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三数学听课记录

关于高三数学听课记录
关于高三数学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最新高一数学听课记录

听 课 记 录 2014 年9月 21 日 授 课 教 师 李金山 学 科 数学 学 校 班 级 忠县中学 高一(3)班 课题 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值的求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引入新知: 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一)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1/x-2 (2) f(x)=35+x 求解步骤:由已知x-2≠0--------------------------写条件 x ≠2 ---------------------------解不等式(组)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2}-------下结论 总结:(1)若f(x)是整式,则定义域为R (2)若f(x)是分式,则分母不能为0 (3)f(x)为偶次根式,则根号下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 练习:1.(1)f(x)=3-5-x x (2)f(x)=x x -++21 (3)P19练习 总结:定义域:使每个式子有意义;生活中的实际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x+3 (2)f(x)=11+x (3)x x y -+-=11 (4)112-+=x x y (5) f(x)=11)1(0++-x x (二)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例2 已知f(x)的定义域为[0,2],求f(2x-1)的定义域。 练习:1.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1,5],求f(x)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2],那么函数g(x)=15)1(++x x f 二.函数值的求解 1.已知f(x)=3x+2,求f(-1),f(a),f(1/a-1),f [f(π)] 2.已知f(x)=?????≥<<--≤+)2(2)21()1(22x x x x x x 求f(3),f(f(-1)) (分段函数) 3.已知f(3x-1)=4x+1,求f(2)=____ 三.求函数的值域(概念的理解,重点) (1)y=1+x (2) 642+-=x x y x ∈[1,5] 理解:2x y = (1)x ∈R 函数值域[0,+∞] 教学点评: 运用实例生动引出集 合元素的概念,为了 解集合含义作铺垫 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 同一个f 括号内约束 条件相同;定义域的 概念

初三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初三数学上册听课记录 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下面是为大家的关于初三数学上册的听课记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老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平 二、介绍天平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平。 三、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在天平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平平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x+20=702x=100 3、何为等式?学生一起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70+20=9050-20=30 4、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举反例:5x>29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老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内容,值得表扬。 2、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含有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数的等式 四、练习 1、判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听课有利于青年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兴城良好的教学风气。那么高中数学听课记录怎么写呢? 一、实例导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从阶梯教室前向后走,逐步上升,从阶梯教室后向前走,逐步下降,上下楼梯也是一样。(板书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二、推出新课: (一)、函数的单调性: 1、观察非典时期每日新增病例的变化统计图,对函数的单调性有感性的认识。 2、学生思考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总结该函数图像中点的坐标规律。 3、单调增(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区间AI,如果对于区间A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增(减)函数。 (让学生思考交流之后,说出增、减函数定义中的关键词) (二)、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 (三)、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 1、讲解例1:画出的图像,判断它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分析:画出图形,让学生归纳,并利用定义证明,教师板书。

例题中的注意点:(1)、解题格式;(2)、防止循环论证;(3)、作差同“0”比较。 2、师生共同归纳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的一般步骤: (1)、取值;(2)、作差与变形;(3)、判断;(4)、结论。 3、讲解例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思考证明过程,请完成的小组上黑板板演,其他小组分析纠错,教师做好点拨。) 三、课堂练习:1、P39页1、2、3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1、P39页2、4、5题。 评价与建议 1、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 2、对概念的讲解很细致,教学作用点找的很好。 3、讲解、合作讨论、学生板演、核心指导相结合,防止学生疲劳而影响课堂效果。 4、教学中善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5、教学中要更多地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6、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能搞懂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需要加强。

七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7年级听课记录【1】 听课课题《圆柱的体积》听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一个长方体的钢锭通过锻造形成一个与长方体高相等的圆柱体模具。)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个物体的体积是一样的。 师:比较这两个物体,它们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生:这两容器的高也是相等的。 [设计意图说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初步感知圆柱的体积计算与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有关。] 师:这个圆柱的体积我们怎样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新课学习

1.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怎样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我想圆柱的体积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底面积×高得到呢?) 师:对啊!我们是不是也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沿着圆柱底面扇形把圆柱切开,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拼成了一个近似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如果我们把这相等的16块分成32块,64块,或更多,,那么拼成的立体图形就…… (学生回答: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将圆柱细分,拼成一个更接近于长方体的演示过程。) 师:通过观察,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媒体操作:点击后出现: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再点击出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2.教学例题。 (1)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师:为什么杯子的数据要从里面测量?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①杯子的底面积: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cm3)=502.4(ml) 答:502.4大于498,所以这个杯子能装下这袋奶。 三、结论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初中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表

初中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数学听课评课记录表 中学算术课评课中学算术课评课要点及建议不雅课、评课是教师晋升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校本研修的首要情势之一。特提出以下几方面评课的要点与建议: 一、评教学目标 存眷的要点: 1.教学目标的拟定是否依据《中小学算术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 2.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联系?目标的陈述是否具体描述学生通过算术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算术能力,以及算术思维等方面应获得的成长要求?是否浮现知识发生成长的过程以及在过程当中实现方法掌握、思想提高、能力造就和情感态度养

成等方面的要求? 3.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水平和心理特征?是否具备算术的特点和符合学生的现实水平? 2、评教学内容 存眷的要点: 1.本节课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算术知识的本质、地位?与相干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瓜葛是否清晰? 2.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算术概念、原理、法则、公式等结构性分析是否置于核心地位?对选择、运用与算术知识紧密相干的典型材料是否恰当?对教学的重点是否凸起?对难点是否考虑如何突破和实现了突破? 3.是否采取重新组织教材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算术学习的现实? 4.是否围绕算术知识的本质及逻辑瓜葛,有规划地设置需要解答的题目系列,使学生得到算术思维的训练? 3、评教学实行 存眷的要点:

1.是否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凸起,把首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需要解答的题目的处理完成上?是否注意层次、结构,张弛有度,循序渐进? 2.是否注意建立算术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干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算术知识的接气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3.易错、易混淆的算术概念或需要解答的题目是否有规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强化和提高? 4.是否在学生思维最近成长区内提出需要解答的题目系列,使学生能面对程度适当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总和学生,开展独立思虑,提高学生算术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算术本质,建立相干算术知识的联系? 5.是否有规划、有层次地设计操练,使操练具备合适的梯度,并且成心义和实际效? 6.运用反馈调治机制是否恰当,能否按照课堂教学现实当令调整教学进程

高中数学等比数列听课记录

听 课 记 录 一、导入(由教材例题直接引入,PPT 展示) 1. (必修5P 55习题2(1)改编)设S n 是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a 1=1,a 6=32,则S 3=________. 2. (必修5P 49习题1改编) {a n }为等比数列,a 2=6,a 5=162,则{a n }的通项公式a n =________. 3. (必修5P 49习题6改编)等比数列{a n }中,a 1>0,a 2a 4+2a 3a 5+a 4a 6=36,则a 3+a 5=________. 4. (必修5P 49习题7(2)改编)已知两个数k +9和6-k 的等比中项是2k ,则k =________. 5. (必修5P 51例2改编)等比数列{a n }中,S 3=7,S 6=63,则a n =________. 二、知识点回顾 1.等比数列相关概念 2.等比数列相关性质 三、典例分析 题型1 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例1 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1,S 3,S 2成等差数列. (1) 求{a n }的公比q ;(2) 若a 1-a 3=3,求S n . 解:(1) ∵ S 1,S 3,S 2成等差数列,∴ 2S 3=S 1+S 2,即2(a 1+a 2+a 3)=a 1+a 1+a 2, ∴ 2a 3=-a 2,∴ q =a 3a 2=-12. (2) a 3=a 1q 2=14a 1,∴ a 1-14a 1=3,∴ a 1=4,∴ S n =4????1-()-12n 1+12=83-83() -12n . 变式训练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且2a n +1=S n +2(n ∈N ). (1) 求a 2,a 3的值,并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 求解S n (n ∈N ). 题型2 等比数列的判定与证明 例2 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3S n =a n -1(n ∈N ). (1) 求a 1,a 2; (2) 求证: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 (3) 求a n 和S n . (1) 解:由3S 1=a 1-1,得3a 1=a 1-1,∴ a 1=-12.又3S 2=a 2-1,即3a 1+3a 2=a 2-1,得a 2=14. (2) 证明:当n ≥2时,a n =S n -S n -1=13(a n -1)-13(a n -1-1),得a n a n -1=-12,所以{a n }是首项为-12,公比为-12的等比数列. (3) 解:由(2)可得a n =????-12n ,S n =????-12????1-????-12n 1-????-12=-13????1-????-12n .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二).docx

.. 听课记录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当 y=0 时,自变量x的 值,它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求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交点 例1 求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探究2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思考: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探究3 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估算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的两根是什么?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东中山中考)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方程ax2+bx+c=0 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同号的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1.教材P28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听课记录

..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

图1 最终引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后,学生分组分别添加三种辅助线来证明性质1. 一、课本的探究简单易行,课堂上探究部分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轴

高一数学听课记录

高一数学听课记录 记录xx 年9月21 日授课教师李金山学科数学学校班级忠县中学高一(3)班课题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值的求法课型新授课教师教学过程记录:引入新知: 1、函数定义域的求法(1)简单函数的定义域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1/x-2 (2) f(x)=求解步骤:由已知x-2≠0--------------------------写条件x≠2-------------------------解不等式(组)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x≠2}-------下结论总结:(1)若f(x)是整式,则定义域为R (2)若f(x)是分式,则分母不能为0 (3)f(x)为偶次根式,则根号下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练习: 1、(1)f(x)= (2)f(x)= (3)P19练习总结:定义域:使每个式子有意义;生活中的实际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y=2x+3 (2)f(x)= (3) (4)(5) f(x)=(二)复合函数的定义域例2 已知f(x)的定义域为[0,2],求f(2x-1)的定义域。练习: 1、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1,5],求f(x)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2],那么函数g(x)= 2、函数值的求解 1、已知f(x)=3x+2,求f(-1),f(a),f(1/a-1),f[f()]

2、已知f(x)=求f(3),f(f(-1)) (分段函数) 3、已知f(3x-1)=4x+1,求f(2)=____ 3、求函数的值域(概念的理解,重点)(1) y= (2) x[1,5] 理解: (1)xR 函数值域[0,+] (2)x[-1,1] 函数的值域[0,1] (3)x[1,3] 函数的值域[1,9]求函数值的方法:画图;截图;确定取值范围(y轴)练习:,在x[1,8]的值域_____课堂总结教学点评:运用实例生动引出集合元素的概念,为了解集合含义作铺垫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情况,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同一个f括号内约束条件相同;定义域的概念整体代换思想一个表达式中的x相同运用简单例子帮助理解:函数解析式相同,值域取决于定义域老师精炼的总结,系统的巩固知识。并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听课随感: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并在老师的点播下逐渐修正,进而都得出正确结论,富有趣味以及创造性,既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又防止学生思维僵化。在课业压力较大的的高三,充分做到了效率和时间有机结合,能力和容量相兼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结论。

八年级数学实习听课记录

教育实习听课记录表 科目数学课题等腰三角形授课教师张旭 班级八(七)听课 时间 2012年5月18日第2 节成绩 教学内容一、回顾.提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判定. 二、新授课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9,完成课本上的探究. 1)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 2)教师口头讲解探究过程; 3)提问:折完后,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如图1) 得到:△AB D≌△ACD AB=CD ∠B=∠C BD=CD ∠1=∠2 ∠ADB=∠ADC=90° 由AB=CD引出△ABC是等腰三角形; 由∠B=∠C引出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的性质; 由BD=CD引出AD是底边上的中线,直线AD为线段BC的对称轴; 由∠1=∠2引出AD是顶角的角平分线,直线AD为∠BAC的对称轴; 由∠ADB=∠ADC=90°引出AD是底边上的高. 最终引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板书:性质1:等边对等角 性质2:三线合一 强调“三线合一”的“三线”是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举反例:折底角的角分线,说明等腰三角形其他边上的三线不重合. 4)证明性质1.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后,学生分组分别添加三种辅助线来证明性质 1. 三位学生上台板书,教师简单点评,重点讲解添加高线的证明方法. 5)证明性质2. 教师口述证明过程. 三、例题讲解 已知:如图2,在△ABC中,AB=AC,A D⊥BC于点D 求证:BE=CE 教师简单板书证明的关键步骤,分别分析了 证二次全等、一次全等、不证明全等三种方法, 图1

同时强调了利用性质2的证明步骤. 四、作业布置:每课一练P39-40 评价及建议一、本节课是国庆放假后的第一节数学课,经过一个假期,学生们对国庆前学习过的知识遗忘不少,所以课前回顾多花些时间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课本的探究简单易行,课堂上探究部分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轴对称、全等的知识顺理成章完成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完成了知识的过渡,也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是一个很有效的研究工具. 三、由学生根据所折图形得到的信息,引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这一过程自然连贯,学生容易接受.同时,所举的反例十分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这一性质的理解. 四、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均有涉及,重点讲解添加高线的方法,详略得当. 五、性质2的证明可以认为是性质1证明的延续,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本堂课对这部分内容采取简单口头讲解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 六、例题考察的内容全面,三种证明方法层层递进,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经过证明的性质是对全等的简化.在例题讲解的过程中,既复习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又对新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七、本节课设计连贯自然,容量适中,教学时如果能够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会更好. 听课人:王世佳

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

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

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1) 上课教师:李红梅 上课内容:人教版8年级数学《二次根式的运算》 上课时间:2017年3月10日星期四第5节 听课参加人员:韩满科赵林梅孙茂林李红梅孙立强李凌霞 评课过程:初中部分数学教师 1、上课教师讲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目的, 2、点评 (1)对学生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较好,重点把握好,学生都掌握好了,难点突破自然 (2)本节课难点在于正确进行计算,课堂环境好,使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做、思考方法 (3)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到位,整节课贯穿其中 (4)学生对出错的地方能及时找到并谈一下,教师即发现了学生知识的薄弱点,也使学生总结了错误的原因,吸取教训 (5)整节课关注学生,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急不躁,教师具有亲和力,师生的交流融洽 (6)与小学时比较,学生的精力集中了,跟着教师思路走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严密的数学思维,解题习惯好了 (7)课堂驾驭能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时保证了学生能够参与课堂,学生主体参与是提高课堂实效性有了保证。

初中数学组听评课活动记录(2) 上课教师:李红梅 上课内容:人教版8年级数学《勾股定理》 上课时间: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第3节 听课参加人员:韩满科赵林梅孙茂林李红梅孙立强李凌霞 评课过程:初中部分数学教师 一、教师们针对自己的做法与经验发言 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 (1)勾股定理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指明使用范围,即直角情况下使用。 (2)注意重点内容要板书。 (3)小组讨论时,声控适当。 (4)学生回答问题时,养成表述完整的习惯。 (5)图形中字母要标清。 《勾股定理》定理证法众多,应用广泛,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勾股定理》是几何学习当中的一次飞跃,是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兴趣的重要一课。 在课题引入部分,丁老师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证明的魅力,感受到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由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为边长向外做三个正方形,以此提问学生联想到什么结论。这个设计新颖独特,构思巧妙,也是老师在生活中的实际体验,以此来引导学生猜想存在于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边关系。 在验证猜想部分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并量出斜边的长来检验猜想是否正确。这个过程让学生通过特殊例子来体验猜想的正确,进而对问题的探究有了很大的兴趣。 在论证猜想的开始先提问,如何证明该猜想,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老师的授课做了铺垫。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出发,老师安排学生4人一组完成。这个教学设计既是游戏又是探索对猜想的证明方法,一举两得,活跃思维,寓教于乐。通过学生谈这节课的体会突出本节课老师的教学目的,掌握一个定理勾股定理,学习几种几何方法,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探索过程。 但是学案设计应注意题目多样化。 二、就几个知识进行讨论: 1、教学方式的衔接,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内容方面的衔接,学生的心理变化的衔接,学生适应能力的衔接,学生接受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研究

高一数学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 授课教师李金山学科数学 学校 班级 忠县中学 高一(3)班 课题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值的求法 课型新授课 教师教学过程记录: 引入新知: 一.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一)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例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f(x)=1/x-2 (2) f(x)= 求解步骤:由已知x-2≠0--------------------------写条件 x≠2 ---------------------------解不等式(组) 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x≠2}-------下结论 总结:(1)若f(x)是整式,则定义域为R (2)若f(x)是分式,则分母不能为0 (3)f(x)为偶次根式,则根号下的式子大于或等于0 练习:1.(1)f(x)=(2)f(x)=(3)P19练习 总结:定义域:使每个式子有意义;生活中的实际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2x+3 (2)f(x)=(3) (4) (5) f(x)= (二)复合函数的定义域 例2 已知f(x)的定义域为[0,2],求f(2x-1)的定义域。 练习:1.已知f(2x-1)的定义域为(-1,5],求f(x)的定义域。 2.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为[0,2],那么函数g(x)= 二.函数值的求解 1.已知f(x)=3x+2,求f(-1),f(a),f(1/a-1),f[f()] 2.已知f(x)=求f(3),f(f(-1)) (分段函数) 3.已知f(3x-1)=4x+1,求f(2)=____ 三.求函数的值域(概念的理解,重点) (1)y= (2) x[1,5] 理解:(1)x R 函数值域[0,+] (2)x[-1,1] 函数的值域[0,1] (3)x[1,3] 函数的值域[1,9] 求函数值的方法:画图;截图;确定取值范围(y轴) 练习:,在x[1,8]的值域_____ 教学点评: 运用实例生动引出集合元素的概念,为了解集合含义作铺垫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充分调动课堂积极性 同一个f括号内约束条件相同;定义域的概念 整体代换思想 一个表达式中的x相同 运用简单例子帮助理解:函数解析式相同,值域取决于定义域老师精炼的总结,系

数学教师的听课记录

数学教师的听课记录 数学教师是一个很常见的职业,数学课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下面就是为您收集的数学教师的听课记录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星期三上午听了两位老师的示范课,第一节是贾晓玲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由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及生活经验,所以一开始教师让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教学内容,动手操作,利用原来学过转化的方法。把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把自学的收获、体会以及不懂的与小组内同学交流。在自学前贾晓玲老师就给予了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小组交流达成共识后,学生上台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上台讲解,台下同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提问、补充、纠正,这样形成了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很快掌握了新知识,整个过程教师只起点拨的作用。这堂课效果很好,很好的体现了24字模式,我认为唯一不足的是前面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太多,导致后面练习时间不够,有许多准备的题没做,课堂密度不大。 第二节听了吴萍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认钟表》,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所以吴萍老师并没有完全采用模式而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学感悟这一环节,吴萍老师首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教给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钟面上有什么,在自学检测中,使学生在自学中暴露问题,通过教师对问题的寻找到学生掌握知识的

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吴萍老师在习题设计上别出心裁,如公鸡喔喔催天明,时针分针一条线是几时,妈妈下班回到家时针分针一条线是几时,虽然两个时间都是六时,但却不是同一时间,这就引出早上、下午等时间词。整堂课吴萍老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总之,两位老师的课让我受益非浅,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40分钟的效率。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本学期,我听了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课,课后大家都能诚恳地给每位授课的老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也谈自己的收获。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1.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不是相当充分的。从基础知识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到能力目标,都不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因此,我们应精心设计每一节数学课,尤其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处理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2.教学过程要精致 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没有经过精心的准备。我们在讲课时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要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要恰到好处、板书也应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每位教师都应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的各

(完整版)高中数学函数的单调性实习生听课记录

高中数学听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 一、实例导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过这样的体验:从阶梯教室前向后走,逐步上升,从阶梯教室后向前走,逐步下降,上下楼梯也是一样。(板书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二、推出新课: (一)、函数的单调性: 1、观察非典时期每日新增病例的变化统计图,对函数的单调性有感性的认识。 2、学生思考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的值随x的值的变化情况。 总结该函数图像中点的坐标规律。 3、单调增(减)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区间A I,如果对于区间A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单调增(减)函数。 (让学生思考交流之后,说出增、减函数定义中的关键词) (二)、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教师板书,引导学生理解。) (三)、函数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 1、讲解例1:画出的图像,判断它的单调性,并加以证明。 分析:画出图形,让学生归纳,并利用定义证明,教师板书。 例题中的注意点:(1)、解题格式;(2)、防止循环论证;(3)、作差同“0”比较。 2、师生共同归纳用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的一般步骤: (1)、取值;(2)、作差与变形;(3)、判断;(4)、结论。 3、讲解例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单调增函数。 (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思考证明过程,请完成的小组上黑板板演,其他小

组分析纠错,教师做好点拨。) 三、课堂练习:1、P39页1、2、3题。 四、课堂小结:(学生总结知识点,教师补充。) 五、布置作业:1、P39页2、4、5题。 评价与建议 1、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思路清晰。 2、对概念的讲解很细致,教学作用点找的很好。 3、讲解、合作讨论、学生板演、核心指导相结合,防止学生疲劳而影响课堂效果。 4、教学中善于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5、教学中要更多地深入学生之中,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 6、这节课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能搞懂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需要加强。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二)

科目 数学 课题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 程的关系 授课教师 班级 听课时间 2019年 月 日 第 节 听课人 向中伟 教学内 容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一元二次方程ax 2+bx+c=0的实数根,就是二次函数y=ax 2 +bx+c,当 y=0 时,自变量x 的值,它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点的 横坐标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求抛物线y=ax 2 +bx+c 与x 轴的交点 例1 求抛物线y=x 2 -2x-3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 探究2 抛物线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思考: (1)你能说出函数y=ax 2 +bx+c(a ≠0)的图象与x 轴交点个数的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 2 +bx+c=0(a ≠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 探究3 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估算下一元二次方程x 2 -2x-2=0的两根是什么?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东中山中考)已知抛物线y=ax 2+bx+c 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 的方程ax 2 +bx+c=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同号的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1.教材P 28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评价及建议

科目数学课题等腰三角形授课教师李琼芳 班级132听课时间2019年11月12日第1 节听课人向中伟 教学内容一、回顾.提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性质、判定. 二、新授课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75,完成课本上的探究. 1)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 2)教师口头讲解探究过程; 3)提问:折完后,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如图1) 得到:△AB D≌△ACD AB=CD ∠B=∠C BD=CD ∠1=∠2 ∠ADB=∠ADC=90° 最终引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板书:性质1:等边对等角 性质2:三线合一 强调“三线合一”的“三线”是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举反例:折底角的角分线,说明等腰三角形其他边上的三线不重合. 4)证明性质1. 教师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后,学生分组分别添加三种辅助线来证明性质1. 三位学生上台板书,教师简单点评,重点讲解添加高线的证明方法. 5)证明性质2. 教师口述证明过程. 三、例题讲解 已知:如图2,在△ABC中,AB=AC,A D⊥BC于点D 求证:BE=CE 利用性质2的证明步骤. 四、作业布置 评价及建议一、课本的探究简单易行,课堂上探究部分主要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轴对称、全等的知识顺理成章完成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完成了知识的过渡,也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是一个很有效的研究工具. 二、由学生根据所折图形得到的信息,引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这一过程自然连贯,学生容易接受.同时,所举的反例十分直观,加深了学生对等腰三角形这一性质的理解.三、性质1的证明过程中,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均有涉及,重点讲解添加高线的方法,详略得当. 四、性质2的证明可以认为是性质1证明的延续,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本堂课对这部分内容采取简单口头讲解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 图1

数学教师听课记录

数学教师听课记录 师听课评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下面是的数学教师听课记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听课内容:几何题目讲评 形式:一节课讲了三道大题,都是以学生写,学生评改,老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的。 听教师:邱老师的教学风格很纯熟,指示清晰,看得出来是一位经验丰富非常优秀的教师。 下面讲讲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点。 1。简洁,简便。所以在同学讲了几种方法,迂回曲折之后要给予提醒,这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是有好处的。而且讲的学生声音太小,画线又多又乱,看着很不舒服。 2。用日常经验理解难懂的概念 邱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n边形的对角线有多少条。同学们想了一下,也做了许多猜想和演算,还是未能得出。邱老师运用“握手”的概念,说明“握手的时候,双方伸出手,但只算一次”,所以从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应该要除以二。那么有n边形n个角,就应该是an除以2。那么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之前学生已经用图形推导过了是“a=n—3”,所以总的对角线数量应该是n(n —3)除以2。不过邱老师没有板书,所以有些学生只是听不一定能听得懂。

3。提醒学生步骤要明确,步步推导,不要缺少重要的部分。另外邱老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还在于他认真地走到学生中间,知道哪些学生在哪些步骤上出错,犯了哪种错误,能够点名说出,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也是非常好的地方。 邱老师作为级长,他的声音指示都是清晰易懂明白的,而且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照顾学生的感受,对激励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听学生:数学困难真是困难。但是解决困难以后,却是非常快乐的。 1。直线思考,没有列举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有很多,不应该是在给完一种方法之后才提出来。因为这不符合人的思维方式。人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是观察,再寻找规则,进行运用,验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当然考试的时候时间有限,找到一种方法就要匆匆用上。但是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势。但事实上,题目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学生在遇到更有难度的题目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卡壳”的情况。事实上,可以这样讲,在算面积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要视乎条件而定。有……方法,这种要证的条件看起来有点多,我们先放一放。这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应该用这一种。好像有一种更为简单,而且特别,这种也不错。最后选择自己最好用的,最熟练的。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范例 听课记录在当时听课时需要记下重点,只记关键词等听完课后在,一般为教学过程和分析,分享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关于比已经学习了什么知识? 预设: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比与分数以及除法之间的关系等。 2.你能直接说出700÷25的商吗? (1)你是怎么想的? (2)依据是什么? 3.你还记得分数的基本性质吗?举例说明。 评析: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于是此环节意在通过复习、回忆让学生沟通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重现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类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质埋下伏笔。同时,还有机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二、新课学习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1.师:我们知道,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而除法具有商不变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会有怎样的规律或性质? 预设:比的基本性质。

2.学生纷纷猜想比的基本性质。 预设: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根据学生的猜想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评析:比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学习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学生在掌握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就能联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师: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数一样,也具有属于它自己的规律性质,那么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一样呢?这需要我们通过研究证明。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并验证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确。 1.教师说明合作要求。 (1)独立完成:写出一个比,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2)小组讨论学习。 ①每个同学分别向组内同学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依次交流(其他同学表明是否赞同此同学的结论)。 ②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则举例说明,然后由组内同学再次进行讨论研究。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培训资料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一)

听课记录 间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 2 (a >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 2 的图象. 探究2 y=ax 2(a >0)图象的性质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 2 , 2 12 y x = ,y=2x 2 的图象. y=ax 2 (a >0)图象的性质 1.图象开口向上. 2.对称轴是y 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低点. 3.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右升;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左降.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已知函数 2 4 (2)k k y k x +-=+是关于x 的二次函数. (1)求k 的值. (2)k 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最低点是什么?在此前提下,当x 在哪个范围内取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y=ax 2 (a >0)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1.教材P 7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听课记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向学生展示国际数学大会(ICM--2002)的会标图徽,并简要介绍其设计思路,从而激发学生勾股定理的兴趣。可以首次提出勾股定理。 二、做一做 通过学生主动合作学习来发现勾股定理。 (1)、让学生尽量准确地作出三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cm 和4cm ,6cm 和8cm ,5cm 和12cm ,并根据测量结果,完成下列表格: a b c 2a 2b + 2c 3 4 6 8 5 12 三、议一议 1、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图象交流的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 和b ,斜边为 c ,那么2 2 2 c b a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四、想一想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 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 ,斜边长为c ,画一个边长为c 的正方形,将4个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按下图放置。教师提出3个问题: (1)中间小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多少?(用 a,b 表示) (2)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哪几个图形面积相加得到? 五、用一用 通过例题的讲练使学生体验勾股定理应 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全课小结:1、勾股定理 2、至少了解一种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除了掌握勾股定理外,还应初步学会构造直角三角形,以便应用勾股定理。 听课记录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 初中数学听课记录如何写?j具体写什么内容呢?本文是精心的初中数学听课记录模板,希望能帮助到你!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 “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

解法。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绕满远老师在上课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比较准确,能以学生的现有水平,重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复习,从而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教学资源,努力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从处理教材上看 在进行新课时,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一副三角板有几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它们的三角函数值分别是多少?请同学们相互交流。接着,老师又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对以上问题你是怎么做的?是怎么想的?这个让学生“怎么想的”说出来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引导和启发,而且我认为,把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说出来,让学生从“说数学”的高度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再上一新台阶的处理方法令人赞叹。 在老师的引导下启发下,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很快完成了求30°、45°、60°的三角函数。怎样让学生记住这几个函数值呢?老师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首先,开始一个测试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仅仅是理解了函数值的求法还远远不够的。“哪位同学已经知道各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请举手。”过了一会儿,有两个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个学生提问,另一个学生回答。结果,回答不是很流畅,出现百分之三十三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使学生认识到记忆三角函数的重要性。于是老师介绍了多种方法,在介绍这些方法时不断提高问题的质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