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

细菌的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并且可以引起多种疾病。

在与宿主或环境中的其他生物进行相互作用时,细菌会面临来自宿主免疫系统以及抗生素等外部压力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细菌发展了多种免疫防御和耐药机制,使它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一、免疫防御机制:1. 膜保护机制:细菌的细胞膜是其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理隔离屏障。

细菌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的渗透性来限制外界物质的进入,从而防止宿主免疫系统或抗生素的攻击。

2. 毒素分解机制:细菌可以产生一些特殊的酶,如β-内酰胺酶和氨基糖苷酶等,这些酶能够分解抗生素分子,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效力。

3. 细胞外多糖包裹:一些细菌表面会产生多糖胶囊,它们可以包裹住细菌细胞,形成一层保护层,使细菌对抗生素或免疫系统的攻击更加困难。

4. 毒力因子产生:细菌可以产生一系列毒力因子,如细菌外毒素和内毒素,这些毒力因子可以破坏宿主细胞、免疫细胞和组织,从而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

5. 快速变异:细菌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性,这使得它们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压力。

细菌可以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改变其表型和基因组,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二、耐药机制:1. 靶点修改:一些细菌通过改变其细胞靶点的结构或表达水平来降低抗生素的结合效率。

这样一来,抗生素就无法有效地与细菌靶点结合,从而失去了杀菌的能力。

2. 药物泵:细菌可以通过表达药物外排泵,将抗生素从细胞内排出。

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迅速转运到细菌细胞外,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3. 酶的产生:一些细菌能够产生特殊的酶,如β-内酰胺酶和磷酸酯酶等,这些酶能够降解抗生素分子,从而减少抗生素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4. 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在细菌群体中传播耐药性,使得抗生素失去了杀菌的效果。

5. 生物膜形成:细菌可以形成生物膜,这是由多个细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粘附层。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和预防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和预防

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和预防一、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的作用产生了降低敏感性或完全失去敏感性的能力。

本文将就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基因突变: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来改变自身结构,从而使得原本敏感于某种抗生素的细菌发展出了对该类药物的耐受能力。

2.垂直转移:细菌可以通过染色体DNA传递给下一代,使得后代也具备对某些特定抗生素的耐受能力。

3.水平转移:细菌还可以通过质粒(Plasmid)在不同细菌之间传播基因,从而实现水平转移。

这种方式加速了多重耐药基因在不同种类和属的细菌之间传播,并增加了多重耐药和广谱耐药的发生率。

三、抗生素耐药性的预防与应对1.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不宜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治疗普通感冒、流感等病例时,因为这些疾病一般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其无效。

2.加强监管制度: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立和完善针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制度和法规,以减少非必要的使用。

此外,也要对市场上流通的抗生素进行质量检测和控制,防止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3.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公众对于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认知水平。

人们应该明白抗生素并非万能药物,不宜自行购买或滥用。

同时也要增强个体卫生意识,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1.推动新型抗菌剂研发:针对目前已产生耐药性细菌的问题,科研人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新型抗菌剂的研发。

这些新型抗菌剂应具备更强的杀菌作用,并且能够减少对人体造成的副作用。

2.促进抗生素检测技术创新:及时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耐药性细菌对于预防和控制抗生素耐药性非常重要。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检测方法,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3.鼓励国际合作与信息分享:全球范围内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挑战。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控制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控制

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和控制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已成为威胁医疗卫生和生命健康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抗菌药物是指对抗细菌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消炎药、抗真菌药等,它们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疾病。

而抗菌药物耐药性则是指细菌在接触并抵抗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后,继而变得免疫或难以被其他抗菌药物杀死的能力。

目前,抗菌药物耐药性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及公共卫生的一个严重问题,影响了疾病的治疗效果,增加了医疗费用,甚至导致不可逆的后果,如治疗失败、死亡等。

一、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滥用抗菌药物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们逐渐忽视其副作用和滥用、乱用,导致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上升。

如果用药不当,就容易造成细菌抵抗并产生耐药性,形成“恶性循环”。

其中,经常非法添加或滥用的瘦肉精、环烷酸等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因为这些添加剂含有毒性,只有使用抗生素才能治疗,并且会导致抗菌药物的滥用、乱用,从而带来更高程度的药物耐药性。

2. 不规范的生产和使用一些小厂家或非正规制药厂家生产的抗菌药物制品不合规,导致其药效不达标,从而胡乱添加助剂和非常规材料,让细菌不断变异和适应不合规药物,从而逐渐产生耐药性。

而一些不规范的医疗机构为了效果、为了收取较高的信用卡等、为了宣传等原因,不按照规定用药,这些行为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展。

3. 环境压力随着环境污染、气氛变化等影响细菌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细菌的抗性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环境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可以视为影响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如何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控制和预防抗菌药物耐药性需要长期且持续的、综合性的努力。

以下是控制抗菌药物耐药性发展的一些有效措施: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一定要遵守治疗指南,在严格诊断好疾病后,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选择正确的药物,同时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策

2018年第5期有效控制相对孤立环境中的蜱。

此外,研制生产相应疫苗的工作也在进行中,当蜱将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吸入时,对其肠道可造成损伤,这类疫苗可能会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牛、犬和猫。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很多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

这对我们国家的食品健康安全来说是非常大的危害。

1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抗菌药使用的次数非常多。

抗菌药主要是用来治疗畜禽的疫病。

抗菌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效果,对疫病的防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但是,长期大量的使用已使很多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并已危及到了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

因为长期使用相同抗菌药,很多细菌内部的敏感菌株被杀死,并被带有抗药性的菌株所替代,时间一长细菌就会产生抗药性。

2细菌耐药性的解决办法首先要提高兽医的专业素养,要让从事畜牧养殖的人员认识到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的后果。

政府等各部门要组织专业的人员深入实地考察,让他们掌握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的方法。

让兽医认识到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的重要性,养成使用处方药的好习惯。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抗菌药的管理,限制抗菌药的使用,尤其是那些容易产生细菌抗药性的抗菌药,一定要限定使用范围。

细菌的抗药性是养殖人员在治疗和防病中的不合理用药造成的。

首先养殖人员和兽医工作者都要有责任意识,认识到谨慎用药的重要性。

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要确定动物的病原体,再选择相应的抗菌药,不能盲目的选择使用,更应注意切实遵守兽药的休药期。

也不能长期使用相同的抗菌药,切记不能在投喂饲料的过程中添加抗菌药。

要做到科学治理科学养殖。

据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畜牧养殖的工作人员没有认识到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危害,缺少用药知识。

动物一旦发生疫病不能正确地选择药物,不能合理的控制药量。

所以说,要加强兽药使用的宣传工作,定期组织养殖人员学习培训,还要发放一定的用药宣传手册,指导养殖人员合理用药。

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在不断的繁殖过程中淘汰了那些敏感的菌株,这也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与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与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与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药物,能够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但过度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解决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增加的问题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1. 避免治疗失败: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抗生素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时,细菌可能会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失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确保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2. 减少副作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经常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包括呕吐、腹泻、皮疹等。

如果过度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患者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副作用风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风险。

3. 防止耐药性的增加: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

当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时,治疗感染变得更加困难,且可能需要更昂贵和有毒的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助于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保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1. 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应仅用于治疗确诊的细菌感染。

对于病毒感染、普通感冒等无菌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此外,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如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应首先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的细菌是否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从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各类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医生应综合考虑诊断、病情和患者的特殊情况来选择最恰当的抗菌药物。

此外,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止不必要的细菌耐药性产生。

3. 控制使用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特点,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以确保达到预期的疗效。

此外,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进行,不能随意中断或延长疗程。

4. 检测和监测细菌耐药性:在医疗机构中,应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和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2024年抗菌药物等级管理百科

2024年抗菌药物等级管理百科

2024年抗菌药物等级管理百科1. 概述抗菌药物等级管理是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根据药物的抗菌作用、药代动力学特点、药物经济学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

2. 抗菌药物等级划分2.1 非限制使用级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

这类药物可在临床各个科室广泛使用,无需特殊申请。

2.2 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应用有一定风险,对细菌耐药性有一定影响,需要严格控制的抗菌药物。

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遵循临床指南和规定,必要时需填写特殊使用申请表,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审核批准。

2.3 特殊使用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临床应用风险较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需严格控制的抗菌药物。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填写特殊使用申请表,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审核批准,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3. 抗菌药物等级管理要求3.1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抗菌药物使用范围、申请流程和审批权限。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使用和监管工作。

3.2 医师和药师医师和药师应熟悉各类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临床指南和规定,注明抗菌药物等级。

药师审核处方时,应严格把关,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3 患者患者应遵循医师的用药指导,按时按量服用抗菌药物,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患者如有药物过敏史或其他特殊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和药师。

4. 抗菌药物等级管理意义抗菌药物等级管理有助于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减轻患者负担,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

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和防控在当今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中,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类对于各种细菌的控制和治疗手段也越来越多,但是细菌的耐药性也在同步增加。

因此,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和防控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细菌的耐药性并非一朝一夕,往往是长时间的累积和适应过程。

常见的细菌耐药形式包括多药耐药、广谱抗生素耐药、病原菌耐药等等。

1. 基因突变细菌代谢过程中,DNA复制过程中几率存在一定错误率,因此很有可能出现基因突变。

当突变位点位于细菌DNR-转录复合体中的抗生素靶标或是导致内外膜通透性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细胞对药物抵抗能力变强。

2. 疫苗和抗生素反复使用有时候,当一种细菌疫苗或抗生素被广泛使用时,这种使用的规模和频率就可能为某些细菌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

相当于重新设定的细菌环境和新的选择压力,对那些能具有更强竞争力的菌株而言,打败竞争对手进化为更强的细菌也就几乎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3. 基因交换另外还有一种较为神秘的耐药原因,当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细菌株遇到时,基因交换就可能发生。

过程往往是其中一株细菌“吞噬”另一株细菌,然后把后者的DNA哺育并整合入自己的基因组。

如果这个新基因包含了抗药性或产生药物降解酶的基因序列,那么以后这株细菌便拥有了这种抗药性。

二、细菌耐药性的防控对于细菌耐药性的防控,依然需要综合施策,以在根本上切断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1. 增加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在卫生防病宣传普及中,指导大家如何预防的同时,也要加重人们对细菌耐药性的认识。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医生和护理人员,机构和行业都应该加大对细菌抗生素使用、消毒和环境卫生的相关科普宣传力度,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明白细菌耐药性对公共卫生与医疗的危害。

2. 指导妥善使用抗生素不当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细菌抵抗药物的一个原因,医生需要对药品准确正确的使用,病人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用药过程中的症状变化,需要记得及时咨询医生或医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

细菌耐药性研究挑战与解决方案细菌耐药性是当今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开始逐渐产生抗药性,不再对传统抗生素起效。

这使得原本可治疗的感染病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和治疗。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科学家们在不断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以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本文将探讨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挑战1.复杂性:细菌耐药性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涉及多种细菌、抗生素和机制。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耐药性,如基因突变、基因转移和共生关系等。

对此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快速传播:细菌的传播速度非常快,耐药基因可以在群体中迅速传递。

这给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及时识别和监测耐药株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3.融合抗药性:一些细菌甚至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这种融合抗药性使得已存在的抗生素无法有效对抗细菌感染,加剧了细菌耐药性的危机。

二、解决方案1.寻找新的抗生素:由于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出现,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抗生素来克服目前已失效的抗生素。

科学家们将从各种资源中寻找新的来源,例如天然产物、微生物和人工合成等,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

2.发展疫苗:疫苗是预防细菌感染的有力手段。

通过研发有效的疫苗来阻止细菌的传播,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以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加强卫生措施:加强卫生措施对于控制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合理使用抗生素、勤洗手、正确处理食物等措施可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机会,从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4.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细菌耐药性的研究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细菌耐药性研究中,以加速解决方案的研发和实施。

5.促进国际合作:细菌耐药性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应对。

通过共享研究成果、信息和技术,加强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更有效地对抗细菌耐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肺炎克雷伯菌属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呼吸道和肠道,是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代表菌种,产生的选择性压力和耐药性日益突出[1]。

为了解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流行状况及产酶株的耐药情况,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研究分析了我院年1~12月临床分离的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为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并按全国统一操作规程。

标本主要包括血液、尿液、痰。

1.2仪器试剂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ID-GN鉴定卡、AST-GN09药敏卡由法国Bio-Merieux公司生产;VITEK比浊计(V1210)由日本生产。

1.3菌种鉴定、药敏所有实验菌株分离纯化后按VITEK-2的使用要求配制成菌悬液和稀释液,分别填充到ID-GN和AST-GN09卡中,用VITEK-2仪器自动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

1.4质控菌株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药敏质控结果符合NCCLS药敏质控要求。

1.5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2]按照NCCLS2000年版推荐的纸片扩散表型确证法进行检测。

用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为阳性对照,肺炎克雷伯菌ATCC2592为阴性对照。

1.6统计学方法细菌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进行分析,耐药率显
著性差异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

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产ESBLs细菌与非产ESBLs细菌两组耐药率比较应用χ2检验。

1.7多因素分析将281例肺炎克雷伯菌分为产ESBLs组及非产ESBLs 组。

影响产ESBLs细菌感染的因素为:(1)β-内酰胺类药物(包括
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2)第三、四代头孢菌素
的使用;(3)医院感染(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
是在医院发生的感染);(4)基础疾病(包括重型肝炎、红斑狼疮、
肝硬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各种癌症);(5)治疗性操作(泌
尿道插管、气管插管、腹穿、腰穿和呼吸机等);(6)应用免疫抑制
剂包括放、化疗。

2、结果
2.1281株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均来源于住院患者,按标本分为:血(47株)、痰(202株)和尿(32株);按科
室分:内科系统(196株)、外科系统(41株),其他科室(44株)。

2.2血、痰、尿标本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见表1。

在血、痰及尿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生素
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8.6%,47.9%和42.4%,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
肺炎克雷伯耐药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尿标本中分离的菌
株耐药率较低,与血、痰标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另外,
在血和痰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在50%以上,而尿标本中分离的菌株除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大于50%外,对其他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均小于50%。

说明不同标本来源的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2.3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5大类2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见表2。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
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

β-内酰胺和碳青霉烯
类如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56.4%、97.2%和49.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19.5%,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未发生耐药。

2.4产ESBLs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将β-内酰胺类、第三、四代
头孢菌素、医院感染基础疾病、治疗性操作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进行
单因素分析,将具有显著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
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β-内酰胺类、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治疗性操作和医院感染这4项因素,在产ESBLs组与非产ESBLs组之
间差异有显著性,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的危险性最大。

2.5281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检出结果281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ESBLs93株,占46.3%;非产ESBLs细菌为184株,占5
3.7%(表2)。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21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为73.8%,明显
较非产ESBLs株平均耐药率47.1%高(P<0.05)。

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哌拉西林、
氨曲南、对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100%耐药;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
别为91.6%、81.3%、91.4%、87.7%、95.9%和82.5%,耐药率均很高;
仅对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两种抗生素未产生耐药。

产ESBLs的肺炎克
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

3、讨论
肺炎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常寄殖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是重
要的条件致病菌和院内感染常见的病原体之一。

对抗生素容易产生耐药,本文监测到在血、痰及尿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生素的
平均耐药率分别为48.6%、47.9%和42.4%。

在痰标本中所得肺炎克雷
伯杆菌中占第1位,其次是血和尿。

不同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
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
啉和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分别为49.8%、49.8%、49.8%、61.0%、61.0%、53.1%和23.3%。

对碳烯青霉素类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未发生耐药。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磺胺类、复方新诺明、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均具有很高的耐药率,产生了明显的多重耐药,而且耐药谱也在明显扩大。

其原因与大量使用上述抗生素有关,尤其是氨苄西林、氨曲南和哌拉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在20世纪90年代,这些抗生素对肺炎克雷伯菌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是治疗ESBLs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

随着近年来临床的广泛使用,耐药性也不断提高。

在本文中的耐药率已经高达56.0%~100%,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几乎为100%。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ESBLs阳性率为46.3%,与国内相关报道基本一致[3],而且第三代头孢菌素是诱导产生ESBLs的重要因素。

本文平均35.7%的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者诱发ESBLs耐药菌株,其中在痰标本中获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诱发ESBLs耐药菌株高达48.2%。

由于ESBLs是质粒介导的,可通过转化、转导、接合转移等方式传递而造成耐药菌流行,因此控制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可有效抑制ESBLs产生。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加酶抑制剂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4%和19.5%,敏感率为36.9%和72.1%,大多数为中度敏感;而且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仅为24.4%,说明他唑巴坦能有效抑制β-内酰胺酶,增强抗生素的抗菌活性,而舒巴坦的效果则较差。

本组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国内报道[4],且呈现升高的趋势,对多数抗生素的耐药率高,尤其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

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对其敏感性亦不相同,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对其保持很好的敏感性。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滥用可明显诱导产生ESBLs。

由于肺炎克雷伯菌在革兰阴性杆菌乃至整个细菌感染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ESBLs主要在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发现,常导致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及第四代头孢菌素耐药。

所以在临床治疗
中,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是保证合理、有效使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