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塔上的实验

合集下载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篇一」导语:同学们,意大利有一座塔比较有名,你知道是什么塔吗?为什么有名?明确:一是因为塔斜;二是著名的科学家曾经在此做过实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要点(课件展示)1、学习科学家善于探索的精神。

2、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计:一课时:课型:新授方法:点拨交流式、实验法、比较阅读法学习过程1、学生轮读课文,并思考:(1)、标好段落序号,划出疑难点。

(2)、文章主要写了几件事?明确:(课件展示)(一)(1—7)摆动挂灯的启示——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二)(8—12)写伽利略的孩提和学生时代——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献身精神。

(三)(13—19)比萨斜塔上的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2、教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提问:你发现绳的摆动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明确:尽管绳的往返距离越来越小,但是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一样长;——自然的节奏原则。

如果讨论不出,教师点明——几百年前,伽利略能够发现这个规律,说明他细心观察,善于思考;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

齐读第二自然段,并标出“仿佛、觉得、似乎”等词,这些词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讨论明确:伽利略的感觉是否正确?他怎么知道的?明确:正确;他采用实验法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

通过此事,你受到什么启发?小组交流;明确:伽利略善于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检验真理的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

3、现实生活中,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吗?结果这样?讨论交。

4、他这敏锐的感官和观察、思考、实验能力与他孩提和学生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速读8——12段,9、让我们为孩提和学生时代的伽利略画个像。

讨论交流。

明确:(课件展示)(1)不迷信权威。

(2)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动脑。

(3)有理想。

(4)敢于追求真理。

(5)不断试验,挑战权威。

(6)面对压力和挫折,仍然勇往直前。

5、就因为有了孩提和学生时代打下的基础,参加工作后的伽利略仍然不断实验、验证,最后,他来到比萨斜塔做实验。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塔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内容1. 斜塔的定义和特点2. 斜塔的实验操作3. 斜塔的稳定性实验4. 斜塔的受力分析5. 斜塔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斜塔的实验操作,斜塔的稳定性实验。

2. 教学难点:斜塔的受力分析,斜塔的应用实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斜塔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3. 采用案例教学法,分析斜塔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准备1. 斜塔模型2. 实验器材:尺子、剪刀、胶水等3. 教学课件4. 相关案例资料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巴黎斜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斜塔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斜塔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介绍斜塔的历史和发展。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5. 成果分享:各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斜塔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七、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绘制一幅斜塔的示意图,并标注出其主要特点。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实验操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

3.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十、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工程师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斜塔的应用和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实地斜塔,亲身体验斜塔的稳定性。

3. 开展斜塔设计比赛,鼓励学生创新和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斜塔的基本知识。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观察斜塔的图片,分析斜塔的特点;(2)动手搭建斜塔模型,探究斜塔的稳定性;(3)运用数学和物理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团队合作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斜塔的定义及其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的重要性;(2)斜塔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3)斜塔的受力分析。

2. 教学难点:(1)斜塔稳定性的数学和物理原理;(2)斜塔模型的搭建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 教具:(1)斜塔图片或视频;(2)斜塔模型材料(如积木、牙签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4)物理实验器材(如重物、平衡木等)。

2. 学具:(1)斜塔模型图纸;(2)笔记本、彩笔等记录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斜塔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斜塔的特点;(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斜塔吗?斜塔在数学、物理和建筑学中有什么重要性?”2. 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分发斜塔模型图纸,让学生根据图纸搭建斜塔模型;(2)让学生尝试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塔,观察其稳定性;(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倾斜角度的关系。

3. 斜塔的受力分析:(1)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斜塔的受力情况;(2)利用物理实验器材,进行斜塔稳定性实验;(3)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稳定性与受力情况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1. 绘制斜塔模型图纸,标注关键尺寸;3. 设计一个斜塔稳定性实验方案,可用于课堂展示。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反思,回顾斜塔实验的过程和所学知识点,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斜塔稳定性的认识。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范文

《斜塔上的实验》教案设计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斜塔上的实验》优秀教案设计范文学科领域:科学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斜塔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难点: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斜塔,并探究斜塔的稳定性。

三、教学准备材料:1. 斜塔模型2. 积木3. 铅笔4. 直尺5. 剪刀6. 胶水场地:教室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斜塔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斜塔?斜塔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了解,教师总结。

环节二:探究斜塔的稳定性(15分钟)1. 教师分发斜塔模型和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设计一个稳定的斜塔。

2.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搭建斜塔,并观察其稳定性。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环节三: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斜塔作品,分享搭建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斜塔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环节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斜塔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展示。

3.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斜塔在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应用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斜塔稳定性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学生小组展示和分享的作品质量。

3. 学生对拓展应用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评价内容:1. 斜塔的定义、特点和实际应用。

斜塔上的实验kuan

斜塔上的实验kuan
1、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 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又是”表明很多,可见其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精神。
2、伽利略不停的搞实验。甚至当他还是一个 小孩子的时候,他就不轻易相信权威。
强调伽利略从小就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3、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解析文题:斜塔上的实验 1.这是个什么斜塔? 在哪里?
2. 是谁要在这里做实验?为什么要做 这个实验?
3.做了一个什么实验?实验结果怎么样 呢?
4.这个实验要证明什么问题?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 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 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 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 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 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 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 由于该塔“斜而不塌”, 名声大噪。1590年,伽利 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 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7)300年至400年,中国
史载晋代已有指南船,可 能是航海罗盘的最早发明。
8)在公元七、八世纪, 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书, 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
9)十世纪,中国发明了 使用火药的火箭。
发明 中 时间 总数 国
发明内容
8 公元
1000 年

公元
1500 年
3 10)据《梦溪笔谈》,约公元 1041~1048年间,中国宋朝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 方四百年。
一、伽利略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 (详)
二、孩童与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 故事。
三、自由落体实验。 (详)
首尾两件事最能体现伽利略的这种精神。
回忆:
《斜塔上的实验》中写了伽利略一 生中的哪两个重大发现: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课文斜塔上的实验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斜塔上的实验教案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斜塔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斜塔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1. 斜塔原理的理解。

2. 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中掌握斜塔的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斜塔模型。

2. 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等)。

3. 计算器。

4. 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斜塔模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斜塔是如何倾斜的吗?”让学生思考斜塔的原理。

二、探究斜塔原理(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个斜塔模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斜塔的倾斜程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三、讲解斜塔原理(10分钟)教师讲解斜塔的原理,包括重心、重力、摩擦力等概念,并解释斜塔为何能倾斜。

四、应用斜塔原理(1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斜塔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塔模型。

2.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斜塔的倾斜程度与重物位置的关系。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斜塔原理(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斜塔的原理吗?”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斜塔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有一个斜塔模型。

2.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不同重物位置下的斜塔倾斜程度,并记录数据。

3. 学生利用数据,计算斜塔的倾斜角度。

三、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斜塔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学生思考斜塔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桥梁等。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制作一个简单的斜塔模型,观察其倾斜程度与重物位置的关系。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随机
评价方式 口答 口答 口答 口答
评价要求:
评价要求: 1.声音洪亮,仪态大方,语言规范。 2.言简意赅、思路清晰、评价得当。 3.非点评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补充点评的不足。 4.最后对展示同学打分,满分10分。
质疑再探
同学们针对本节课还有什么疑问吗?请勇敢的提出来,我 们共同探究。
预设:
课文最后一部分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 有何作用?
1.学生朗读课文,根据目标设疑,教师补充完善自探提纲。
2.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并在文中圈点批注,自主探究就 决疑问,若自己解决不了的留待小组内共同解决。
解疑合探:
1.请同学们按小组合作探究这些问题,人人参与。
2.出示“展示分工表”及“展示要求”,有展示任务的同学 上台展示。
展示分工表:
展示题号 1 2 3 4
明确:写观看队伍的盛大,表现这次实验影响之大,观众 的“兴高采烈”写出了反科学的习惯势力的强大。
拓展运用
1.请同学们自编1——2道习题,在班级内展示交流。 2.教师预设习题。
预设:
选文未按照常规来写,却将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放到前面 来写,这样写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明确: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 迅速地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展示小组 1 3 5 7
展示方式 板书 板书 口答 板书
展示要求:
1.字迹工整,内容简练,书写迅速,声音洪亮。
2.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继续探究。
3.出示“评价分工表”及“评价要求”有评价任务的同学上 台评价,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做好补充准备。
评价分工表:
评价题号 1 2 3 4
评价小组 2 4 6

《斜塔上的实验》ppt

《斜塔上的实验》ppt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
斜塔实验体现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通 过学习和了解斜塔实验的历史和背景,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科学
理想,积极投身科学事业。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测量设备的精度问题
测量设备的精度问题也是导致实验误差的重要因素之一。改进方法可以 采用更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如高精度计时器、激光测距仪等。
03
实验操作的不规范
实验操作的不规范也可能导致实验误差的产生。改进方法可以通过加强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操作技能水平。
04 斜塔实验的影响与意义
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对科学方法论的启示
观察与实验的重要性
伽利略通过斜塔实验展示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核 心地位,强调了经验事实对理论验证的关键作用。
数学与物理的结合
伽利略将数学方法引入物理学研究,通过精确测量和数学 分析揭示自然规律,为后世科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批判性思维
斜塔实验体现了伽利略敢于质疑权威、坚持独立思考的批 判性思维,对后世科学家在探索未知领域时保持开放和怀 疑态度具有启示意义。
广义相对论的验证
斜塔实验的原理被应用于验证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通过观察光线在强重力 场中的弯曲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高层建筑的设计
斜塔实验揭示了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为高层建筑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依据,使得工程师能够精确计算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航空航天技术
实验验证方法
通过测量物体下落的时间和距离,利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反推出重 力加速度的值,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验证。
实验数据与理论值的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了解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的事迹。

2.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3.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4.学习伽利略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文章巧妙的构思。

2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导学提纲】
要求多读课文,疏通词汇,整体感受文章结构。

1、认真阅读课文一边,参照课文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写法。

祈祷
..()()..()()惊扰.()粗糙.()不屑.()倔强
赢.得()卷帙.()妥.协()
2联系前后语境,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漫不经心:
心不在焉:
默默无闻:
一劳永逸:
3《斜塔上的实验》中的“斜塔”指的是(国)中的(塔名)。

斜塔上的实验证明了伽利略的理论,这个理论是
【展示交流】
1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革命的先驱。

历史上他首先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了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三门知识,扩大、加深并改变了人类对物质运动和宇宙的认识。

他被称为“”。

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浏览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

摆动挂灯的启示————
3本文构思巧妙,是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的节选,人物传记一般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从小时候写起,而这篇课文首先描写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请按原文顺序排列所选事例。

思考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4、重点研究本文记叙和描写的写法。

记叙:选文未按常规写,这样从描写人物经历中最典型的一个场面落笔,能迅速地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记叙的顺序中的倒叙写法。

1
描写:例:文章第五节“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

”中的“又”字说明了什么?
参考:“又”字说明伽利略像这样异乎常人的猜想、假设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

阅读文中1-7,13-19段,找出文中描写的语句,分析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5、评价伽利略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假设:你是伽利略的导师,请你为他写一个恰当的评语。

学生:阅读,写评语。

学生:小组交流并做好记录。

学生:代表发言,评价。

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你以后学习生活有哪些启示?
【个案补充】
【盘点收获】
【课堂反馈】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hèhè()有名卷zhì()滑jī()勉强()付诸()祈()祷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
(2)不出名,不为人知道。

()
(3)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
(4)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
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

(1)赫赫英名赫赫(2)窃窃私语窃窃:
(3)付诸行动诸:(4)兴高采烈采:
4对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A、文章主要描述摆的规律,以及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

B.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结构巧妙,行文思路是“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C.课文采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形象,如渲染教堂里的气氛就运用了描写。

D.本文所记伽利略的两个重大发现,都表现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不怕威胁,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迁移创新】
【作业布置】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