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5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8篇)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
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
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
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
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
”的清高卓绝......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精品6篇)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精品6篇)《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篇1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
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
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独自品尝。
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
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
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篇2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苏东坡传心得感想(精选7篇)

苏东坡传心得感想(精选7篇)苏东坡传心得感想篇1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所以,一个人的人格能够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此刻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
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能够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
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都是识见。
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此刻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心得感想篇2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
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
《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
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
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精品6篇)

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精品6篇)苏东坡传心得感受篇1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
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
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何等坦然。
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
”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
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
“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
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
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苏东坡传读后感样本(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样本回想我对苏轼的记忆,从小学开始就开始接触他,中学时期更多的诗词,说起来人人会唱的《但愿人长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着名书法家、画家。
除此之外,大概就是初三那年一位讲作文的语文老师的讲述了吧。
老师非常喜欢苏轼,仔细的讲述了苏轼的生平,讲到最后竟声泪俱下,让人动容,给我很深的印象。
然而,以后想想也并没有什么实感。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
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
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
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
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嗨,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范文5篇苏东坡传读书心得体会篇1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
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
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
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
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挖苦,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
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无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
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
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
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抚慰和鼓励。
第三,那么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但凡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
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
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
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
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
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
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
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
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体会五篇《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快来看看吧!苏东坡传的读书心得体会1我愿意称苏东坡为中国历史上顶受老百姓喜爱的人。
他实实在在,平易近人,一举一动都让百姓暖心。
他是文学家,是书法家,是士大夫,也是那个山野间迎着雨走的农民。
像一阵清风,吹遍了华夏。
这阵清风曾吹度杭州。
杭州,这如今如诗如画的城市,在以前却是洪水泛滥,灾荒四起。
西湖更是淤积严重,草漫湖面,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用水。
于是苏东坡多次上奏朝廷,多方筹措治湖经费,带领军民疏浚西湖,并亲自设计,将清理出的污泥变废为宝,修成了著名的苏堤。
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他还把西湖周边的湖面划分成各个区域,分给那些社会上的闲散人士种植菱角,既可以保持水面清洁,又可以增加税收。
这阵清风曾吹度黄州。
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仍持乐观心态,创新了许多美食。
他在此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除了最著名的东坡肉,他还发明了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饼、东坡蜜酒等等。
这阵清风开辟了新的天地。
他训诫门人秦观不要学柳永词之软媚风气,以“自是一家”。
他首先在题材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舞筵歌场的“艳科”;豪放词风的创立也转变了词坛上的浮艳之风,给词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新气象,提高了词的气格。
他《与鲜于子骏书》中写到:“近却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5篇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并且使日后无论做什么事,有自己独特的主张或见解,不会人云亦云,盲目附和。
下面是关于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1)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
但这不能阻碍他。
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
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
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
”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
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
苏东坡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
他处处为百姓着想。
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
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
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
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
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
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
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2)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
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
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
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苏家出了三个才子,称为”三苏”: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
所以说”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我欣赏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乐观,还因为他是一位正直的诗人,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医。
”由此可见,他很注重人品。
当我们学苏东坡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时,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找了几个合适的谐音词:贤人、嫌人、涎人、娴人和衔人。
苏东坡虽然仕途历尽艰辛,但也很会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东坡肉等等。
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写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们说失意的人有一个诗意的人生。
苏东坡后来归隐于田园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所以我们才会叫他苏东坡。
他变成了普通的农夫,真正开始务农了。
林语堂先生与谢老师最喜爱的诗人便是苏东坡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了,因为苏东坡的与众不同。
当我们去阅读他的诗作时,没有苦涩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头的通达乐观。
他真的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我要向苏东坡学习,他心静如水、胸无尘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闲适,而且拥有乐观豁达的胸怀,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实的上帝的最美花儿,没有缺点,如此灿烂的屹立在文学史上的高峰!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3)苏东坡是是林语堂一生的挚爱。
虽然相隔800多年,但在林先生笔下,苏东坡正如自己的忘年至交,仿佛亲眼见证了苏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的平生。
写苏亦是评己。
带着这种苏式情结,1936年全家赴美时,先生随身携带了大量关于苏东坡的考证以及苏东坡的著作。
在对苏东坡资料及资料的翔实考证基础上,林先生剪裁取舍,融合西方传记的笔法,最终完成了这部轰动一时的名著。
它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无愧于二十世纪四大传记。
“传记作家,要有学者有系统的治学方法,好从事搜集所需要的资料;要有哲学家的高超智慧的人生观,以便立论时取得一个不同乎凡俗的观点;要有文学家的艺术技巧与想像力,好赋与作品艺术美与真实感,使作品超乎干枯的历史之上,而富有充沛的生命与活力。
”而林语堂先生在考据、义理、词章都下足了功夫,”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
铸就这本不朽的巨著,让中国的人物传记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
没看这本传记之前,我对东坡的了解主要是他光辉熠熠的头衔,以及登封造极的艺术造诣。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之代表。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但是读了《苏东坡传》以后,我真正了解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苏东坡,一个自然的苏东坡,一个纯粹的苏东坡。
如林先生所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对东坡的最新认识是他仕途上的浩然正气。
以前总以为东坡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文人,读此书后,方感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士人精神。
他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
”学而优则仕”,带着”平和世界”的美好理想,东坡步入仕途。
正值王安石变法之际,他在外任官期间,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极力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经历了10年的政治生涯,东坡经历了人生的第一难。
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东坡被强加上”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接着就是不断地被贬,再被贬,”蚂蚁爬上一个磨盘,以为稳如泰山,哪知又开始转动了。
”人生最失意之时,却造就了他文学的巅峰。
《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承天寺夜游》都是这时所作。
在一个昏暗的时代里,苏公以文人之浩然秉性,敢于去质疑变法之弊端,敢于去挑战王宰相的权威。
即使牺牲自己的仕途,也要坚定的拯救苍生。
其次就是对其豪放旷达,虚幻若谷的人生境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经济经历了仕途上的风风雨雨后,苏东坡也逐渐顿悟,认识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淡却入世之心,步入出世之途。
此时的东坡的心境,如林公所言,”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
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
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
” 他看透了这一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
于是乎,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谈禅说理,人生,就应似飞鸿踏雪泥。
又何必被聪明误一生呢?林公之妙,在于参透苏公之道,正如其所感,”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
读完《苏东坡传》,感受苏公,我体会到”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所言之理。
感受自己,未来但求对社会”浩气长存”,但求对生活”烟雨一生”。
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4)《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
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
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
”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
”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
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
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
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
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
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
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
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苏东坡也是幸福的。
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
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读苏东坡传心得体会(5)东坡是一个拥有超天禀赋的古代人,却也是拥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既可以当诗人,也可以当学者,他可以去研究医药学,也可以去练瑜伽,他可以去当工程师,也可以当酿酒师,他的墨竹影响至今,他待人平和,主张人人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