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

脐旁、 左右小腹、 脐下部位 抵抗、 压痛
小腹拘急: 腹直肌在耻骨联合附着部附近出现
的异常紧张称为小腹拘急。
该症候与小腹不仁相同,也表示肾虚。
正中芯: 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
状物抵抗。
• 常伴有小腹不仁。
• 该症候也意味着肾的虚衰。
• 脐上方也会出现类似条索状 物,意味着脾的虚衰。
12,脐旁部抵抗、压痛
脐的斜外方约2横指处与腹直肌交叉点上可触及肌 肉的硬结,若用指端向脊柱方向按压此部位,患者会 有放射性剧痛,称为脐旁部抵抗、压痛。
5,腹力(腹壁紧张度)
通过手掌按压腹部,可以评估腹壁的紧张度
明显充实者为5/5 中等程度者为3/5 明显软弱者为1/5 介于它们之间者为4/5、2/5
腹满
6,腹直肌的紧张度
诊察腹直肌的紧张状态方法:
使用2、3、4三 指,从腹直肌肋弓付 着部到耻骨联合部, 依次按压,诊察整个 腹直肌的紧张度。
• 腹直肌紧张度的异常有数种类型,在有些场合,腹直 肌紧张度的某种类型明显地提示某种特定的方剂。
第一部分 腹诊概念及源流简介 第二部分 腹诊方法 第三部分 腹诊(象)辨证举例
第一部分 腹诊概念及源流简介
腹诊,即腹部的触(切)诊。 通过观察腹壁的紧张度、肌性防御反应, 以判断虚实和决定病型。
从目前一般意义上来讲,腹诊指的是日本汉方医 学的腹诊方法。
腹诊的源流是《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 论》,汉方医学家通过对经典中对腹部征候记述的领 会,经过临床实践探索,于江户时代发掘、形成了腹 诊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直至今日,仍是汉方医学常用 诊法,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脉诊。
• 全腹直肌紧张,提示芍药甘草汤、 桂枝汤、 桂枝加 芍药汤 、小建中汤。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

中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其涉及面较为广,通过对古文献的査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1腹诊的渊源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

《黄帝内经》、《难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知内者,按而纪之。

”《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灵枢·水胀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

”如此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

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

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

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则当审而治之。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课件

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31
8.胸胁苦满(季肋下抵抗、压痛)
胸胁苦满:
左右肋弓附近有重压感、 压迫感和肋弓下肌紧张和压 痛称为胸胁苦满。
由自觉要素和他觉所见 形成。
精选ppt课件
32
此症候是决定少阳病胸胁苦满型的重要症候,在实证表现显 著,虚证表现轻微。
大柴胡汤适应证的病态最为显著, 小柴胡汤适应证为中等程度, 柴胡桂枝干姜汤适应证则为轻微程度。
精选ppt课件
10
第二部分 伤寒派腹诊方法
精选ppt课件
11
一、腹诊的一般注意事项
因为主要观察腹壁的紧张度和肌性防御反应,所以 需要让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双腿伸直放松,将两上肢 置于躯干的两侧。
检查者立于患者的右侧。检查者在检查前应把手充分 暖热,以平静的心情、谦和的态度来采集所见征候,这一 点值得重视。
精选ppt课件
40
此症候意味着五脏中肾之机能的虚衰状态。
提示该病证适于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济生肾气丸等方剂治疗。
精选ppt课件
41
小腹拘急: 腹直肌在耻骨联合附着部附近出现
的异常紧张称为小腹拘急。
该症候与小腹不仁相同,也表示肾虚。
精选ppt课件
42
正中芯: 小腹正中可触及的竖状(纵向)条索
在防己黄芪汤(太阴病期、虚证)的适应证病例,有肥胖倾向
者,多属于腹部膨隆型。此种场合,呈腹壁紧张程度偏低的低紧张
性外观。
精选ppt课件
16
腹部陷凹者,提示: 半表半里 内里气血虚衰
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病期、虚证)适应证病例, 多数腹部呈轻度陷凹。
小建中汤、人参汤等太阴病期方剂适应症者多见腹部 凹陷。
精选ppt课件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摘要】刘保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 既有高深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和运用,都很有研究.应用腹诊理论治验甚众,尤擅长将?难经?腹诊理论与经方“抓主症”法结合起来,运用经方治疗疾病. 【关键词】腹诊理论;治疗应用;名医经验;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89-01现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下: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经方对应规律:脐上压痛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典型病例: 例1、脐左压痛,肝属木而左.故脐左有动气.牢坚硬也.肝病肝气不行. 史某,女,39岁.初诊日期日期:2013年5月15日. 患者哮喘持续13年,近期因为劳累加重一个月.既往月经经期不准,有时两个月一次月经,无痛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辩证:肝气横逆. 治法: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0g,麸炒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2日二诊喘减轻十分之七.现在虽运动也未喘.浅部痰已经出来了.舌红苔薄黄,脉弦.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减轻. 上方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7付药后哮喘未作.随诊半年未复发. 例2、脐上压痛,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 主方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方. 高某,性别,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2日. 腘窝处胀疼1年余.舌质紫黯,脉涩,腹诊:脐上压痛明显. 辩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泽兰、桃仁、柏子仁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6月9日二诊:腘窝处胀疼消失. 处方:原方7付.嘱其如果不再疼痛不必再诊. 例3、脐中压痛,脐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高某,女,34岁.初诊日期:2013年3月29日. 口干,便溏,早晨手僵硬感,脚疼痛.脉沉弦,舌质紫红,舌苔偏干,苔少. 腹诊:脐中压痛明显,脐左、脐右下亦有压痛. 辩证: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理气.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柴胡10g,枳实10g,炙甘草6g.1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4月12日二诊口干基本消失,便溏减轻.药后尿增多.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处方:上方继服14付2013年4月26日三诊口干已愈.夜尿一次.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减轻. 继服上方7付停药观察,追访三个月近期一般情况可. 例4、脐右压痛,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 张某,女,1972年出生初诊日期:2013年5月17日. 腿上结节红斑六年.红斑处疼痛,右腿红斑明显,伴随甲状腺结节,双腋下淋巴结结节,乳腺增生.舌淡暗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腹诊: 脐右压痛明显. 辩证:瘀血阻滞,肺气不降.治法:活血化瘀,清泄肺热. 处方:黄芩10g,半夏10g,当归10g,川芎10g,葛根10g,桑白皮10g, 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4日二诊结节红斑疼感减轻,右腿比左腿重.舌淡暗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 腹诊:脐右压痛减轻. 上方继服7付.2013年5月31日三诊主诉:结节红斑面积减小.舌红苔中根腻,脉浮.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7付.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例5、脐下压痛,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肾气丸化裁. 江某,男,49岁. 就诊日期:2013年3月29日.患者口腔溃疡已6年,现每周均发作,此起彼伏,常年不断.今两颊、下唇各有一块溃疡.诉吃西红柿、苹果等物更易发作.伴随舌尖痛,常觉口干舌燥,喝水后口干舌燥更甚.且喝水后即不停地排尿,就更想喝水.患前列腺炎13年,有等尿、尿分叉且尿不净感.上楼腿发软.膝以下发凉.诉肚子稍遇凉必大便稀,现一天大便3~4次,偏稀,却觉便下不畅.夜尿三次.脉弦紧,右关沉弦,左关尺无力,舌淡胖润,苔薄白.腹诊:脐下压痛明显. 辩证:肾阳不足.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熟地30克,山萸肉、生山药各20克,茯苓、泽泻、丹皮、楮实子、怀牛膝、杜仲、川断、桂枝各10克,肉桂6克,制附片6克(先煎).7剂.12月1日二诊口腔溃疡已愈.腰痛已减,膝以下仍凉.大便转日1~2次,较稠且顺畅了.夜尿二次.口干舌燥减,喝水仍多,排尿次数仍多,舌脉同前.继服上方加温阳药加量肉桂、附片各4克.7剂.12月8日三诊口腔溃疡未发.腰痛续减,膝以下仍凉,但上楼有劲了.喝水明显减少, 排尿次数减少.夜尿一次,排尿分叉已经不明显,排尿比较顺畅.继服上方7剂.12月22日四诊患者自服上方至14剂.口腔溃疡未再发.膝以下凉感均除.大便日一次,性状正常.饮水与排尿均恢复正常.原方继服14剂. 再诊知口腔溃疡未复发.诸症均已消失,停药. 结语: 以上只是刘老师应用腹诊理论诊治疾病的典型案例,其他适合应用腹诊的案例疗效也是甚好,这里通过刘老医案的验证,展示腹证证治的实用性.参考文献[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 [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DOI:10.7666/d.y1992123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MLA 4]岩崎.GB/T7714.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3)12-14 [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1(37)15 [7]周埼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报201012 (6)152-153 [8]宋金岭愈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中医研究201411(27)62-64 [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7)75—77 [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7-8 [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

刘保和教授运用_难经_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

刘保和教授运用_难经_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咽中异物感,近日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善太息,自述曾患抑郁症,纳寐可。

大便日一行,不成形。

舌淡暗胖,苔薄白,脉弦细。

辨为郁火咳嗽,治以升阳散火汤合逍遥散发散郁火,方药:升麻6g,葛根6g,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6g,白术15g,甘草20g,炙甘草6g,茯苓15g,当归15g,薄荷6g。

7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减,仅过劳咳嗽,上方党参改为太子参10g,加紫菀10g,款冬花10g。

7剂后痊愈。

按:患者外感服用过多的寒凉药物,加之饮食生冷使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郁阻,失去发越之机能,久郁则阻滞气机致肺失宣肃;寒凉之品抑遏脾胃阳气,使脾不能助胃以行津上输于肺,而使肺气不足,故而咳嗽每于食生冷时加重;情绪不舒易阻气机,故而咳嗽呈间断性阵咳。

故以升阳散火汤益中气而发郁火为主,佐逍遥散疏肝健脾为辅。

4结论以上三方凡脾虚气弱之内伤病皆可治疗,区别在于脾虚程度及郁火的虚实。

补中益气汤证脾胃气虚偏重,以气虚下陷诸症为其特点,主治脾虚为主的郁火偏虚证;升阳益胃汤证脾虚郁火并重,但以兼夹湿热为特点,主治脾虚与郁火并重的郁火偏虚证;升阳散火汤证脾胃气虚程度最轻,以脾气被遏为特点,主治郁火偏实证。

临床上袁师从患者整体症状及其舌脉辨别脾虚郁火程度,尤其舌象,袁师认为舌淡胖齿痕即是脾虚表现,舌胖大伴明显齿痕加下坠感为中气下陷,舌胖伴有苔厚腻者为脾虚兼湿热。

参考文献[1]王维新,夏宝泉.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1):1 2[2]杨天仁,刘云平.《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6):104 106(收稿日期2014-09-15)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李祝华(邯郸市金宇医院中医内科,河北邯郸056001)关键词:难经;腹诊;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9,R2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5)01-0013-04刘保和,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如果还原医圣张仲景1700年前的诊病现场,相信其在日常诊疗中,腹诊会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也一定是他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否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腹证描述了。

可惜的是,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腹诊方法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已寻不见踪迹,就这样消失了。

你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医者以手直接触摸腹部,尤其对女性,有失礼之弊,致使腹诊不能提倡和实施,因而逐渐萎缩,未能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今时代,显然不存在上述的原因,腹诊在临证中依旧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在绝大多数中医的临证现场,通常四诊都以脉诊为主,腹诊的运用少之又少,这个比例可能只占到5%,甚至更少。

单纯用脉诊,很多情况是识别不了的,否则仲景就不会论述各种腹证的专用术语,诸如心下痞坚、脐下动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少腹急结等。

如果在临证中运用到腹诊,很多疾病的主证就能马上抓取出来,经方的使用就能提高准确性,病人也会因而受益。

例如小建中汤证,临床比比皆是,如果不做腹诊,就不容易识别出来。

最近治疗了一例胃胀三年的年轻女士,他医治疗多时,症状未能改善,余用腹诊,其腹直肌拘急,脐周动悸明显,腹力弱,方用小建中汤加香附、五灵脂,一付症状就大为改善。

许多中医遇到这样的病人,就只能用脏腑辨证法,各种组方,各种加减,最后疗效参半。

近二十年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腹诊的课程几乎是没有的,余询问过多位毕业几年的年轻中医,在学校中均没有学习过腹诊的内容,在临床实习中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腹诊的知识,有的毕业了甚至没有听说过腹诊。

如果把望闻问切这四诊比作人的双手双脚,那么腹诊的缺失就如同少了一条腿,也就相当于诊断疾病的证据链上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后来之所以走上方证之路,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建立在腹诊方法研究之上的。

其丰富的腹诊资料,我们不应该视若不见,而是应当充分的学习并勤加运用,并且有责任加以完善。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

《伤寒论》腹诊大全(实用)日本汉方的腹诊术,最早是受我国医学影响而出现的。

主要分为“难经派”与“伤寒派”。

“难经派”腹诊由针术医家提倡,以《内经》、《难经》为理论根据,重视诊察胸腹间动气,将腹部分区与五脏相配。

“伤寒派”腹诊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理论指导,将腹诊所得证候与仲景原文对比,决定选方用药。

在长期的发展中,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日本汉方医学特点的诊断技术。

(1)腹诊的目的腹诊的最大目的是测知虚实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而腹力,包括腹肌的弹力、厚度、加压的抵抗感、皮下脂肪等综合情况是反映虚实的重要指征。

如腹壁厚、肌肉发达、富有弹性的为有腹力,多见于实证。

相反,腹壁软,腹肌弹力弱为没有腹力,多属虚证。

(2)腹证的临床意义[1]心下痞硬,指心下部憋闷,有抵抗感,多见于阳证,如热性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病,用泻心汤类或柴胡剂;若素来胃肠虚弱见腹胀、时腹痛,误用下剂而致的心下痞硬者则为阴证,用人参汤类。

[2]心下痞、心下痞满,指有心下部憋闷感而没有压痛,抵抗等他觉症状,常在心下部有振水音,为虚证,适于用四君子、六君子及人参汤等。

[3]心下软,心下部软而无抵抗,多见于虚证病人,偶见于实证者。

[4]胸胁苦满,指从胸到两胁严重的胀感并伴有抵抗和压痛。

按体质的虚实及胸胁苦满的强弱,分别使用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四逆散、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5]胁下痞硬、胁下硬满,指肋骨弓下部的痞硬,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症,也应柴胡剂。

[6]心下支结,指腹直肌在上腹部分的肌紧张状态,是柴胡桂枝汤、四逆散的证。

[7]里急、腹直肌挛急,指腹直肌从上至下呈紧张状态,包括自觉肌紧张,肠蠕动亢进、疝痛等,多是虚证的腹证。

适于用柴胡桂枝汤、小建中汤等。

[8]小腹拘急、小腹弦急,小腹拘急是下腹的肌肉从耻骨联合为下顶点的逆八字形的肌紧张,多伴腰膝无力,腹疼等,为肾虚的腹证,用八味地黄丸。

小腹弦急指下腹的肌肉沿腹直肌的异常紧张状态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ppt课件
2
为了叙述得方便,需要先在理论上加以铺垫。首 先看一下《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图》。
精选ppt课件
3
精选ppt课件
4
该图是《素问·五运行大论》“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 在中,火游行其间也”的具体化。其中“风寒在下,燥热 在上”,体现了肝、心、肺、肾为气运动的轮周;“湿气 在中”,体现了脾胃为气运动的枢轴;“火游行其间”体 现了三焦为气运动的辐网。也就是说,在于人体,从气运 动所处部位而言,心居上,肾居下,肝居左,肺居右,脾 胃居中,三焦则位于一身的半表半里。 《内经》这一理论,贯穿于整个中医基础之中,在《难经》 与《伤寒论》《金匮要略》也不例外。
《难经》腹诊理论与相应经方 的临床应用
精选ppt课件
1
笔者在《<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中国中医 药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一书中提出“人体气运 动的基本模式是‘枢轴——轮周——辐网’协调运转的 圆运动”理论,并且指出“‘抓主症’体现了中医治 病求本的宗旨,是方剂疗效可以重复的前提和诀窍”。 在这两个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王旭高 《西溪书屋夜话录》全书的旨意和精髓。在论述“肝 气病”时,并且特别谈到了“运用《难经》腹诊理论 的临床体会”,由于运用这一理论所对应的方剂恰好 是经方,与本次学术会议的要求相符,因此就借此机 会再将此文全面地充实一下,献给大家,谨供同道参 考。
精选ppt课件
10
一、四逆散
分析四逆散的组成以及全部条文的论述,其根本原因,或曰 “原发病位”却是在“肝”,是由于肝气疏泄太过,冲激于其 他的某一处,以致通过三焦输往四肢末梢的原气明显地减少了, 所以才出现“四逆”。 这个条文所说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 “腹中痛”都是肝气冲激于肺、心、肾、脾的结果,而“泄利 下重”则是肝气冲激于本脏本经的表现。对此治疗的方法,绝 不能封堵而迎头平息其冲激,应当顺其疏泄之性,设法分散其 横逆之肝气,即所谓“疏肝理气”。四逆散恰恰有此功能。四 逆散由小柴胡汤及枳实芍药散变化而来,具有治疗肝病应取 “辛、苦、酸、甘”味的鲜明特色。柴胡辛散,枳实苦降,芍 药酸敛,炙甘草甘缓,其中枳实、芍药并行气活血,恰好通行 “为血气所注”的三焦,使四药共奏疏肝理气之功。
精选ppt课件
7
根据笔者的临床经验,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脐上”应
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
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
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脐上压痛主
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旋复花
汤。脐左压痛主肝病,肝主疏泄,凡肝病疏泄失常均可出现此
症,主方以四逆散。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
从右而降为主,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
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脐下压痛属肾病,
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
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肾气丸化裁。脐中压痛属脾病,脾
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
精选ppt课件
12
一、四逆散
据笔者临床体会,脐左压痛是四逆散证的必备主 症,并且常兼脐右下少腹部压痛。此右少腹压痛 点相当于足阳明胃经的右外陵穴(在右天枢穴下1 寸,任脉阴交穴向右旁开2寸取穴)。四逆散是治 疗肝气病的最主要方剂,临床凡见病人脐左并伴 脐右下少腹部压痛,舌质正常,但舌中有裂纹, 苔薄白,脉沉弦偏细者,用此方必然有效。
精选ppt课件
11
一、四逆散
这里附带说明,少阴阳衰之四逆与本条少阴气机 不利的四逆在症状上有何区别?笔者认为,其区 别并不在于所谓阳衰四逆之严重,甚至手冷过肘、 足冷过膝,而少阴气机不利仅仅指头寒;其区别 在于阳衰者只要阳气不回复,就一直四逆,而气 机不利者,却时逆时不逆。此以肝为风脏,其性 变动不居,故疏泄太过的状况亦时轻时重也。
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
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
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精选ppt课件
8
下面就逐一谈谈上述五个方剂的临床应用:
精选ppt课件
9
一、四逆散
《伤寒论》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 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 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组成。有的人怀疑这 个条文,认为既然是“少阴病四逆”,就应当用破阴回 阳的四逆汤治疗,用四逆散不仅无效,反而有害。其实 《难经·六十六难》早已说过:“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金匮要略》说: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 皮肤脏腑之文理也。”这里所说的“四逆”,恰恰是肾 的原气的故障,是肾的原气不能通过三焦达于四肢末梢 所致,怎能说不是少阴病?问题在于为什么三焦失去了 通达原气的功能了,是三焦本身的原因首先看《难经·十六难》所说:“假令得肝脉,……其内证 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 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 痛 , …… 有 是 者 心 也 , 无 是 者 非 也 ” ; “ 假 令 得 脾 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 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 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 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可见,脐左、上、中、右、下 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 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精选ppt课件
6
这种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的对应规律,恰与《人体气运动基本模式图》相一致,说 明《难经》与《内经》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难经》在 这里所说的“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当脐”当然 是指脐中。那么,“脐左”、“脐上”、“脐右”、“脐 下”到底应在什么部位呢?即到底与“脐中”有多少长度 的距离呢?这是《难经》没有交待的,只有靠临床经验才 能得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