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学教案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7)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数学方法,为合理地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作出最优决策。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数形结合和化归思想是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本节课重点体现了这一数学思想,将目标函数与直线的截距、斜率、两点距离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更透彻,为以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从更深层次地理解“以形助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利用数形结合及化归的数学方法,理解并掌握非线性目标函数及非线性约束条件下目标函数的最值求法;(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3)情态、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动手操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求非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教学难点:能将代数问题转化为斜率或距离等几何问题;四、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学习了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上,会画出平面区域,并且会计算简单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
从数学知识上看,学生在此基础上还学习过直线的斜率,两点距离问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具备本节课所需知识要素。
从数学方法上看,学生对图解法的认识还很少,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掌握还需时日,这成了学生学习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本课以例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数学实验为手段,以问题解决为目的,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兴趣。
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充分体验“从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
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案

简单的线性规划学习内容总析线性规划位于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结合点上,是培养学生转化能力和熟练运用数形结合能力的重要内容。
这一节的知识内容形成了一条结构紧密的知识链条:以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为基础,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找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利用图解法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学情总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直线方程、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础上,强调应用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域、最优解等相关的基本概念;②在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基础上,能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出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并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直观地运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③掌握对一些实际优化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并运用图解法进行求解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绘图能力和探究能力;②强化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③提高学生构建(不等关系)数学模型、解决简单实际优化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感受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优化、决策问题中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②在运用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方法中,感受动态几何的魅力;③在探究性练习中,感受多角度思考、探究问题并收获探究成果的乐趣。
教学重点及应对策略1、教学重点:根据实际优化问题准确建立目标函数,并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直观地运用图解法求出最优解;2、应对策略:将求目标函数最值问题转化为经过可行域的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问题,然后借助直线方程的知识进行解决。
教学难点及应对策略1、教学难点:①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最值之间的关系;②用数学语言表述运用图解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
2、应对策略:在理论解释的同时,可用动画进行演示辅助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2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线性规划主要用于解决生活、生产中的资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简单的线性规划指的是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
涉及更多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不能用初等方法解决。
本节课为该单元的第3课时,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重点是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建立目标函数,并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含义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
与其它部分知识的联系,表现在:二、目标和目标解析本课时的目标是: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相关概念.了解线性规划模型的特征:一组决策变量表示一个方案;约束条件是一次不等式组;目标函数是线性的,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熟悉线性约束条件(不等式组)的几何表征是平面区域(可行域).体会可行域与可行解、可行域与最优解、可行解与最优解的关系.2.掌握实际优化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进行求解的基本思想和步骤.会从实际优化问题中抽象、识别出线性规划模型.能理解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一族平行直线).能依据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运用数形结合方法求出最优解和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小)值,其基本步骤为建、画、移、求、答.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对模型中z的最小值的求解,通过对式子的变形,变为,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把看作斜率为的平行直线系在y轴上的截距.平移直线,使其与y轴的交点最高,观察图象直线经过M(4,2),得出最优解x=4,y=2.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线性规划问题的难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线性规划模型;二是线性约束条件和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表征;三是线性规划最优解的探求.其中第一个难点通过第1课时已基本克服;第二个难点线性约束条件的几何意义也在第2课时基本解决,本节将继续巩固;第三个难点的解决必须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把目标函数直观化、可视化,以图解的形式解决之.将决策变量x,y以有序实数对(x,y)的形式反映,沟通问题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联系,一个有序实数对就是一个决策方案.借助线性目标函数的几何意义准确理解线性目标函数在y轴上的截距与z的最值之间的关系;以数学语言表述运用数形结合得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PPT

思考5:作可行域,使目标函数取最小
值的最优解是什么?目标函数的最小值
为多少? 28x+21y=0
7x+14y=6
y
A最最优小解值1(671.,
4 7
),
7x 7 x
7y 5 14 y 6
14x 7 y 6
x 0, y 0
x=4
思考3:图中阴影区域内任意一点的坐
标都代表一种生产安排吗?
y
x 2y 8
0 x 4 0 y 3 x N , y N O
y=3 x
x+2y=8 x=4
阴影区域内的整点(坐标为整数的点) 代表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
思考4: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 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设生产甲、 乙两种产品的总利润为z元,那么z与x、 y的关系是什么?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第一课时
问题提出
1.“直线定界,特殊点定域”是画二元 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操作要点, 怎样画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 域?
2.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资 源利用、人力调配、生产安排等问题, 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探究(一):线性规划的实例分析 t
5730
【背景材料】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 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 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h;每生产一 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h.该厂每 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 个B配件,每天工作时间按8h计算.
思考1:设每天分别生产甲、乙两种产 品x、y件,则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 安排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2x y 15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教学设计探究问题(二)如图,图中的阴影部分的整点(坐标为整数的点)就代表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现实际的生产安排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画出相应的图形数学建模思想及作图能力,并能够找到与实际应用问题相关的可行区域探究问题(三)提出新问题:进一步,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设生产甲产品x件,乙产品y件时,工厂获得的利润为z,则z=2x+3y.这样,上述问题就转化为:当x,y满足不等式(1)并且为非负整数时,z的最大值是多少?把z=2x+3y变形为233zy x=-+,这是斜率为23-,在y轴上的截距为3z的直线.当z变化时,可以得到一组互相平行的直线,如图:由于这些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因此只要给定一个点,(例如(1,2)),就能确定一条直线(2833y x=-+),这说明,截距3z可以由平面内的一个点的坐标唯一确定。
可以看到,直线233zy x=-+与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的交点满足不等式组,而且当截距3z最大时,z取得最大值.因此,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直线233zy x=-+与不等式组确定的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使直线经过点P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配合讨论,归纳总结出求解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方法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数形结合解题的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之美。
简单的线性规划(二)

课题:简单的线性规划(二)教学目标: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2010年考试说明要求A 级。
知识点回顾:○1目标函数z=ax+by 转化为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 ○2目标函数ax by z --=转化为两点斜率 ○3目标函数22)()(b y a x z -+-=转化为两点距离 基础训练:1.已知复数z=x+yi,且2z -=y x 的最大值 。
2.已知实数x,y 满足条件⎪⎩⎪⎨⎧≤≥+≥+-3005x y x y x ,i yi x z (+=为虚数单位),则|21|i 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 .6. 若实数对(x ,y )满足约束条件0230x y x x y >⎧⎪≥⎨⎪+-≤⎩,则x y 1+的最小值为 .3.已知实数x 、y 满足203500x y x y x y -≤⎧⎪-+≥⎪⎨>⎪⎪>⎩,则y x z )21()41(⋅=的最小值为 .4.已知2()2f x x x =-,则满足条件()()0()()0f x f y f x f y +≤⎧⎨-≥⎩的点(,)x y 所形成区域的面积为5.设集合}0|,2||),{(≥-≥=x x y y x A ,}|),{(b x y y x B +-≤=,B A y x ∈),(,且y x 2+的最大值为9,则b 的值是7、已知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001x y x y ≥⎧⎪≥⎨⎪+≤⎩,则2222x y x y +--的最小值为 ;典型例题:若x ,y 满足约束条件220240330x y x y x y +-≥⎧⎪-+≥⎨⎪--≤⎩,①求函数P=11++x y 最大值; ②P=22x y +最小值。
已知点(,)P x y 满足1023-504310x x y x y -⎧⎪+⎨⎪+-⎩≤≤≥,点(,)Q x y 在圆22(2)(2)1x y +++=上,则PQ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为课堂检测:1.已知非负实数x 、y 同时满足2x+y-4≤0,x+y-1≥0,则z=x 2+y 2+y 的最小值是2.平面上满足约束条件⎪⎩⎪⎨⎧≤--≤+≥01002y x y x x 的点()y x ,形成的区域为D ,区域D 关于直线x y 2=对称的区域为E ,则区域D 和E 中距离最近两点的距离为3.设实数,x y 满足2025020x y x y y --⎧⎪+-⎨⎪-⎩≤,≥,≤, 则y x u x y =-的取值范围是4.动点(,)P a b 在不等式组2000x y x y y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部及其边界上运动,则13--+=a b a y 的取值范围是 .10.如果实数⎪⎩⎪⎨⎧≥≥≤+0012,y x y x y x 满足,则31624--+x y 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_11.已知集合P=⎪⎭⎪⎬⎫⎪⎩⎪⎨⎧⎪⎩⎪⎨⎧≥≤-+≥+-0y 06y 3403y 4x 3|),(x y x ,Q={(x,y)|(x-a)2+(y-b)2≤r 2(r>0), 若“点M ∈P ”是“点M ∈Q ”的必要条件,则当r 最大时ab 的值是_______。
线性规划

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步骤:
(1)画(画可行域) (2)移(根据目标函数令z=0,作出直线l0, 并平移直线l0) (3)求(求可行域内特殊点的坐标及Z的最值)
(4)答(回答问题的结论)
例题说明
y
A(2,4)
【练习】
B(-1,2)
如图1所示,已知△ABC中的三顶点 A(2,4) ,B(-1,2),C(1,0),点P(x,y) 0 C(0,1) 在△ABC内部及边界运动, 请你探究并讨论以下问题: (图1) ①z=x+y 在_____处有最大值___,在____处有最小值____; ② z=x-y 在___处有最大值____,在____处有最小值____; ③ 你能否设计一个目标函数,使得其取最优解的 情况有无穷多个? ④ 请你分别设计目标函数,使得最值点分别 在A处、B处、C处取得? ⑤ (课后思考题)若目标函数是 z=x2+y2 , 你知道其几何意义吗?你能否借助其几何意义求得
由于对在直线Ax+By+C=0 同一侧的所有点(x,y),把它的坐标 (x,y)代Ax+By+C,所得到实数 的符号都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 的某一侧取一特殊点(x0,y0), 从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 Ax+By+C>0表示直线哪一侧 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C≠0时, 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掌握 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 最优解等概念;并会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 大值和最小值 . (2)机能目标: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并通过认真作图来寻求目标函数的最优解; 渗透集合、数形结合、化归的数学思想,以培养学生 主动“用数学”的意识及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享 受学习数学带来的情感体验和 成功的喜悦. .
3.3.2简单线性规划(1_2)--上课用

y-x=0
5
4、 根据0=2x+y平移到 区域的最后一个点时有 最大(小)值
3、根据b的正负值判断向上向下 平移时Z的增减性, 1 O
1 A(2,-1)
5
x
y+1=0
B(-1,-1)
-1
x+y-1=0
x - y 0 1 、 画出x y - 1 0区域 y y 1 0
使 式中,的x、y满足约束条件:
3 z z y x , 为直线3x 5 y z 0 5 5 5 的纵截距
5 x 3 y 15 y x 1 x 5 y 3
5x+3y=15 y y=x+1
5
B(3/2,5/2)
1
X-5y=3 x
O
-1
1
5
A(-2,-1)
B.z=5x+3y D.z=3x+5y
答案:A
第31页
高考题练习:
x y≥2, 1.(2009 浙江)若实数x, y满足不等式组 2 x y≤4, x y≥0, 则2x 3y的最小值是 ________ .
答案:4
第32页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下图. 作直线l:2x+3y=0,平移l,当l过点A(2,0)时,2x+3y有最小值4.
D.5
z=5×1+0=5.
答案:D
第34页
则z x 2y的最大值为
A.4 答案:B B.3 C.2
y≤1, 3.(2010 全国Ⅰ若变量 ) x、y满足约束条件 x y≥0, x y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加以解决;
2. 体会线性规划的基本思想,借助几何直观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二.教学重点:利用图解法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三.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成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根据实际四.新课讲3、四.课程讲解
课本第91页的“阅读与思考”——错在哪里?
()
().
y 2x 24 y -x 216y x 4x 的取值范围试求,,满足不等式:
、引例:若实数+⎩⎨⎧≤≤≤+≤y
例1
.1x 3
- 4y -x 25
5y 3x y 2x z 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试求件:
,式中变量满足下列条:设练习z ⎪⎩
⎪⎨⎧≥≤≤++=
.,106z 11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改为:中:将练习变式z y x z +=.,2z 1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改为:中:将练习变式z y x z -=
z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1)
-x y z z =可以化为
.1-,2-,.
1-,2-,和最小值)的直线斜率的最大值(与)
求过可行域内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求)构成的直线的斜率()与点(几何意义是可行域内的M y x z M y x
.,z 14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改为:中:将练习变式z x y z = .,21z 13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改为:中:将练习变式z x y z ++=
.,z 152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改为:中:将练习变式z y x z +=
z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0,0O ,.
00O ,和最小值)距离的平方的最大值(到圆心)
求过可行域内点(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求)的距离的平方,()到圆心看成为可行域上的点(把y x z y x z
()().,12z 162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求改为:中:将练习变式z y x z +++=
五.课堂小结
1.概念小结: 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一般在可行域的顶点处取得.
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也可能在可行域的边界上取得,即满足条件的最优解有无数多个
2.方法
线性规划问题图解法的思路,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画图要准确). 课本习题中出现的都是“截距型”目标函数z ax by =+(a b ,不同时为零),即线性目标函数,高考中除了出现“截距型”目标函数的情况外,还有非线性目标函数:
(1)“斜率型”目标函数y b z x a
-=-(a b ,为常数).最优解为点(a b ,)与可行域上的点的斜率的最值;
(2)“两点间距离型”目标函数22()()z x a y b =-+-(a b ,为常数).最优解为点(a b ,)与可行域上的点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的最值;
(3)“点到直线距离型”目标函数z ax by c =++(a b c ,,为常数,且a b ,不同时为零).最优解为可行域上的点到直线0ax by c ++=的距离的最值.
六.课后练习
1.随堂优化P54 1-3
2. 课时作业p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