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活经验_注重算法的实际应用_冒泡排序_教学设计点评_谢作如
《二、 冒泡排序》作业设计方案-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选修1

《冒泡排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能够独立实现冒泡排序算法;3.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编程实现冒泡排序算法:* 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份包含50个随机数的整数数组;* 学生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对数组进行排序;* 将学生编写的程序进行提交,并进行评估。
2. 完成一篇学习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对冒泡排序原理、方法的总结;* 分析冒泡排序算法的优缺点;* 探讨冒泡排序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作业程序需提交至信息技术课程平台,学习报告需提交至班级邮箱;2. 代码规范:要求代码规范、逻辑清晰,注释清晰易懂;3. 学习报告:要求内容真实、客观,分析全面,字数不少于300字。
四、作业评价1. 程序评估:根据代码规范、运行结果正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2. 学习报告:根据内容真实性、分析全面性、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3. 综合得分:将程序得分与学习报告得分相结合,得出最终得分,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2. 同学互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彼此的作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3. 教师点评:教师对作业进行点评,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冒泡排序算法,提高编程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业评价将综合考虑程序运行结果、代码规范、学习报告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此外,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反馈方式,鼓励学生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巩固和加深对冒泡排序算法的理解,提高算法实现的能力,同时培养其耐心、细致的编程习惯。
二、作业内容1. 编写一个冒泡排序算法,对一组随机生成的数据进行排序,要求数据组至少包含10个元素。
高中信息技术《冒泡排序算法》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冒泡排序算法》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高一冒泡排序教学设计基本路线:数组-排序-冒泡排序【冒泡排序原理--流程图-算法优化】-小结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五章第三节。
本节课主要讲解冒泡排序思想。
排序算法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算法之一,而冒泡排序是其中一种很典型而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它的学习同时为后面的选择排序做了铺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掌握冒泡排序的流程图;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体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进一步学习流程框图的使用。
情感目标:增强分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vb 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述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循环语句以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尚未接触,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忽视运用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运用冒泡排序算法来处理实际问题,并为以后学习其它排序算法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它的流程图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概念(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以及用流程图描述冒泡排序的过程三、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讲解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前准备1.教师的教学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学案、素材2.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平台等五、教学过程课前学习【设计意图】学Th能自己学会的不讲。
排序数组知识点相对简单,由学生自学完成,之前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会有所遗忘,通过这个方式让学生回顾。
冒泡排序算法原理比较容易也由学生自学完成。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print(is_sorted(unsorted_array)) # 应输出 False
```
答案:True, False
例题5:给定一个整数数组,编写一个冒泡排序的变种,使得数组中的所有偶数都排在所有奇数之前,但不需要对偶数或奇数内部进行排序。
```
for i from 0 to n-1
for j from 0 to n-i-1
if array[j] > array[j+1]
swap(array[j], array[j+1])
```
- Python代码示例:
```python
def bubble_sort(arr):
n = len(arr)
```
解答:这个冒泡排序代码的时间复杂度是O(n^2)。外层循环运行n次,内层循环平均运行n/2次,所以总的运行次数约为n*(n/2),即O(n^2)。
例题3:给定一个整数数组[5, 1, 4, 2, 8],请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对其进行排序,并输出每轮排序的结果。
解答:
```python
def bubble_sort(arr):
- 遍历序列:从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
- 交换元素:如果相邻的两个元素顺序错误,即前者大于后者,则交换它们的位置。
- 标记有序:如果一轮比较中没有发生任何交换,说明序列已经有序,将布尔变量设为true。
- 结束条件:当布尔变量为true时,排序结束。
3. 冒泡排序的代码实现
- 伪代码: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排序的例子,如排队、整理物品等,并提问:“计算机是如何进行排序的?”
冒泡排序法教案

冒泡排序法教案第一篇:冒泡排序法教案数据结构——冒泡排序(第19讲,第9章)一、复习回顾什么是排序:排序是把一个无序的数据元素序列整理成有规律的按排序关键字递增(或递减)排列的有序序列的过程。
/************************************************(已经学过的排序方法有: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直接插入排序:顺序的把待排序序列中的各个记录按其关键字的大小,插入到已排序的序列的适当位置。
希尔排序:(缩小增量排序),不断把待排序的记录分成若干个小组,对同一组内的记录进行排序,在分组时,始终保持当前组内的记录个数超过前面分组排序时组内的记录个数。
)************************************************/二、第一小节(目标:理解掌握冒泡思想)1、给出冒泡排序的定义(25分钟)将待排序序列中第一个记录的关键字R1.key与第二个记录的关键字R2.key作比较,如果R1.key>R2.key,则交换记录R1和R2在序列中的位置,否则不交换;然后继续对当前序列中的第二个记录和第三个记录作同样的处理,依此类推,知道序列中倒数第二个记录和最后一个记录处理完为止,我们称这样的过程为一次冒泡排序。
2、请学生上台做排序练习(15分钟做题+10分钟讲解)(巩固排序思想的掌握)第一题: 38 5 19 26 49 97 1 66 第一次排序结果:5 19 26 38 49 1 66 [97] 第二次排序结果:5 19 26 38 1 49 [66 97] 第三次排序结果:5 19 26 1 38 [49 66 97] 第四次排序结果:5 19 1 26 [38 49 66 97] 第五次排序结果:5 1 19 [26 38 49 66 97] 第六次排序结果:1 5 [19 26 38 49 66 97] 第七次排序结果:1 [5 19 26 38 49 66 97] 最后结果序列: 1 5 19 26 38 49 66 97第二题: 8 7 6 5 4 3 2 1数据结构——冒泡排序(第19讲,第9章)答第一次排序: 7 6 5 4 3 2 1 [8] 第二次排序: 6 5 4 3 2 1 [7 8] 第三次排序: 5 4 3 2 1 [6 7 8] 第四次排序: 4 3 2 1 [5 6 7 8] 第五次排序: 3 2 1 [4 5 6 7 8] 第六次排序: 2 1 [3 4 5 6 7 8] 第七次排序:1 [2 3 4 5 6 7 8] 最后结果序列: 1 2 3 4 5 6 7 8第二题: 1 2 3 4 5 6 7 8 第一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二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三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四次排序:1 2 3 4 [5 6 7 8] 第五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六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第七次排序: 1 [2 3 4 5 6 7 8] 最后结果序列: 1 2 3 4 5 6 7 8]从练习题中引出:一次冒泡排序的结果:使关键字最大的记录排在了序列的最后一个位置上。
《二、 冒泡排序》作业设计方案-高中信息技术人教版选修1

《冒泡排序》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掌握冒泡排序的基本概念和算法思想,能够独立编写冒泡排序程序并进行测试。
通过实践操作,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编程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编写冒泡排序算法,实现排序功能。
要求按照规定的顺序(例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2. 将学生编写的程序进行测试,确保排序结果的正确性。
3. 分析并记录排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作业要求1. 作业提交:学生将完成的程序代码和测试报告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交,文档中需包含程序代码的注释和测试报告的分析。
2. 作业格式:代码文件应采用合适的方式组织,便于阅读和调试;测试报告应详细记录测试过程和结果,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
3. 作业时间:学生应在课后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作业,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4. 协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程序的正确性、完整性和创新性。
程序的正确性是指学生编写的程序能够正确地对数据排序;完整性是指学生需提交完整的代码和测试报告;创新性则可根据学生在程序中的个人特点及算法优化程度进行评定。
2. 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评价结果,并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3. 成绩记录:根据作业评价结果,将学生的表现记录在平时成绩中,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操作。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反馈: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或课堂讨论等方式向教师反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及困难,寻求帮助和指导。
教师需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
2. 集体讨论: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3. 持续改进:通过作业反馈和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持续改进。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

6.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案例分析、课堂练习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互动。
7.课堂练习题:准备一些与冒泡排序算法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巩固练习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②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是基于比较两个相邻的元素,如果它们的顺序错误,就交换它们的位置,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的元素为止。
③冒泡排序算法的实现分为两个步骤:比较相邻元素并进行交换,对整个数组重复执行这个过程。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课后,我会设计一个反思活动,让学生填写教学反馈表,对我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评价。
-我也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遇到的困难,以便我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对于对算法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尝试阅读一些学术研究论文,了解冒泡排序算法的最新研究进展,甚至可以尝试自己进行一些研究。
-学生可以式,例如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在线课程或者在编程挑战平台上挑战题目来提升自己的算法和编程能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是冒泡排序算法的原理、过程和代码实现。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本节课中,可以安排一个编程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写冒泡排序程序,可以使用学校提供的电脑和编程软件,或者学生自带的笔记本电脑。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电脑,以便进行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
-我会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我会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以便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高中信息技术_《用循环的思想解决问题—冒泡排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循环的思想解决问题—冒泡排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熟练掌握for循环嵌套2 理解冒泡排序的思想3 学会用程序实现排序算法【重点】用循环嵌套的思想解决问题【难点】冒泡排序的算法一、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循环案例(1)、Sum=1!+2!+3!…+i!…+n!3用递归函数实现For i=1 to ns=s+f(i)Next i递归函数function 函数名(变量as类型)as类型Function f(n As Integer) As Integer If n = 0 Thenf = 1Elsef = n * f(n - 1)End IfEnd Function(2)打印字符图形二、循环思想在冒泡中的应用6.8 89 16.8 72.8 120 17.2 63 9.81在这些数据中,先找出最大值2在剩余的数中,在找出最大值3重复2,一直到剩下一个数,即完成了排序——如何求n个数最大值?a(1) a(2) a(3) a(4) ……a(n)首先a(1) a(2)比较,最大值存放在a(2)中然后a(2)a(3),比较,最大值放在a(3)中以此类推,一直到a(n-1)和a(n)比较,最大值放在a(n)中推论:利用a(i)>a(i+1)为判断条件,当条件成立,两个数交换值,否则进行下一轮比较如下图所示:课堂实践18名学生分别代表a(1)……a(8),分别存储6.8 89 16.8 72.8 120 17.2 63 9.8以其他学生为导演,展示两两相比,交换的过程,如图研究第i轮时:总结冒泡排序的思路:课堂实践2:完善“冒泡”程序,调试并运行附参考代码: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选择排序——从小到大排序Text1.Text = ""Text2.Text = ""Dim i, j As IntegerDim t, a(1 To 100) As Single '定义数组,相当于定义a(1) a(2)……a(10)n = InputBox("请输入n的值", "输入n", "")For i = 1 To n Step 1a(i) = InputBox("请输入第" & i & "个数字", "标题_输入数据", "") '输入数据到数组中Next iFor i = 1 To nText1.Text = Text1.Text & a(i) & " " '把输入的数据串起来,在text1.text输出Next i'冒泡排序For i = 1 To n-1For j = 1 To n - iIf a(j) > a(j + 1) Thent = a(j)a(j) = a(j + 1)a(j + 1) = tEnd IfNext jNext i'输出数据For i = 1 To nText2.Text = Text2.Text & a(i) & " " '把输入的数据串起来,在text1.text输出Next iEnd Sub三、参考资料1.Dim 变量名 as 变量类型(integer、long、single、double、string、boolean、date)如:dim x as ingeger 定义整形的变量xDim x,y,z as double 定义双精度实数变量 x y z2.If 条件 then 语句1 else 语句2If 条件 then语句1语句2……语句nEndif1、 If 条件表达式then 语句1 else语句22、If 条件表达式then语句23例如:求两个数的最大值(设定 a b max 三个single 类型的变量)4★★★ For i=初始值 to 终点值 step 步长黑箱子Next i循环变量i初始值向终点值进军,每一步走一个步长For i=1 to 100 step 1(可以省略)黑箱子Next iFor i=100 to 19 step -10黑箱子Next i5、Do while 条件表达式语句块6.★★★Dim s(1 To 8) As String '定义字符串数组s(1)、s(2)……s(8),8个变量★★★New_password=””new_password = new_password + s(i) '把新字符串到新密码上new_password = new_password + s(i)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循环、选择、顺序结构,能够编写调试简单的vb程序,能够根据生活具体需要,设计简单算法,也初步学会用两重循环、三重循环的思想来解决问题,但学生只是基于半成品的程序近似于填空的方式进行实践,距离独立的完整的用代码实现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课堂上还是设计简单一点的填空似的调试,把算法的各个重要环节跟学生讲清楚效果分析一堂课下来,对于冒泡排序的思想,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但具体操作实践,还有写欠缺,其中反映在下面几个方面:有一小部分同学课堂上听会了,眼高手低,不能按时完成实践任务;有些学生语法不熟,出现书写语法的错误;还有极个别学生算法未能真正掌握。
《冒泡排序算法》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冒泡排序算法》教课方案本节内容选自浙江教育第一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第三节和第五章第三节。
以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冒泡排序算法》为主,第五章的内容主要用于学生进行程序编写及上机实践。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算法设计的基本知识,学会了利用自然语言和流程图描绘解决问题的算法,对排序中碰到的循环构造流程图、循环语句以及数组变量的使用方法都已有基础。
但因为实践较少,他们对从前知识的忘记率比较高,画流程图还不够烂熟,程序设计思想比较弱。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是自顶向下、逐渐求精和模块化。
依照这一方法,教师采纳解说法、演示法、议论合作法、剖析概括法,指引学生参加思虑,逐渐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详细,实用地将各个难点分解和打破。
一、教课目的知识目标:掌握冒泡排序的原理,理解冒泡排序的流程图,学会编写冒泡排序程序的主要代码。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冒泡排序思想设计解决简单排序问题的算法;进一步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领会程序设计在现实中的作用;培育剖析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感情目标:提升学习热忱,培育优秀的程序书写习惯。
二、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理解冒泡排序原理及其流程图。
难点:理解冒泡排序中的遍、次等观点(即对变量使用的理解)。
三、课前准备资源准备:冒泡排序的课件。
教课环境的设计与部署:多媒体网络教室、投影机、多媒体教课平台、Flash软件。
四、教课过程1.导入:创新情形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要排队的状况,比方排座位、排队做操、排队大合唱等。
今日,我想请 4 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排队。
我按学号次序点 4 位学生的名字,让他们上来,并让他们按报到的序次排列。
师:他们此刻是按什么排的?生:学号。
师:好,此刻请你们按身高从低到高摆列。
不一会儿, 4 位学生就排好了。
其余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过来。
师(指着此中一位换到前面去的学生问大家):他是怎么知道自己矮的。
生:一看就知道了。
师:那请这位学生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11
《冒泡排序》一课,在算法和生活的联系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 算法挖据,从玩转扑克牌开始“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先生如是说。
生活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源泉。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活用”教材,用学生的真实生活丰富、充实教学内容。
因此,在进行“算法及程序设计的实际应用”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学生已有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学所选取的素材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瞄准算法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结合点,并架起桥梁,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引入生活之水,促进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游戏法、演示法、分析归纳法等,用身边熟悉的扑克牌例子出发,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用逐步求精的方式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化抽象为具体,由特殊到一般,从易到难,一环扣一环地进行深入学习,有效地突出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我们来看教师的具体做法。
环节一,课前教师先给每组(机房共8组,每组5人)随机分5张扑克牌,要求每人手里持一张牌。
并提出要求:这节课
的任务就是把小组同学手中的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在自己的组里进行排序。
环节二,每组同学根据手里的牌,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即小的牌在前面,大的牌在后面)。
思考如何把一组扑克牌数字进行排序,归纳方法。
环节三,学生亲身实践手中的扑克牌并观看冒泡排序动画演示。
环节四,亲身实践,从小到大排序手中扑克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在一节课中,教师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扑克牌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机排序的算法,这无疑比让学生观看N次的课件和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冒泡排序过程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听过多节《冒泡排序》的公开课,也见过有教师将不同高度的学生请到讲台前演示冒泡的做法,看上去有趣而直观,其实容易造成课堂纪律混乱,难以控制。
相比之下,使用扑克牌的教学效果要更好些。
● 算法分析,善于使用生活化的类比
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教学中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类比法是将抽象、难以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和具体、容易接受、有形
冒泡排序是一种经典的排序算法,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中,冒泡排序算法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相对于Excel、FrontPage、QQ之类的软件,算法在学生眼里是抽象而高深的,因此,缺乏学习的热情。
而浙教版的教材特别强调算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如果不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处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算法失去兴趣,甚至反感。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算法是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的核心内容?如何使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算法、学习算法?如何让学生体验到应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和快乐?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探索的方向。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提出了要求:“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进而设计出算法和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应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运用编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真正从工具的桎梏中走出来,走进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吴晓海老师设计的
结合生活经验,注重算法的实际应用
——《冒泡排序》教学设计点评
谢作如 浙江省温州中学
30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11
算法和指令与学生见过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进行类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把抽象知识蕴含于简单事理中。
● 算法应用,关注实际应用我们在开展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时,往往会设计一些实例引入课题,展开教学。
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实例引用是否贴切,是否有利于学生抽象结论的构建。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总是为找到一个好的实例而冥思苦想,贴近生活实际的却不能包含算法中的知识点,符合教学要求了,又可能缺少生活化,总是陷于两难之地。
关于排序算法的实践应用,教师一般是给予学生一组数字,或者输入一组数字,让学生进行排序。
这样的练习的确非常枯燥、无趣。
而吴晓海老师设计的实践题,让我感到耳目一新。
题目描述如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很多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开幕式按照国家或地区英文名首字母的前后次序出场,已知其中七个国家或地区的名字,请写出冒泡后出场的次序表。
尤其要注意数组类型以及赋值。
教师巧妙利用了VB的字符串比较,把纯粹的数字游戏变成有实际意义
的国家或者地区名字的排序。
而在代码编写方面,和数字排序的编程几乎没有区别。
等于说,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实践题具有了实际意义,自然而然地渗透了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想,体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当然,除了“结合生活经验,注重算法的实际应用”以外,吴晓海老师在教学上还使用了多种工具辅助教学,效果很好。
比如,使用Excel演示在排序过程中的数据变化,形象而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冒泡排序中的内外循环次数。
对于教学工具的使用,信手拈来却效果良好。
相信学习了这节课,学生对Excel之类办公软件的生活应用,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方法、策略和途径,提升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注意寻找、发现身边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算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分析事物的本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巩固。
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最大的困难正是对一些抽象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这些内容如果只凭教师一张嘴反复讲述,哪怕说得口干舌燥,学生恐怕也会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而恰当的类比,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了“一语道破天机”的作用。
吴晓海老师在教学中就很注重类比法的使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变量交换的教学。
师:如何交换数组a 中元素a[2],a[3]?教师拿出两个杯子,演示一杯装有热牛奶和另一杯装有橙汁如何进行交换。
生:需要引入一个空杯子。
师:对,需要引入一个变量,代码为:K=a[2]:a[2]=a[3]:a[3]=K
类比的应用也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
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算法和语句很符合人的思维和
自然语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分析问题的本质,再找到现实生活中与之类似的问题,把抽象难以理解的
《用Excel绘制统计图》教学设计
马芳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十六中学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长春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六节《Excel图表制作》的部分内容。
统计图
表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同文本信息表达相比,统计图表达信息更加清楚直观,因此,建立统计图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七年级的学生。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数学课中学习了手绘统计图表的方法,同时,学生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