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而人均排放量远低于美国

合集下载

3.1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中图版2019选择性

3.1 碳排放与碳减排(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同步精品课堂(中图版2019选择性

过渡:要环节马尔代夫面临的被淹没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关注碳排放和碳减排。

一.碳循环与温室效应1.碳循环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文字和图3-1-2,思考:(1)什么是碳循环?(2)什么是碳库?地球上的碳库有哪些?(3)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是如何运转的?(4)各子循环系统之间的碳循环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5)碳循环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碳汇与碳源”,了解碳源和碳汇的概念,并举出碳汇和碳源的实例。

2.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的原理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掌握温室效应的原理。

(2)温室气体看图,了解温室气体有哪些及来源。

维持地球表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循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观看视频,阅读课本材料,回答问题:观看视频,思考温室效应的原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这种作用类似栽培农作物的温室,称为温室效应。

观察图,说出:温室气体除二氧化碳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学生活动:读图思考(1)为什么说碳循环和温室效应是两个彼此联系的自然过程?(2)温室效应加剧是什么引起的?3.知识扩展:全球变暖的过程知识扩展:观看视频和图片,从大气受热过程解释全球变暖的过程。

二.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1.碳排放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数据,了解什么是碳排放?碳排放的途径有哪些?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图片,体现了碳排放对环境的什么影响?学生活动:读课本内容和图片,小组讨论南极西部冰原变薄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影响?观看视频,仔细看数据,回答问题:碳排放:主要指温室气体的排放,有时也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交通排放;能源消耗。

观看视频和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1)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导致海平面上升;气候变暖引起海水发生热膨胀,海水体积增加,造成海平面上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9年级上册第1课第2框《走向共同富裕》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9年级上册第1课第2框《走向共同富裕》精品课件
1978年,中国高楼没有超过200米的,今天全世界10 幢最高的大楼中有8幢在中国。
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私营企业,全都是国营企业 且在世界五百强中微不足道。2017年,世界五百强企业 中,中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115家,其中有超过25家是 民营企业。
探究
(1)我国过去40年取得快速发展靠的是什么?
请你从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等方面与同学讨论:国家 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1)技术创新方面:这样做可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和电 力发展方式,开启“无燃煤”的绿色时代;实现更大范围 的“水”“火”互济,“风”“ 光” 互补,促进新能源 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2)社会责任方面: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碳 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的能源 发展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浪费;我国是 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勇于承担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和为建设 绿色世界做贡献的环保责任。
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 化道路,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意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
探究与分享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进 入新时代,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日益呈现新
小面康貌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健看“钱
豪子”鼓起来没有。去年,我们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 万元,收入涨得比城里人还快。
②“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是全党工作
(的重3)中它之为重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新的发展机
遇①夯? 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②让农民更有
安全感;
③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④为青年
怎样继续深化改 ①改革开放是革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③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 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 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 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中国第一

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中国第一

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中国第一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汽车尾气,燃煤电厂,森林火灾等都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比如全球十大污染城市,还有全球十大空气污染城市,都是一些污染气体排放超标的地方,看看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有哪些?10.加拿大(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7万吨)作为地球上第二大的国家,面积可能很大,但是也有空气污染的城市,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57万吨,2016年10月,签署了一项碳税计划,可能会减少碳排放量,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9.韩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92万吨)韩国的空气污染问题来源于自身,光首尔就有50座燃煤电厂,还怪我国的空气污染干扰了他们,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8.沙特阿拉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1万吨)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沙特阿拉伯的首都是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最近沙特阿拉伯签署了减排50%空气污染的协议,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7.伊朗(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8万吨)伊朗的阿瓦兹,可能是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2016年11月,其首都的所有学校都被迫关闭,雾霾太严重,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6.德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798万吨)德国的工业发展很快,环境问题凸现这是有联系的,2014年,有64天PM2.5很高,涉及到德国的28个地区,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5.日本(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37万吨)日本是亚太地区第二大空气污染国家,不过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日本对燃煤发电站的依赖,其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37万吨,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4.俄罗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17万吨)俄罗斯的污染程度,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西伯利亚工业城市的崛起,带来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17万吨,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3.印度(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74万吨)据估计,印度每年有120万人因呼吸道疾病而死亡,尽管印度已经签署了减排和使用清洁能源等相关协议,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多的十大国家之一。

碳排放基本数据

碳排放基本数据

碳排放基本数据
碳排放基本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的碳排放量持续增加,但与此同时,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碳排放,以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的总碳排放量在2019年达到了约103亿吨,是世界上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相对较低,约为7吨左右,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且经济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也相对较低。

在全球范围内,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和建筑等领域。

其中,能源领域的碳排放量最大,占据了总碳排放量的大部分。

工业领域的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主要是因为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

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量虽然相对较低,但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控制碳排放,各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例如,中国政府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计划在未来几十年内逐步减少碳排放量,最终实现碳中和。

此外,各国政府还在推广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碳排放监管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总之,碳排放基本数据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各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来控制碳排放。

在未来,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相信碳排放量将会逐步减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也将变得更加可行。

我国能源问题与对策

我国能源问题与对策

我国能源问题与对策摘要:能源问题是事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我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能源生产的增长幅度却小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能源消费与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的能源问题。

本文就将分析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主要能源问题,并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关键字:中国能源问题解决对策可持续发展近日,由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故,不仅对对日本及其邻国的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引发了许多国家对于能源问题的关注以及能源开发战略的思考和调整。

面对公众的不安情绪日渐升温,一些电力消费大国不得不放慢或者暂停核电发展的步伐。

我国也出台政策冻结审批新的核电项目,并预计冻结政策可能延续到2012年初。

能源问题再度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可以说能源问题是事关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作为新世纪的发展动力,能源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安全问题就开始出现。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各国都制定了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在稳定能源供应的支持下,世界经济规模取得了较大增长。

但是,人类在享受能源带来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利益的同时,也遇到一系列无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战,能源短缺、资源争夺以及过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能源问题我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我国能源生产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供应不足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已到顶峰,世界还在路上

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已到顶峰,世界还在路上

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已到顶峰,世界还在路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人均能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均能耗中直接的生活消费并不多,3/4以上的能源消耗在生产过程中。

结构性(凝结在基本建设中)和转移性(出口)消耗占了总能耗的一半以上。

站在历史的角度,这两部分需求即将萎缩。

因此,即使居民的直接能源消费增加,中国距离总能耗峰值也不远了。

实际上,从城市居民看,十年来,居民收入倍增,但人居直接能源消费并没有多少增加。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2/3。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占据了全球煤炭产量的半壁江山。

每年40亿吨的煤炭产销量中,有将近一半用来发电,三分之一钢铁和水泥,还有大量的化工用煤,工业用煤合计占到我国煤炭总消耗量的80%以上,居民直接采暖和做饭的煤炭消耗并不多。

电力、钢铁、建材、化工产品在高速增长以后,未来很长时间内可能会处于一个平台期。

同时由于煤炭在环保上存在碳排放量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汞、砷、氟及放射性烟尘污染等不足,未来煤炭的市场需求很可能逐步萎缩。

而包括在建产能,未来国内市场煤炭供给可能达到50亿吨。

因此生产过剩,供过于求,可能是今后煤炭市场的基本态势,刚刚过去的10年是我国电力基建最为辉煌的10年,每年投产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任何一个西欧国家(包括英、法、德等老牌经济强国)全部的发电装机,过去规划中的2020年装机10亿千瓦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一电力生产国,年发电量比美国多1/3,相当于欧盟、日本与印度的总合。

人均发电装机已经突破1kw,人均年用电量超过4000kw.h。

但是人均用电中仍然以生产过程用电为主,特别是工业用电,尤其是高耗能的钢铁、冶金和化学工业。

实际上,除了大型公共建筑(包括有中央空调、自动扶梯的大型商业中心、轨道交通中心等),一般住宅和商用建筑的的能耗水平都比欧美同类型建筑低很多,我国居民家用电器已经基本普及,仅仅是北纬35o以南农村地区夏季空调和北纬35o—25o 地区冬季采暖的满足程度较低,因此,居民住宅能耗,特别是电力消耗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增加,大约可以维持在每人每年1000 kw.h左右。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摘要: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我国碳排放现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

关键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挑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积极构建碳交易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低碳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我国碳排放状况分析首先,通过碳的年排放总量和所占世界份额比例来看我国都呈迅速增长的态势,但是按照历史累计排放量计算,我国仍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碳排放总量在1990年是22.44亿吨,2000年为33.38亿吨,到2005年增至51.01亿吨,年平均增长率为5.6%。

由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提供的数据表明,2006年美国的碳排放量为59亿吨,我国超过美国达到60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

图1 1985-2009年世界各国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份额如图1,从1985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所占全球碳排放比例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欧洲的发达国家在20%—30%之间波动,2001年之后都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

我国从1985年到2001年期间,所占全球碳排放比例一直比美国少,但是在2001年之后表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在2009年已经超过了20%。

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碳排放量仍属于生存型排放。

图2 2001年-2005年世界部分国家碳强度其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很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世界平均碳排放强度保持在0.5千克碳/美元以内,我国远高于此水平。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但幅度并不大,基本在0.5的变动范围以内。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议上第一次向世界宣示,中国提振气候雄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双碳”目标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实践。

2021年,“双碳”行动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全社会反响更为强烈。

10月31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再次确认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相比工业化前平均气温)之内,并努力将其限制在1.5℃。

这就意味着,全球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将被锁定在2050年前后。

欧美等发达国家倡导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甚至更早呼吁碳中和。

中国勇于承担责任,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

虽然比发达国家的时间节点略晚,但中国零碳建设的成效有目共睹。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碳中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碳中和的进程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还要推动中国新时代新思想、新格局的转型发展进程。

此外,要示范和引领发展中国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认识碳达峰确保碳中和进程平稳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

农耕文明的能源基础源自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辐射能,而工业革命的能源基础来自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燃料。

这也是《巴黎协定》规定的温升目标要以工业化以前的地表温度为参照的原因。

化石能源热值较高且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工业化进程多以化石能源为燃料。

但是,在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高耗能产业规模缩减,产品需求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和碳排放将经历一个先升后降的自然达峰过程。

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碳达峰,几乎都是自然达峰进入下降通道后才启动人为减排过程。

历史地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碳排放,有的甚至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启动之前就已经达峰,几乎不存在外在的达峰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 而人均排放量远低于美国
北京时间今天凌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的《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在线发表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全球碳计划”2012年度研究成果。

根据最新年度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将在今年进一步增加,预计较去年增加幅度为2.6%,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

研究显示,2011年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28%),美国(16%), 欧盟(11%)和印度(7%)。

研究发现
,尽管总量偏高,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6.6吨,与美国的人均排放17.2吨相差甚远。

同时,欧盟的人均排放量降至了7.3吨,仍高于中国的人均排放量水平。

专家对世界气候前景表示忧虑
研究指出,森林砍伐和其他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全球排放总量相对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又增加了10%。

到2011年底,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391ppm。

在伦敦主持发布以上数据的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东英吉利大学教授科琳乐凯芮表示:“我很担忧,按照目前的排放趋势,全球气候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太高,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激进的减排计划。

”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的分析结果显示,为保证实现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目标,全球排放在2020年之前必须大幅削减。

近期,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环境项目、世界银行、欧洲环保署等机构也分别发布报告,显示了碳排放情况的紧迫性,这些报告的分析均指出,目前全球的排放趋势已经非常危险,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和巨大损失。

如何看待中国碳排放世界第一
英国丁铎尔中心报告发布后,复旦-丁铎尔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陈建民教授认为:“作为制造业
大国,中国接近全球30%的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国家消费的产品有关,所以全球碳排放责任的归属非常复杂。

但是,中国在目前治理城市空气污染中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了我们迎接挑战的能力。


复旦-丁铎尔中心主管主任戴维斯教授指出:“从历史上看,发达国家须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负主要责任。


是今天的挑战是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

我们相信,中国的改革和创新以及所掌握的科学和技术,使得其有能力在面对这一全球挑战时起主要的引领作用。


目前联合国在卡塔尔多哈举行气候变化大会。

会议期间,英国丁铎尔中心发布了有关全球碳排放总量排行情况,并发布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的论调。

对此,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志青博士指出,国际研究机构这一论调,似乎得出“中国碳排放水平很高”的相关结论,但是,如果说这一结论在技术上成立的话,那么在社会经济意义上则是不成立的。

李志青认为,首先,人均的碳排放水平上,中国低于欧美;特别是在人均产出的碳排放效率上,中国更加远远低于欧美和世界水平。

其次,时间结构上,中国的历史排放水平和整体排放水平都较低;能源结构上,中国一直体现为“多煤,少油,少气”的特征,去除这个权重因素,中国的碳排放水平会大幅下降。

李志青特别强调,在贸易结构上,中国的碳排放有“在内生产,在外消费”的转移特征,生产属于高排放过程,消费则是低排放过程,也就是说中国的碳排放很大程度上是在为世界做贡献。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也不能简单将中国称之为“碳排放第一大国”。

李志青表示,从历史比较的角度,说明我们的碳排放效率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碳排放强度也有了明显的下降。

他又指出,中国的碳排放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问题,实际上也是在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红利”,做出了贡献;中国已将生态文明列入国策,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将继续坚持节能减排的道路,继续努力降低能耗和碳排放水平,这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应逐步提高碳排放约束水平
李志青建议,“十二五”期间,伴随着经济转型,中国应逐步提高碳排放的约束水平,包括以比例和总量控制等方式落实节能减排的各项政策,加强碳减排的环境绩效考核等。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董文博指出,无论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积累,还是从中国本身情况出发,都应正确客观看待中国的碳排放问题。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近年来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董文博介绍,1990年以来,全球单位产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美国下降了27%,中国则下降了50%。

中国的煤电消耗,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目前每度电煤耗已经降至300克以内,优于多数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的吨钢能耗,从1990年的1.5吨下降至目前的0.6吨左右,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同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

不论是风能、太阳能还是生物质能,中国的发展速度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正在考虑到20 5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升到50%左右。

另外,中国的人口控制也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董文博表示,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由此可见党和政府保护环境的决心。

当前,需要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更好地向世界各国阐述,同时将此作为国策向国民做更深入的宣传,使国民人人树立“环保、低碳”的生活观念。

记者 张炯强
原文地址:/news/41516.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