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阿炳及《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欣赏及阿炳简介

乐曲的来历
《二泉映月》是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这首乐曲原为道教的唢 呐曲,具有浓郁的宗教音乐风格。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在街头流 浪卖艺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创作,引入了苏南一带的山 歌、小调、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滩簧腔甚至广东音乐《三潭映月》 的音调。它从最初不定型的片段到完整结构,经历了久远的年代才得 以形成,华彦钧称之为“依心曲”或“自来腔”。在1950年夏天,我 国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等人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 为其录制了钢丝录音,并与华彦钧先生商榷,定名为《二泉映月》。
乐曲的艺术特色
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作者运用二胡上五个把 位的宽广音域演奏,配合苍劲的运弓处理,流露出如泣如诉、如悲似 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 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轶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对该曲的评价:“我应该跪下来听 ……”那是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 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 泉映月》(改编),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 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聆听了该院17岁女生姜建华用 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 “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 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 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说着,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 “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 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二泉映月》 自此漂洋过海,得到了世界乐坛的赞誉。
刻苦学习二胡
华彦钧天资聪颖,自小学习十分刻苦。冬天,为了弹好琵 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 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真可谓“冬练三九,夏 练三伏”。正由于这种勤学苦练,他在13岁时已经熟练地 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 16岁时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一致公认。此后,华彦钧不 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 人的交流和切磋之中,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 音乐。曲,仿佛把我们带入了山水秀丽的江苏无锡:在我们的眼前,仿佛 展现出惠山“天下第二泉”那美丽的景色。伴着泉水的涌动,这支婉转的乐 曲又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不平凡的故事。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 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仿佛在乐曲开始之前,作者 已经在心中默默地说了好久了,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一个老 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他在 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 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有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作者心中 的真挚感情。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 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 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 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 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
阿炳《二泉映月》赏析

音乐鉴赏论文题目:阿炳《二泉映月》赏析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专业:通信工程2班姓名:……指导老师:……摘要《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字:二泉映月阿炳赏析目录摘要 (I)目录 (II)一、《二泉映月》乐曲及名字的来源 (1)二、作者阿炳坎坷的一生 (2)三、《二泉映月》旋律分析 (3)四、《二泉映月》对后世的影响 (4)五、《二泉映月》流传于世的分析 (4)六、总结 (5)参考文献 (6)阿炳《二泉映月》赏析选修课我选择了音乐鉴赏主要是为了放松心情,因为只有在听音乐时,才能彻底解放我们的双手,让耳朵充分感受音乐的洗涤。
音乐是无界的艺术,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论国界,不论种族,不论年龄,而且不管他知道多少乐理知识,只要他能听到声音,都可以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乐曲给人们带来的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变化,感受音乐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听音乐——轻松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放松,将烦恼先搁置一旁,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欢愉;悲怆的音乐,能够使人和乐曲倾诉者一起分担那份来自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的哀伤。
尽管音乐是不分国界,不分贵贱的,但我想一定的乐理知识对上音乐类选修课还是必要的,上本课程时,我想我做到了心无旁骛,尽情享受音乐,将烦恼暂且搁下。
尽管有时听不懂乐曲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但是或多或少的了解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
在课堂中我见识了许多中外乐器,欣赏了许多中外名曲,也许是文化差异,艺术品位不同,还是对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比较情有独钟,尤其是有节课讲到二胡,其中《二泉映月》、《赛马》、《光明行》等,让人听后感叹中华民族器乐的无限魅力。
而且在这些曲子中也许是对阿炳坎坷的一生与《二泉映月》悲凉的曲调的共鸣,我对其倍感兴趣。
其实早在接触二胡的时候就听说过《二泉映月》,觉得这么有名的一首曲子肯定非常好听,只是听这个名字觉得肯定是一首意境深远,宛转悠扬的歌曲。
音乐欣赏 浅谈对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理解

浅谈对二胡独奏《二泉映月》的理解《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作品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音乐家杨荫浏先生根据阿炳的演奏,录音记谱整理,灌制成唱片后很快风靡全国。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众所周知,二胡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马和弓毛等组成的;琴筒的一侧是用蟒皮蒙制的,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二胡的音色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具有柔美抒情之特点,能够发出的声音极富歌唱性,宛如人的歌声。
若要对一部作品有深刻的了解,首先要对作者的人生有一个了解。
而这部作品的作者——阿炳先生的一生一世崎岖坎坷的。
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饱经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也许命运给阿炳的磨难,正是成就他那些动人心魄乐曲的缘由。
阿炳是母亲与道馆的道士的私生子,生下阿炳之后,阿炳的母亲终于难以忍受时尚的目光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母亲死后,阿炳被道士华清和(也就是阿炳的父亲)带到了寺庙。
华清和精通各种乐器,在华清和的教授下,阿炳也逐渐掌握了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
直到阿炳21岁的时候,华清和去世,阿炳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成为了新一任的主持。
但是,这个当家到时开始放任自流,沾染各种坏习惯。
并最终导致自己的眼睛失明。
同时也失去了对道观的控制。
开始流落人间。
与寡妇董彩娣相依为命。
以街头卖艺为生。
从此便有了瞎子“阿炳”。
阿炳的后半生是艰难的。
也许正是这种艰难的人生是他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才如此深刻!回过来,我们看这部作品,闭目遐想,体会着阿炳与生活与社会的抗争,这首曲子满载着老人生活的艰辛和苦难,包涵着他坚强不屈的意志,更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骨气!听着让人感动得落泪.凄凉中透露人间冷暖,悲切中反映世事兴衰.人生在世,苦亦何多,怨亦何在?几多哀愁,江水东流.悲切渗透灵魂深处,三叠九折,一曲终了,岁月无痕,人生如歌,只有月华如水,淹没了奏者和听者的双眼.好的音乐,是让人告别颓废、恢复信心、意气风发、才思泉涌最纯净的圣水,洗涤灵魂,沁人灵魂!虽然他已离我们而去,但他却还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所创作的歌曲也还在音乐艺术上长久不衰,被人们所传诵。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简介

整首曲子以其悲伤的情感而著名,音乐中透露出一种深沉、忧郁的气息。它通过二胡的特 殊音色和技巧,将听众带入一个寂静而神秘的夜晚,让人们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寂寞。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二胡独奏曲之一。它既展示了二胡作为一种 乐器的独特魅力,又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情感的思考和感受。这首曲子在国内外音乐界都享 有很高的声誉,并被广泛演奏和传承。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还是在家庭聚会中,都能听到这首 美妙的二胡独奏曲。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简介
《二泉映月》是中国著名二胡独奏曲,由二胡演奏家阿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首曲 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悲怆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二泉映月》以江南的月夜为背景,通过音乐表达了诗意和浪漫的情感。曲子的开头以缓 慢的琶音和简单的旋律引入,仿佛是月光洒在清澈的溪水上,照亮了整个夜晚。随后,曲子 逐渐增加了节奏和力度,展现了二胡的独特技巧和表现力。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

二胡神曲《二泉映月》瞎子阿炳华彦钧的一生(1893~1950) 58岁1893年出生华彦钧简介:华彦钧,男,曾用名(亦名):小名阿炳、盲子阿炳、盲公炳、盲炳出生: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无锡旧城区原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今阿炳故居)父母:父亲为华清和背景:父亲华清和,是江苏无锡洞虚宫道观偏殿雷尊殿的“当家道士”,精于道教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华彦钧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1894年2岁1895年3岁1896年4岁母亲被同族相迫去世;父亲华清和与帮佣的寡妇秦嫂相好;阿炳被其父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1897年5岁1898年6岁1899年7岁1900年8岁1901年9岁成为小道士:被带回道观,并被送入私塾读书,取学名彦钧。
因为道家清规,华清和与阿炳以师徒相称,阿炳并不知道父亲是谁。
题外:道教清规戒律(通俗简单版,不准确,仅大致了解)一、犯国法遣出二、偷盗财物遗送尊长者烧毁衣钵罚出三、说是谈非扰堂闭众者竹革罚出四、洒色财气食荤坦犯一者罚出五、*滑情角嫉妒欺瞒者罚出六、猖狂骄傲动不随众者罚斋七、高言大语作事躁暴者罚斋八、说怪事戏言无故出庵门者罚油九、干事不专*猾情懒者罚茶十、犯事轻者并行罚拜1902年10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二胡、琵琶、三弦和笛子,也开始参与法事。
1903年11岁1904年12岁1905年13岁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1906年14岁1907年15岁成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加上外表俊美,被当地人称为“小天师”(年代有说是其18岁时)1908年16岁1909年17岁1910年18岁1911年19岁1912年20岁1913年21岁1914年22岁1915年23岁1916年24岁1917年25岁1918年26岁华清和病逝前才向26岁的阿炳坦白父子关系。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阿炳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
”不可否认,音乐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克多·雨果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笔者常年在高校讲授《音乐欣赏》课程,个人感觉《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在于音乐所带来的、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尤其对于经典音乐作品的赏析,高校音乐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并能沉醉在音乐家营造出来的情绪当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感知音乐特有的舒适感、欢快感,才能体会到音乐本身具备的、用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朦胧美。
正如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一、《二泉映月》乐曲创作的由来《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 阿炳) 的代表作。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的音乐奇才阿炳( 1893 年7 月至1950 年12 月)一生极为悲惨,四岁丧母,自幼随父华雪梅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其父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才,二十多岁时,阿炳患了眼疾,父亲又离开了人世,贫病交加,后眼疾恶化,双目失明,据说阿炳失明时年仅三十四岁,从此人称“瞎子阿炳”,他一直流落街头,坚持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历尽坎坷,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六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创作的作品。
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
二胡的十大名曲介绍

二胡的十大名曲介绍二胡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二胡的十大名曲介绍,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我国民族器乐曲中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
曲中二泉,即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
作者华彦钧(阿炳)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家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人生。
作者运用二五个的演奏,配合多种弓法的力度变化,流露出压抑悲怆的情调,继短小的引子后,旋律呈微型流动,恰似作者端坐在泉边沉思往事。
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出现六次,它从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
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而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
他在演奏各种技法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
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挥发。
此曲缠绵情深,如泣如诉,具有深厚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广泛流传,深受喜爱。
《流波曲》民间艺人孙文明的代表作。
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幼年双目失明,因丧父生活贫困,只得背井离乡,以算卦糊口。
后专攻胡琴演奏,靠卖艺为生。
乐曲是他流落他乡困苦生活的自我写照。
解放后,随着生活改善、心情开朗,先后创作了《弹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安心》等八首二胡曲。
并在演奏技法上进行探索和创造,如《弹六》一曲为模仿弹弦乐器,不用千斤;在《人静安心》一曲中尝试采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创造类似洞箫音色的技巧用于《夜静箫声》等。
《病中吟》《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
二泉映月的故事

二泉映月的故事二泉映月,是中国古代名曲《二泉映月》的故事背景。
相传,故事发生在古代中国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有一位名叫阿炳的盲人二胡艺人。
阿炳从小失去了双眼,但他对音乐有着非凡的天赋和热爱。
他常常在村庄的小酒馆里拉二胡,用悲壮的音乐吸引着许多人前来聆听。
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传遍了整个村庄,人们都说这是他最擅长的曲子。
每当夜幕降临,他就会拉起二胡,用悠扬的音乐吟唱着“二泉映月”的曲调。
在他的音乐中,人们仿佛能够看到二泉清波荡漾,皎皎月光照耀下的美丽景象。
然而,阿炳的生活并不如他的音乐那般美好。
他生活贫困,无依无靠,时常受到村民们的嘲笑和排斥。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他更加努力地练习和创作音乐,用音乐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
有一天,一个来自京城的文人听到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深受感动,为了表达对阿炳音乐的仰慕,他写下了一首《二泉映月》的诗,赞美了阿炳的音乐才华和对生活的坚守。
这首诗很快传遍了京城,人们纷纷为阿炳的音乐才华而惋惜。
文人听闻后,特意前来小村庄找到了阿炳,他邀请阿炳到京城去,希望能够为阿炳在京城举办一场音乐会,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他的音乐。
阿炳虽然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答应了文人的邀请。
在京城的音乐会上,阿炳拉起二胡,演奏着《二泉映月》,他的音乐如泣如诉,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人们纷纷为他的音乐才华而鼓掌,赞叹不已。
阿炳也因此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他的音乐也因此传遍了整个国家。
阿炳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我们也不应放弃对美好的追求。
正如阿炳一样,他用自己的音乐才华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二泉映月,不仅是一首美妙的音乐,更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逆境中坚持向前,追求自己的梦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器简介之二胡
二胡由拉弦类乐器胡琴发展而 来,起源于唐代,最早叫稽琴及 奚琴,又曾被称为胡琴或南胡。
琴筒呈六角形或圆形,蒙上 蛇皮。马尾弓夹于二弦之间拉奏。 流传之广非其它乐器可比。音色 优美、表现力强,是我国主要的 拉弦乐器之一,在独奏、民族器 乐合奏、歌舞和声乐伴奏以及地 方戏曲、说唱音乐中,都占有重 要地位。
北宋陈旸《乐书》中载:“奚琴本胡乐也,出 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 弦间以竹片轧之。至今民间用焉。”该乐书所载乐 器,多为唐人传物,所载拉弦乐器奚琴的特点是竹 杆、竹珍、竹筒;二弦,系于琴轸的大头处;没有 千斤,用一竹片夹于二弦间拉奏。当时,又有嵇琴 之称(与孟浩然诗吻合。之所以将奚琴改称为嵇琴
❖ 明朗朴素的形式美 简洁朴素,和谐均衡
❖ 深刻的内涵美 内涵深邃,情真意切
唐 代 雕 塑 中 拉 奏 胡 琴 的 乐 师
北宋陈旸《乐书》中奚琴图文记载
阿炳其人
华彦钧(1893-1950) 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 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华 清和擅长演奏各种民间 乐器,尤精于琵琶。华彦钧
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他三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 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 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阿炳的器乐 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 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 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 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但他一生 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仅 有六首作品等得以保存,但成为中国民族的瑰宝。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国 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出版。
创作基础:
❖ 高超的音乐创作技巧(双主题变奏、 鱼咬尾手法等)
❖ 鲜活的民间音乐素材(大量借用锡 剧簧调、评弹、民歌素材)
❖ 对苦难的深刻理解
❖ 长期艰苦的音乐实践(毕生经历汇 成一曲)
乐段A乐谱
《二泉》与锡剧簧调音调之对比:
主要艺术特色:
❖ 含意隽永的标题美 曲如其名,相得益彰
❖ 婉转苍凉的旋律美 苍劲曲折,典雅秀美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时 期
十分贫困
主要传世作品:
❖ 二胡曲(3首)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 琵琶曲( 3首) 《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
《二泉映月》的产生过程:
❖ 时间: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30分 ❖ 地点:无锡三圣阁 ❖ 主要人物:
阿炳、杨荫浏、黎松寿、曹安和等 ❖ 事件:一次偶然的练习、一次充满遗憾的录
音、一首影响世界音乐史的乐曲
阿炳录音时所使用的录音机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之总体评价: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 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 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 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 “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 生,流露出对坎坷命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 的憧憬。此曲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美 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 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江南 风格。
二胡的历史
我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公 元689—740)的《宴荣山人池亭诗》中有:“引竹 嵇琴入,花邀戴客过。”的诗句,说明唐代已有拉 弦乐器存在。日本《拾芥抄》中引《乐器名物》有 这样的记载:“奚琴二张(一张无弦,一张二弦), 天庆九年四月定。”天庆九年即公元946年,正值 我国五代时期,此时奚琴已传入日本,可见奚琴早 在唐代已在我国流传。
据《晋书·嵇康传》所载;“嵇康本来姓奚,后居 嵇山之侧,因改姓嵇。‘奚’字多有奴仆之意,又 以名不雅似,故宋人多用‘嵇琴’之名,”此文可 以说明嵇琴即奚琴。
南宋时期,已有马尾胡琴的记载。如沈括(公元 103l-1095)《梦溪笔谈》卷五之《凯旋》“诗: “马尾胡琴随汉车,琴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 中雁,归雁如今不见书。”补笔谈卷一又载:“熙 宁中,宫宴。教仿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 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自此始为‘一 弦嵇琴格’。”可见当时已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 元代蒙古族在祭祀时,以及军队里面也都使用了二 弦琴,如《马哥勃罗游记》中载有公元1268年蒙古 军队在打仗之前,“他们唱歌和奏他们的二弦琴, 极其好听。”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A1 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 充,激动有力并形象地用颤弓奏法描写二泉的 泉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令人神往 。第二变 奏A2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 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 第三变奏A3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备。 第四变奏A4中第二主题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 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 。第五变奏A5是 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 之感,并在结束全曲前表现出作者的犹豫和憧 憬,似乎在说今后的生活是否会变得好一些呢?
阿炳一生唯 一的一张照片用于日本ຫໍສະໝຸດ 人发的良民证贝多芬与阿炳之比较
贝多芬
阿炳
残疾状况 26岁开始耳聋
21岁开始失明
代表作 《命运交响曲》等 《二泉映月》等
生卒年代 (1770-1827) 57岁 (1893-1950) 57岁
家庭背景 时代背景
经济状况
音乐世家
狂飚运动, 法国大革命 比较贫困
音乐家庭
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出语 便是断肠声” 。
接下来便是音乐的主题A,主题A分为两部 分,其中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 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 心情 。第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 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 作者对旧社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 服的个性 。
《二泉映月》的传播及影响
❖ 空前绝后的音乐会 ❖ 天津广播电台的保留曲目 ❖ 一个月办完调入中央音乐学院手续 ❖ “小泽先生感动的泪” ❖ 每个二胡演奏者的必修课 ❖ 专业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 全世界乐迷的心里话
具体分析:
这是一首用双主题变奏手法(引子+A+A1+
A2+A3+A4+A5)写作的作品。
二胡的三种起源:
❖ 中原说:
又名“轧筝”,从古筝演变而来,用竹片在 筝弦上拉奏发声。
❖ 西域说:
又名“奚琴”,魏晋时称西域人为奚人,北 宋陈旸《乐书》中载:“奚琴本胡乐也,出 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 调和说:
”轧筝”“奚琴”虽非一源,长期发展中, 相互调和,互相借鉴,终于形成今天的胡琴 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