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共77页文档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腹诊(综合)

(完整word版)腹诊(综合)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

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

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

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

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

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称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

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

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

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

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

叶橘泉:腹诊方法及治疗举例一针一药▲叶橘泉(1896年-1989年)近代名老中医。

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中药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

历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江苏省卫生厅副厅长、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至93岁辞世时,编著出版了《现代实用中药》、《中医直觉诊断学》、《古方临床之应用》等44册著作,发表了500多篇学术文章,被视为中医“方证药证派”的代表人物。

一、什么是腹诊中医“腹诊”与“脉诊”一样,都属于四诊之一的“切诊”。

脉诊就是“按脉”,腹诊就是“按腹”的诊法。

《内经》、《难经》等记述了一些腹诊外,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于腹诊有具体的论述,四川宝顶石窟尚有雕刻的“仲景诊腹图”。

不知何故,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其为旧礼教束缚所致,概可想见。

二、腹诊的意义腹诊的临床意义主要是鉴别体征的虚实,诊查瘀血、痰饮、水气等病症。

《伤寒论》载有“胸胁苦满”、“心下痞硬”、“痞坚”、“腹满”、“腹部动悸”、“小腹急结”、“少腹不仁”、“奔豚上冲”等“腹症”,这些腹部的证候是看得到、摸得着的,足以说明腹诊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但是要想取得完整的诊断,须结合脉诊、舌诊。

腹诊虽然比较重要,却不能完全取代脉诊。

急性热性疾患,以脉证为主;慢性无热性疾患,腹诊较之脉诊更为重要。

要取得完善的诊断,四诊缺一不可。

三、腹诊的方法腹诊的方法: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先按表面,以候腹壁之松紧;次略重,以候胸胁之有无苦满,腹肌之有无拘挛、紧张、或擦过性疼痛;最后重压,以候肋骨弓下及腹底(深部)有无抵抗、压痛、硬结肿块等。

医师的手在诊前要先温之,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

腹针疗法及16例常用处方腹针神龟图腹针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针刺腹部特定的穴位以调整气机阴阳,实现人体阴阳动态平衡,从而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全新的针灸疗法。

基本技术:腹针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取穴方法1、腹部分寸的标定:骨分寸取穴法。

上腹部分寸的标定:中庭穴至神阙穴确定为8寸。

下腹部分寸的标定:神阙穴至曲骨穴确定为5寸。

侧腹部分寸的标定:从神阙、经天枢穴至侧腹部腋中线确定为6寸。

2、腹部分寸的测量:水平线法。

腹针学习150****6376中庭穴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8寸。

神阙穴至曲骨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5寸。

侧腹部的腋中线至神阙穴两个穴位点之间的水平线上的直线距离为6寸。

腹针的针刺方法1、针刺手法进针时应避开神经、血管,根据处方的要求,按照顺序进行针刺。

(1)进针准确度量,确定穴位后,采用套管针,快速弹入皮下。

针刺深度:浅刺—皮下;中刺—脂肪层;深刺—肌层。

(2)行针①缓慢捻转不提插1-2分钟②轻捻转慢提插1-2分钟(3)出针留针30分钟后出针,出针时按照进针顺序缓慢捻转出针。

禁忌症:1、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2、孕妇。

3、急腹症。

4、腹部肿瘤。

5、针刺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患者。

注意事项:1、在治疗过程中,应随时注意患者对腹针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进行调整,以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饭后半小时后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应空排大、小便。

3、天气寒冷时针刺完成后,要注意腹部的保暖。

腹针常用基本处方:是腹针治疗用以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和治疗各部位疾病非常有效的基本处方。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腹针疗法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符文彬教授一、腹针疗法的定义二、腹针是通过针刺腹部的穴位调节脏腑经络以治疗全身疾病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的一种微针疗法。

三、腹针经络特点1)经络对称2)内脏不对称3)穴位特点:浅中―――调节全身组织或外围同名穴――外周――治疗同内脏:左――治疗同右――治疗不同4)经络特点:对称:腹部全息系统(浅层-影响全身运动系统、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系统)腹部经脉系统(中层-经脉和相应全身经脉疾病)不对称:脏腑系统(深层-全身内脏影响相关的经脉和治疗相关疾病)腹部全息系统是全身在腹部的缩影,位于腹壁的浅层,刺激相应反射区可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的疾病腹部经脉系统位于腹壁的中层,包括腹部的经穴、经外奇穴,可调整经脉系统的病变腹部八廓系统位于腹壁的深层,是调节和治疗脏腑疾病的系统四、腹针的特点腹针的辨证特点:调整脏腑入手,兼顾经脉局部脏腑(产生气血)―――>(接受气血)经脉(输布)―――>四肥百骸(使用气血)脏腑<――内属(经脉)外联――-四肢百骸腹针治疗―――调脏腑(主层次)――疏经脉(辅层次)――治疗局部(靶点)经络辨证治疗-影响脏腑(辅)―――调经脉(主)――――治疗局部(靶点五、腹针的取穴方法(一)腹针对穴位的认识:任何腹针穴位是已知的定位点,强调取穴准的重要性。

取穴方法:1.体位:医生、病人2.定位标志:任脉为纵坐标,脐为中心,中庭为腹上标志点,曲骨为下标志点,乳中穴为横向标志点。

腹以神阙中心到天枢水平线至侧腹外为6寸. 3.取穴规范:水平线比例寸4.度量时的注意事项(1)中庭和曲骨有明显的骨性标志,定位不难。

但中庭取穴时,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患者胸闷及不适(2)神阙以其为中心(3)侧腹的横量以神阙――天枢到侧腹的水平进行度量(4)可在腹侧用一直尺贴腹壁外与床成90度向外上伸出,用另一尺与前尺成90相交测神阙的长度为此度,其2寸处为天枢定点。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经方脉诊与腹诊】第四章经方脉诊与腹诊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

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

在六经八纲框架体系下,将全部的脉证表现等四诊资料无矛盾的统一起来,是经方辨证的内在必然要求。

今仅就切诊部分的脉诊与腹诊做一特别补充说明。

第一节经方脉诊脉象亦是人患病后的症状反应之一,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症状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

经方脉学,即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与后世脉学相比,有自身鲜明特点,约言之:1、寸关尺三部不配属脏腑,但对应人体相应部位;2、经方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3、每种脉象的主病,一般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4、对脉象的定义或描述,有的与后世不同;5、特别强调脉证合参,对全部的脉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之无矛盾的统一起来,以达成对一个病证的正确判断。

1. 脉学、脉诊与脉象脉象是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

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

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

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

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

腹诊

腹诊
闭合形:脐眼与脐孔密闭,形成一个闭合性腔隙,多见于中老 年妇女。原因是皮下脂肪松弛,提示卵巢功能减弱。
三角形脐:
向上三角(▲):为气滞、气逆的反应,临床上为肺、胃之 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滞之象。提示胃、胆囊、 胰腺有病;或腹内有较大的肿瘤,因瘤体的位置牵拉引起脐位 上移。而且便秘者多。
中点(脐中):诊小肠, 拒按者,多数在脐 旁位有结节、痛点和腹 冷症状。 一些有过敏性肠炎患 者,饮食不注意时,大 便时硬、时溏。
小肠
硬溏的程度与腹部 结节的大小有关。
体位: 客人排空二便后仰卧 床上,自然呼吸,肌肉 放松,下肢伸直,两手 置于股部外侧 一般治疗师于客人之 右床侧。 顺序: 从上到下,由表及里、由一般到重点。综合运用望、 闻、问、切四法,以求腹诊全面可靠。 内容: 腹部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腹诊推拿疗法注意事项
必以腹诊为先,手法以 “轻、柔、稳”“慢、柔、 贴”进行,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对年老体弱、小儿,禁用重法。 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热水洗手,将指环等有碍操作 的物品,预先摘掉。 按摩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以十二次为一疗程。 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另饭后二小时 左右为宜。 按摩时,防风防凉。
毛细血管
为什么可以治病
人之脏腑分上、中、下焦。 若下焦不通,则中焦积; 中焦积则上焦满。积满则病。
治病应该像治水, 疏其下则利其上, 中下二焦通则三焦畅, 三焦通畅疾病自无, 三焦不通而百病丛集。
腹诊推拿适应症
脏腑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揉脏腑, 气血经络皆动,动则生变,变异为常,异则病,常则 健,健则脏调腑通,诸病全消,疾病自无。 腹诊对人体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泌尿 系统的病变效果显著,尤其对脾胃虚弱、肥胖、高血 脂、脂肪肝、糖尿病、前列腺增生、肥大、妇科疾患 以及内分泌紊乱导致的失眠等疗效尤为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