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共9篇)_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在阅读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我对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和人物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困境。
让我谈谈对托马斯这个人物的理解。
他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方面追求着绝对的自由和多样性,通过不断更换情妇来寻找生活的刺激与新鲜感;另一方面,他又无法真正摆脱内心的道德束缚,对爱情和责任有着深深的渴望。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使他在“轻”与“重”之间不断徘徊。
他的命运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如此艰难,我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也无法避免地背负着责任和道德的重担。
而泰瑞莎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她的主旋律是灵魂的解脱和对独特性的追求。
她代表了那些在生活中寻找真实自我的人们,渴望摆脱外界的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意义。
她的痛苦和挣扎让人心疼,同时也让人敬佩她的坚韧和勇气。
她的经历让我思考到,在一个充满压迫和虚伪的社会中,保持真实的自我是多么的困难,但又是如此的重要。
昆德拉在书中对“非如此不可”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个词既可以表示托马斯对爱情的选择,也可以代表他对生活的态度。
然而,无论是问号还是叹号,都暗示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人生中的交织。
托马斯的生活充满了偶然性,他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他的命运。
但同时,他的选择也反映了他的必然性,他的性格和价值观决定了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交织,构成了人生的复杂性和无奈。
关于托马斯的命运,我认为他的回归大地是一种必然。
他在生活中逐渐找到了真实的自我,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放弃了城市生活和对女人的追寻,选择了与泰瑞莎在一起,这是他对自己内心的一种妥协和回归。
他的生命由轻到重的转变,也反映了人类在生活中的成长和变化。
然而,对于托马斯是否只是一个工具,我持有不同的看法。
我认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的选择和命运都具有真实的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五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范文五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
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
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
)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
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
”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
”,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
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
”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
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
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
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
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心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通过他的经历和内心独白,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责任与选择。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了人生的种种问题。
这本小说的结构并不是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场景和回忆,展示了主人公的人生和思想变化。
作者以一种富有哲理和隐喻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并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关于生命的意义。
在书中,主人公托马斯经历了一系列的情感纠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并最终感到生活的虚无和无聊。
他开始怀疑生命的意义,质疑一切的价值。
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疑惑,生活的琐碎和重复似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追求功名利禄或者享乐,而是要从内心去寻找,去接受自己的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我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轨迹。
其次,责任与选择。
在书中,主人公托马斯追求自由和个人意愿的同时,也背负着责任和抉择。
他在情感关系中面临选择和取舍,同时也要面对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生活中做出的决策,每一个选择都有它的代价和影响。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责任,无论是对家庭、工作,还是对社会。
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最后,时间与记忆。
在书中,时间和记忆成为了重要的主题。
主人公回顾自己的一生,思考着时间和记忆对人的影响。
我们的记忆往往是不可靠的,时间也在不断流逝,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和记忆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珍惜每一刻,用我们的行动和记忆留下痕迹,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通过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我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生命有时让人无法承受,但正是这种承受让我们成长和进步。
我们需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抉择,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
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
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
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
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
她不爱特雷莎,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
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
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
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
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
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
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
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
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米兰要传达的爱情观。
“爱情”总是玄而又玄。
我曾经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
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
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
你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
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
”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
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范文(一)上帝死后,尼采告诉人们,万物都处在循环中。
宇宙也罢,人类史也罢,其运行轨道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圈。
以往发生过的事情会重复发生。
被法国人誉为英雄罗伯斯庇尔,会一次次登上历史舞台,将法国一次次置于白色恐怖之下。
可是这个罗伯斯庇尔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英雄罗伯斯庇尔。
后者在历史上仅有一次,前者则反复出现。
所以此处的罗伯斯庇尔是一个独裁、白色恐怖的概念。
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不管他以往杀过多少人,因为历史终将过去,他的恶行会被遗忘。
可如果我们只能看到这个独一无二的罗伯斯庇尔,而忽略了概念上的永劫复归的罗伯斯庇尔,那么他永远会在残杀无数民众之后被原谅。
就像拿破仑、--、斯大林都仅有一个。
历史是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奇怪的统一。
人类史和人的一生都是沿线性轨道向前的,发生过的所有的事件,无论其好坏,都仅有一次,所以没有什么好怕的。
历史和人生都轻如鸿毛。
一次就是没有,仅有一次的生命就是从来没有存在过。
于是很多人就在这条不能回头的轨道上选择轻的生活,融入主流,加入媚俗的大军。
还有人却总是要在其中找寻更多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思考、挣扎、反抗,他们渴望自我能做的更好,担负起自我的职责,即使为此他们要选择重,选择一次次痛苦的轮回,选择永劫复归。
那么永劫复归的存在不在于它是否存在,而在于我们是否看得到,是否做出复归的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昆德拉对于“永劫复归”这一命题的思考。
集中营中的亲人死了,它带给生者的伤痛还在;罗伯斯庇尔、--死了,新的独裁者、杀人狂还在诞生。
战争和独裁,是永劫复归的人类史上无法抹平的伤疤。
若你对它视而不见,任凭历史原谅并淡忘希特--大林,战争和独裁会一次次重复下去。
人生同样如此。
一生中只出现过一次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若你纠结于周围环境的好坏和别人的评价,若你害怕承担职责和重复的生活而不停的挣脱最终越飞越高,那你就会远离大地而无法体会生命的真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人生在世,难免会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不堪重负。
我们常常会为生活中的各种选择而忧虑重重,担心它们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种沉重感是否真的是生命所不能承受的呢?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生命不存在永恒轮回。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而且从一开始,它就注定会走向终点。
这一观点让人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珍贵,也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如果生命可以永恒轮回,那么我们今日的选择和行为或许会对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我们会因为害怕犯错而犹豫不决,担心每一个决定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
然而,事实是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无法通过比较来验证哪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
每一个选择都是独特的,都将塑造我们的人生轨迹。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那么是否可以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不去背负太多的责任和忧虑呢?昆德拉通过托马斯和萨宾娜的故事告诉我们,这种轻松可能只是表面的,它并不能真正填补灵魂的空虚。
托马斯无法忍受与萨宾娜之间没有爱情的肉体关系,而萨宾娜则渴望摆脱传统的道德束缚,追求自由。
他们的灵魂在追求一种无法实现的平衡,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
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可以给我们带来满足和安慰,但它们也会使生命变得沉重。
我们会因为牵挂和忧虑而感到不安,担心失去所拥有的。
然而,正是这种沉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存在的意义。
如果我们选择轻视生命,不认真对待每一个瞬间,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无法满足的空虚之中。
一个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可能比一个充满责任和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难以承受。
因为在空虚中,我们无法找到真正的自我和生命的目标。
昆德拉的作品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本质和意义。
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会面临无数的选择,它们既带来了压力,也赋予了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或许,我们不能完全摆脱生命的沉重,但可以学会在其中找到平衡和力量。
在面对生命的选择时,我们可以更加坦然和勇敢。
我们不必过分忧虑未来,而是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精选合集(最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一看完了这本小说,喜欢小说的结尾,生命最终回归了轻的状态,没有负担,只有经历了无数沉重的瞬间后,才能找到的状态,大多数时候人们都游走在存在与忘却之间,而当真正学会忘却,一切又是否还如当初,此时的忘却也多少会带有几分无奈的成分在其中吧。
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小说对人性的剖析,爱情中的与战争后的。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章节,竟然觉得能把捷克人看透,曾经勇敢但却在近现代显得有些软弱,在高压的环境下一些人勇于直面死亡,大部分人被击垮,并把复杂的自卑,不满,妥协,孤独等特质融入民族个性,如果用季节来形容,宛如寒冬。
关于爱情与人性的剖析,不时击中我的心灵,爱情剥去层层伪装,赤裸的核心无非是自己心中轻与重的较量,从前一直喜欢将爱情辨成是非黑白,或者热情到燃尽所有的欲望,或者克制到说服自己爱情不曾存在,但这一切都太自我,重到使人无法负担,如果可以坦然对待各种爱,将所有的欲望,感性,责任之剑磨钝再磨钝,也许幸福就会轻到浮出水面。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篇二这本书我读了大概半个多月,他有着一种淡淡的吸引力,读了就放不下了。
一开始想要读这本书,不是谁的推荐,只是看见了书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很柔很棉,还有一种清新的无力。
书里的内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样的是我感觉那种无力的轻,无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这本书,毕竟我看的书不多,我领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书里有一个词“媚俗”,感触很深,一个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还有一些无奈的词。
萨宾娜嘲笑着“媚俗”,可是她愈加嘲笑愈加讨厌,自己却变成了另一种”媚俗“。
这有时候就像宿命一样逃不开。
托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这种轻与重的,结尾,特丽莎觉得托马斯承受了太多,因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个自由的人。
而托马斯却发现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
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没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兰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没有摆脱他的轻。
有时候死亡的来临我们才能明白一切,或者还没来得及明白只能带进坟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第一篇:《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强光与黑暗“对萨宾娜来说,生活就意味着观看。
观看被两条界限局限着,一种是强光,使人看不见,另一种是彻底的黑暗。
也许这就是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的原因。
…极端主义意味着生命范围的边界。
不论艺术上或是政治上的极端激情,是一种掩盖着的找死的渴望。
…她本想告诉他们,在共产党当局和法西斯主义的后面,在所有占领与入侵的后面,潜在着更本质更普遍的邪恶,这邪恶的形象就是人们举着拳头,众口一声地喊着同样地口号的齐步游行。
”以上这一段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得原话摘抄,讲的是萨宾娜对于一群无力改变国家现状而只会口头愤慨的愤青的想法,她无力改变什么,可也不愿与众人一样只接受一种思想,排挤其他的任何的哪怕是理智的想法。
有一个风度翩翩的美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与世隔绝的丑人国,丑人国的所有人都丑得惨不忍睹,一个个歪瓜裂枣不说,还穿得破破烂烂活像乞丐,浑身臭不可闻。
但是奇怪的是,越是丑的人越是有地位,越是被大多数人所尊敬。
比如丑人国的皇帝是最丑的,而大臣们稍逊。
当这个美男子已进入丑人国,立即激起了这个国家民众的围攻。
他们大喊着“丑八怪”“妖怪”,打他,吐他,用墨水泼他,直到他和他们变得一样时,丑人国的百姓才离开。
这是一种极端,一种整个社会的极端。
这种极端就像是强光和黑暗一样,虽然形态看似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样的,都是蒙蔽人的双眼。
只是,我们通常都认为,光明是好的,而黑暗是不好的,可是却常常忘了,光明的极端强光的危害往往比黑暗大得多。
黑暗不过是使人看不见前方的道路,而强光不但使人看不清前路,从而错走,而且最本质的,伤眼睛。
近日来我们总为一些实事新闻所震惊或者愤怒,比如老人摔倒而无人扶起,导致老人被活活冻死,又如佛山女童被车压碾,十多名路人经过却视若无睹。
先不说这些路人如何得冷漠,无情。
我只先问一个问题,假若你有百分之五十的几率会被讹甚至坐牢,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职工,每月1000~2000的工资,一家五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全指着你糊口,你是否仍旧是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帮助老人或者孩子?我们不急于给出答案,只是要问,不是自古以来就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老话,为什么如今,人们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呢?以德报德固然不是十分期待,但是以怨报德却叫人防不慎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共9篇)八年级读后感: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后的感想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
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
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
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
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
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
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1 / 37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
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
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
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
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
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
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2 / 37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
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3 / 37悲,可叹的人生啊!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
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
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
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
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
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
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4 / 37的生存处境呢?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
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
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
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
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
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
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
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初一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的感想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 | 初一读后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的感想5 / 37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
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
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
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
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
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
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
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
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6 / 37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
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
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
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
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
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7 / 37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
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
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8 / 37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
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
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