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渭南
பைடு நூலகம்
740 ) 13 0
作用 是可使我们得 到常规眼光看不到的事物的另一面 , 有助
于 我 们 更 全 面 地认 识 事 物 、 深 入 地 思 考 问 题 , 助 于 我 们 更 有
提 新 的 思想 和观 点 。
2 “ 辟 蹊 径 ” 维 方 式 : 种 思 维 方 式 的特 点 是 面 对 . 独 思 这
结合与物理课本相关 的背景知识 , 教育学生 以物理学家为榜
样 , 论 是 从 物 理 课 本 和教 师 那 里 , 是 从 报 刊 杂 志 学 到 的 无 还
的问题 , 教师可带领 、 引导学生利用辐射思维方式去解 决 , 这
样 既有 利 于学 生 理 解 、 掌握 、 用 所 学 的 物 理 知识 , 能 培 养 应 又 和锻 炼 学 生 的辐 射 思 维 能 力 。
处于错综 复杂 的关 系网中的棘手问题 , 重新审视各环节及其 相互关系 , 打破常规思路 的限制 , 从人们最容易忽视 的角度
人手 , 找 解 决 问 题 的 切入 点 , 建 立 、 善 解 决 问题 思 路 的 寻 并 完
学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有着许多 自身优 势 ;同时 ,
培养 学 生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也 是 中学 物 理 教 学 的 重要 教学 目标 。 下 面 , 中 学 物 理 教 学 中 如何 培养 学 生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做 一 些 对 浅 显 的分 析 。
新
蠢
X jT0I {{ u1 , { i X0
素质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蝴 志新
( 潼关 县潼关 中学 , 陕西 所 谓发散思维 , 就是指 为解 决某一 问题 , 打破定 势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摘要:高中物理教学有其独特的性质,在教学中要与初中物理教学相区别,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还要让学生勤动手,在动手中培养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现在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从而培养多向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成长的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探究动机和兴趣,通过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定格在一定的方向上,进而实现有价值的探究,最后通过交流、展示,让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人的思维结构和各门科学的知识、逻辑结构都是人们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上来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不掌握学科结构,就难以发挥该学科的功能。
无论是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还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都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
由此必须对物理的教材、教法进行新的处理,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检测、评价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扎实学好物理基础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学科,同时物理教学课程体系又相对完整系统,教材各章节知识点联系相当密切,相互关联,每个环节的教学都非常重要,相互联系也极为密切,在以后其他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起到很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因此,学习物理知识,搞好物理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尤为重要。
搞好物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熟悉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中紧扣新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解要详细,解疑要耐心;物理概念,物理定理定律的条件、属性及适用范围要特别明确;掌握各种基本物理方法和思想的来龙去脉:学会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任明鉴(甘肃省正宁县第一中学㊀745300)摘㊀要:高中物理的教学中ꎬ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ꎬ不仅能调动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ꎬ而且还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㊁操作能力㊁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ꎬ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基于此ꎬ本文主要对高中物理具体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探讨.关键词:高中物理ꎻ教学ꎻ学生ꎻ思维能力ꎻ策略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36-0038-02收稿日期:2020-09-25作者简介:任明鉴(1978.9-)ꎬ男ꎬ甘肃省正宁人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物理教学研究.㊀㊀高中物理作为高中时期极具逻辑性㊁涉及范围相对较广的一门学科ꎬ其不仅对学生的成绩有着直接影响ꎬ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因此ꎬ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的教学时ꎬ需注重学生具备的思维能力有效培养是知识解读的基础与前提ꎬ基于此ꎬ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ꎬ需有意识的对学生具备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ꎬ以确保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另外ꎬ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ꎬ需注重培养与调动学生的思维ꎬ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ꎬ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㊀㊀一㊁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发散性思维而言ꎬ其主要指通过不同的角度与方向ꎬ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进行寻找.该思维方式作为极其先进的一种思维方式ꎬ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ꎬ而且还能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核心素养背景下ꎬ其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教育ꎬ发散思维通常是学生必备的能力.对于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而言ꎬ其通常具有较强的理论性㊁实验性㊁综合性㊁系统性ꎬ教师在具体教学中ꎬ如果仅依赖于课堂上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ꎬ对相关例题进行讲解ꎬ通常会对学生形成个性化思维模式与解题思路造成不利影响.同时ꎬ根据相关调查显示ꎬ部分高中生在具体解题的时候ꎬ不仅解题思路单一ꎬ而且还喜欢对教材中的公式进行套用ꎬ这种状况下ꎬ一旦试题产生变化ꎬ学生就会出现解题困难ꎬ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ꎬ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论是学习ꎬ还是生活ꎬ思维方式都对学生有着广泛的影响ꎬ而学生如果能以发散思维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ꎬ通常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例如ꎬ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施教学时ꎬ教师可设计相应的问题ꎬ调动学生探索的欲望ꎬ(1)水处于静止ꎬ小船的船头和对岸垂直航行ꎬ此时ꎬ小船运动的轨迹是什么?(2)船处于静止ꎬ水流动ꎬ其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3)如果小船的船头和对岸垂直ꎬ自身保持相应的速度ꎬ河水也有相应的速度ꎬ此时ꎬ小船运动的轨迹是什么?这些问题之间都有着相应的逻辑性ꎬ教师可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实施深入思考与研究ꎬ并找出分运动和合运动的逻辑关系ꎬ以充分掌握运动的分解与合成.㊀㊀二㊁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高中物理实际教学中ꎬ教师可设计和物理学科教学内容联系较为密切的题目ꎬ让学生进行讨论与思考ꎬ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ꎬ而且还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ꎬ并使学生的推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ꎬ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考与探究习惯.同时ꎬ高中物理的教学中ꎬ需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感知ꎬ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与思考习惯.例如ꎬ高中物理的教学中ꎬ对分子动理论进行教学时ꎬ想要使学生对物理抽象知识进行形象性理解ꎬ构建抽象逻辑与形象思维ꎬ在具体教学中ꎬ可举例:24克的黄金能拉长成67.8千米的细金属丝ꎬ虽然是极细的金属丝直径仍旧比黄金分子直径大.同时ꎬ教师需告知学生ꎬ二千五百万个水分子若一个接着一个进行排列成行ꎬ通常有约1cm长.通过该事例ꎬ学生在具体学习时ꎬ就能够在头脑当中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ꎬ从而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难度得到有效降低.另外ꎬ物理教师可以用实验演示的方式与学生具体感受ꎬ充分了解液体与固体不容易被压缩的现实ꎬ并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与综合的方式ꎬ使学生认识到分子间存有斥力的理性认识ꎬ并根据金属分子不会被拉伸的想象ꎬ充分感受到物体的分子间存有相应的引力作用.通过将抽象的知识以形象化的方式呈现ꎬ通常可以使学生理解㊁分析知识的难度有效降低.与此同时ꎬ学生具备的形象思维也能促进其抽象思维的不断发展ꎬ以此使学生通过形象的事物ꎬ得到清晰的研究问题与逻辑思路的方法.由此可知ꎬ高中物理的教学中ꎬ高中生的思维虽然处于抽象性思维发展阶段ꎬ但该思维想要实现良好发展ꎬ还需通过形象化手段ꎬ以促使学生从形象化感知逐渐发展到抽象化逻辑的形成.㊀㊀三㊁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高中物理具体教学中ꎬ首先ꎬ教师需注重教学观念的83积极转变.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ꎬ物理教师在对物理知识及实验讲解的时候ꎬ需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积极培养ꎬ注重自身教学观念的积极转变ꎬ以促使学生充分重视自身的思维创新性ꎬ并通过相应的物理实验ꎬ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ꎬ从而确保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质量提升.例如ꎬ对 感应电流的方向研究 进行教学时ꎬ物理教师不是单纯的将感应线圈的绕向和电流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告知学生ꎬ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线圈的绕向和电表指针㊁电流方向存在的内在关系ꎬ从而在实验中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ꎬ为学生创造高效的外部条件.高中物理开展教学活动时ꎬ实验教学作为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部分ꎬ以物理实验开展教学ꎬ学生就能够将相关物理知识与其实际生活联系起来ꎬ以促使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更加高效㊁深入的理解.基于此ꎬ高中物理老师需充分注重实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ꎬ并为学生创造有助于其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条件ꎬ例如ꎬ物理实验室的开放ꎬ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兴趣自主进行物理实验ꎬ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物理实验的方法ꎬ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具备的创新思维ꎬ从而使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尝试过程中ꎬ掌握并爱上物理知识.最后ꎬ高中物理老师在具体教学中ꎬ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ꎬ通过物理知识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结合ꎬ清晰感知到自己身边的物理知识ꎬ以此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水平得到有效提高.综上所述ꎬ高中物理的教学中ꎬ在素质教育及新课改下ꎬ其对高中生具备的思维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高中物理作为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ꎬ其通常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ꎬ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ꎬ需注重思维方式的积极转变ꎬ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ꎬ对学生的发散㊁抽象㊁创新各项思维能力进行培养ꎬ从而确保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㊀㊀参考文献:[1]张立志.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J].学周刊ꎬ2020(02):54.[2]夏越.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J].黑河教育ꎬ2019(12):28-29.[责任编辑:李㊀璟]例谈培养学生物理科学思维的单元习题教学设计刘成金(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㊀366300)摘㊀要:物理学科的教学中ꎬ对学生具备的科学思维进行培养ꎬ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持续性发展ꎬ而且还能使学生实现高效解题.因此ꎬ物理教师在单元习题的教学中ꎬ需注重物理学科的科学素养培养ꎬ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习题解答.关键词:高中物理ꎻ科学思维ꎻ培养ꎻ单元习题ꎻ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36-0039-02收稿日期:2020-09-25作者简介:刘成金(1982.4-)ꎬ男ꎬ福建省长汀人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高中物理教学研究.㊀㊀高中物理的习题教学中ꎬ其通常包含直接教学以及共同学习两个部分ꎬ对于直接教学而言ꎬ其主要将教师作为主体ꎬ根据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完成相关教学任务ꎻ而共同学习则是将学生作为中心ꎬ教师指导ꎬ促进师生互动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习题教学中ꎬ教师可创设充足的机会引导学生动口㊁动脑㊁动手ꎬ并在提出问题后ꎬ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ꎬ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与探究进行问题的解决.另外ꎬ思维属于对事物与事件实施抽象反映ꎬ并通过抽象反映呈现事物与事件之间规律的一个过程ꎬ其属于通过合理判断或者推论获得的能力.而物理学科作为高中各个学科当中最为抽象的一门学科ꎬ其通常对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ꎬ而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会对学生自身的能力造成决定性影响ꎬ因此ꎬ物理教师在具体教学时ꎬ需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㊀㊀一㊁物理科学思维的单元习题教学设计原则1.习题设计需注重层层递进ꎬ以促使学生形成思维 坡度 ꎬ设计的问题也需注重从易到难㊁从简到繁ꎬ以环环相扣㊁层层递进的方式ꎬ为学生构建思维坡度ꎬ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ꎬ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好的思维习惯.2.物理习题设计通常需从多角度进行发散类比ꎬ以实现学生的思维广度扩展.对于思维发散而言ꎬ其通常包含横向发散以及纵向发散ꎬ而类比则指通过共同的物理模型实施知识迁移.在对单元习题进行设计的时候ꎬ可通过一题多变㊁对比归纳㊁思维多变等ꎬ促进学生思维变通性以及灵活性的提高ꎬ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科学思维得到有效提高.93。
浅谈实现高中物理课程目标过程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需 的具 有 创 造 能 力 的 人 才 , 创 造 力 的核 心 是 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 而 高 中阶 段 是 学 生 思 维 能 力 发 展 和 锻 炼 的 关 键 期 . 因此 . 在 高 中物 理 教 学 巾培 养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是 实 现 高 中 物 理 课 程 曰标 的 核 心 内 容 。 相关研究表 明. 发 散 思 维 有 助 于 创 造 性 思 维 的不 断 深 入 和 发 展 , 它又称为求异思 维或辐射型思维 。 它 决 定个体创造潜能的大小 。 从 这 个 意义 上 说 , 培 养 学 生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是 培 养 学 生 创 造 思 维 能力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在 物 理 教 学 巾应 当予 以 高 度 重 视 。
物 理 发 散 思 维 的 内涵 释 义 发 散 思 维 是 指 对 同一 个 问 题 沿 着 不 同方 向思 考 ,从 不 同 角度 、 不 同 侧 面 对 所 给 信 息 或 条件 加 以 重新 组 合 . 横 向 拓 展 思 路, 纵 向探 索 研 究 , 逆 向反 复 比较 , 从 而 找 出 多种 合 乎 条 件 的 可 能答案 、 结 论 或 假说 的展 开性 思 维 形 式 。 l 1 发 散 思 维 的基 本 特 性是流畅性 、 变通性 、 独特性和精致性 . 就此分别做如下解释 :
一
这将有利于师生之间 、 学 生之 间 多 种 思 维 策 略 、 思维 方式 与 思 维 方 法 的 相 互 碰撞 、 相互 激 励 与 相 互 借 鉴 。 从 而 为物 理 发 散性 思 维 的培 养 奠 定 基 础 。 要形成这种局面 . 关 键 在 于 教 师 能 够 发 挥好情感教育功能 , 对学 生 充 满 信 心 、 期 待 与 宽 容 。 教 师 的 这 种教学行 为将会促使 “ 罗森塔 尔” 效 应 的形 成 , 这 种 效 应 告 诉 我们 , 当教 师对 学 生 所 要 达 到 的 心 理 、 智力 、 知识 、 能力、 行 为 状 况 或 变 化 有 着 某 些 预 先 设 定 时 ,教 师 的 这 种 内 在 主 观 倾 向 往 往 会 反 映 在 其 外 在 行 为 上 。从 而 给 学 生 创 造 某 种 特 定 的 心 理环境 , 对 学 生 的思 维 及 其 他 学 习 行 为 产 生 影 响 。 2 _ 2 . 通过 研 究 、 探 讨 原 始 问题 来培 养 学生发 散 思 维 的流 畅 性 原 始 问题 是 指 直 接 来 源 于生 活 与 实践 .未 经 过 教 师 的 简 化 与 加 工 的物理 现象 或 物理 过程 。 嘲 学生 通过 对 原始 问题 进行 观 察 与思 考 , 并 应用 所 学 的理论 知 识 和个 人想 象 , 可 以提炼 出不 同 的分析 、 解 释 或解 决方 案 , 在 这一 过 程 中使 发散 思 维 的 流 畅性 得 到具 体 的运用 和训 练 。例 如 , 公 路 上发 生 了 一起 交 通事 故 , 根 据 现 场 留下 的一 系列 痕迹 , 可 以推 算 出事故 发 生 的过程 吗 ?需要 测 量 和分 析 哪些 数据 ?正 因 为是 原始 问题 . 并有 许 多次 要 因素 的干 扰 ,学生 必须 考 虑排 除一 些次 要 因素 .使 问题 得到 简 化 以致 解 决 。学生 可从 不 同角度 提 出多 种 解 释 ,面对 同一 问题 的 丰 富 内 容, 教 师 要积 极 引导 学 生归 纳 出哪 一种 分 析 或解 释 是可 能 的 , 哪 种 存 在 问题 . 原 因 是什 么 ? 学 生 经 历 过 这样 的研 究 原 始 问 题 的过 程 . 会 有效 提 高他 们 发 散 思 维 的能 力 和 水 平理 课 程 目 标 过 程 中 发 散 思 维 能 力 的 培 养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韦 燕
( 苏 省 无 锡市 立 人 高 级 中学 江 江 苏 无 锡 21 1 ) 4 61
摘 要 :发散 思维是 指对 同一 个问题 ,沿着不 同的方 向去 思考 ,从不 同角度 ,不 同侧 面对所给信 息或 条件加 以重新 组合 ,横 向拓展 思路 ,纵 向探 索 研究 ,逆 向反 复比较 ,从 而找 出多种 合乎条件 的可能答案 、结论或假 说的展 开性 思维形式 。在 高 中物理教 学 中培养 学生的发散性思 维,应 该从努 力营造 良好的 思维环境、建 构发 散点 两个层 面来具体应 用这一思维 方法与策略 。 关键 词 :高中物 理教学 ;发散 性思维 ;培 养:方
文章编 号:1 7 ~ 9 2( 0 0) 1 0 0 — 1 6 3 0 9 2 1 1 — 0 0 0 重 点知 识就 是整 章 、整节 甚至 整个 高 中物 理知识 的纽带 ,这就 是 所谓 的教 学重 点 。由于 重点 知识 的 内容 是丰 富 的 、深 刻的 ,所 以 发 散点 应该侧 重 于在 重点 知识 中选取 。例 如 ,楞次定 律 是 电磁 学部 分 的重 点和难 点 内容 。重点 在 于楞次 定律 应用 非常广 泛 。难点 在于
淆 。如 一对作 用 力和 一对平 衡力 的 区别 ;作用 力和反 作 用力做 功有 无 必然联 系等 。有必要 选取 这种知 识为发 散点 。 【 】下列是 一些说 法 : 例 ① 一个 物体 受到两 个 力作用 且处 于平 衡状 态 ( 止 或匀速 ), 静
这 两个力 在同一 时间 内的 冲量一定 相 同。 ② 一个 物体 受到 两个力 作用 且处 于平 衡状 态 ( 止 或匀速 ), 静 这 两个力 在 同一 时间 内做 的功或都 为零 ,或者 大小相等 符号相反 。 ③ 在相 同时 间 内 ,作 用力 和反作 用力 做 的功大 小不 一定相 等 , 但 正负号 一定相 反 。 ④ 在相 同时 间 内 ,作 用力 和反作 用力 做 的功大 小不 一定相 等 , 正 负号也 不一定 相反 。 ⑤ 人推 木箱 在水 平地 面上 匀速运 动 ,人 推木箱 的力 和木箱 所受
新课标下发散性思维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下发散性思维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创新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又一重要教学目标,尤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从小到大的呆板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导致国内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对于创新也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而在平时学习中,如何将已学到的知识进行发散联想,并创新性地运用到生活实例中也就成为了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创新新课标高中物理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10-01创新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又一重要教学目标,尤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从小到大的呆板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导致国内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对于创新也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而在平时学习中,如何将已学到的知识进行发散联想,并创新性地运用到生活实例中也就成为了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重点。
1 物理教学情境之匀速圆周运动如(图1)所示,质点m绕o点做匀速圆周运动,速度为v0,半径为r,求其向心力大小?此题目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比较基础的题目之一。
但是,此题目却是最需要掌握的,随后的联想与想象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今后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题目也都是在此基础上变化产生的,所以,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题目多么花样翻新,教师都要把学生的基础打牢。
通过该物理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物理过程联想。
例如,本题目中的质点m是围绕o点以线速度v0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半径为r。
那么,很容易的就能联想到,如果在其他物理量不变的情况下,其线速度大小时刻变化,那么质点m将做变速圆周运动,即va和vb的大小和方向均不相同。
通过对该题目的简单联想可以发现,经过对线速度的适当变化即可把匀速圆周运动变成变速圆周运动,那么随后便可以继续联想,究竟何时才会发生变速圆周运动呢?试想,如果在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情境中引入一个重力加速度为g的重力场,而仍是使质点m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那么该圆周运动即为变速圆周运动。
物理教学中有哪些创新方法

物理教学中有哪些创新方法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一、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五、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六、建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
七、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摘要我们面对课堂,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凸显成效,是每一个物理教师思索的难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普遍的物理教学课堂中,存在着教学“虚假现象”甚至于一些公开课也是“作秀”的产物,存在着师生交流的形式化、教学方式的固定化、课堂教学的垄断化等亟待解决的教学问题。
笔者从事初中物理教学20余年,一直致力于物理教学的方法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并从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值得推广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好方法和好经验,现就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一、研究学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决定了学生对你的态度。
再调皮的学生对于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教师总是十分尊敬甚至崇拜。
所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的自身素质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
只有素质高,涵养好的教师才能散发出更高的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这些也是一种美;并且是最永恒的美。
在走进课堂时,不管有多大的烦忧,露出你真诚的笑脸,便可以拉进师生间的距离,常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次真诚的交流,一则带有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达到至高的教学境界。
二、研究教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从兴趣培养入手,使学生“乐学”想学”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激发学生“乐学”想学”的内在动力;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学会学习。
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探索

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探索梧州岑溪市第一中学陆海钊【摘要】从概念讲述、问题情境、习题讲述和物理实验等四个方面,探索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物理发散性思维途径探索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国家和民族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较丰富,但思维比较简单并且尚未成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突破口。
所谓发散性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它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模式。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从概念讲述、问题情境、习题讲述和物理实验等四个方面,探索高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一、在概念讲述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传统物理教学方式往往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相违背的。
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先从概念讲述着手。
为此,教师可以从讲解概念的形成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着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理等方法,从多个角度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形成事物的概念,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授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的“反冲运动”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我国最新研制火箭升天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与火箭运动一样的现象。
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章鱼喷水、吹满气的气球释放之后升空、烟花升空、射击等都是反冲运动的现象。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现象中总结这些物体得以运动的共同原因——反冲运动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等,总结反冲运动的特征——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所产生的效果。
最后,学生采用发散与聚合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概括出反冲运动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6-07-19T15:32:37.743Z 来源:《教育学》2016年6月总第101期作者:吴英男[导读]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广东省兴宁市龙田中学514500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下面结合我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运用形成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形成性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概念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体现了学生参与过程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知识策略和方法的培养训练。
1.以新知识为发散点,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在新概念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没有这个概念行不行?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学习的目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物理概念的引入教学,让学生明确确立物理概念的目的。
其目的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存在的物理问题;其二是概念建立后是为了又去研究新的物理问题,从而建立新的物理概念。
通过链锁式的物理概念建立过程,形成了物理概念体系。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心理准备,结合物理概念的特点,我常采用下面三种方法引入概念。
(1)利用实验现象引入。
对于缺乏建立概念所需的足够的感性经验,需要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再找出物理现象的特征,引出物理概念。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引入。
在学生获得大量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找出该类现象的共性,从而引出新的概念。
如“反冲”的概念,可投影“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时的照片,节日燃放的礼花、乌贼、章鱼游泳、灌溉喷水器、喷气式飞机、火箭等现象引入。
(3)抓住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在学生具备了必要的物理知识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出来。
2.在新知识的获取过程,通过思维的发散,找出共同特征,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概念的形成。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形成概念。
3.通过深入理解并运用概念来维持探究的欲望,提高发散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
在运用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变换概念的呈现方式,或者通过辨析概念的变式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又提高了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物理规律、定理等知识的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题)——自主探究(培养发散思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迁移创新(发展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教育家杜威认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合适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兴奋的状态。
使学生进入训练发散思维课堂教学的“情绪场”。
设置情境后就进入了提出问题阶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合理设计发散性问题。
如在探究“影响加速度的因素”时,通过实验得出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合力的关系后,可以通过“除此之处还与什么有关”、“你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物体质量发生变化,又会怎么样”等这类引导性的提问,使学生把握问题实质,思考不拘泥于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自然地从一个思维过程转换到另一个思维过程,不断拓宽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有益的。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在得到合理推测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大胆地去尝试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进行思维发散训练。
此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多地回答问题。
在此阶段,最需要注意的是执行“延迟评价”的原则。
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体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集中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
在学生回答出了尽可能多的答案后,如果教师已感到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可以进入集体讨论阶段。
此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展开集体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它也是激励思维的方法之一。
与“延迟评价”相反,集体讨论则是一个反复评价的过程。
经过集体讨论,思维活动是在评价的引导和推动下螺旋式上升的。
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把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起来,得出问题的最后结论。
4.迁移创新,发展思维能力。
当学生找到了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了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以后,教师可把刚才的问题加以变换、引申,或和其他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灵活运用规律的目的。
知识迁移后,教师重新启发引导,可以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方向或多个方向探索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更顺利地向新的方向发散,向更多的方向发散,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就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