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刘保和腹诊方证运用四则

刘保和腹诊方证运用四则2011年12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第3631期腹诊乃为中医四大诊法“望、闻、问、切”中切诊的内容,在七版教材《中医诊断学》中属于按诊的内容。
七版教材对按诊定义为:按诊是医生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冷热、润燥、软硬、疼痛、肿块或其他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病情轻重等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关于运用腹诊法诊查疾病,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灵枢·百病始生》说:“其著于膂筋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
”《难经·五十五难》说:“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为《伤寒杂病论》”,将腹诊与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腹诊辨治疾病的先河,如《伤寒论》第138条言:“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此后历代医家各有发挥,或有专篇论述。
河北中医学院刘保和教授在近40余年临床过程中,始终秉承《内经》、《伤寒论》之旨,并对腹诊有其新的认识。
他在腹诊过程中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暴露腹部,主要以大拇指用力由轻到重对患者腹部具体部位进行按压,以探查是否具有阳性反应,并与脉诊和患者主诉互参,临床诊治疾病疗效突出。
刘保和善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主症,腹诊是其抓主症的一个方面,即有是证用是方。
他认为在患者的复杂症状中,有二至三个症状体现了疾病的本质,将这些症状命名为主症,根据主症指导选方用药,疗效卓著。
笔者撷其腹诊方证运用4则,以观其法。
案1 腹直肌压痛──四逆散加减高某,女,36岁,2008年8月10日初诊。
患者主诉阵发性汗出,伴有心悸,已一年,近半月加重。
【刘保和:抓主证-治腹痛】精

【刘保和:抓主证-治腹痛】精刘保和:抓主证治疗腹痛左少腹疼痛:桂枝茯苓丸;右少腹疼痛:少腹逐瘀汤;脐上疼痛:旋覆花汤;脐下疼痛:金匮肾气丸;脐中疼痛:当归芍药散;脐左疼痛:四逆散;脐右疼痛:奔豚汤。
桂枝茯苓丸别名夺命丸(《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牡丹丸(《普济方》卷三五七)、夺命丹(《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桂心茯苓丸(《张氏医通》卷十五)。
处方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制法上药五味,研末,炼蜜为丸,如兔屎大。
药理作用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6(5):24~26,实验表明,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能明显降低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红细胞电泳速度。
实验发现,该药显效于静注、口服两种给药途径,前者作用快,后者作用持久。
且口服降低血浆比粘度的作用特强。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缓消症块。
治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月经困难;经停腹胀痛;难产;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
用法用量每于空腹时服1丸,不知,加至3丸。
备注方中桂枝温阳通脉,芍药养血和营,桃仁破血消症,丹皮活血散瘀,茯苓益气养心。
以蜜为丸,取其渐消缓散之义。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少腹逐瘀汤处方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小茴香七粒炒、干姜二分炒、元胡一钱、没药一钱炒、当归三钱、川芎一钱、官桂一饯、赤芍二钱、蒲黄三钱生、五灵脂二钱炒。
水煎服。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
刘保和教授运用_难经_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

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咽中异物感,近日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善太息,自述曾患抑郁症,纳寐可。
大便日一行,不成形。
舌淡暗胖,苔薄白,脉弦细。
辨为郁火咳嗽,治以升阳散火汤合逍遥散发散郁火,方药:升麻6g,葛根6g,柴胡10g,白芍10g,党参10g,防风10g,羌活6g,独活6g,白术15g,甘草20g,炙甘草6g,茯苓15g,当归15g,薄荷6g。
7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悉减,仅过劳咳嗽,上方党参改为太子参10g,加紫菀10g,款冬花10g。
7剂后痊愈。
按:患者外感服用过多的寒凉药物,加之饮食生冷使无形之火被有形之邪郁阻,失去发越之机能,久郁则阻滞气机致肺失宣肃;寒凉之品抑遏脾胃阳气,使脾不能助胃以行津上输于肺,而使肺气不足,故而咳嗽每于食生冷时加重;情绪不舒易阻气机,故而咳嗽呈间断性阵咳。
故以升阳散火汤益中气而发郁火为主,佐逍遥散疏肝健脾为辅。
4结论以上三方凡脾虚气弱之内伤病皆可治疗,区别在于脾虚程度及郁火的虚实。
补中益气汤证脾胃气虚偏重,以气虚下陷诸症为其特点,主治脾虚为主的郁火偏虚证;升阳益胃汤证脾虚郁火并重,但以兼夹湿热为特点,主治脾虚与郁火并重的郁火偏虚证;升阳散火汤证脾胃气虚程度最轻,以脾气被遏为特点,主治郁火偏实证。
临床上袁师从患者整体症状及其舌脉辨别脾虚郁火程度,尤其舌象,袁师认为舌淡胖齿痕即是脾虚表现,舌胖大伴明显齿痕加下坠感为中气下陷,舌胖伴有苔厚腻者为脾虚兼湿热。
参考文献[1]王维新,夏宝泉.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1):1 2[2]杨天仁,刘云平.《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治法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2,29(6):104 106(收稿日期2014-09-15)刘保和教授运用《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经验李祝华(邯郸市金宇医院中医内科,河北邯郸056001)关键词:难经;腹诊;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9,R24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49(2015)01-0013-04刘保和,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

刘保和|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刘保和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医案2则作者/刘洪敏,曹丽静刘保和为河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河北省名中医,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
擅长运用抓主症和腹诊诊治各种疑难杂病,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各种疾病,或单方或合方,信手拈来,效如桴鼓。
笔者有幸拜师学习,获益良多,现选刘保和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医案2 则介绍如下。
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刘保和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伤寒论》中几个寒温并用的方剂之一,提示病邪正由少阳转入太阴。
本方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同用,解除少阳之邪;瓜蒌根、牡蛎并用,逐饮解结;桂枝、干姜、炙甘草合用,振奋中阳,温化寒邪。
刘保和教授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腹诊主症是:敲击右胠胁牵引右侧腹哀穴处痛,此穴正当右乳中线与右胁肋下缘的交叉点处,刘保和教授称其为“柴桂姜处”。
此为本方必备主症。
根据腹诊特点使用本方,疗效显著。
例1:邱某,女,42 岁,2016 年4 月19 日初诊。
4 年前,因丈夫生气后第2 天突然出现胸闷、心悸、恐惧、呼吸困难,有濒死感,血压升高为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于河北省某医院诊断为焦虑症,经西药对症治疗后缓解。
2015 年3月停药,同年8 月又出现胸闷、心悸、乏力,在石家庄巿多家医院治疗无效。
诊见:胸闷,心悸,乏力,夜寐差,多做恶梦,醒后觉周身沉重,活动后减轻,易怒,右乳房疼痛,饭后偶有腹胀。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腹诊:脐中压痛甚于脐上,敲右胠胁引“柴桂姜处”痛。
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处方:柴胡、桂枝、干姜、黄芩各6 g,炙甘草4 g,天花粉、生牡蛎(先煎)各20 g。
刘保和腹诊

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值得珍藏导读:刘保和教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国家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老师,临证50余年,喜读经典,善用经方,并常依据腹诊应用经方,治疗疾病疗效确切。
中医腹诊理论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医家如张仲景将其应用于临床。
刘保和认为《难经》关于腹诊的腹部五脏分区和诊动气有关记载,对临床指导意义尤为突出,并经临床反复实践,总结出《难经》腹诊理论在经方中的应用。
1.《难经》腹诊理论《难经·十六难》曰:“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说明脐中属脾,脐左、上、右、下分别属肝、心、肺、肾。
腹诊时脐左、上、中、右、下有动气,按之有坚硬或疼痛感,是判断病位分别在肝、心、脾、肺、肾的重要依据。
此理论,对临床诊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
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
“脐上”应在脐上1 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3.腹诊理论的经方辨证应用3.1 脐上压痛主心病,心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瘀血证候有关,主方以《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加减(经验方,由旋覆花、当归、郁金、桃仁、茜草、泽兰、柏子仁各10 g 组成)治疗。
案1:李某,女,43岁,2009年3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痛阵发1年,近1周发作频繁,疼痛加重。
发作时胃脘绞痛,手足逆冷,自觉有气从脐上攻冲至胃脘,随即呕吐。
刘保和-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续)

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续)2012年我在北京太申祥和山庄召开的国际经方学术会议上,宣讲了论文《谈用经方如何“抓主症”》,今天讲的内容是这篇论文的续篇。
为了使在座各位明了其连续性,先把一些基本概念再重复一次。
这里所说的“主症”的“症”,是“症”不是“证”。
“证”是疾病的本质,体现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
“症”是疾病的症状,即不正常反应。
“主症”则指体现疾病本质的最重要、最主要的症状。
不能多,最好是1个,最多不能超过3个,各有1个分别代表病因、病位、病性就足够了。
因此,我称其必须“存在而且唯一”。
特别应当说明的是,在《中医诊断学》中把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称作“主症”,这与我所说的主症概念完全相反。
病人最感痛苦的症状是“标”,不是“本”“主症”才体现疾病的本质。
“治病必求于本”,所以“抓主症”就是抓住了疾病的根本,从而达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
每一首有效的方剂都应当对应着1~3个独有的主症,才能方剂的疗效具有可重复性。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些方证讲出了主症,但多数方证并没有讲出主症,给我们学习和运用经方带来极大困难。
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它们的主症挖掘出来,公之于众,使中医学术水平及临床疗效取得彻底提高。
这样,学起中医来就是十分容易和愉快的事。
在上次讲座中我讲了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四逆散、旋覆花汤4个方证。
其中小柴胡汤证的主症是敲击右肤胁引右肋弓下疼痛;甘麦大枣汤证的主症是“紧张”;四逆散证的主症是脐左肓俞穴压痛;旋覆花汤证及自拟“化瘀灵”证的主症是脐上水分穴处压痛。
其中四逆散证与旋覆花汤证主症均与《难经》腹诊理论相关。
今天,我将《难经腹诊理论所对应的经方进一步讲完全,再讲当归芍药散证、奔豚汤证及金匮肾气丸证的主症。
此外,再补充两个方证即栀子豉汤汤证与桂枝茯苓丸证的主症。
首先讲第1方:栀子豉汤。
本方是《伤寒论》中一首重要方剂,由栀子、淡豆豉组成。
主症:难入睡,反复辗转;按压剑突下部位(当胸骨剑突至鸠尾穴处,可以拇指按压),患者觉局部有明显的憋闷感或兼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脉寸关之间尤以右脉寸关间浮滑而数。
学习刘保和教授如何通过“五问”精准辨证

学习刘保和教授如何通过“五问”精准辨证导读:问诊应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能够确实感受到的事物。
这就是所有人都不可或缺的“吃、喝、拉、撒、睡”。
吃,即进食;喝,即饮水;拉,即排大便;撒,即解小便;睡,即睡眠。
用语虽较粗俗,却能体现常人与病人的一切生活状态,由此入手询问,可以辨出绝大部分症候的表里,寒热、虚实。
论“吃、喝、拉、撒、睡”辨证笔者在临床中最重视脉诊与腹诊,主要是因为它们具有客观性,是不以病人及医生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真实地反映疾病的本质。
其次就是问诊,这是由于事实上单凭脉诊与腹诊往往只能判断证候的病因、病位、病性,却很难完全了解由此而引起的所有症状。
就以李时珍《濒湖脉学》言:“脉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难道脉浮就必然头痛吗?必然眩晕吗?有风痰聚在胸,它的具体症状是什么?又如“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且不说不可能寸数而关尺不数,就算退一步说,对“寸数”有其他解释,那么触之“寸数”了,到底是“咽喉口舌疮”还是“吐红咳嗽肺生疡”呢?任凭猜想,还是等于没说。
况且“寸数”也绝非仅仅出现上述这些症状。
其实,仔细分析,李氏所描述的只不过是各种症状中的代表症状而已,其目的还是通过症状阐述病机。
这与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脉象描述意义是一致的。
又如腹诊,《伤寒论》有一条最著名的腹诊论述:“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确实是小陷胸汤证,因为它体现了此证的本质。
但是,从临床可见,有此主症者可以见于难以数计的疾病,每一种疾病又有许多症状,那么仅凭这一主症能判断出这些症状吗?显然不能。
所以,最终还是要靠病人主诉,也就是“问诊”。
古代医家都是非常重视病人主诉的。
最著名的就是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的“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保和教授腹诊与经方结合验案5则
摘要】刘保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50余载.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研究生. 既有高深的
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难经?腹诊理论的临床体会和运用,都很
有研究.应用腹诊理论治验甚众,尤擅长将?难经?腹诊理论与经方“抓主症”法结合起来,运用经方治疗疾病. 【关键词】腹诊理论;治疗应用;名医经验;刘保和【中图分类号】R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8-6315(2015)10-0489-01
现将刘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和大家分享如下: 刘保和教授腹诊理论与经
方对应规律:脐上压痛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
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腹
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
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腹诊方法及定位让患者仰卧,两
腿屈曲,两臂沿身体两侧平伸,露出腹部.以中指同身寸为度量标准,分别按压其脐上、下、左、右、中处,“脐上”应在脐上1寸处,即任脉的水分穴;“脐下”应在脐下
1.5寸处,即任脉的气海穴;“脐左”与“脐右”分别在脐左与脐右的0.5寸处,即
足少阴肾经的左肓俞穴与右肓俞穴. 典型病例: 例1、脐左压痛,肝属木而左.故脐
左有动气.牢坚硬也.肝病肝气不行. 史某,女,39岁.初诊日期日期:2013年5月
15日. 患者哮喘持续13年,近期因为劳累加重一个月.既往月经经期不准,有时两
个月一次月经,无痛经.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辩证:肝气横逆. 治法:疏肝理气. 处方:柴胡10g,麸炒枳实10g,白芍10g,甘草6g.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2日二诊喘减轻十分之七.现在虽运动也未喘.浅部
痰已经出来了.舌红苔薄黄,脉弦.腹诊:脐左、脐右下压痛减轻. 上方7付,水煎服,一
日一剂.7付药后哮喘未作.随诊半年未复发. 例2、脐上压痛,脐上压痛主心病,心
主血脉,多与全身性的瘀血证候有关, 主方以旋复花汤及自拟化瘀灵方. 高某,性别,女,60岁.初诊日期:2013年6月2日. 腘窝处胀疼1年余.舌质紫黯,脉涩,腹诊:
脐上压痛明显. 辩证:气滞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 处方:旋复花、当归、郁金、茜草、
泽兰、桃仁、柏子仁各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6月9日二诊:
腘窝处胀疼消失. 处方:原方7付.嘱其如果不再疼痛不必再诊. 例3、脐中压痛,脐
中压痛属脾病,脾位人体中央,主运四旁,为四运之枢轴,而胃气的存亡关乎人体的生死,故前人多谓此处压痛应予理中、四逆辈治疗.据临床所见,杂病中并不常见如此
危重证候,但亦多有脐中压痛者,主方以当归芍药散治疗. 高某,女,34岁.初诊日期:
2013年3月29日. 口干,便溏,早晨手僵硬感,脚疼痛.脉沉弦,舌质紫红,舌苔偏干,苔少. 腹诊:脐中压痛明显,脐左、脐右下亦有压痛. 辩证:湿困脾土,肝气滞而不疏. 治法:健脾利湿,疏肝理气. 处方: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
0g,泽泻10g,柴胡10g,枳实10g,炙甘草6g.14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4月12日二诊口干基本消失,便溏减轻.药后尿增多.舌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
压痛明显.处方:上方继服14付2013年4月26日三诊口干已愈.夜尿一次.舌
红苔白,脉弦.腹诊:脐中压痛明显减轻. 继服上方7付停药观察,追访三个月近期一
般情况可. 例4、脐右压痛,脐右压痛主肺病,肺主宣发、肃降,尤以从右而降为主,
肺气不降可以引起肝气上逆、肝血瘀滞,?金匮?奔豚汤证即属此类证候,主方以奔豚汤. 张某,女,1972年出生初诊日期:2013年5月17日. 腿上结节红斑六年.
红斑处疼痛,右腿红斑明显,伴随甲状腺结节,双腋下淋巴结结节,乳腺增生.舌淡暗苔
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腹诊: 脐右压痛明显. 辩证:瘀血阻滞,肺气不降.治法:活血化瘀,清泄肺热. 处方:黄芩10g,半夏10g,当归10g,川芎10g,葛根10g,桑白皮10g, 白芍10g,炙甘草6g,生姜3片.7付,水煎服,一日一剂.2013年5月24日二诊结节红斑疼感减轻,右腿比左腿重.舌淡暗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浮弦,沉取有力. 腹诊:脐右压痛减轻. 上方继服7付.2013年5月31日三诊主诉:结节红斑面积减小.舌红苔中根腻,脉浮.腹诊:脐右稍有压痛. 处方:上方7付.后以上方为基础方加减,服药一个月,结节红斑痊愈,其他症状也有所减轻. 例5、脐下压痛,脐下压痛属肾病,此处乃肾原之气的发生地,凡肾阴、肾阳、肾气、肾精亏损,此处均可出现压痛,主方以肾气丸化裁. 江某,男,49岁. 就诊日期:2013年3月29日.患者口腔溃疡已6年,现每周均发作,此起彼伏,常年不断.今两颊、下唇各有一块溃疡.诉吃西红柿、苹果等物更易发作.伴随舌尖痛,常觉口干舌燥,喝水后口干舌燥更甚.且喝水后即不停地排尿,就更想喝水.患前列腺炎13年,有等尿、尿分叉且尿不净感.上楼腿发软.膝以下发凉.诉肚子稍遇凉必大便稀,现一天大便3~4次,偏稀,却觉便下不畅.夜尿三次.脉弦紧,右关沉弦,左关尺无力,舌淡胖润,苔薄白.腹诊:脐下压痛明显. 辩证:肾阳不足. 治法:温补肾阳. 处方:熟地30克,山萸肉、生山药各20克,茯苓、泽泻、丹皮、楮实子、怀牛膝、杜仲、川断、桂枝各10克,肉桂6克,制附片6克(先煎).7剂.12月1日二诊口腔溃疡已愈.腰痛已减,膝以下仍凉.大便转日1~2次,较稠且顺畅了.夜尿二次.口干舌燥减,喝水仍多,排尿次数仍多,舌脉同前.继服上方加温阳药加量肉桂、附片各4克.7剂.12月8日三诊口腔溃疡未发.腰痛续减,膝以下仍凉,但上楼有劲了.喝水明显减少, 排尿次数减少.夜尿一次,排尿分叉已经不明显,排尿比较顺畅.继服上方7剂.12月22日四诊患者自服上方至14剂.口腔溃疡未再发.膝以下凉感均除.大便日一次,性状正常.饮水与排尿均恢复正常.原方继服14剂. 再诊知口腔溃疡未复发.诸症均已消失,停药. 结语: 以上只是刘老师应用腹诊理论诊治疾病的典型案例,其他适合应用腹诊的案例疗效也是甚好,这里通过刘老医案的验证,展示腹证证治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1]曹丽静,刘保和.刘保和依据?难经?腹诊理论活用经方经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 [2]宋金岭.?伤寒杂病论?腹诊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DOI:10.7666/d.y19921233]庄昭龙.中国腹诊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对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MLA 4]岩崎.GB/T7714.日本汉方伤寒派腹诊方法与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5]张朝玉,崔向南.黄帝内经?腹诊理论初探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 (3)12-14 [6]候美英余晓清?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江西中医药20061(37)15 [7]周埼刘敏从“腹诊”看日本汉方医学的没落辽宁中医学大学报201012 (6)152-153 [8]宋金岭愈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中医研究201411(27)62-64 [9]李夏平腹诊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 (7)75—77 [10]陈锦团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江西中医药201110(42)7-8 [11]王琦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中国中医药20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