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
厦门地铁可行性研究报告

厦门地铁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便捷、低排放的交通工具,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中,地铁已经成为交通主力军,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厦门作为全国知名的海滨城市,地铁交通的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厦门地铁的可行性,评估地铁对于厦门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二、厦门城市发展现状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现代化城市,是福建省直辖的一个副省级市,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近年来,厦门的城市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人口稠密,交通压力逐渐增大。
目前,厦门主要的交通方式包括公交、出租车和私家车,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
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市民的出行体验,厦门政府已经开始考虑引进地铁交通系统。
三、地铁的优势和发展现状1. 地铁的优势地铁交通系统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高效快捷:地铁作为城市主干交通线路,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2)低环境污染:地铁系统是以电为能源的城市交通方式,相比传统的燃油车辆,地铁的环境污染更低,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
(3)安全舒适:地铁交通系统采用封闭式车厢,相对于公交和出租车更加安全和舒适,可以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率和城市噪音。
2. 地铁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地铁交通系统已经起步建设,从一线城市逐渐向二线城市扩散。
多个中小城市也已经开展了地铁车站规划,预示着大规模的地铁建设正在进行中。
在发达国家,地铁已成为城市的交通主力军,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为城市居民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四、厦门地铁可行性分析1. 市民需求分析根据此前的调查和统计数据,厦门市民对于地铁的需求度非常高。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大,出行需求频繁,公交和出租车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此外,厦门的城市规划也需要更加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形象。
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终点站位选择

厦门市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终点站位选择摘要:厦门市本岛南部厦港片区是集居住、商业、旅游为一体大量客流集散地,受地理环境限制,道路交通异常拥堵。
为缓解此区域居民出行压力,本区域规划有东西向轨道交通7号线,而7号线为规划远景线路,不能有效缓解近期客流疏散压力。
为此,研究轨道交通3号线自厦门火车站延伸至厦港片区,使本区域纳入轨道交通网络,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本文结合区域规划及现状、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等因素,选定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线终点站位。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 规划; 站位选择1.研究背景1.1 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必要性分析厦港片区位于厦门本岛西南部,是厦门老城区、传统生活带,兼具南普陀寺、厦门大学等丰富旅游资源。
根据上位规划,沿海一侧除已建成世贸海峡中心商务区外,将新增国际会议中心、演武医院改造、电力疗养院等大批高容积率建筑,届时将导致该片区交通拥堵进一步恶化。
该片区南临海域、北靠万石山,受该片区地理环境所限,无法通过加密路网、增加停车场等形式缓解交通压力,因此亟待尽早进入大容量轨道交通设施,分流地面交通。
根据远景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规划7号线沿环岛南路东西向敷设,可缓解本区域交通压力。
因规划7号线为远期线路,而本区域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尽快解决本区域客流出行困难问题,将3号线自厦门火车站延伸至厦港片区,使本区域纳入轨道交通线网,缓解区域交通压力。
1.2 终点站位选择影响因素3号线南延线自厦门火车站延伸至厦港片区,在厦港片区内设厦大白城站、厦大南门站。
根据两站周边用地规划、客流分布及交通现状分析,终点站设于厦大南门站较为合适。
而根据规划7号线路由方案及本区域地理位置分析,设于厦大白城站更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减小施工难度,提高规划7号线设置的灵活性。
因此本文从城市规划、工程方案两方面研究3号线南延线终点站位的选择,最终确定推荐方案。
2、工程概况轨道交通3号线及规划7号线走向示意图2.1 既有轨道交通3号线工程概况3号线一期工程起自厦门本岛厦门火车站,终至蔡厝翔安机场,连接火车站、机场两大市级交通枢纽,东西向贯穿湖里区中心、翔安南部新城,是连接本岛与东部翔安组团的重要骨干轨道交通线路,线路全长37.86km,设站26座。
厦门未来海岸地铁规划

厦门未来海岸地铁规划
根据厦门日报,到2035年,我市规划12条线路,总长度493公里,线网密度0.78公里每平方公里,本岛线网密度1.19公里每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占公交出行49%。
其中跨海出行方面,轨道交通整体分担比为60.8%,形成“连四区、环两域,四主四快”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以往有在相关规划现身的,只有1-11号线。
有计划建设12号线还是第一次听说。
因为相关信息太少,目前12号线的线路走向以及拟建时间都是个未知数。
不排除后续在其它地铁线路规划图中见到12号线的可能。
据了解,轨道交通6号线同安集美段即将全面开工建设;4号线已经开始铺轨及机电安装;6号线林埭西至华侨大学段发起土建工程建设攻势,漳州角美延伸段建设工程频频传来喜讯。
其中,9号线同安段(之前为6号线同安段)正抓紧完善各项前期手续,加快推进选址、立项等相关报批工作,力争尽快动工建设。
目前,轨道交通3号线机场段,已完成1座车站主体结构,2座车站正在抓紧施工,其余车站将结合翔安机场填海造地及机场西区域中央地块段工程同步实施,计划与翔安机场同步建成通车;
轨道交通4号线,除机场段外,已完成土建工程,正在全力以赴开展铺轨作业,计划与翔安机场同步建成通车;需要注意的是,在最新翔安区招商手册中,翔安机场预计2025年建成,2026年投用,4号线则是预计2022年通车。
厦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

厦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风险管理研究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成本大,安全事故隐患多严重制约着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步伐,而风险的存在最终都会造成投资成本的增加,有效预防风险可以大大的削减投资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本文通过厦门拟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从业主方角度出发,采用swot法有效识别其潜在的风险,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这些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对风险进行排序,从而找出主要风险,并得出该项目的综合风险等级,最后提出相应措施。
abstract: the investment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s high, as well as the big potential accidents dangers which severely restricts the current pace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risk will result in investment cost increasing,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risk can be greatly reduced investment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security incidents. through the proposed rail transit project in xiamen, standing on the owner’s position, using the swot method to effectively identify the potential risks, then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se risks by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get the sort of risk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main risk, and reached the level of risk of the project. finally,the paper put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swot;风险;厦门城市轨道交通key word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wot;risk;urban rail transit project in xiamen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040-030 引言随着缓解城市压力的诉求愈演愈烈,国际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了,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都是其表现形式,我国现在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期,城市轨道交通的便捷及舒适性,各相对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均开始建设轨道交通,厦门市城市规模日益扩大,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展轨道交通十分必要,但厦门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探索发展时期,投资成本大及安全事故隐患多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厦门地铁线路规划

厦门地铁线路规划3条轨道线路分别为:厦门地铁1号线(杏林海沧线):杏林石塘至马銮西。
途经石塘、东屿、兴港路、嵩屿、鼓浪屿、轮渡、思北、斗西、将军祠、文灶、厦门站、莲坂、莲花路、江头西、仙岳路、塘边、火炬园、石鼓山、厦门北站、集美、文化路、杏林、前场、马銮西,全长39."4公里。
厦门地铁2号线(莲前线):岭兜至西堤。
途经岭兜、前埔、潘宅、洪文、西林、龙山桥、莲坂、湖东、湖中、白鹭洲、十中、西堤,全长11."9公里。
厦门地铁3号线(厦大同集线):厦大至大同。
途经厦大、博物馆、和平码头、镇海路、中山公园、斗西、十中、市政府、七星路、金桥路、体育中心、莲岳路、江头西、江头东、中孚、刘厝、庐厝、林后、机场、厦门北站、集美镇、风林、洪塘头、西柯、同安、乡林、大同,全长45."4公里。
轨道交通建设实施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号线,建设嵩屿、厦门北站。
第二阶段,1号线,建设嵩屿、石塘、厦门北、马銮西;2号线,建设西堤、岭兜站;3号线建设厦大、机场、集美镇站;建设2号线,连接本岛内西部的中心市街区和会展中心;建设3号线,纵贯机场、江头地区。
第三阶段,3号线,建设集美镇、大同站,连接集美、同安方面和本岛。
中国城市规划院方案8线路133车站投资789."5亿区域轨道交通系统,采用市郊铁路;市域大容量运输系统,采用地铁;市区中容量运输系统,采用轻轨;特色旅游交通系统,采用地面有轨电车。
共规划8条轨道线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预估投资789."5亿元。
该方案共规划轨道车站133个,一级换乘枢纽站10个,其中厦门本岛有5个,海沧1个,集美、翔安各2个;二级换乘枢纽站为19个,其中厦门本岛有9个;商业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等城市功能中心地区的车站37个?鸦一般地区车站(其它居住区、工业区等地区的车站)67个。
8条轨道线路分别为:厦门地铁1号线:高崎机场—马銮东蒲,设置27个车站(远景延伸至角美、漳州)。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的
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厦门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3.07.26
•【字号】
•【施行日期】2023.07.26
•【效力等级】地方行政许可批复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
正文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市资源规划局、市交通局:
市资源规划局《关于呈请批复厦门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请示》(厦资源规划〔2023〕248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市资源规划局报送的《厦门市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二、《规划》是指导厦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规划。
请你们牵头会同各区(开发区)、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项目详细实施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切实组织做好重点项目规划实施相关工作。
特此批复。
厦门市人民政府
2023年7月26日附件:
厦府〔2023〕127号.
pdf。
结合厦门轨道交通二、六号线深入研究同站台换乘方案

结合厦门轨道交通二、六号线深入研究同站台换乘方案摘要:厦门轨道交通二、六号线在马銮西站、马銮中心站连续连续两站平行换乘,经多种换成形式、换乘工程方案研究比选,最终确定为两站均采用双岛四线同站台换乘,实现乘客100%同站台换乘。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形式、同站台换乘1 概述截止2021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50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83条,运营线路总长度9206.8公里。
其中,地铁运营线路7209.7公里。
拥有4条及以上运营线路,且换乘站3座及以上的城市24个。
随着各地的持续投入,加入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城市将继续增加,换乘站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节点,其重要性将日渐凸显,乘客对换乘站功能的期望将进一步提高。
根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线路敷设方式、地上及地下周边环境、换乘量大小等因素,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换乘形式主要有同车站平行换乘、同站台平面换乘、站台上下平行换乘、站台间的“十”形、“T”形、“L”形、“H”形等换乘及通道换乘形式。
在各种换乘形式中,同站台换乘具有换乘时间短、换乘能力强的优势,乘客使用最为便捷。
2厦门轨道交通二、六号线换乘站边界条件厦门轨道交通二号线为连接岛内与海沧区的线路,六号线均位于岛外,串联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
二号线、六号线在马銮湾片区交叉,且在连续的马銮西站、马銮中心站平行换乘。
在地铁建设时,两站周边现状均为待开发区,主要为鱼塘、虾塘及少量低矮民宅。
马銮湾片区规划为一座小岛,四周水域环绕,两站周边地块规划为居住、商业用地。
马銮西站、马銮中心站均沿规划的芸湾路设置,芸湾路规划道路宽80m,路中设置40米的绿化景观带。
马銮西站西侧规划下穿水域道路,马銮中心站西侧规划下穿快速路及轨道交通四号线。
二号线、六号线均为6辆编组B型车,设计时速80km/h。
二号线、六号线的马銮西站、马銮中心站土建工程同步实施,两站前后区间均采用盾构法。
3 换乘形式研究二号线、六号线在马銮湾片区为平行敷设,故根据线路走向,马銮西站、马銮中心站可采用同车站平行换乘、同站台平面换乘、站台上下平行换乘三种形式,其中同车站平行换乘仅可通过站厅换乘(如图1所示),换乘便捷性相对较差,故不予采用。
厦门新版地铁规划方案 (2)

厦门新版地铁规划方案引言厦门市作为福建省的重要城市之一,发展迅速,人口密度增长迅速。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率,厦门市政府决定启动新版地铁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
现状分析现有的厦门地铁系统只有一条1号线,线路长度约为30公里,连接了厦门岛内的南北两端,同时可以连接厦门岛和同安区的部分区域。
现有的地铁系统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大部分市民仍然选择汽车或公交车代步。
另一方面,厦门市区的人口密度呈现出高峰期的迸发,普及地铁出行对解决交通问题至关重要。
新版地铁规划方案根据现状分析,厦门市政府针对地铁系统的建设提出新版规划方案,以建设更加完善的地铁系统来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更加高效和便捷的出行体验。
1. 建设2号线新规划方案将建设2号线,新线路从厦门北站一直贯通到厦门火车站,横跨厦门市区南部。
该地铁线路始发于厦门北站,由北往南穿越五缘湾、思明区、海沧区和湖里区,终点在厦门火车站。
2号线全长约45公里,共设车站约35个。
2. 建设3号线新规划方案将建设3号线,新线路从厦门市区的南部一直贯通到同安区,纵贯市区中部。
该地铁线路始发于集美,由西往东穿越集美、湖里、思明、海沧、同安五个区域,终点在同安区。
3号线全长约50公里,共设车站约40个。
3. 建设支线和环线除了2号线和3号线,新规划方案还将增加支线和环线的建设。
支线主要负责连接旅游景点和市郊区域,如连接厦门岛内的鼓浪屿等。
环线的建设将改善厦门市中心区域的公共交通状况,提高居民出行的便利性。
实施方案为了实现新版地铁规划方案,厦门市政府将逐步推进地铁建设项目,以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首先,厦门市政府将出台投资政策,引导企业和投资者积极参与地铁建设项目,加快规划实施进度。
其次,厦门市政府将注重科学规划和细致设计,保证地铁建设项目质量和效率。
同时,厦门市政府还将加强项目监管和运营管理,确保新版地铁规划方案能够顺利实施并发挥出最大的交通效益。
结论新版地铁规划方案是厦门市政府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提高公共交通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波杨忠华1.前言城市轨道交通作为解决城市客运行之有效的运输方式,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得到普遍关注,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已有几十个城市分别展开了轨道交通的规划研究和建设准备,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技术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
轨道交通规划作为近期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依据和未来建设的控制目标,一方面保障先期实施项目发挥效益,保持轨道交通有序协调的发展,并通过规划管理的控制为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能建设提供空间;另一方面通过轨道交通运输走廊的建立,协调城市布局结构,引导城市土地利用,形成与交通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合理发展模式。
依据轨道交通规划目标,轨道交通规划的线网应具有稳定性、可控制性及先期线路的可实施性。
综合分析我国多数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未来的结构形态在高速发展条件下潜存着较多的可变性,城市空间的扩展时序也具不确定性,这些不断变化的特点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提出了挑战。
为适应城市远期发展的不确定性,轨道交通规划线网应具有灵活性、扩展性及开放性。
我国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模式多数建立在城市远期静态的发展结构形态基础上,注重轨道交通线网方案的稳定性,但对保持轨道交通线网的开放性重视不够。
轨道交通线网开放性的理解也仅局限于轨道交通线路的可延伸性。
此种规划模式及其规划方案不适应高速发展条件下具有多种空间增长模式的城市。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结合厦门市城市发展特点,对此类城市的轨道交通规划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发展特点厦门市城市发展特点2.厦门市城市有别于一般形态稳定和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城市,厦门市正处于城市快速扩张和结构形态的形成进程中。
跨越海峡、向岛外内陆地区发展是未来厦门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方向。
规划期内将实现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转变,由不足80万人口发展到近190万(含同安)人口,形成环西海域的“单中心多核” 组团式城市布局形态结构。
从厦门市城市地域空间考察,在超常规发展模式下,城市远景扩展中潜存着两种不同方向的进程选择,一种为西海域的延续扩张,另一种即城市开发战略向东海域转移。
厦门市“单中心多核”的布局结构强调的更多是以本岛为中心的辐射与影响,规划期岛外各组团的发展,更侧重于产业的分工与布局,本岛城市中心职能地位在一定发展时期内是岛外各组团赖依发展的前提。
受海域、山体、湖泊等自然条件因素的影响,组团间联系通道的保障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关键。
鉴于城市发展的特点,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具有战略性的特点。
在规划研究中以2010年规划期为基础目标,充分考虑城市用地开发和潜在的城市发展方向,注重协调轨道交通与未来城市发展的适应性。
3.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技术路线考虑到规划期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性和远景城市发展的弹性,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下面简称“研究”)首先建立在规划期城市发展目标状态基础上,论述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轨道交通在实现规划城市布局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厦门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结合厦门城市山海分隔、“单中心多核”组团式布局等城市特点,相应提出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功能定位。
进出厦门岛的鹰厦铁路的利用是摆在厦门市政府面前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厦门市有关部门与福州铁路分局对沿铁路走廊建设城市轻轨交通系统已着手进行方案可行性研究。
对既有铁路利用的定位是厦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主骨架选择的关键,“研究”把既有铁路利用问题放在重要地位,率先分析并确定既有铁路利用策略。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本次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
依据城市发展特点,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着重于主骨架的建立。
在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及既有铁路利用策略指导下,以规划期城市发展目标状态作为规划研究的主层面,构思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基本方案。
把远景西海域延续扩张模式、东海域充分发展模式作为规划研究的远景发展层面,进行轨道交通线网方案弹性假设和分析。
继而在这两个层面基础上进行综合,优化轨道交通线网方案。
结合对轨道交通线网的评价分析,对轨道交通线网构架进行不断反馈。
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研究技术路线图在轨道交通线网构架确认基础上,进行轨道交通线网功能分析、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轨道交通建设时机及线网分期实施顺序,并提出相关的规划对策及建议。
4.厦门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交通需求的变化,城市交通运输模式存在着由自由发展模式→公交优先发展模式(布设公交专用道系统)→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
厦门市规划期交通需求分析表明:厦门市城市布局形态决定了岛内外机动车交通联系通道的紧张状况将伴随城市的整个发展进程。
由于受建设条件的制约,厦门岛对外通道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加,必须充分利用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承担岛内外客运出行。
为促使“单中心多核”用地布局结构的实现,必须保障本岛核心至各组团中心间的出行可达性。
在自由发展模式、公交优先发展模式下,岛内外联系通道拥堵,岛内外公交出行时耗较高,由此形成出行OD分布形态与规划的城市功能布局形态不相吻合,无法为城市规划目标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甚至这种出行可达性的差异会造成城市布局形态和功能结构的变异。
岛内外联系通道上较高的公交客流量反映出岛内外联系强烈的出行需求,需要大容量的轨道交通系统予以支撑。
同时,规划期公交出行距离分布也反映出形成轨道、常规公交两个不同层面公交服务及公交发展结构的必要性。
保障厦门市用地布局结构实现的出路在于在厦门市岛内外各组团间建立大容量快速客运交通通道,这不仅仅为满足交通的需求,还将是厦门市城市主骨架。
同时这种选择方式更具有主动性和引导性,将有效地调节道路交通供需间的矛盾,缓解道路网薄弱环节中机动车交通的拥挤状态,适应厦门市城市性质和发展特色,发挥城市的整体效益。
基于厦门市城市规划布局结构和土地利用模式,跨海通道和组团间交通运输的供给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客运通道的保障是城市整体功能发挥的前提,因此应赋予城市轨道交通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厦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以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形成未来厦门市组团间的主要城市客运走廊,并以此组织城市综合运输网络的接驳与协调。
5.既有铁路利用策略既有铁路利用策略不仅涉及到线路建设的可行和运输效益,更多地是关联着与城市布局形态、土地利用和轨道运输网络的协调。
既有铁路的利用可分为设施富裕能力的合理利用和路权空间的开发利用。
综合判别厦门既有铁路设施及运能,其利用方式的选择与决策在于两方面主要条件的取舍:一是既有铁路专业运输功能的保留与否和运输规模的大小,它将直接影响利用方式的选择。
以保留专业运输功能为前提的既有铁路利用,只能是在其所提供的剩余运能下,组织适宜的城市化交通服务。
二是沿线开辟公交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模式等方面是否有足够的调整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既要与城市的布局功能和出行特征相一致,又要以高强度的土地利用维持相应的客流吸引规模,方能取得良好的运输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两个主要决策条件上判别,铁路专业运输功能的保留有着长期的必要性,而城市功能布局和土地利用的调整又存在较大难度。
因此,厦门既有铁路的利用应以剩余运能的利用为基础,通过开行市郊列车或旅游列车的方式提供城市化的交通运输服务。
在远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中,通过合理的换乘和衔接,使该利用方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系统的补充。
6.厦门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6.1 6.1 轨道交通线网构成轨道交通线网构成轨道交通线网构成综合分析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构成确定为以规划期为基础的核心线网和多选择性的远景发展线网。
核心线网以满足规划期城市布局结构和土地利用为目标,线网构成相对稳定,且适应城市向远景不同发展模式的延伸与扩张。
远景线网是根据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决策因素,在核心线网基础上进行延伸或扩展,构成不同发展情形下的轨道交通线网方案。
6.2 6.2 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结合厦门市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主要客源点分布及城市客流主方向,基于城市不同发展前景条件,考虑城市扩展的推进时序,在城市远景可能发展的“终极”形态上,进行城市不同发展方向上的轨道交通线网方案构思,形成轨道交通线网初始方案。
依据规划期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性和远景发展的多选择性特点,轨道交通线网初始方案的比较分析主要侧重于规划期城市目标形态下的线网构成。
对比分析采用如下评价指标体系。
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主骨架体现的城市发展主方向线路功能的有机协作性和轨道交通换乘的适宜性线网构架 线路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协调(线路对规划用地的直接吸引、覆盖)规划期轨道线网客流吸引规模及客运效果(线网客运量、关键界面客流量、线网支持的客流主导方向、线网客运效果(平均乘距、客流强度、客流密度等))对规划期城市发展目标的支持(公交出行可达性的改善、城市出行OD 分布形态的改观)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改善(对出行方式结构的改善、对关键通道机动车交通负荷的降低、对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压力的分解)客运效果 线路运输效果评价(用于择选核心线网具体线路)线路实施的连续性、协调性分期建设轨道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远景扩展向远景不同城市发展模式扩展的适应性核心线网作为厦门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基本骨架,应具有如下功能目标:适应规划期的城市布局结构和主要发展方向、满足既定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运输需求、具有明显的轨道交通运输效果、线网兼有稳定性和扩展性、利于分期实施。
同时,在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的选择上,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对如下条件进行了深化比较,即对岛内轨道出行线路的选择、对本岛至海沧方向出入岛线路出岛位置的选择、对集美大桥处出入岛线路伸展方向的选择、对既有铁路功能定位的选择、构筑西海域与同集带间轨道交通出行的选择。
经比较分析,厦门市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确定为由快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和市郊铁路组成。
快轨1号线形成连接本岛—海沧、本岛—集美—同集带的轨道交通主干线路,加强海沧中心区与本岛各功能中心间的联系,为海沧组团的完善与开发提供交通保障条件;发挥轨道交通对城市向同集带地区扩展的引导作用;促进本岛城市功能的完善,带动旧城区改造;增强1号线沿线土地开发价值,形成土地利用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模式。
快轨2号线是连接岛内各功能中心的骨干线路,沟通本岛的商业、旅游、行政、金融、文化等城市功能密集区,并集散出入岛轨道交通出行。
市郊铁路利用鹰厦铁路富裕运能和相关设施改造,承担由杏林至厦门站、和平码头的轨道交通出行。
厦门城市轨道交通核心线网方案图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发展方案6.3 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发展方案6.3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发展方案在核心线网基础上,远景轨道交通线网存在着西海域扩展模式和东海域、环同安湾扩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