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马建忠

合集下载

马建忠对虚词的说法

马建忠对虚词的说法

马建忠对虚词的说法
摘要:
一、马建忠对虚词的定义
二、马建忠对虚词的分类
三、马建忠关于虚词在汉语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四、马建忠对虚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五、马建忠虚词研究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马建忠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虚词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根据马建忠的观点,虚词是汉语中一类特殊的词汇,它们没有实际的意义,但在句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马建忠将虚词分为几类,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副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连接实词,表达语法关系,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

马建忠强调虚词在汉语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他认为,虚词是汉语语法结构的核心,没有虚词,汉语的表达将变得不准确、不连贯。

虚词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语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在虚词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方面,马建忠主张结合实际的语境进行教学,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虚词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掌握虚词的用法。

马建忠的虚词研究在我国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理论为汉语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曾经无处安放青春的故乡——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文/邱隆洪前不久,镇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镇江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辑出版了《侨海镇江人》一书,记载了48位或祖籍在镇江、或出生在镇江、或长期工作在镇江的侨海骄子,其中排在第一个的就是语言学家马建忠,简介中称他为“江苏镇江人”,事迹介绍中更进一步说他“生于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一个天主教家庭……四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

”这些都是编者经过查阅若干资料、并经过详细分析做出的叙述,自然不会有错,不过却让笔者想起了困惑人们多时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马相伯、马建忠兄弟的籍贯问题。

权威工具书《辞海》是这样介绍的,马相伯、马建忠均为“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不过让人困惑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编的《丹徒县志》卷三十“人物”并没有收录马氏兄弟,同一时期编纂的《丹阳县志》第三十一卷“人物”也仅收录了马相伯,他们兄弟俩到底是丹徒人还是丹阳人?这个问题让喜爱研读地方文史的人们一头雾水,近些年,笔者多次被人问到这一问题,因为各种工具书及地方史志的记述出入较大,笔者不敢贸然作答。

最近,笔者又一次遇到同事追问这一问题,耐着性子查阅了大量资料,总算理出个头绪。

原来,这一问题与马氏兄弟年轻时期的一段不快经历有关。

问题缘起:《清史稿》的记载错了吗?马相伯、马建忠兄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对传奇人物,他们曾代表清廷出使朝鲜,除杰出的外交才能外,他们还有极深的语言学造诣,马建忠著述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基之作。

关于马氏兄弟的籍贯,话分两头,先说去世较早的马建忠。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较早记载是官修史书《清史稿》的记录,该书卷四四六“马建忠传”称他为“江苏丹徒人”,这一说法也为后人编撰的包括人物工具书和地方史志在内的各类书籍沿用,《中国人名大辞典》、《辞海》、《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镇江人物辞典》等,均采用了这一表述,不多赘述。

关于马相伯的籍贯,众多书籍和相关资料就莫衷一是了,或说他是丹阳人(周俊元撰《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或说他是丹徒人(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军政职官人物志》),或说他是“丹阳人,生于丹徒”(如《民国人物大辞典》),或说他是“丹阳人,寄籍丹徒”(方豪撰《马相伯先生事略》)。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ppt课件

马建忠和《马氏文通》ppt课件

•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 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 书院议》)。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 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马建忠作为 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 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 “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这就使 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 之文”。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 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 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 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 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 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 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 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
• 留学经历:在法国留学的三年多时间里,马建忠周游了英、 法、德、奥、瑞、比、意诸国,参观了众多工厂、学校、 军营,访问了许多法国的家庭、学者、政要,开阔了眼界, 活跃了思想,通过悉心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看到了中 国存在的不足之处,“历上书言借款、造路、创设海军、 通商、开矿、兴学、储才”诸事。这一时期他所撰写的文 章和书信中,除了提出借款修造铁路、培养外交人才、创 设海军等具体建议外,对洋务派以练兵制器为先的自强办 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西方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其讲富 者以护商会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 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而洋务派所注重的 “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竭力主张 通商致富,并对“利洋商而害华商”的不平等关税制度予 以抨击,主张区别不同的货物课以不同的税率,以此来调 解进出口;并以自己所掌握的国际法知识,多次上书朝廷 阐明对外国提出修约,免厘加税是正常之举,与违约不同。 这一主张后为总理衙门所接收,并实际运用于对外谈判中。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

论近代汉语时期“~生”的词性问题“~生”是近代汉语文献中大量存在的构词形式。

汉语词汇是不断发展又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要求人们重新认识,从而在理解上产生分歧。

助词和词缀都是从实词虚化来的,它们之间存在某种纠葛现象。

本文通过对近代汉语文献中“~生”用法的考察,进一步分析了“~生”的词性问题。

标签:近代汉语“~生”形式词缀助词中古近代时期,随着汉语复音化的发展,在古代单音词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复音词。

虽然词在不断发展变化,但根据语法功能、形态和意义划分出來的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

由于这个过程也经历了许多词义改变、实词虚化等情况,当一些词固化成一定形式时,往往被人们重新认识,因此分歧也就容易产生了。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词缀和助词的用法有一系列的交叉联系。

在实际应用中,助词与词缀的分歧也是存在的,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生”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分歧呢?一、词缀和助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曾经提到过“有些助词的‘词’的资格是不牢靠的。

”[1](P38)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举了“着”“了”“的”的例子,指出不少人认为动词后边的“了”和“着”应该看作动词后缀。

还有人主张把“的”分成两个:一个是助词,一个是后缀(我的|布的|现成的)。

这样在助词与词缀之间就产生了分歧。

助词是汉语虚词中一个重要的词类,也是汉语语法化进程中比较活跃、不断产生的一类。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助字”的概念。

他认为“凡虚字用以结煞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

”由于助词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所以形成后的助词没有实在意义,它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动作的情态状貌、显示语气、构成结构关系等语法意义。

我们熟悉的有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着”“了”“过”,比况助词“似的”“一样”“一般”等。

另外,邢福义先生在《汉语语法三百问》中还列出了表数助词“们”“第”,语气助词“呢、吗、吧”等。

中国老一辈语言学家

中国老一辈语言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语文系教授、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主任。1952年起任中国科学院语言所(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1978年-1985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年-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
员会委员。1980年起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5月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元,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的基金。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赵元任,第一个就该想到他!
赵元任(1892-1982),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字宣仲,江苏五进人,生于天津。1910年为游美学务处第2批留学生,入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数学,1914年获理学士学位。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任康奈尔大学物理讲师。1920年回国任清华学校心理学及物理教授。1921年再入哈佛大学研习语音学,继而任哈佛大学哲学系讲师、中文系教授。1925年6月应聘到清华国学院任导师,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国学研究院结束后,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广西瑶歌记音》、《粤语入门》(英文版)、《中国社会与语言各方面》(英文版)、《中国话的文法》、《中国话的读物》、《语言问题》、《通字方案》,出版有《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等。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高汉成近代以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的部门分类,也没有宪法的概念。

近代立宪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至90年代,以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势力,更在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建议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这些思想被其后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主张的"开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并未出现在变法诏令中。

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变法并决定要"仿行宪政"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立宪过程。

一、清末立宪1904年,当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变法正在进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当时的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即日俄战争。

区区岛国日本打败了庞大帝国俄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蕴--这场战争被赋予了立宪政体与专制政体孰优孰劣的含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到1904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先后打败了两个老牌的庞大帝国--中国和俄国。

这对急于摆脱民族生存危机的中国人来说,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要求立宪的呼声甚嚣尘上。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以推翻满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并着手实施武装反满。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决定进一步改革。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朝廷,请于十二年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以便作出抉择,清廷决定派人出洋进行实地考察。

(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清廷下达了考察政治上谕,其要点有三:第一,了解东西各国富强的原委;第二,通过考察各国政治,为中国立宪提供借鉴;第三,弄清楚立宪是否有利于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马建忠中国翻译思想
文档2.doc
• 早年
马建忠的生平
马建忠于1845年2月9日(道光十四年)生于一 个天主教家庭,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
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 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 哥马相伯是震旦大学、复旦大学的创办人。
马建忠从小学通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就谂考 科举。1853年,太平军攻入南京,马家遂搬去上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之举,马建忠将应 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是居官 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作为早期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马建忠,其译书主张有明 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他要把反映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科学著作,把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建立和巩固,并奉为准绳 的科学思想,一言以弊之,把西学的“精髓”译 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贯中西的新式人才。
• 留学
1870年,经二哥马建勋引荐,他也成为李鸿章 的幕僚,随办洋务。因熟悉西洋文化和语言受到 李鸿章的赏识。1876年,他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 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同时兼任中国驻法公使郭 嵩焘的翻译。1877年,他通过了巴黎考试院的文 科和理科考试,成为第一个取得法国高中会考毕 业证书的中国人。1879年,他取得政治私立学校 (巴黎政治学院前身)法学学位。
1900年,马建忠再度应李鸿章之召任上海行辕 襄理机要。8月14日,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 世,终年55岁。
马建忠的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
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 使中国富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 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提倡变法自强。 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将翻译 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于1894年向 清廷呈上《拟设翻译书院议》。在其中他指出当 时翻译之状况并就翻译书院的规模、生源、学制 、师资、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管理、应译 之书,以及图书设备、印刷出版、建院地点和经 费来源等九大方面一一缕陈,精辟、具体、全面 ,构成翻译书院建设的整个科学体系。他所设之 翻译书院并非一般外语学校而是外语和科学知识 兼学的新式学校。他认为:

《中国近代史纲要》1-8章课后思考

《中国近代史纲要》1-8章课后思考

第一章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

列强通过公债驻就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反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牌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例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是造成控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在效发展的根源。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年头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穷的根本原因。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

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都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学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改良主义者,语言学家,翻译实践家
时代背景
❖ 列强入侵 清廷懦弱 巢之将覆 完卵焉存?
❖ “愤外患日深, 乃专究西学”
❖ “善古文辞,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 至希腊、拉丁古文,无不兼通”
主要经历
❖ 1870年(同治九年)入李鸿章幕府办理洋务。 ❖ 1876年(光绪二年),被派赴法国留学,专攻
马建忠拟设的“翻外译洋诸书国内院治之政” 以及“各国交涉之件”

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的书籍
即涉及自然、社会、人
文、历史、军事、法律、
第1类:对外交涉书籍 经济等西方“政令治教” 第2类:居官者考订之书 的各类科学书籍
第3类:西方教科书
包括算学、热学、光学、 声学、电学、动植物学、 金石之学、性理、格致 等近代科学
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
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
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
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
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

马建忠vs.Nida
Dtdtrimsnohe“必 栉 相 字 之 其 后 止 之oeya夫ecgusbnne先句当句所意心,益urrmea译npecbm将比之之由旨悟而,edetee之sorseit所 , 实 繁 然 之 神 曾 与tlcrsafaao为ilannsne译 以 义 简 。 所 解 无 观awg事tgqentie者 考 , , 夫 在 , 毫 原haduhug难liaeiuilcvi与 彼 委 尽 如 , 振 发 文nygn矣ahareegt所此曲其是而笔出无tlthteh。.ecehnee以文推文,又而入异ree译mrcpse译字究体则摩书于,ertsas之eompi者孳,之一写,其是cros将so-efe-两生务变书其译间则tnp-tih奈Nnhdte为国之审态到神成,oie何tdrtrheo善之源其,手情之夫sa?efoio译文,及,文音,而t其rfe也字同其经,声仿后平已异 义 营 适之佛能,深日。之 理 反 如高 其使嗜冥”故 精 复 其下 语阅笃心。 深 , 所, 气者好钩所 奥 确 译析 ,所,考有 折 知 而其 然得字,
马建忠论翻译
“一个常被翻译界忽略的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 《马氏文通》(1该89书8不)仅是中国语法学的 开山之作,而且标志着中国
❖ 参考拉丁语法研究现古代代语汉言语学的的结开构端规律
❖ 《拟设翻译书马院建议忠》的(“1善89译4)”无疑就是翻 译的最高境界,无论是奈达的
❖ 善译论
“等效”,还是傅雷的“神 似”,抑或钱钟书的“化境”,
主要作品
❖《富民说》 1890年著,主张发展对外贸 易、扶持民间工商业等措施以富民强国,并 将《富民说》上呈李鸿章。
❖《适可斋记言》1896年,马建忠与上海
《时务报》主笔梁启超相识后出版。《拟设 翻译书院议》为其中一篇。
❖《马氏文通》1898年出版,是汉语语法
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 考,必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 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 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 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 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 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摩写其神情, 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 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 为善译也已。”
❖ 创设新式翻译均书未院跳出“善译”的圈子。
❖ 生平介绍 ❖ “善译论”解读 ❖ 拟设翻译书院 ❖ 评价
生平介绍
❖ 马建中(1845-1900),别名乾,学名马斯 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
❖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 始人马相伯。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
❖ 将翻译产业化:
1. 设立印刷所 2. 配备专门人员督查学生 3. 设立图书馆 4. 配备专项经费
正面评价
❖ 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的人
“有的文章说,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探讨翻译理 论的人,此说不确切。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写 于一八九八年……而早在一八九四年,马建忠在 《拟投翻译书院议》中, 已提出 ‘善译’ 的问 题。”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马建忠的 ‘善译’ 理论虽然未能从根本上 改变 整个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形态和发展轨迹,但 其独特的理论内涵已与主流传统译论迥然各 异,由此马建忠为中国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饱 含西学意识,极富现代精神的科学之路。”
(王洪涛,2005)
“过于抽象”
负面评价
“难以实现的理想”
藩篱,而其文字之微辞奥旨与夫各国之所谓古 文辞者,率茫然而未识其名称,或仅通外国文字 言语,而汉文则麤陋鄙俚,未窥门径”
译本质量低劣
❖ “阅者展卷未终,俗恶之气触人欲呕”
❖ “文辞艰涩”、“驳杂迂讹”、“挂一漏万, 割裂复重,未足资为考订之助”,为“天下识者 所鄙夷而讥笑也”
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今日之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道光季年以 来,彼与我所立约款税则,则以向欺东方诸国者, 转而欺我。于是其公使傲昵于京师以陵我政府; 其领事强梁于口岸以抗我官长;其大小商贾盘踞 于租界以剥我工商; 其诸色教士散布于腹地以 惑我子民。”列强“之所以悍然不顾敢于为此 者,欺我不知其情伪、不知其虚实也”要在对外 交涉中“尽知其情实、尽通其雍弊,因而参观互 证,尽得其刚柔操纵之所以然,则译书一事,非当 今之急务”。
❖ 文体学 “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
“尽其文体之变态”
马建忠vs.严复
信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
先将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笃好,字栉
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
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
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
读者反应论
提出善译论的原因
❖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 华人译者在翻译中处于从属地位
译者语言和专业知识普遍较低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 回国留学生“惟以所学者为资本,赖以致富” ❖ 实际翻译人员“大抵于外国之语言,或稍涉其
法律、政治、外交,曾任驻法公史郭嵩焘的 翻译。 ❖ 1879年返国后,为李鸿章办洋务,成为其重 要幕僚。曾数度去朝鲜、印度处理外交事务, 后又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及上海织布局总办。
❖ 1890年后,居家著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建 议创设翻译书院。
❖ 1900年7月,因赶译长篇急电而猝然去世, 终年55岁。
---马建忠
拟设翻译书院
❖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之“采西学 议”中提出设立翻译书院。
❖ 冯桂芬提议创设的“翻译公所”只是教学中 外语言文字的外语学校。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京师同文馆等洋务翻译机 构主要从事外交、海军军事和部分自然科学 书籍的翻译。“专门之业不分,精致无自”。
马建忠拟设的翻译书院
❖ 西译中述 ❖ “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
乃以西书之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 若有难言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 不明处,则讲明之。译后,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 令合于中国文法”
提出善译论的原因
❖ 矫正洋务翻译的弊端 ❖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才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拟设翻译书院议》
“夫译之为事难矣。”
❖ 善译论是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开端:
❖ 对比语言学“(c审o其ntr音as声ti之ve高lin下g”uistics)
❖ 音系学 ❖ 句法学 ❖ 语义学 ❖ 词源学
“字栉句比” “析字句之繁简”
“所有相当之Leabharlann 义,委曲推究” “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
❖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 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魏源
❖ “驭夷为今天下第一要政” ---冯桂芬
翻译制敌
培养“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翻译人 才
❖ 但洋务翻译“言艺之事多,言政与教之事少”, 只局限于“语言文字之浅,兵学之末,不务其大, 不揣其大”
❖ “在位有志之士又苦于语言不达、文字不通, 不能遍览其书,遂不能遍知其风尚”
❖ 培养“善译”人才 ❖ 视翻译为专业,扩大译书范围 ❖ 将翻译产业化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
❖ 培养“善译”人才
❖ 招收已通外语者为1班,长于汉文者为另1班, 聘用兼通汉文、洋文之人
❖ 除正常语言教学外,还要求日译新事数篇以为 工课
❖ 马建忠认为先通汉文后读洋文者从事翻译,往 往事半功倍
即“各国之时政”、
“法乎其上,仅得其中!”
小结
❖ 马建忠之于翻译的贡献:
1. 首开翻译研究语言学模式的先河; 2. 提出创建翻译书院,培养专业翻译人才。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