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目标
课题2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课题2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掌握碳酸钠的物理性质、俗名、化学性质(2)学会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方法,形成化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知道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
(2)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2)通过学习,形成利用自然资源需要化学科学的发展的认识,激发为自我发展和社会生产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课题2 碳酸的性质与应用.ppt实验用品: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Na2CO3溶液课本图2-9装置pH试纸、表面皿、蘸油污的铜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水、石棉网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自然界存在单质钠吗?为什么?能从原子结构上分析不?(2)金属钠都哪些化学反应?方程式都记住了吗?(3)金属钠有什么用途?1、制备钠的化合物、2、钠钾合金(液态)做核反应堆热交换剂3、钠蒸气可做高压钠灯,因为黄光射程远、透雾性好。
钠在自然界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是相当重要,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用途【p50资料卡】过氧化钠性质与水与二氧化碳[阅读]课本p53候氏制碱法,了解工业上生产碳酸钠的原理。
[板书]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一、物理性质俗名纯碱或苏打白色粉末带十个结晶水时为白色晶体(Na2CO3·10H2O)易溶于水二、化学性质实验1 澄清水加碳酸钠溶液氯化钙溶液加碳酸钠溶液学生观察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板书:(1)与CaCl2或石灰水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Na2CO3 + CaCl2 = CaCO3↓+ 2NaCl;Na2CO3 + Ca(OH)2 = CaCO3↓+2Na OH实验2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板书:(2)与酸反应:Na2CO3+ 2HCl =2NaCl + H2O+ CO2↑实验3 测碳酸钠溶液pH值结论:pH>7板书:(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实验4 去油污实验现象:铜片上油污消失结论:板书(4)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去油污[引出碳酸氢钠](5)与CO2、水反应生成NaHCO3Na2CO3 + CO2 + H2O ===== 2NaHCO3三、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对比与区别见ppt【学生活动】表2-5根据性质对比,设计实验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苏教版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 掌握碳酸钠的化学式、性质和制备方法。
2. 了解碳酸钠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碳酸钠的化学式和性质。
2. 碳酸钠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碳酸钠的制备方法。
2. 碳酸钠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碳酸氢钠、氢氧化钠、盐酸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碳酸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碳酸钠?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和经验。
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式和性质(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得出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
2.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酸钠的性质,如溶解性、碱性等。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汇报。
三、介绍碳酸钠的制备方法(15分钟)1. 课件展示碳酸钠的制备方法,如合成法、提取法等。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四、探索碳酸钠的应用(15分钟)1. 课件展示碳酸钠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如玻璃制造、洗涤剂、食品添加剂等。
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碳酸钠在不同环境下的应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分享自己的感悟。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深入研究碳酸钠的性质。
2. 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碳酸钠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碳酸钠的化学式、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六、碳酸钠的溶解性实验(15分钟)实验目的:1. 观察和研究碳酸钠的溶解性。
2. 学习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原理: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类,它的溶解性受温度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

课题:专题2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案)[课时]:1教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碳酸钠的性质2.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3.知道碳酸钠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4.了解侯氏制碱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让学生讨论、归纳碳酸钠的性质2.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找出鉴别两者的方法,并提高实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及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碳酸钠的性质2.碳酸钠、碳酸氢钠的鉴别[教学难点]: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归纳总结[教学用具]:投影仪、实物演示实验仪器[教学过程]: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钠的性质,知道钠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钠元素是以化合态存在,它有许多种化合物,比如它的氧化物是Na2O,过氧化物是Na2O2 ,氢氧化物是NaOH,钠盐有:NaCl 、Na2CO3、NaHCO3等等。
对于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氢氧化物在上一节课我们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50页[板书]课题: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二、新授[过渡] 在初中我们已经接触过碳酸钠,它的俗名称为苏打或者纯碱,如果给它归归类,它应该属于碱还是盐类?[学生] 碳酸钠是盐[教师] 很好,纯碱不是碱,它是盐。
你知道为什么把碳酸钠称之为纯碱呢?我们一起进入实验来探究一下,请看实验3[实验3] 用pH试纸测定碳酸钠溶液的pH[教师] 演示实验取一小块试纸放在洁净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溶液的玻璃棒点在试纸的中部,待试纸变色后,再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来确定溶液的pH。
从实验中我们发现碳酸钠溶液pH约为10,呈碱性,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纯碱,至于为什么显碱性,在水解这块知识中我们会具体解析。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第一章:碳酸钠的基本概念1.1 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1.2 碳酸钠的分类和性质1.3 碳酸钠的制备方法第二章:碳酸钠的物理性质2.1 溶解性2.2 熔点与沸点2.3 密度和热导率第三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3.1 与酸的反应3.2 与碱的反应3.3 氧化还原反应第四章:碳酸钠的应用4.1 玻璃制造4.2 洗涤剂和清洁剂4.3 纺织工业第五章:碳酸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5.1 碳酸钠的毒性5.2 安全操作指南5.3 环保要求和废弃物处理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第六章:碳酸钠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6.1 作为食用碱剂的用途6.2 在面包制作中的作用6.3 在肉类加工中的应用第七章:碳酸钠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7.1 作为缓冲剂和溶剂的用途7.2 在制药过程中的净化和干燥7.3 作为药物释放系统的成分第八章:碳酸钠在皮革工业中的应用8.1 在鞣革过程中的作用8.2 改善皮革的柔软度和透气性8.3 在染色和涂饰中的应用第九章:碳酸钠在其他工业中的应用9.1 在造纸工业中的作用9.2 在陶瓷和搪瓷工业中的应用9.3 在水处理中的用途第十章:碳酸钠的研究和未来发展10.1 碳酸钠的合成和改性研究10.2 碳酸钠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10.3 碳酸钠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前景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第十一章:碳酸钠的工业生产与经济价值11.1 碳酸钠的主要生产方法11.2 工业生产中的技术要求和条件11.3 碳酸钠的经济价值和市场分析第十二章:碳酸钠的实验方法和分析技术12.1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12.2 碳酸钠的性质分析实验12.3 碳酸钠应用产品的质量检验第十三章:碳酸钠的环境影响与治理措施13.1 碳酸钠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13.2 碳酸钠废水处理和资源化13.3 碳酸钠废气的处理和减排第十四章:碳酸钠的替代品与新产品开发14.1 碳酸钠的替代品研究14.2 碳酸钠新产品开发的方向14.3 碳酸钠衍生物的研究与应用第十五章:碳酸钠的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15.1 碳酸钠典型应用案例分析15.2 教学实践中的碳酸钠实验设计15.3 碳酸钠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介绍了碳酸钠的基本概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的环保和安全问题。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教学目标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晋江养正中学化学组洪良腾一、设计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
化学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根据“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拓展视野内容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从内容中获取关于碳酸钠的信息;活动较多,如Na2CO3性质的推测、验证,以及利用博客进行交流。
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作为科学探究的“Na2CO的性质”,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都是简单易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学当中。
特别是拓展视野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新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分类的分析、化合物性质的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
学生自身的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a.了解碳酸钠的性质。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碳酸钠的性质教案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碳酸钠的性质教案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互转化方法及区分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碳酸钠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碳酸钠的性质难点碳酸钠的性质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12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相互转化方法及区分方法3.通过对碳酸钠性质的探究,培养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碳酸钠的性质3【活动与探究1】碳酸钠的性质3、小结碳酸钠的性质(1)碳酸钠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碳酸钠的化学性质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碳酸氢钠→碳酸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碳酸氢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下表,设计实验方案,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二)4【活动与探究2】设计实验方案,区别Na2CO3和NaHCO3固体依据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讨论实验验证方案,找出现象明显、操作最简便的验证方法。
19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学案

课时19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掌握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并能通过实验设计方案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2.了解碳酸钠的工业制法和生产原理,了解碳酸钠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重难点】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和鉴别方法【讨论】1、如何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2、(1)如何除去碳酸钠固体中少量的碳酸氢钠;(2)如何除去碳酸氢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二、碳酸钠的制备——侯氏制碱法【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a2CO3比NaHCO3易溶于水B、Na2CO3比NaHCO3稳定C、石灰水能与Na2CO3反应,而不能与NaHCO3反应D、与足量盐酸反应要得到相同质量的CO2,用NaHCO3比 Na2CO3的质量要多2、现有NaOH、Na2CO3和Ba(OH)2三种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就可将它们鉴别出来,这种试剂是()A、HClB、H2SO4C、Na2SO4D、CaCl23、下列除杂所加试剂或操作中,错误的是()A、NaCl(Na2CO3杂质)——加盐酸B、NaOH(Na2CO3杂质)——加Ca(OH)2、过滤C、NaHCO3溶液(Na2CO3杂质)——加热D、NaCl(I2杂质)——升华4、检查烧碱中是否混有纯碱的方法是()A、加热,看是否有气体生成B、滴入盐酸,看是否有气体生成C、溶解后检查溶液的酸碱性D、灼烧,看火焰是否为黄色5、不能用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的实验操作是()A、分别加热这两种固体物质,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B、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C、分别在这两种固体中,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D、分别在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6、碳酸氢钠是一种细小的白色晶体,碳酸钠是一种白色粉末,根据它们的性质填空:①在水中的溶解度(同温) 较大;②热稳定性:较稳定;③与酸反应放出CO2较剧烈;④等物质的量的两种物质与盐酸(足量)反应消耗的盐酸多;⑤等质量的两种物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的CO2气体多。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的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从学生的角度看,以课堂分组实验探究为主,开展合作学习、集体讨论等小组活动,归纳出Na2CO3的部分性质,并知道它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从教师的角度看,通过“提问题”“对比实验”“分组实验”等形式,创设渐进式情景,引导出Na2CO3和NaHCO3的部分化学性质和异同有哪些?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倡导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使学生明确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利用实验突破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对比实验,掌握Na2CO3和NaHCO3的部分性质和异同;(2)知道它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学中,教师引导组织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出Na2CO3和NaHCO3的部分性质和异同,使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对比实验探究Na2CO3和NaHCO3的部分性质,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2)通过学生之间的分组实验及实验后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小组学习、实验探究等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借助对比实验、分组实验的进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通过分组合作、集体交流等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Na与H2O生成NaOH,NaOH 吸收CO2可得到Na2CO3和NaHCO3 ,Na2O2与CO2生成Na2CO3等知识,那么Na2CO3和NaHCO3的性质有哪些?有没有异同呢?2.活动探究1。
提出问题1:从物质的组成看,它们应该属于哪类物质?(盐类),那么它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这些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发生反应的依据是什么?猜想1:与某些盐反应;猜想2:与酸反应;猜想3:与碱反应……3.探究活动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教
学目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
晋江养正中学化学组洪良腾
一、设计理念
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体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强化实验的功能,重视化学实验及化学实验教学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科学方法和合作精神。
化学教学内容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
根据“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拓展视野内容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从内容中获取关于
碳酸钠的信息;活动较多,如Na
2CO
3
性质的推测、验证,以及利用博客进行交流。
Na
2CO
3
和NaHCO
3
的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教
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作为科学探究的“Na
2
CO的性质”,教材中所设计的实验都是简单易做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努力独立完成或者小组合作完成。
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且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然的融入教学当中。
特别是拓展视野的设计和使用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又可充分发掘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新教材在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教学中设计了很多实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猜想推断、实验设计、归纳总结的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在前两章的学习中已经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物质
分类的分析、化合物性质的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将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有条理、系统化。
学生自身的能力将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a.了解碳酸钠的性质。
b.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上的异同点和如何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C.了解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
a. 通过对碳酸钠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学会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b. 通过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学习中,学会比较,归纳等信息加工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与同学的交流合作能力。
b. 通过候氏制碱法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探究及区别方法。
难点:根据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
a.实验准备:试管、PH试纸、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盐
酸溶液、酒精灯、铁架台、镊子、烧杯、铜片
b.多媒体准备:教学博客平台、ppt课件
六、教学方法及教学流程
1.教学方法:对比法、类比法、实验探究法
2.教学流程
??? (3)除去碳酸钠固体中
少量碳酸氢钠的方法
??? (4)除去碳酸氢钠溶液
中少量碳酸钠的方法
[总结]碳酸氢钠的性质。
碳
酸氢钠和碳酸那有相似也有
不同。
都可溶于水,其水溶
液也呈碱性,但溶解度较
小。
也可以和酸反应,同样
放出二氧化碳。
一个较大的
不同是受热易分解,经常利
用这个性质进行鉴别。
倾听,理解
[板书]
二、碳酸氢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白色晶体易溶,溶解度
Na
2CO
3
>NaHCO
3
2.化学性质
a.水溶液呈碱性
b.与酸反应
NaHCO
3+HCl=NaCl+H
2
O+CO
2
↑
c.受热易分解
2NaHCO
3Na
2
CO
3
+H
2
O+CO
2
↑
3.用途
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的药
剂
认真记录笔记
[在线练习]同学们通过在线练习检测本节课学习效果。
[练习]认真思考,独立
完成
巩固知识,提高
能力。
同时,老
师可以通过在线
练习知道学生的
掌握情况。
[总结] 最后,请同学们进入学习指导,回顾本节课内容。
并检验自己对本节课是够掌握完全。
[会议、总结]进入学习
指导,回顾本节课内
容。
并检验掌握程度。
落实本节课目
标、促进学生掌
握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练习册课后巩固、提高八、教学反思
附:
1.碳酸钠碳酸氢钠对比
名称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Na 2CO 3 NaHCO 3 俗名 纯碱、苏打 小苏打 色态 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
溶解性 易溶,Na 2CO 3>NaHCO 3
溶液酸碱性
碱性,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碱性:Na 2CO 3>
NaHCO 3
与酸反应(HCl )
现象 有气泡产生,速率:NaHCO 3>Na 2CO 3 方程式
Na 2CO 3+2HCl= 2NaCl+H 2O+CO 2↑
NaHCO 3+HCl= NaCl+H 2O+CO 2↑ 热稳定性
稳定
受热分解:
2NaHCO 3
Na 2CO 3+H 2O+CO 2↑
用途
化工原料,应用于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
发酵粉(焙制糕点)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剂
2.在线测试题:
(1)下列名称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 .苏打、小苏打 B .胆矾、明矾 C .纯碱、烧碱 D .火碱、苛性钠
(2)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要想除去氯化氢,最好用下列哪种溶液:( )
A .饱和碳酸钠溶液
B .浓硫酸
C .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 .饱和石灰水
(3)检查烧碱中是否混有纯碱的方法是
A.加热,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B.滴入足量盐酸,看是否有气体生成
C.溶解后检查溶液的酸碱性
D.灼烧,看火焰是否为黄色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碳酸钠比碳酸氢钠稳定
B.碳酸钠比碳酸氢钠易溶于水
C.相同质量的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碳酸钠放出的CO
2
少D.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和足量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碳酸钠反应的速率更快
(5)在NaOH溶液中通入少量的CO
2时,发生反应2NaOH + CO
2
= Na
2
CO
3
+ H
2
O, 而在NaOH
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
2时,发生反应NaOH + CO
2
= NaHCO
3。
现在用1 L 1.0 mol/L NaOH溶
液吸收0.8 mol CO
2,所的溶液中Na
2
CO
3
和Na HCO
3
的物质的量之比约是
A.1∶3B.1∶2 C.2∶3 D.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