 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 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二泉 映月》最开始为无标题音乐,是阿炳经过 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逐 步发展形成。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 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己饱经辛酸的一生, 流露出伤感苍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 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 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 的自然流露,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 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 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 风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泉映月》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团;法国里昂等); 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 《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 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 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结构脉络
1950年
插叙阿炳的身世
(10——22)
艺术
沿街卖唱时大受欢迎
说唱艺术也深得人心 录音之后,其艺术广为传唱, 飞越国界
千古绝唱 世界经典
成为阿炳的绝唱 改变了人 1950录音 生命运 录音后登台演出,荣于身后 的意义 在世界音 乐史上留 下了重重 的一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
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
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
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
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
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
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
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
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
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阿炳轶闻
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正直)。
在无锡城里,有个地主强奸家中的一个13岁丫头。
阿炳知道后,马上把此事编词演唱,揭露地主的罪恶之举,激起民愤,吓得那个地主外逃好几个月都不敢回家。
有一次,国民党军阀汤恩伯要阿炳给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
可阿炳毫不屈服,并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抗战时期,日寇占领无锡,一个叫章士钧的人当了汉奸。
阿炳知道后,就编词骂他,又遭到一顿毒打。
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
二泉映月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并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
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
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
1950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当时参加录音的还有祝世匡老先生。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拉。
’杨先生脱口而出。
‘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
’阿炳当即点头同意。
《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
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十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
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
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