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
中国林业碳贡献区域分布及潜力预测

中国林业碳贡献区域分布及潜力预测作者:许恩银王维枫聂影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年第05期摘要“国家自主贡献”(INDCs)鼓励各国自觉承担减排责任,林业部门的碳贡献及潜力对我国承担减排替代及合理制定INDCs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土壤有机碳储量推算法,利用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模拟预测三种森林生长情境下各林区承诺期内碳贡献分布变化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①至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束,三大林区总碳储量为48.63 PgC,总蓄积量为188.02×108 m3。
②至2030年,自然增长情境(Ⅰ)、按原面积比例分配情境(Ⅱ)和人工林高配比情境(Ⅲ)下林区总碳储量将分别增加1.70、6.90和7.11 PgC,蓄积量分别增加53.04×108、61.70×108和62.38×108m3。
③2013—2030年期间,各林区碳贡献均保持增长,但东北和西南林区贡献率逐年下降,南方林区贡献率上升趋势明显。
④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每提高5%南方林区新造林面积比例,三大林区的碳储量和蓄积量将提升6 TgC和7×105m3。
为充分发挥林业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潜力,应提高南方林区的新造林面积比例,为用材林制定合适的采伐模式,增加杉木和桉树等速生树种面积,以维持较高的碳贡献增长速度和保障木材生产安全的优势。
在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发展混交林,对过熟林进行可持续经营管理,人工促进更新过熟林以提高森林更新速度,从而改善碳贡献率下降和林龄偏大的现象。
关键词林业;碳贡献;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区域分布;潜力预测1 研究背景INDCs是为实现“确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 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 ℃之内而努力”目标而提出的,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全新减排机制,INDCs 将开始新的气候体制方向,对今后气候国际法治理念及模式产生深远影响[1-2]。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二○○三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目的与任务 (1)第二条调查内容 (1)第三条调查周期 (1)第四条调查总体 (1)第五条总体抽样精度 (2)第六条复位要求 (2)第七条调查允许误差 (3)第二章技术标准 (4)第八条土地类型(地类) (4)第九条植被类型 (7)第十条湿地类型 (7)第十一条土地退化 (12)第十二条森林分类 (17)第十三条区域因子 (22)第十四条地形因子 (23)第十五条土壤因子 (25)第十六条树种(组)划分 (26)第十七条龄组划分 (27)第十八条森林结构 (27)第十九条森林生态功能 (29)第二十条森林健康 (30)第二十一条生物多样性 (31)第二十二条地类变化原因 (31)第二十三条其它样地因子 (34)第二十四条样木因子 (36)第二十五条其它标准 (38)第三章调查方法 (39)第二十六条前期准备 (39)第二十七条基本方法 (39)第二十八条面积测定 (39)第二十九条固定样地布设 (39)第三十○条固定样地标志 (40)第三十一条固定样地调查 (40)第三十三条其它因子调查 (49)第四章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49)第三十四条调查记录检查 (49)第三十五条数据输入 (50)第三十六条逻辑检查 (50)第三十七条立木材积估计 (51)第三十八条数据预处理 (51)第三十九条森林资源现状统计 (53)第四十○条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54)第四十一条统计数据汇总 (57)第四十二条成果统计表 (58)第五章质量检查 (63)第四十三条质量管理 (63)第四十四条检查内容 (64)第四十五条检查数量 (65)第四十六条检查方法 (65)第四十七条质量评定 (66)第六章调查成果 (67)第四十八条成果内容 (67)第四十九条成果要求 (68)附件: 1样地调查记录表2连清成果统计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任务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单位,利用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森林覆盖率22.96%

中国森林覆盖率22.96%作者:王兮之来源:《绿色中国·B》2019年第06期22.96%——最新的全国森林覆盖率。
这个数据,比上一次森林资源清查提高了1.33个百分点,而净增森林面积则超过了一个福建省的面积。
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让我们来看看——翻阅刚刚出炉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许多数据让人眼前一亮。
这些数据是怎么得来的?这些数据的背后又有什么“故事”?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守正等专家。
乔木林1892.43亿株乔木是怎么统计出来的?22.96%,比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森林覆盖率21.63%提高了1.33个百分点。
这1.33意味着全国森林面积净增1266.14 万公顷,比福建省的面积还要大。
长期负责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技术工作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煜星介绍说,全国现有森林面积2.2亿公顷,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实现了30 年来连续保持面积、蓄积量的“双增长”。
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乔木林有1892.43亿株乔木。
统计株数还是第一次,有什么意义?如何统计出来的?还有哪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张煜星说,建立森林面积、蓄积量、株数、径阶结构分布、空间分布等数据库,再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精准描述、模拟、管理、研究森林资源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样地乔木株数的调查,就可推算出全国乔木林中的总株数。
全国有41.5万个固定样地,是采用系统抽样布设的,每块样地面积为1亩左右。
这次对公众普遍关注的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也进行了调查,如我国森林年涵养水源量6289.5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7.48 亿吨、年保肥量4.62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4000万吨、年滞尘量61.58 亿吨、年释氧量 10.29亿吨、年固碳量4.34 亿吨。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9-2013年)

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2009-2013年)一、基本情况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于2009年开始,到2013年结束,历时5年,组织近2万名技术人员,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以省(区、市)为调查总体,实测固定样地41.5万个,全面采用了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调查、测量并记载了反映森林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以及森林生态状况和功能效益等方面的160余项调查因子。
二、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
活立木总蓄积164.3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1.22亿公顷,蓄积122.96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分别位居世界第5位和第6位,人工林面积仍居世界首位。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资源呈现出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效能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
两次清查间隔期内,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森林总量持续增长。
森林面积由1.95亿公顷增加到2.08亿公顷,净增12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提高1.2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由137.21亿立方米增加到151.37亿立方米,净增14.16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增加量占63%,人工林蓄积增加量占37%。
二是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森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3.91立方米,达到89.79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28立方米,达到4.23立方米。
每公顷株数增加30株,平均胸径增加0.1厘米,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上升3个百分点,混交林面积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
随着森林总量增加、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增强。
全国森林植被总生物量170.02亿吨,总碳储量达84.27亿吨;年涵养水源量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1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亿吨。
三是天然林稳步增加。
近五年,中国森林资源最权威的数据都在这里!

近五年,中国森林资源最权威的数据都在这⾥!森林是陆地⽣态系统的主体,是⼈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资源。
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态良好的重要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准确掌握我国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客观评价林业改⾰发展成效,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了每5年⼀周期的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以翔实记录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历史轨迹。
起迄于2014—2018年的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调查固定样地41.5万个,清查⾯积957.67万平⽅公⾥。
结果显⽰,我国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质量稳步提升、⽣态功能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国有林以公益林为主、集体林以商品林为主、⽊材供给以⼈⼯林为主的合理格局。
全国森林覆盖率22.96%,森林⾯积2.2亿公顷,其中⼈⼯林⾯积7954万公顷、继续保持世界⾸位。
森林蓄积175.6亿⽴⽅⽶。
森林植被总⽣物量188.02亿吨,总碳储量91.86亿吨。
年涵养⽔源量6289.50亿⽴⽅⽶,年固⼟量87.48亿吨,年滞尘量61.58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40亿吨,年固碳量4.34亿吨,年释氧量10.29亿吨。
线上购买链接请见⽂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编责任编辑:李敏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定价:490元批量订购热线:010-********;84239228线下购买渠道:⾃然书馆林草科技店(北京市东城区林调社区1号楼)《中国森林资源报告》(2014-2018)⼀书是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审查编写⽽成的。
该书系统介绍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动态变化、区域分布和功能效益,并客观分析了与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指出我国总体上依然缺林少绿、⽣态脆弱,⽣态产品短缺与⽇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盾还相当突出,据此提出了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标与对策。
该书的出版,能够为林草⼯作者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参考,同时也使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现状,更加⾃觉地投⾝于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共同实践,为促进⼈与⾃然和谐共⽣、努⼒建设美丽中国、保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谱写⽣机蓬勃、波澜壮阔的伟⼤篇章!通过此书,您可以了解到01更新更全的中国森林资源滑动查看本书⽬录02最新最详实的数据统计表本书包含如下统计表,向上滑动阅览1. 全国各省(⾃治区、直辖市)森林资源主要指标排序表2.世界部分国家森林资源主要指标排序表 3.各类林地⾯积按所有权统计表4. 各类林⽊蓄积按所有权统计表 5. 乔⽊林各龄组⾯积蓄积按林种统计表6.乔⽊林各龄组⾯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7.天然林资源⾯积蓄积按林⽊所有权统计表8.天然乔⽊林各龄组⾯积蓄积按林种统计表 9.天然乔⽊林各龄组⾯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 10.⼈⼯林资源⾯积蓄积按林⽊所有权统计表 11.⼈⼯乔⽊林各龄组⾯积蓄积按林种统计表12.⼈⼯乔⽊林各龄组⾯积蓄积按优势树种统计表13.⽵林⾯积株数按林种统计表14. 经济林⾯积按林⽊所有权统计表 15.灌⽊林地各林种⾯积按类型统计表16.森林各林种和亚林种⾯积统计表17.乔⽊林质量因⼦按起源统计表18.林⽊蓄积年均各类⽣长量消耗量统计表19.各类⽣物量统计表 20.各类碳储量统计表 03专业⽽准确的分布图、区划图滑动查看更多例图中国森林资源概述中国地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脉纵横交织,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以及纬向、经向和垂直地带的⽔热条件差异,形成了复杂的⾃然地理环境,孕育了⽣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的森林。
森林资源清查

我国森林资源对策实施
三是搞好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动力。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集体林采伐管理 、资源保护、生态补偿、税费管理等相关政策机制。积极稳妥 地推进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及森林 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对林权流转交易的监督管理。大力推 行林业综合执法和行政审批改革,强化林业执法监管职能,规 范审批行为。 四是做好森林科学经营,提升森林质量效益。 在森林经营方面要充分利用科学知识,才能提高森林质量, 使得森林的效益最大化。如建立科学合理的采伐措施,不仅可 以最大限度提高木材量,还有利于林地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分析
森林资源清查中应用的技术
在前三次清查中,调查人员使用的仪器基本上就是罗盘仪、测绳 和围尺,这些科技含量低的工具大大地增加了工作量,提高了工 作难度。近几次的清查中,高科技的测量工具逐渐的被应用。比 如3S技术、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数字电子罗盘等。
森林资源清查工作分析
可以提供全球范 围从地面到9000 公里高空之间任 一载体的高精度 三维位置、速度 和时间信息,并 且具有良好的抗 干扰和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我国的森林资源清查周期较长,成果时效性差。
自 1973 年我国开展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以来,到现在共进行过 8 次 清查,第九次正在进行。第一次间隔是 4 年,其余 7 次间隔期均是 5 年。现已形成制度,每 5 年进行一次清查,并且全国每年只有 1/5 的省参加调查,最后的数据是通过整合 5 年中全国各个省的数据,得 出的结果实际上是全国跨越 10 年的资源变化情况,当最后的全国范 围森林资源调查汇总资料出来时,第一次参加森林资源调查省份的数 据早已不能映当前的森林资源状况,信息反馈效应严重滞后。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总结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工作总结1 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体系概况山西省森林资源清查体系初建于1978年,以全省为总体,面积15万余km2,布设样地25 781 个,其中固定样地19 535 个,成数样地6 246 个,样地面积666.7 m2,形状正方形。
1984、1990、1995、2000、2005和2010年分别进行了复查。
1990年仅对19 535 个固定样地进行了复查;1995年清查时,对体系进行了优化,固定样地调整为9 915 个;2000年清查时,布设了遥感判读样地51 412 个,其中1/4样地与固定样地重合。
2005和2010年对9 915个固定样地和51 412 个遥感判读样地进行了复查。
2015年清查取消了遥感判读样地的内容。
2 前期工作准备2.1 及早启动,夯实清查基础按照“提前介入,尽早准备、预先开展”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国家林业局尚未部署之前,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省院”)从2014年3月就逐步启动开展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14年4月组织20余名技术骨干分赴全省各市、省直属林业局进行前期调研:1)核对、修正、修复八次清查纸质卡片;2)通过野外调查摸清样地标桩、样木标牌的缺失数量;3)清点各地仪器设备的保有情况;4)督导各地成立领导机构、组建调查队伍、申请配套经费等。
2.2 提前介入,编制3个方案进入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下简称“九清”)工作周期,国家林业局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下简称“清查”)技术规定进行了较大幅度修改。
为了追踪技术规定的新变化,适应其新要求,山西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及早动手,根据2014年技术规定等有关要求,在全面总结山西省历次清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参照山西省“九清”工作第一批开展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本次清查工作的特点和山西省实际,组织技术专家多次讨论、实战检验、反复修改,后经西北院审查,数易其稿,历时半年完成了山西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工作方案、技术方案和技术细则。
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背景材料

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背景材料一、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概况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全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以省(区、市)为单位进行,属于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其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各省(区、市)和全国的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消长动态,并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进行林业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始建于70 年代初,已完成了五次清查工作。
70 年代后期开始,全国采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方法建立了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以省(区、市)为抽样总体,系统布设地面固定样地,通过定期复查,准确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的森林资源清查方法。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建立和稳步健康发展,使我们能够依据科学、可靠的方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国及各省(区、市)森林资源底数及消长动态。
经过20 多年的努力,该体系在规模和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得到国际上广泛赞誉。
前苏联、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林业代表访华时,都对该体系给予高度评价。
(一)第一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 年):1973 年林业部部署全国各省开展以县(局)为单位的森林资源清查工作。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全国范围(缺台湾省),在比较统一的时间内进行的较全面的森林资源清查,这次清查主要侧重于查清全国森林资源现状,整个清查工作到1976 年完成,林业部于1977 年组织进行了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汇总。
(二)第二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77-1981 年):1977 年林业部对森林资源清查技术进行了改革,并在江西组织了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试点工作,在取得初步经验后,于1978 年开始,先后在全国各省推广,建立以省为总体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于1981 年完成了体系的初查工作。
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的建立,是我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体系、技术体系建设的重大转折,为开展全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