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 (一)原始成土过程 ➢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 (三)粘化成土过程 ➢ (四)盐化成土过程 ➢ (五)碱化成土过程 ➢ (六)白桨化成土过程 ➢ (七)灰化成土过程 ➢ (八)脱硅富铝化成土过程 ➢ (九)潜育化成土过程 ➢ (十)潴育化成土过程 ➢ (十一)熟化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 原始成土过程是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开始风化,只有低等的植物和低等微生物参与成土过程。 三个阶段: “岩漆”阶段:自养型微生物 “地衣”阶段:异养型微生物-原始微生物群落 “苔藓”阶段:生物风化与成土过程速度升高
(二)有机质聚积过程 有机质的聚积过程是指在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积累有机物的过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 (1)在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比较深厚的腐殖质层。 ☺ (2)草本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具有较高品质的腐殖质和良好的团粒结构。 ☺ (3)草甸植物环境湿润,形成深厚腐殖质层;草原植物气候干燥,腐殖质层浅,有机质含量少,但矿质营养丰
富。
3.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1)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2)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合成腐殖质 (4)固氮、释放养分
(二)气候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以下三个方面: 1.气候决定着土壤的水热条件 2.气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3.气候影响风化过程和土壤淋溶过程
(三)生物 ♠ 土壤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其中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绿色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它们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 1.木本植物在成土作用中的主要特点 2.草本植物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1、残积粘化
2、淀积粘化
土壤形成和发育

据科夫达估计,在陆地上植物每年形成的生物量约为 3.5×1010吨,相当于2.13×1017千卡的能量。
(二)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非洲象牙海岸的白蚁可筑起直径15米,高2~6米的坚固
竖立土墩 ! 肥沃土壤中蚯蚓的粪便可达30吨/公顷!
第1.一掌节握五土大壤成形土成因因素素在及成其土在过土程壤的发生中 重要作用的;作用(重点)
第2.二了节解土土壤壤最形常成见过的程成(土重过点程)及其 特点,分析不同土壤的发育程度。 第三节 土壤发育 Nhomakorabea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与要求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及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一、土壤形成因素(soil forming factor) 一土、壤土形壤成形因成素因又素称(s成oil土fo因rm素i,n是g f影ac响to土r)壤形成
在中国温带,自西向东大 气湿度递增,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
棕钙土(灰钙土)、栗钙土、 黑钙土和黑土。
在中国温带东部湿润区, 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 依次为:
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 壤、黄壤、红壤和砖红壤。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及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四、生物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N 0.55e 0.08T (1 e 0.005m )
上式中N表示土壤全氮,T为年均温度,m为湿度因 素。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及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由于气候带、植被和土壤 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许多土 壤学家非常重视气候在土壤形 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土壤地 带性的概念 。
<1.0
半湿润
1.0~1.6
土壤学(第九章) 土壤养分循环

第二节 土壤磷(phosphor)和硫(sulfur)的循环
一、土壤磷的形态和数量
P2O5%=P%×2.291 P% = P2O5% ×0.44 我国土壤全磷(P)含量一般为0.2~1.1g/kg,并有从 南到北渐增的地域变化趋势。
(一)无机态磷
3种相互平衡的形态
溶解
吸附
矿物态
水溶态
吸附态
沉淀
解吸
h
(二)有机态磷 土壤有机磷含量变化大,一般占土壤表层全磷
的20~80%,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 有机磷一般需经矿化为无机磷后才能被植物吸
收利用。 1.植素类 植酸与钙、镁等离子结合而成。一般占土壤有
机磷总量的20~30%。
h
2.核酸类 含磷、氮的复杂有机化合物。多数报道占土壤有
机磷总量的1~10%。 3.磷脂类
h
(2)Fe—P(铁磷) 以粉红磷铁矿FePO4·2H2O为代表,溶度积=10-34.9
(3)Al—P(铝磷) 以磷铝石AlPO4·2H2O为代表,溶度积=10-30.5 Fe—P和Al—P的溶解度随pH升高而增大。
(4)O—P(闭蓄态磷) 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无效磷。当Fe2O3
胶膜还原溶解后,磷被释放。
四川耕地土壤全氮分级面积统计(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
土壤面 积构成 (%)
水田土壤
旱地土壤
土 壤 全 氮 分 级 (N,g/kg)
高
中等
较低
低
(>1.5) (1.5~1.0) (1.0~0.75) (≤0.75)
17.8
58.4
20.9
2.9
14.9
22.7
28.2
34.2
h
1. 无机态N 表土占1-2%,最多5-8%,底土可达30%。
土壤学

NH
3
氨
吸收
挥 发
硝化
NO3-
可交换态 固定态
地下水
淋 洗
粘粒矿物
NO3-
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与氮素循环示意图
第二节 土壤中的大量元素
一、土壤中的氮
氮素是构成一切生 命体的重要元素 在植物生产中,植物 对氮的需要量较大: 肥料三要素 氮素肥料施用过剩 会造成江湖水体富 营养化、地下水硝 态氮(NO3-N)积累 及毒害等。
铁(Fe)硼(B)锰(Mn)铜(Cu)锌(Zn)
钼(Mo)氯(Cl)镍(Ni)
Ni
二、土壤养分来源
1、土壤养分的基本来源——矿物岩石
P、K、Ca、Mg、Fe、B、Mo、Cu、Mn、S等
2、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森林凋落物 N 灰分元素 凋落物 灌、草、伐根等 保存 聚集
3、土壤养分的其他来源
生物固氮、大气降水、人工施肥、客土、灌溉等
Fe3(PO4)2Fe(OH)2存在。
(3)闭蓄态磷(O—P) 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4)磷酸铁铝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复合而成的磷酸盐 磷酸盐成分更复杂,种类也多,溶解度极小 ,数量不多。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中,一般分布有以下规律:
风化程度较高的南方砖红壤、红壤中,以O—P占的比重 最大,最高可达90%以上,其次是Fe—P, Al—P; Ca—P 很少。 风化程度较低的北方石灰性土壤中,Ca—P所占比例大,
N2
收获
灌施 水肥 枯枝落叶 腐殖质 微生物 矿化 固持 风化 固持
NH4+
NH
3
氨
吸收
挥 发
硝化
NO3-
可交换态 固定态
地下水
《土壤学》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加强土壤耕作管理措施
–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因土种植,发挥土壤潜力优势
–适当发展畜牧业,走农牧结合的道路
石灰性褐土上的肥城桃
生长在褐土上的小麦
(三) 红壤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 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 下形成的地带性铁铝土 。土 壤红色或棕红色,酸性,有 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结构 。
棕钙土 :温带干旱大陆性季 风气候、荒漠草原与草原化 荒漠下,弱腐殖质积累过程 与与弱粘化和铁质(红化) 过程形成的干旱土壤。土壤 呈碱性,有机质积累很少。
第三节 主要荒漠土壤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荒漠土壤类型简介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中国的荒漠区面积很大,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鄂尔 多斯高原西北部、宁夏西部、青海西北部、甘肃 河西走廊中、西段的祁连山山前平原和赤金盆地 西缘以及新疆全境。
为多。
3.形成过程
• 粘化过程:残积粘化及淋溶粘化同时进 行,有一深厚的粘化层。
• 钙化过程:CaCO3的淋溶,淀积明显, 土壤正处于脱钙阶段,沉积层中有菌丝 体,砂姜。
• 生物积累过程:比棕壤弱,
4.基本性状 • 褐土的典型剖面构型为Ah-Bt(Ca)-C-
R。 • 腐殖质层一般为10-15厘米,有机质含量
较高 • 粘化层明显,有钙积 • 中性-碱性反应 • 盐基饱和度大于80%。
石
济
灰
南
岩 风
黄 土 母
化
质
物 发
发 育 的
育
褐
的
土
褐 土
剖 面
剖
面
5.改良利用
• 光热条件较好,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可 种植小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 苹果等。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少和降水量集 中、农业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改良: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第九章土壤与植物的中微量元素营养与中微量元素肥料PPT课件

7. 硫肥的施用方法与技术
1)以提供硫素营养为目的石膏施用技术
石膏可作基肥、追肥和种肥。
旱地作基肥, 一般每亩用量为15-26kg,将石膏粉碎后撒于地面,结 合耕作施入土中。花生是需钙和硫均较多的作物,可在果针入土后1530天施用石膏,通常每亩用量为15-25kg。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的中量元素营养与中量元素肥料
一、土壤中的硫钙镁素营养 二、植物体内硫钙镁元素的主要功能 三、硫钙镁肥的性质及其施用
第二节 土壤与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
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2024/8/2
1
第一节 土壤与植物的中量元素营养 与中量元素肥料
2024/8/2
24
第二节 土壤与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与微量元素肥料
一、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二、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三、微量元素肥料及其施用
2024/8/2
25
植物必需微量元素养分确认时间:
Fe Mn B Zn Cu Mo Cl
1844 1922 1923 1926 1931 1939 1954
转化:
矿物态镁↔非交换性镁↔交换性镁↔溶液镁
2024/8/2
4
(三)土壤中S的含量、形态和转化
含量:
土壤中全硫的含量主要受成土条件、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含量影响。 温暖多湿地区,在强风化、强淋溶条件下,含硫矿物大部分分解淋失,可
溶性硫酸盐很少集聚,硫主要存在于有机质中。 干旱地区土壤中Ca、Mg、K、Na的硫酸盐则大量沉积在土层中,1:1型
3)硫参与作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 4)许多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
土壤形成与发育

土壤发生层是指土 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 具有特定组成和性质、 大致与地面平行、并具 有成土过程特征的层次。 土壤发生层分化越 明显,表示土壤的发育 程度越高。
4
2011-6-1
典型的土壤层次结构
依据土壤剖面中物 质累积、迁移和转化的 特点,土壤颜色、土壤
O
A E B C
堆积枯枝落叶,下部已初步 分解 腐殖质含量高,与矿物颗 粒紧密结合形成暗色土层 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淋溶层淋移物质在此层沉积, 多形成核状、柱状、棱状结 构,较紧实 土层较深,受成土因素影响 小,保持母质特性
动植物有机质原生矿物次生矿物有机物质输入转化矿物风化co2粘粒下移粘粒和碳酸盐下移淋溶additionslossestransformationstranslocations?原始成土过程?灰化过程?粘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潜育化过程?潴育化过程?熟化过程典型成土过程2011613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露出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的土壤形成过程
The Effect of Time on Soil Formation
• 水稻土: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 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由于长期水旱交替, 铁锰还原淋溶和氧化淀积交替进行,形成耕作层、犁 底层、渗育层、潴育层或有潜育层的土壤。 • 农业活动以外的人为活 动对土壤的影响也越来 越广泛,越来越深刻。
疏松、结构不明显
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的输入、输出、迁移和转化
CO2
输入: 有机碳
尘
有机物质输入、 转化、矿物风化
典 型 成 土
粘粒和碳酸 盐下移
原始成土过程
灰化过程 粘化过程
输出: CO2
风化产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壤剖面及其变化
1、土壤剖面模式
O:有机层
A:淋溶层 E:漂白淋溶 层 B:淀积层 C:母质层 R:母岩
2、土壤剖面的变化
3、土壤的演进
土壤演进指土壤剖面的发育随成土时间进程 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土壤发育的四个阶段: 原始阶段:原始母质 幼年阶段:幼年土壤(A-C型土壤) 壮年阶段:成熟土壤(A-B-C型土壤) 老年阶段:老年土壤(局部出现E层)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间接影响: 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间 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举例:从干燥的荒漠地带或低温的苔原 地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随着温度、 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有 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 增强,风化壳逐渐加厚 。
4、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引起物 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 举例: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随着地势升高 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导致 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 地带分化。
(3)母质类型与土壤质地的关系
不同造岩矿物抗风化能力不同
石英>白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钠长石>角闪石>辉石 >钙长石>橄榄石 基性岩母质的土壤质地较细,粉砂、黏粒较多,砂 粒较少
酸性岩母质的土壤质地较粗,砂粒较多,粉砂、黏 粒较少
土壤矿物组成、化学组成与土壤母质的关系:
基性岩母质的土壤:含角闪石、辉石、黑云母等
6 粘化过程 argilication
水热条件比较稳 定,发生较强烈 的原生矿物的分 解和次生粘土矿 物的形成 厌氧微生物分解 有机质的同时, 高价铁、锰被还 原为低价态
土体的中、 下层有明显 的粘粒聚集
粘化层
7 潜育化过程 (gleization)
长期水分过饱和,铁锰化合物 在嫌气条件下还原,使土壤形 成灰蓝色至青灰色层次或具红 棕色锈斑、锈纹和铁锰结核层
深色(暗色)矿物;
酸性岩母质的土壤:石英、正长石、白云母等浅
色矿物;
基性岩母质:铁、锰、镁、钙含量较高; 酸性岩母质:硅、钠、钾含量较高;
2、生物因素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首先,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 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 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 化学、生物风化;
终年积水
由于铁、 锰还原脱 色,上层 颜色变为 蓝灰色或 青灰色 强烈的蒸发 作用使硫酸 盐、氯化物 在地表聚集 盐结壳
8 盐渍化过程 salinization
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质中所含 易溶性盐分,在强烈蒸发下, 于地表或土体中聚积形成盐化 层的过程
干旱少雨气 候带、高山 寒漠带、暖 温带荒漠带
排水不畅的低平 地区或凹地
2、生物作用对母质的改造
生物的改造作用也有两个方面:①有机质的加入; ②养分元素的富积。腐殖质是一种暗色无定形的胶 体物质。 生物改造作用的另一 显著影响,是植物对养分 元素的富积过程。植物根 系能有选择地吸收那些对 植物生长有用的营养成分, 暂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 通过残落物的分解用释放 至土壤的表层。
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 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和搬运促进有机 残体的转化外,有些动物如蚯蚓、白蚁还可通 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孔隙度和土 层排列等。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 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3、气候因素 (1)气候对土壤形成的直接影响: 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经常进行的水分和 热量交换,对土壤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 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的影响。 举例: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一年中土壤冻结 达几个月之久,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 使有机质积累起来;而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 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 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 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
最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 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 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 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土壤。
四、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土壤物质的运动和转化的四个基本 过程: (1)输入
(2)输出
(3)转移
(4)转化
成土过程
概念
生境
特点
结果
诊断
1 腐殖化过程 (humification)
进入土壤的有机质残体转化 为腐殖质物质并在土壤表层 积累的过程
草原及草甸植 被条件下
冷湿草原和草甸 植被下的腐殖质 层较厚,颜色暗
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 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举例: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 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 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 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 土壤。
阳坡由于接受太阳辐射能多于阴坡,温度状 况比阴坡好,但水分状况比阴坡差,植被的覆盖 度一般是阳坡低于阴坡,从而导致土壤中物理、 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差异。
4 富铁铝化过程 allitication
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硅、 气候湿热 铁、铝发生分离,盐基离 子和硅酸移动并大量淋失, 铁铝物质残留或聚集
伴随着硅以硅 使上体呈鲜红 酸的形式淋失, 色,甚至形成 亦称脱硅富铝 结核或铁盘层 化过程
铁结核、 铁磐层
成土过程 5 钙化过程 calcification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一、形成土壤的两个基本作用
即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成过程和生物作用对母 质的改造过程。 1、风化作用与疏松层的形成 在自然界外力作用下,岩石由大块破碎为碎屑 母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风化过程起着两方面的作用: ①致密岩石的破坏; ②营养元素的释放。 风化作用主要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基本形 式。
5、时间因素
在适宜的条件下,成土母质首先在生物作用下 进入幼年土壤发育阶段,剖面分化为A层和C层,土 壤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母质的特征; 随着B层形成和发育,土壤进入成熟阶段,这一 阶段有机质积累旺盛,易风化矿物质强烈分解,在 淀积层中粘粒大量积聚,土壤肥力和自然生产力达 到最高水平。 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成熟土壤出现强烈的 剖面分化,出现E层,并使A层和B层的特征发生显著 差异,有机质累积过程减弱,矿物质分解进入最后 阶段,只有抗风化最强的矿物残留在土体中,淀积 层中粘粒积聚形成粘盘,土壤进入老年阶段,这一 阶段土壤的肥力和自然生产力都明显降低。
图9.16 土壤发育阶段示意图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壤的因素有六种,即: 1. 母质因素 2. 生物因素 3. 气候因素 4. 地形因素 5. 时间因素 6. 人为因素
1、母质因素
(1)常见的几种母质类型
土壤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 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 残积母质:风化壳保留在原地形成的残积物; 运积母质:在重力、流水、风力、冰川等作用下风 化物质被迁移形成崩积物、海积物、湖积物、冰碛 物和风积物;
腐殖质层
2 泥炭化过程 (paludization)
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在土 体上部积聚的过程
地下水位较高, 不矿化、不腐殖 或地表积水的 质化 沼泽地带
形成泥炭
泥炭层
3 灰化过程 podzolization
土壤表层氧化物及腐殖质淋 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
寒温带针叶林
酸性淋溶强烈
铁铝胶体络合 灰白色淋 淋溶淀积下部, 溶层 SiO2残留上部 (SiO2 )
(2)母质与土壤的关系
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 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② 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 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 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③ 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 产生重要的作用; ④ 随着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 壤间性质的差别也愈大;
概念
生境
特点 季节性淋溶使易 溶性盐类大部动,钙镁 淋溶,淀积
诊断 钙积层或 石膏层
在弱淋溶条件下,易溶性盐大 干旱、半干 部分被淋失,硅铁铝氧化物基 旱气候区 本未移动,钙、镁等盐类就地 累积或沿剖面移动并发生淀积, 生成石灰层或石膏层的过程 土壤中粘粒的生成或淋溶、淀 积而导致粘粒含量增加的过程 温带、暖温 带半湿润半 干旱地区
6、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 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举例:人类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一年生草本农 作物替代天然植被,由于人工栽培的植物群落结构单 一,必须大量输入物质、能量及精心管理才能获得高 产。 ①人类通过耕耘改变土壤的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通过灌溉改变土壤的水分、温度状况; ②通过农作物的收获将本应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剥 夺,改变土壤的养分循环状况;
③通过施用化肥和有机肥补充养分的损失,从而改变 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和微生物活动等。
土壤形成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即指: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成长时间五 大自然因素),根据土壤成因学说,可将土壤的 形成因素归纳如下:
母质 动物 草本 成土因素 生物 植物 木本 空间因素 气候 微生物 自然因素 成土条件 地形 土壤形成因素 时间因素--------成土年龄(成土时间) 人为因素 ---------------------------- 人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