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我国土壤的形成与分布规律

极干旱 干旱 半干旱 半湿润
(寒温带) 湿润 (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中国土壤水平 地带分布模式
(南亚热带)
(热带)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山地土壤(mountain soil),随着海拔高度变化,土壤 也呈带状变化(变化规律同水平地带性由南而东北)。
latitudal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与纬度平行,呈带状分布规律。
(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逐渐更替)
N:棕色针叶林土(针叶林→暗棕壤(针阔混交林→棕壤
(落叶阔叶林→黄棕壤(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红
黄壤(常绿阔叶林) →砖红壤(热带雨林)) :S
2、土壤经度地带性(soil longitude zonality) 地带性土类大致呈带状,与经度平行,东西逐渐更 替。 温带:E: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粟钙土→棕钙土→ 灰漠土→灰棕漠土W 暖温带: E: 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W
土体 • 井灌井排,抽咸补淡
(三)土壤剖面
反映成土过程
1、土壤剖面(soil profile)
——土壤的主要形态特征
是从地面向下直到土壤母质
的垂直切面,具有若干个大体 与地面平行的土层。
土壤剖面是成土因素长期作
用的历史记录,是认土、用土、 改土的主要依据之一。
2、土壤发生层(土层)(soil horizon)
• 砂岩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气候 (水热条件)
•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 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 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知识点地理学中,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松散的、由矿物质与有机质组成的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一些土壤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对土壤的形成、特性和利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1.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
它由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剖面发育等多个阶段组成。
首先,岩石风化会使岩石破碎,并与降水中的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反应,形成初级矿物。
接着,通过物质迁移,水分和微生物将初级矿物搬运到比较深的土层,并形成次生矿物。
最后,在剖面发育阶段,土壤形成剖面,形成不同的土壤层。
2.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无机颗粒、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其中,无机颗粒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它们的不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
有机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组成,具有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
水分是土壤中一种重要的介质,对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空气则提供给植物根系所需的氧气。
3. 土壤的性质:土壤具有多种性质,包括质地、肥力、水分保持能力、通透性等。
质地取决于土壤中不同颗粒的比例,直接影响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
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的养分丰富程度,对于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水分保持能力是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有机质含量和根系结构有关。
通透性是指土壤对水和气的渗透性能,影响植物的根系生长和土壤的排水情况。
4. 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成因和发育过程,将土壤划分为侵蚀土壤、黄壤、水稻土等。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肥力,将土壤划分为砂质土壤、壤土、泥土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植物适应和农业利用方面具有差异。
5. 土壤的利用:土壤在农业、建筑、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在建筑方面,土壤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垫层、填充物和地基,承受和传递建筑荷载。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8.土壤科学原理与实践(土壤形成和发育)2010

慢转变。
物理风化:形成碎屑,增加比面,加速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导致结构变化,减轻物理风化的阻力
(2)生物风化
*
*
微生物参与早期岩石和矿物的风化
有机体对矿物颗粒的粘着、穿插和剥落,加速 矿物的分解 有机体吸附营养元素,打破土壤溶液中离子平 衡,也促进矿物风化 生物体代谢产生有机物质可增加对矿物的溶解 和络合淋溶作用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显域土:排水条件较好而又比较平稳的地形条件下形 成的,气候条件明显大于其他因素影响的土 壤。
土壤地带性分布:
如:在温带,自西北向东大气湿度增加,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灰)钙土、栗 钙土、黑钙土、黑土
在东部湿润地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
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
*
*
(3)原生矿物的稳定性
* 风化初期的幼年土壤(漠区土壤),易风化矿物 稳定而不易风化,如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角 闪石、黑云母和钠长石等
*
风化中等程度的软土、淋溶土、始成土中,石英 、伊利石、蛭石、蒙脱石较多 在湿热区高风化强淋溶的氧化土、老成土(砖红 壤、红壤)上,土壤粘粒矿物主要为高龄石、三 水铝石和氧化铁矿物
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 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涉及的空间大,时 间长,植物营养元素不积累。
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循环,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 和发展;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的 积累,使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成土作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数的基本作用 的总和。 成土作用分: 物理的:团聚、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蚀 化学的:水化、水解、溶解、粘粒矿物形成、氧化 还原、合成分解 生物的:物质转化、有机质形成和分解、固氮
土壤农作物学-1

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二)
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钾长岩、斜长岩; ✓ 影响土壤机械组成和质地:红色风化壳
和玄武岩发育的红壤质地粘重,花岗岩 和砂页岩发育的质地居中,砂岩、片岩 的质地最轻; ✓ 影响矿物组成、土壤发育层次等;
(二)气候
1、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
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 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 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 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 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二、土壤肥力
1.概念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 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 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肥 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
水、肥、气、热——称为四大肥力因素。
肥沃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瘠薄土壤上生长的作物
2.土壤肥力的种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 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 (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 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 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 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土壤是自然界中具有特殊形态、性质和功能 的自然体。即: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形态)具有 肥力(性质),能够生长绿色植物(功能)的疏松 表层(形态)。
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土粒
土 壤 水
土壤空气
高中地理精品课件:《土壤的形成》1

3.(1)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会受到其他圈层 的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 被、水源等,间接影响 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 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 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 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 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 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 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 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 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 相关 (2)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 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 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 当地的气候类型。同 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 土壤与岩石圈 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
生长在培地茅之间的果树
培地茅茂密的根系
(1)说出泰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降水多且集中,且降水量大。
(2)在泰国泥岩地区,为什么要种植培地茅?
泥岩土质较差,因颗粒微小,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
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培地茅根系密集发达,能 够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地茅在雨季时能增加雨水下渗,减小地面径流, 防止土壤受到冲刷侵蚀;旱季时能增加土壤水分,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 主要分布于东部广 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 大地区,西部山地 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 一定高度也有分布。 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 自然肥力较高。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土壤与岩石单元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土壤与岩石单元知识点梳理一、土壤的形成和组成1.1 土壤的形成:气候、岩石、地形、植被的相互作用- 气候条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岩石破碎和风化的作用-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植被对土壤形成的影响1.2 土壤的组成:颗粒、水分、空气、有机物质- 不同颗粒的含义和特点- 水分在土壤中的分布- 空气在土壤中的作用- 有机物质对土壤的重要性二、土壤的功能和分类2.1 土壤的功能:植物生长的基础、水源涵养、水分调节、调节气候-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土壤的水源涵养作用- 土壤的水分调节功能- 土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2.2 土壤的分类:红壤、黄壤、黑土、沙质土、粘土 - 红壤的特点和分布- 黄壤的特点和分布- 黑土的特点和分布- 沙质土和粘土的特点和分布三、岩石的种类和特点3.1 岩石的分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火成岩的形成和特点- 沉积岩的形成和特点- 变质岩的形成和特点3.2 常见岩石的特点: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煤炭 - 花岗岩的特点和用途- 大理石的特点和用途- 石灰石的特点和用途- 煤炭的特点和用途四、土壤与岩石的关系4.1 土壤是岩石的产物,岩石是土壤的来源-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岩石的作用- 土壤的特征与所在地岩石的关系4.2 岩石的风化和破碎对土壤形成的重要性- 岩石的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之间的关系- 岩石的破碎作用与土壤形成之间的关系五、维护土壤和岩石的重要性5.1 保护土壤对农业和环境的意义- 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土壤的保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5.2 保护岩石对环境的重要性- 防止大规模开采对岩石资源的破坏- 岩石的保护对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六、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形成和组成,土壤的功能和分类,不同岩石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土壤和岩石之间的关系。
保护土壤和岩石对于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维护土壤和岩石的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壤的基本知识ppt课件

17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的各种碎屑、矿物质颗粒、
固相
无机盐组成,占固相的 90%-98%。
有机质: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残体及其腐败
的物质组成,占固相的 2%-10%。还有 各种土壤生物。 土壤包括 液相:土壤水(土壤溶液):由地上水、地下水进入土壤中
22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各级土粒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砂粒: a.粒径>0.05mm,通透性能好,但毛管水上升 高度低。 b.单位体积的比表面积小,土粒间成对物质间的吸 持力弱,故土壤松散,易于耕耙,保水力差,易 干旱,胀缩性小,无可塑性等。 c.无吸附Ca、Mg、K、NH4+等离子的能力。
(二)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够同时地、不断地供应和 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料、空气 和热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6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土壤肥力可分为: 自然肥力:单纯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土壤肥力。
自然肥力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人类通过生产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土壤肥力。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1. 农业土壤的含义
26
二、土壤矿物质
(二)次生矿物
次生矿物:指岩石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中,由原 生矿物进一步分化后再重新形成的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教学重点了解主要成土矿物、岩石及其基本特性。
掌握风化作用的几种类型,影响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的因素。
了解不同土壤母质类型的成因和特点。
正确理解岩石与母质的关系。
了解土壤的成土因素;熟悉主要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各成土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实质,并区别与农业土壤形成的不同之处。
第一节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岩石一、主要的成土矿物(一)矿物(mineral) 的概念矿物是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产物。
有的矿物是由单一元素所组成的。
有的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们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内部构造和物理特性,并以各种形态, (固、液、气)存在于自然界中(二)成土的主要矿物1、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 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冷凝而成的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原来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只遭到物理性的破坏,而留存于土壤中。
在土壤中常见的原生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磷灰石等。
2、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由原生矿物经过化学变化, (如变质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的新矿物。
它的性质、成分、形态都发生了变化。
土壤中颗粒最细的粘粒大都是次生矿物,由于这些次生矿物颗粒很细,又称粘土矿物。
它们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伊利石) ,含水氧化物和二、三氧化物,铝土矿AI2O3・3H2O、褐铁矿2Fe2O3・3H2O、针铁矿等。
不同地理环境中次生矿物形成的一般模式二、成土的主要岩石(一)岩石(rock ) 的概念岩石是由一种或数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由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称为复成岩,如花岗石就是一种复成岩,它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以及少量的其它矿物组成的。
由一种矿物组成的岩石称为单成岩,如烧石灰用的石灰岩,就是一种单成岩,是由方解石一种矿物组成的。
(二)成土的岩石1 、岩浆岩(magmatic rock ) 火成岩岩浆岩是由地下的岩浆,经熔融作用以后上升到地表或地壳内,经过冷凝以后形成的岩石。
在地壳深处冷凝的叫侵入岩,岩浆流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
(1)酸性岩含SiO2> 65%,有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流纹岩,主要含石英、长石等难以风化的矿物。
( 2)中性岩含SiO252%~65% ,有正长石、粗面岩,所含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闪长岩、安山岩主要含斜长石,角闪石。
(3)基性岩含SiO245%~52% ,常见的有辉长岩、玄武岩等,含盐基丰富,无游离SiO2。
(4)超基性岩含SiO2 V 45%,常见的有橄榄岩、辉岩。
岩浆岩的共同特点是不具层理、不含化石,侵入岩多具大形的矿物结晶,喷出岩则具玻璃质结晶与气孔构造。
2、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由地壳上早期形成的各种岩石,经风化、搬运、沉积、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其特点是有明显的层理,常含有化石、所含矿物成分极其复杂常见的有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3、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变质岩是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其矿物组成、结构和化学成分较岩浆岩、沉积岩有显著改变。
一般特点是片状(或片麻状)组织,变质后的岩石较变质前致密、坚硬、比较不容易风化。
常见的有片麻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
主要成土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三、矿物岩石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一)影响土壤颗粒的粗细如花岗岩、石英岩、片麻岩、含石英多、抗风化力强形成的土壤粗的颗粒多,土壤通气透水性好,保水保肥力差,由云母、角闪石、页岩、板岩、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粘重,其保水保肥性强。
(二)影响土壤的酸碱性石灰岩地区,岩石内含CaCO3 多,土壤为碱性、微碱性、花岗岩地区,由于含大量酸性硅酸盐土壤呈酸性反应。
(三)影响土壤养分状况如母质中含长石、云母较多时,土壤中遗留的钾素较多,含有磷灰石则土壤中磷素含量增加,含辉石、角闪石、橄榄石、褐铁矿、白云母等矿物。
土壤中的Ca2+、Mg2+、Fe3+等养分物质较多。
含石英较多时,则土壤中养分贫乏。
第二节岩石矿物的风化与土壤母质一、风化过程(weathering porocess)(一)概念岩石风化指的是露出地面的大块岩石,在地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逐渐由大块散碎成小块,同时化学成分也发生了改变,岩石所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就叫岩石的风化过程。
(二)风化作用的类型1、物理风化作用(physical weathering)岩石在外力影响下,机械地分裂成碎屑,只改变大小与形状,而不改变其成分的过程。
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1)温度温度主要影响岩石的膨胀及收缩。
由于组成岩石的各种矿物具有不同的吸热和膨胀系数,因此,白天因增温而膨胀,夜间因降温而收缩的能力不均一,同时由于岩石导热率小,热量不易传导,白天岩石表面受热增温强度大于内部,夜间则相反,这样岩石的表面和内部因增温不均一就产生了上下交错的裂隙。
天长日久,岩石则破碎崩解。
如石英的膨胀系数为0.000036,正长石为0.000017,角闪石为0.000028,方解石为0.00002 。
(2)冻结主要使冰的体积增大,使岩石分裂成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碎块,一旦岩石有了裂隙,水分便可进入其中促使裂隙扩大加速崩解作用,一般冻结后体积可增大1/11,所产生的压力可高达960kg/cm2 这种作用对含水的多的岩石(如砂岩含水10%~25%)特别明显。
(3)水分雨水冲刷的重力作用。
如屋檐下的砖被雨水滴成洞,河流两岸的岩石,由于浪击,被磨蚀。
(4)风将岩石表面的碎屑吹走,使岩石暴露,从而加速岩石的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的结果,使紧密的实体变成了疏松的多孔体,给水分、空气进入创造了条件,风化产物较粗,形成的母质偏砂,石砾多,养分不易释放。
2、化学风化作用(chemical weathering)岩石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引起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影响化学风化的因素(1)水的溶解作用指矿物溶于水的作用,一般矿物不溶于水,但在大量水分和较高温度下,也可以使矿物的溶解度增大,尤其是当水中溶有二氧化碳(生物呼吸作用和有机物分解产生)而形成碳酸时,可大大促进矿物的溶解。
例:滑石的溶解度1:115000 云母1:340000石英1:10000(热水70°以上)据估计,地球上所有的河流每年把溶解状态的盐类带入海洋的量达40 亿公斤。
(2)水化作用无水的矿物与水接触后,生成含水矿物的作用。
常使矿物体积增大一半至一倍半,因而促进岩石崩解。
(3)水解作用是化学风化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当水中含有CO2 或其他酸类时,由于水的解离作用而产生氢离子。
3、生物风化作用(biological weathering) 生物风化作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其分解产物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生物风化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没有生物的生命活动,大气成分中就不可能补充光合作用所消耗的大量的C02,没有C02化学风化就不能迅速进行,由于土壤中为数巨大的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果,每年可产生大量的C02,这样就加强了岩石的化学风化作用,其次更重要的是, 生物风化作用不仅使岩石破碎,分解,而且还能积累养分,创造有机质,发展土壤肥力。
二、土壤母质(一)土壤母质(soil parent material) 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称所形成的在地质历史上最年轻的疏松矿物质层。
(二)母质的类型和特点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 由当地基岩风化而成的,残留在原地未经搬运的母质。
特点:从上到下,由细变粗跟基岩接近,本身的性质和化学成分和基岩一致。
2、坡积母质(slope parent material) 山坡上部的风化碎屑物质,经雨水或融雪水的冲刷,搬运到山坡中,下部堆积形成。
特点:由上到下,逐渐增厚,颗粒逐渐变细,透水通气性好,养分较丰富3、洪积母质(diluvial parent material) 由山洪所携带的泥砂冲刷到山前平缓地带,由于山洪的流速不同,形成扇形,称为洪积扇。
特点:分选性较差,颗粒粗细不同,洪积扇上部有大块砾石,细颗粒少,层次不明显,透水性能好,边缘沉积物质细,层次明显。
5、湖积母质(lacustrine parent material) 是湖泊的静水沉积物。
特点:质地偏粘、养分丰富、有机物含量高,淤泥厚,内陆地区有盐矿存在,改良后才能利用。
湖积母质6、风积母质(wind-blown parent material) 风力的搬运沉积而成。
我省雁北西南、西北沿黄河一带都是风积物。
特点:分选性强,砂粒磨圆度高,砂性大7、黄土(loess)、黄土性母质(loessal parent material) 黄土是第四纪地质时期的一种特殊沉积物。
特点:黄土为淡黄或暗黄色,土层厚度达数十米,粉砂质地,粗细适宜,通体颗粒均匀一致,疏松多孔,通透性好,具有发达的直立性状,含10%~15% 的CaCO3 常形成石灰质结核。
黄土中有新黄土,又称为马兰黄土(malan loess)。
形成时间晚,淡灰黄色,较疏松、无层理、石灰含量高,轻壤土。
老黄土是离石黄土(lishi loess)和午城黄土(wucheng loess)的总称,又称为红色黄土,形成时间早, 为棕黄色或红黄色,重壤土,有石灰结核。
黄土性母质又称次生黄土,是由马兰黄土经流水侵蚀,搬运后,再沉积而形成的。
特点:土层深厚,无明显层次,颗粒细小均匀,为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具有棱柱状结构,并含有大量铁、锰结核及胶膜。
第三节土壤的形成一、成土因素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土壤是地理景观的一面镜子,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是在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五大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发生和发展,同等重要和不可相互代替地参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为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干预日益深刻和广泛,它在农业土壤的发展变化上已成为一个具有特殊重大作用的因素。
(一)母质因素母质不同于岩石,它已有肥力因素的初步发展,可释放出少量的矿质养分,但释放的养分分散难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母质疏松多孔,有一定的吸附作用、透水性和蓄水性。
母质又不同于土壤,其缺乏养分,几乎不含氮、碳。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
母质中的某些性质,例如机械性质、渗透性、矿物组成和化学特性等都直接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
(二)气候因素气候支配着成土过程的水热条件,水分和热量不但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地质淋溶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着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循环的速度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