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1958年资料5 漫谈中医的“腹诊”

2.结胸 结胸者,病邪结于胸腹,外形胀满,按之硬痛,甚则拒按,或不按亦痛。病因有热结、水结、痰结、食结、血结等不同,证候有大小之别。俞根初说:“水结胸者,按之疼痛,推之漉漉有声;食结胸者按之满痛,摩之嗳腐;血结胸者,痛不可按,时或昏厥。”伤寒论说:“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渤主之。”又说:“小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伤寒病发于阳,下之太早而成结胸。
四、腹诊的范围和应用
关于腹诊的范围,它包括按胸膈,按虚里,按肋胁,按腹,按脐间动气几方面。所适用的疾病也很广泛,如痞满结胸,腹胸疼痛,肿胀积聚症瘕等病,都可运用腹诊来鉴别其虚实寒热,现分述于后:
(一)按胸膈:
胸膈是心肺的部位,肺居胸中,心居肺下,心下横膈一膜,膈下属胃,按切胸膈可以辨别痞满结胸,及胸痹疼痛等病。
(三)按肋胁:
胁肋为肝胆的部位,按切胁肋的胀满、硬痛,可以诊断肝病虚实寒热,属气属血等证。如两胁满实而有力者,为肝正常无病;两胁空虚按之无力者为肝虚;如有胀满积聚则为肝病。
1.胁痛、胁胀 胁肋胀痛,虽属肝病,由于病因的不同而症状亦各异。李士材说:“左痛多留血,右痛多痰气,食积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病属内伤。但外邪病传少阳,邪在半表半里,亦有胁肋满痛症状,故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汤主之。”至于胁痛症状的辨别,张景岳说:“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而无迹,或倏聚或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

中医圣手——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民间按肚特色疗法腹诊,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手探寻腹部病灶所在,最终的目的是得到治疗。
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
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
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
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
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
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
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
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
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
腹诊

腹诊一、腹诊是如何诊断疾患的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故气血俱要,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气对人生更为重要,因为它是人体脏腑活动、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吐故纳新,新陈代谢的动力。
常说,“人活一口气”,即人的生存,一分一秒都离不开气,离了气,人的生命就会终结,但“气能益人,也能害人”。
虽然人离不开气,但窝气成灾。
故治病先治气,气行病自无。
一切慢性疾患,都可以在腹部找到相应的阻滞点。
也就是说,一切慢性病都可以在腹部找到其对应的蛛丝马迹。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处:当我们的慢性病牵延不愈,但又不知病因何在、如何治疗的时候,那时您就去寻找这个腹部的阻滞点(也许是一个硬块,也许是一个痛点,也许是一个“水槽”,也许是一个“气团”)只要把它推开揉散,您会发现您的慢性病也随之消失了。
如果您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慢性病,但推腹时却在某个部位有阻滞点,那您一定要赶紧将它推散揉开,因为那必是个将来的隐患。
脾胃是后天之本,肠脑与颅脑同根。
衰老首先出现的是脾胃不和,导致营养吸收下降,肠道内环境失调,庞大的内分泌系统紊乱。
通过手的感知获取对腹内脏器病变的感应,能够迅速调整脏腑经气,帮助人体实现代谢平衡。
有人一推就会打嗝放屁,那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效果最好。
有人则会腹中咕咕水声,这是在推动腹中沉积多日的浊水,这种湿浊如果不及早排出,循经上头则头痛眩晕,滞塞毛孔则皮炎湿疹,遇肝火则化痰,逢脾虚则腹泄,遗患无穷。
“胃不和则寝不安”,是说肚子不舒服,就别想睡踏实觉。
有人长期睡眠不好,或眠浅易醒,或辗转难眠,或噩梦不断。
只能靠安定来麻醉神经,真是痛苦不堪。
建议您赶紧推推肚子,您会很容易找到阻滞点,然后细心将它推散揉开。
那么从此以后,您就可以告别漫漫长夜忧愁枕,一觉睡过日三竿了。
推腹时,发现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象个皮球,这怎么办呢?,必须先放气,放气的方法很多,“萝卜能通气”“吃豆爱放屁”,这类民间疗法都很好用。
也可敲打胃经,针刺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
娄绍昆讲腹诊

娄绍昆讲腹诊中医临床腹证非常重要,要引起临床中医师的高度注意,这个腹诊在《伤寒论》里面到处都是。
但是腹诊的发展在日本发展得更快,更有系统,甚至吉益东洞讲过:看病不腹诊方子开不出来,认为腹部是生命的根本。
腹诊之前的准备我们一般腹诊的情况下,要使病人整个腹直肌放松,开始腹诊之前要让患者躺一会儿,不要躺下就马上腹诊。
同时,医生站立在病人的左边,用右手去进行腹部的诊察。
但是小腹部位,有时候我们在病人的左边反而好压一点。
开始的时候,医生最好在患者胸腔部位轻轻地按揉一下,然后再向腹部按压,不然病人紧张。
有的病人很紧张的话,也可以叫他将双腿屈曲,然后再放下,这样腹直肌就会放松。
如果腹直肌不放松,有几个地方很紧张,腹诊时就会误会是一种腹直肌痉挛,或者会把悸动掩盖起来。
病人假如腹部剧痛,有时候就看不出来。
所以一定要让病人放松,心情也要放松。
手要放在两边,腹部的衣服这些都要折上去。
首先,手要在胸部这里按一按,做一个预备动作。
按了以后,再慢慢的向下移,向下移的过程要缓慢,同时要注意腹直肌的温度、紧张度,还有要注意发现轻轻的按下去有没有悸动,这几个都非常重要。
按压位置一:心下以上工作做好以后,我们要从心下开始压,心下这个位置是整个腹诊的一个重点。
这个位置,可能有心下痞、心下痞硬、心下痞满,还有心下压痛。
压痛有强烈的压痛,轻轻的压痛。
目前这个患者这个位置不明显。
同时腹证是和方证连在一起。
假如一般体质比较正常的话,出现心下压痛,考虑到小陷胸汤这一类;假如体能比较虚,出现心下压痛,我们就要考虑理中汤这一类方子。
压痛明显,那就是心下痞满、痞实的情况,一般使用方子是半夏泻心汤、大黄泻心汤这一类。
还有一种压痛最厉害的,很硬很硬,同时位置范围限制在上腹部,这就是痞坚,用木防己汤;如果痞坚硬的更厉害了、同时位置范围延续到上腹部的下面,那就是大陷胸汤证。
临床碰到不多,只有个别的,高热或者腹膜炎的病人才会出现。
按压位置二:肚脐肚脐周围也非常重要。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

《伤寒论》腹诊方法与应用宋瑞芳【摘要】从腹诊的部位、方法、意义与应用4个方面阐述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论>所总结的前人应用腹诊的方法.该方法把腹诊与临床诊断、辨证论治及方药密切联系起来,开创了腹诊与方药治疗相结合的先河,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This article clarified previous method of abdominal diagnosis summarized by ZHA NG Zhong-jing on ShangHanLun in DongHan Dynasty fiom fonr areas-the site,methods,significauce and application of abdominal diagnosis,at the same time ShangHanLun combined the abdominal diagnosi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 treatment of prescription treatment closed,creating a preced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 and prescription treanent,to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bdominal diagnosis.【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1(024)003【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伤寒论》;腹诊;腹证【作者】宋瑞芳【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人文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25所谓腹诊,是指以触诊为主的,望、闻、问、切(触、按)相结合的对胸腹部位全面诊察的一种直觉诊法[1]10。
老中医:腹诊学会这4个方法,选对相应之方,诊病得心应手!

老中医:腹诊学会这4个方法,选对相应之方,诊病得心应手!中医腹诊,对每个病证都有特定的腹证,每个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每个方剂都有特殊的腹证指标。
如胸胁苦满证,方选柴胡汤类;心下痞,方选泻心汤类;奔豚,气上冲,方选桂枝汤类;腹直肌挛急,方选芍药甘草汤类;腹软、喜温喜按无热者,十全大补汤主之;少腹急结,方选桃核承气汤;少腹拘急,方选金匮肾气丸等。
如此,从腹证到辨病、辨证、确定治疗原则或方药,都有其特定的对象。
总之,无论全身疾病如何危重,症状千姿百态,但只要有一个主要腹证,即可选相应之方,疗效颇佳。
这样灵活运用于千变万化的临床实践中,对每个病、证都有辨证治疗的作用。
一.补法建中汤治疗里急腹中痛;桂枝甘草汤治“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的心阳虚证,是补剂。
二.清法白虎汤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等证,是从清阳明热入手的。
湿热黄疸证,用茵陈蒿汤清利湿热,亦为清法。
三.温法“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下利,心下逆满者用吴茱萸汤温中;下利脓血腹痛则用桃花汤温里固脱止利;若下利清谷反不恶寒或有腹痛的,则属真寒假热证,方用通脉四逆汤温阳通脉。
温阳利水是常用的治则之一,阳虚水饮内结的,当用温阳利水剂。
如太阳蓄水证,用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水;少阴阳虚水寒相搏证,则用真武汤温阳散水气。
还有水停心之动悸,冲逆证,用苓桂枣甘汤,桂枝加桂汤,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法治之。
四.消法论中有用水蛭、虻虫破血消积,大黄、桃仁活血化瘀的消法,常用以治疗血瘀证或癥瘕证等仲景对腹证治疗,既有针对病因而设的,攻下法、逐水法、消导法等,又有通过调理脏腑功能而获效之法,如温阳、补虚、调和诸法。
临证应把握全身病变规律,权衡腹证之虚实参合脉证,独用一法,或合用数法。
病案举例:某女,30岁。
主诉:7日前在田野工作,突然剧烈头痛,并呕吐2~3次,意识朦胧,后头部剧烈疼痛。
腹诊的诊治方法

腹诊的诊治方法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腹诊的诊治方法,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腹诊包括胸胁腹等处的诊察,有时也要检查腰背等部位。
病人取仰卧位,两腿伸直,两手臂顺沿两胁肋伸展,或交叉放于胸前亦可。
腹部放松,不能用力,并且要精神平静,等待医生检查。
这种休位检查后,再让病人弯曲膝关节,使腹肌弛缓,再做检查。
两腿伸直便于检查表浅部位,如肌肤、皮下、腹肌等。
弯腿便于检查深在部位,如脏、腑、动气(腹腔大动脉跳动)等,也可进一步验证腹肌强急与软弱之程度,两者对照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资料。
腹诊前先观察胸腹部,再做按掘等检查。
腹诊主要是医生用手自上而下按循检查,一般是医生在病人左侧用右手检查为便。
限于条件(如床位及病人不便移动等)及医生习惯亦可不拘。
腹诊要求环境安静,室温适宜,床位舒适,平坦,光线充足,以便观察及检查的进行。
检查时要注意不要突然的以手指强压病人腹部,这样容易引起病人腹部突然紧张矜持或怕痒,影响检查。
须先以手掌轻贴胸壁,徐徐向腹部按抚,先诊其胸部然后进行腹部的检查n腹诊前先问询病人为食前空腹或食后不久,大小便情况,如贮尿内急,应先使其排尿再行检查;如远途步行来诊或有精神紧张等情况,可使病人适当休息后再行检查。
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按:按压患者之胸腹部以诊查皮肤之温度、湿度、润泽或干燥及软硬等;积聚、痞满、疼痛、动气、隆起之情况等。
循:循抚皮肤和肌肉,硬满之性质及其范围,走行方向等。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腹诊是中医传统诊法之一,是“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
本文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源流、腹诊内容、腹诊的应用以及腹诊的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使腹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以促进其发展。
中医腹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诊察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同时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然而,自宋代以来,中医腹诊在临床中的应用少之又少,几近于失传的状态,虽近几十年有崛起之势,然而与日本汉方医的“察病必须候腹”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笔者通过对腹诊的源流、基本内容和方法、临床应用、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中医腹诊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推进中医腹诊的传承与发展。
1腹诊的基本概念关于腹诊基本概念,有2种主要观点,一种是指胸腹部的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范畴,即狭义的腹诊;另一种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即广义的腹诊。
日本汉方界学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们不仅切按胸腹部,还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闻胸腹部的声音及气味等。
更有学者认为腹诊是以上2种观点的综合,即四诊合参并以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
亦有人认为腹诊应是对腹部症状、体征及证候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医者通过望诊和问诊获得患者腹部出现的各种症状的信息,再通过闻诊和切诊得到相关的体征信息,最后再与病因病机相结合,得出相关的证候的这一过程,称为腹诊。
2腹诊的源流中医腹诊源远流长,腹诊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难经》对于《黄帝内经》中“腹诊”的内容进行传承和发展,如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外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汉代《伤寒杂病论》其全书有关腹诊条文达141条之多,把腹诊进行分部,把胸腹部大致分为胸、肋、心下、腹、脐、少腹等六个区域;将症状和体征按照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列出少腹满、少腹满按之痛、少腹满如敦状等较为客观的描述;将腹诊作为一种诊断方法,同时作为一种鉴别诊断的方法,提高辨病辨证的准确率;并且将腹诊与理法方药相结合以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诊证治(一)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腹诊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如果还原医圣张仲景1700年前的诊病现场,相信其在日常诊疗中,腹诊会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也一定是他诊断疾病非常重要的手段,否则《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腹证描述了。
可惜的是,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后,腹诊方法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已寻不见踪迹,就这样消失了。
你可以把原因归结到古代封建礼教的束缚,医者以手直接触摸腹部,尤其对女性,有失礼之弊,致使腹诊不能提倡和实施,因而逐渐萎缩,未能发扬光大。
但是在当今时代,显然不存在上述的原因,腹诊在临证中依旧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在绝大多数中医的临证现场,通常四诊都以脉诊为主,腹诊的运用少之又少,这个比例可能只占到5%,甚至更少。
单纯用脉诊,很多情况是识别不了的,否则仲景就不会论述各种腹证的专用术语,诸如心下痞坚、脐下动悸、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少腹急结等。
如果在临证中运用到腹诊,很多疾病的主证就能马上抓取出来,经方的使用就能提高准确性,病人也会因而受益。
例如小建中汤证,临床比比皆是,如果不做腹诊,就不容易识别出来。
最近治疗了一例胃胀三年的年轻女士,他医治疗多时,症状未能改善,余用腹诊,其腹直肌拘急,脐周动悸明显,腹力弱,方用小建中汤加香附、五灵脂,一付症状就大为改善。
许多中医遇到这样的病人,就只能用脏腑辨证法,各种组方,各种加减,最后疗效参半。
近二十年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腹诊的课程几乎是没有的,余询问过多位毕业几年的年轻中医,在学校中均没有学习过腹诊的内容,在临床实习中也从来没有接触过腹诊的知识,有的毕业了甚至没有听说过腹诊。
如果把望闻问切这四诊比作人的双手双脚,那么腹诊的缺失就如同少了一条腿,也就相当于诊断疾病的证据链上少了非常重要的一环。
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后来之所以走上方证之路,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建立在腹诊方法研究之上的。
其丰富的腹诊资料,我们不应该视若不见,而是应当充分的学习并勤加运用,并且有责任加以完善。
学医最终的落脚点是在疗效上,脉诊是主观的判断方法,常常陷入臆测,而腹诊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其重要性在临证中不应被忽视。
萧易楠中医师
四代业医
2007年硕士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
专注于古代经典经方与日本汉方的临床实践
重视脉诊与腹诊
创办武汉慈姓中医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