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合集下载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5.04•【字号】大政办发[2014]35号•【施行日期】2014.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大政办发〔2014〕35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参照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制定本地区2014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并以当地政府名义及时向社会公布。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5月4日大连市2014年度市本级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为有效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合理安排土地供应的结构、时序和空间布局,加强土地市场调控作用和国有建设用地供应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编制规范(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17号)和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认真做好2014年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工作的通知》(辽国土资发〔2014〕44号)要求,结合《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参考上年度供地情况和本年度用地需求,制定本计划。

一、编制依据(一)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大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大连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四)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五)大连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六)本年度可供国有建设用地调查资料;(七)政府各相关部门提供的本年度用地需求资料。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经济社会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为目标,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确保我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城市功能,确保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目标的落实。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23•【字号】大政发[2012]43号•【施行日期】2012.07.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发[2012]43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现将《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大连市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推动全域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全域城市化总体要求1.基本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委十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均衡发展、重点突出、逐步推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加强城市组团和功能区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2.主要目标总体目标:到2020年,以“四大城市组团”为依托、以“两核七区九节点”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

现代产业聚集区与人口聚集区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城市化率大幅提高,二元经济结构基本消除,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形成经济转型、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功能优化、城乡统筹的全域城市化发展格局。

第一阶段目标(2012年-2015年)城镇人口比重达75%,转移农村人口1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56%,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14.7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3人,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4万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低于34.1%和35.6%。

大连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四节战略任务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一节全市主体功能区类型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第四章优化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第一节农产品产区第二节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一节主要区域政策第二节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对应的绩效评价第三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第四节监测评估附表1 自然保护区表附表2 风景名胜区表附表3 森林公园表附表4 地质公园表附表5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区表附表6 水产种质资源表附表7 一级水源保护区表附图1 大连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附图2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区划图附图3 大连市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图名词解释序言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完善区域开发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大连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针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是相关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14-2020年,规划任务是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规划范围为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以及毗连海域。

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市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分,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2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全市陆地和岛屿总面积约13639平方千米。

大连市各区及城市重点建设规划

大连市各区及城市重点建设规划

(七)大连甘井子区 “西北中心城” 功能定位: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6+1”布
局 、“两城四区”规划、“三横三纵”交通路网、 “西北中心城” 发展路径
7-1、机场新区 7-2、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 7-3、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 7-4、大连空港商务区 7-5、大连体育新城 7-6、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7-7、大连北部商业区 (八)中山区 (九)金州新区 (十)大窑湾国际港务区 (十一)西岗区--长春路南及工人村将建商业商务区 (十二)沙河口区--西安路二期开发建设 (十三)钻石海湾规划 (十四)梭鱼湾规划
2.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
3.
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包括锦州西海工
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
4.
丹东临港产业园区、
5.
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等五个重点区域。

“一线”即:辽宁规划建设1443公里的滨
海路。通过打造沿海公路网,连接沿黄海
和渤海的“五点”。
(注:规划建设的辽宁环黄渤海滨海公路西起葫芦 岛市绥中县,止于丹东鸭绿江口的东港市。途经 葫芦岛、锦州、盘锦、营口、大连、丹东6个市21 个县103个乡镇,沟通大小港口25个,连接工业园 区228个,串起旅游景点133个,在地图上形成一 个斜“Z”字形,规划总里程1443.3公里。)
(二)大连市城市发展战略构想
“五点一线”国家战略赋予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东北亚国际物流中 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现代产业聚集区”的重要功能定位。
2002年,提出“西拓北进”的战略构想,城市功能向西、向北扩展,迎来城 市建设的高潮。
2003年,提出“大大连”的发展思路。
2010年,提出“全域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地铁、轻轨、跨海大桥、新机场、 新火车站、新体育中心……,新一轮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加速成长。大连从传 统意义上622平方公里的市内四区拓展成为拥有13237平方公里“两核、四城、 多点”的大大连。

大连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四节战略任务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一节全市主体功能区类型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第四章优化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第一节农产品产区第二节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一节主要区域政策第二节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对应的绩效评价第三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第四节监测评估附表1 自然保护区表附表2 风景名胜区表附表3 森林公园表附表4 地质公园表附表5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区表附表6 水产种质资源表附表7 一级水源保护区表附图1 大连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附图2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区划图附图3 大连市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图名词解释序言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完善区域开发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大连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针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是相关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14-2020年,规划任务是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规划范围为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以及毗连海域。

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市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分,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2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全市陆地和岛屿总面积约13639平方千米。

大连2020年城市规划

大连2020年城市规划

大连2020年城市规划国务院原则上同意修编后的《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4105平方公里陆域被纳入城市规划区大连城市规模向北扩大了国务院不久前已对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作出批复,原则上同意修编后的《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按照这个规划,全市陆域面积13538平方公里中的4105平方公里,被纳入城市规划区。

大连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负责人说,城市规划区在金州以南为2600平方公里,此外还包括长海县、冰峪沟地区和碧流河库区等地。

在城乡规划区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山体等自然分隔,形成由中心城区、新城区、金州城区和旅顺口城区组成的组团式城市布局。

我市为此将控制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的发展规模,到2020年,市内4区加上旅顺口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355万人以内,同时有序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周围各组团转移。

到2010年,这5个区的实际居住人口将被控制在310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262万平方公里以内。

大连城市规划特点大连早期采用了欧洲古典及日式建筑风格,以广场、林荫大道、放射型道路为主要特征,街巷规模较小。

建国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近年来,城市功能布局进行了调整,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已构成“蓝天、碧海、青山”的特色风貌和景观格局,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城在林中”的滨海园林旅游城市。

《发展规划》在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从大连实际出发,本着科学性、超前性和导向性的原则,重点对城市功能、发展目标、城市规划范围、城市发展方向、城镇体系、航运中心和产业基地布局、重大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完善和调整。

《发展规划》将大连的城市功能定位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我国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和信息中心,重要的石化、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展规划》还提出,要深入实施国际化、信息化、科教强市、协调发展四大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大政办发[2017]37号【发布部门】大连市政府【发布日期】2017.03.21【实施日期】2017.03.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大政办发〔2017〕37号)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3月21日大连市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提升我市标准化体系建设水平,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5〕89号)、《辽宁省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辽政办发〔2016〕58号)、《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政发〔2016〕35号)及《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大政办发〔2014〕92号)等确定的任务措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着力”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四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统筹“四化”协同推进、率先实现大连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两先区”建设等决策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改革工作要求,推动实施我市标准化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优化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标准化技术基础,加快标准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深化标准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健全政府与市场共治、社会广泛参与、运行协调高效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建成支撑标准化管理和全面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的全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5.24•【字号】辽政发[2014]11号•【施行日期】2014.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辽政发〔2014〕11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4年5月24日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年5月)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机遇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一节开发原则第二节重大关系第三章目标和任务第一节战略目标第二节战略任务第三节主体功能区划分第四章优化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六章农产品主产区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重点第七章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一节功能定位和类型第二节规划目标第三节发展方向第四节开发管制原则第八章禁止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第二节管制原则第九章区域政策第一节财政政策第二节投资政策第三节产业政策第四节土地政策第五节农业政策第六节人口政策第七节民族政策第八节环境政策第九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第十章绩效考核评价第一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第二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第一节省政府有关部门职责第二节市县级人民政府职责第三节监测评估附件:1.辽宁省重点开发的城镇名录2.辽宁省农产品主产区(点状分布)乡镇名录3.辽宁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4.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果图5.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序言国土空间是宝贵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为了我们的家园更美好、经济更发达、区域更协调、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必须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开发我们的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2014-2020年)目录序言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第二节综合评价第三节面临形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四节战略任务第三章主体功能区划分第一节全市主体功能区类型第二节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第四章优化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五章重点开发区域第一节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第二节区域发展定位及重点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第一节农产品产区第二节重点生态功能区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第八章保障措施第一节主要区域政策第二节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对应的绩效评价第三节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职责第四节监测评估附表1 自然保护区表附表2 风景名胜区表附表3 森林公园表附表4 地质公园表附表5 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区表附表6 水产种质资源表附表7 一级水源保护区表附图1 大连市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附图2 大连市主体功能区区划图附图3 大连市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图名词解释序言为了进一步规范国土空间开发秩序,明确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完善区域开发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编制《大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大连市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针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的基础性、战略性、约束性规划,是相关区域规划、城镇规划、土地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在空间开发和布局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14-2020年,规划任务是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评估结果适时调整修订。

规划范围为全市陆地国土空间以及毗连海域。

鉴于海洋国土空间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特殊性,有关部门将根据本规划编制全市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本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另行发布实施。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大连市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地处东经120度58分至123度31分,北纬38度43分至40度12分之间,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依辽阔的东北平原,全市陆地和岛屿总面积约136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属低山区丘陵半岛地貌,域内山地丘陵多、平原低地少。

长白山系千山山脉及其余脉沿半岛走向贯穿全域,构成中央高、东西两侧低、北高南低尾端翘起的脊状地貌轮廓,全域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形结构特点。

气候条件。

位于北半球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0.5摄氏度,年降水量550—950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500—2800小时,是我国东北最温暖的地区。

河流状况。

域内拥有碧流河、英那河、庄河、赞子河、大沙河、登沙河、清水河、复州河、李官村河、三十里堡河等主要河流。

其中,最大的河流为碧流河,是市区跨流域引水的水源河流。

地区淡水资源总量约为每年37.86亿立方米。

海洋资源。

鱼、虾、蟹、贝、藻等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拥有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

海岸线总长约2211千米;海域总面积近3万平方千米,约占辽宁省的73%;拥有海湾30个,总面积1870平方千米;海峡、水道l5条;岛屿251个,面积约530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

全市已发现各类矿产56种,经过地质勘查获得资源储量的有47种。

其中,金刚石矿探明储量居我国之首。

有工业价值及有找矿远景的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金(银)等。

第二节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农业生产重要性等十项指标,从工业化、城市化开发角度分析,大连市国土空间具有以下特点:——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可建设用地资源相对不足。

山地、丘陵地及岗台地占土地总面积的70%,沟谷及海滨平原地仅占30%。

全市人均土地面积0.24公顷(3.60亩),人均耕地面积0.06公顷(0.9亩),低于全国和辽宁省的人均水平。

农用地整体质量不高。

承载主要人口、经济等要素资源的城市建成区位于半岛南部狭小的空间,受地形和扩展空间的限制,可建设用地相对不足。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水资源总量匮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550立方米/人,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的2/3、全国人均水平的1/5。

域内有6条主要河流作为地表供水水源,开发程度较高,部分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生态服务功能衰减。

总体而言,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容量压力仍然较大。

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好。

区域内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市辖六区主要污染物均已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力,尘污染形势严峻。

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环保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受到陆源污染物排放、港口及船舶设施、过高的养殖密度等影响,近海养殖区、旅游区以及生态保护区的环境容量压力加大。

——生态系统比较脆弱,自身调节能力不强。

森林覆盖率、森林总蓄积量基本保持稳定,现有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实验区不足,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开发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水源保护区的保护与产业开发、人口集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沿海的河口地区、石灰岩海岸地区的海水入侵范围有所扩大。

北部山地丘陵区的石漠化、水土流失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空间布局不够合理。

人口分布与经济要素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2013年全市金州以南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量的15%,人口规模占53%,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64%。

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北三市与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服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水平、文明程度等方面存在差距。

——交通网络体系发达,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013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2333千米,其中高速公路531千米。

铁路通车里程736千米。

全市112个乡(镇)、997个建制村已全部通油路。

大连周水子机场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2013年空港旅客吞吐量突破1400万人次。

各城市组团之间的轨道交通、快速通道联系紧密,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功能不够完善,衔接不够顺畅,布局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

第三节面临形势今后一段时期,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及大连金普新区开发建设等战略,全市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加快建设产业结构优化的先导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对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金普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产业、基础设施等用地需求将进一步增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逐步趋于饱和,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压力增大。

——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满足城镇建设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全域城市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将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进入,带动本地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既增加了扩大城市建设空间的要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新的挑战。

——水资源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满足水源涵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各方面用水需求的增加,水资源供需平衡将面临较大压力。

满足用水需求,既要依靠水资源节约和科学配置,又要恢复并扩大河流、湿地和森林等水源涵养空间。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居民生活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需要面积更大的建设空间和更广阔的保护空间。

这对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保证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优化空间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区域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大连市与环渤海地区主要港口城市之间将面临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建立合理的分工与协作机制,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需求将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区域自然条件和开发现状,有序推动国土空间开发。

第一节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优化空间结构,创新开发方式,调整开发内容,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富裕和谐的美好家园,为建设“两先区”提供资源和环境保障。

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根据主体功能定位进行科学开发,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作为区域开发遵循的基本原则。

——尊重自然。

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避免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大规模和高强度开发。

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开发活动。

农业开发要充分考虑对水土资源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交通、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建设要尽量避免对重要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割。

要加大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优化结构。

把国土空间开发从占用土地的外延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空间结构为主,合理引导产业发展与人口分布。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要求调整空间结构,保障生活空间,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保持农业生产空间,合理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规模,不断提高工矿建设空间集约利用水平。

统筹安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形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格局。

——集约开发。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作为国土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推进空间集约发展。

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把握开发时序,妥善规划空间要素,引导产业项目向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发展、人口向“一核一极七区十节点”等城市化重点地区集聚,进一步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陆海统筹。

按照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相统一的要求,促进陆地国土空间与海洋国土空间协调开发。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港口建设和临港工业集约利用岸线资源和近岸海域。

严格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合理开发利用沿海滩涂。

加强滩涂、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保护和建设,积极修复受损的海洋生态系统。

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20年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目标是:——功能布局更加清晰。

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构建全市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全市城市化和工业化地区、农产品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地区等主体功能更加突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自然优美,构建与“三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