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浅议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 、 件发 散 训 练 条
例 4 已知 两 只电阻 为 串联组 合 , 给 出适 当 的 : 请 条件 , 可以 确定 电阻 R R 一2: 。 : 。 3 例 5 现有 一杯 盐水 , : 请选 择 实 验器 材尽 可 能 多 地设 计 实验方 案测 出盐 水 的密度 。 例 4可 以从 四个方 面给 出 已知条件 , 长度 、 如 横 截 面积 、 材料 、 温度 ; 5则可 以有 密度 计 、 平 +量 例 天 筒法 、 弹簧 测力 计称 重法 、 浮法 、 漂 压强计 法 、 连通器 法等 多种 方法 设计 。引 导学 生根据 结论 可能变 化 已
高 学 生 的发 散 思 维 能 力 , 能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 如 何 培 养 学生 的 发 思 维 能 力 , 到 培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能 力 的 有 效 途 径 , 初 中物 理 又 找 在
教 学 中愈 来 愈 重 要 。
关 键 词 : 中学 生 ; 理 教 学 ; 散 思 维 ; 练 初 物 发 训 中 图分 类 号 : 6 3 7 (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3 9 2 1 ) 4—0 7 —0 1 7 —5 7 ( 0 2 O 13 2
可判断 。解题时必须 根据可能 出现 的各种 情况 , 行 进 发散思维 , 多方分 析 , 出结 果 。通 过 这类 习题 的训 得
练 , 以提 高学生 思维 的流畅 性 和变通 性 , 可 加强 不 同
类 型 的训 练 , 还可 以让 学生 熟 能生 巧 , 以培 养学 生 的 独 创性 , 提高应 变能力 , 而提高发散思维 的水 平 。 从
作 者 简 介 : 建 国 (9 7 ) 男 , lJ内江 人 , 川 省 内 江 市 翔 龙 中 学 中 学 高级 教 师 , 究 方 向 : 巫 15 一 , I I gJ 四 研 中学 物 理 教 育 。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李加荣来源:《教育周报·教育论坛》2020年第41期摘要:初中物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与初中物理教学不谋而合。
因此,初中物理教师需要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深入地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此基础上,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教学探究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仍注重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的传授和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使得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
其次,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将教学设计得过于紧凑,使得学生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最后,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单一,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被动地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缺乏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热情,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2 初中物理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2.1 构建思维型课堂教师在开展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时,为更好的培养学生开口思维、物理思维,应联系生活事例,建立思维型的课堂,促使学生能够锻炼自身的各项能力,增强物理素养。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带领学生学会发现物理、理解物理、学习物理,通过联系生活事例和生活现象,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自身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完成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增强自身的思维,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力———重力”这一课的知识时,应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事例,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气球可以飘在天空上,而足球却不可以,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教师的问题,大声回答“因为气球很轻。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浅谈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若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则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萌发都起着强有力的作用。
下面就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它在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中,根据公式:密度=质量/体积,其中物体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弹簧秤间接测量;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用量筒测量,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有了四种。
随着知识面的逐渐扩大,在学生掌握了压强概念、浮力概念及杠杆原理后,可引导学生用弹簧秤法、杠杆法、天平法来测。
不仅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很多,液体密度测量方法也较多,如密度计法、海尔法(利用连通器原理)、天平法、杠杆法等。
二、从新的角度出发,独到地处理问题也就是说在实验时,去想他人所未想,去求他人所未求,冲破现有观念的束缚,克服思维定式的影响,去进行思考。
例如:如何利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来测量易溶于水的食盐密度?如果仍用上述的各种方法来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食盐的体积难以测出,这时就得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设想食盐溶于水,是否也溶于其他液体呢?实际处理时,我们可以找一种与食盐互不相溶的液体来完成。
也可引导学生思考:食盐虽溶于水,是否一直溶解不止呢?答案是否定的。
做实验时,可以先制成食盐的饱和溶液,再用它来代替上述的液体来完成。
三、改变熟悉仪器的用途,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呢?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可用间接的办法处理。
找一张厚度均匀的硬纸片,用复写纸将待测物体的边界印在纸片上,然后沿边界将纸片剪下,再用同样的纸片剪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
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的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
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
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俩只小灯泡和俩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造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
”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
论物理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思维从问题开始 。初 中生 的一个 心理特 点是好 问 。 学生头脑 中能产生问题并把 问题 提 出来 , 这说 明他存 在 着求知 欲和疑问 。常言道 : 起于思 , 学 思源 于疑 。存疑 、 质 疑最 能激起 人 的探究反 射 , 引导 人努力 去解 疑 , 并 使 未知转 为已知 。鼓励 学生在学 习中主 动提问 和质疑 , 有 利 于培养他们 独立分 析和解 决 问题 的能力 , 有利 于培养 他们勤思 的习惯 。因此 , 在教 学 时 , 教师 应 注意 对 问题 的分析 和讨 论 , 不划 框 框 , 定模 式 , 发 学 生积 极 思 不 启 维, 使学生勇 于探索 , 于提 出问题 , 善 敢于提 出不 同意见 和相反意见 , 把学生 的思路搞 活。 2 引导学生广 开思路 , 学生富有联想、 于实践 . 使 敢 人 的思想 、 认识是从现实 世界 中的实践 活动 中得 来 的, 实践活动越有成效 , 知识 就会越 丰富 , 因而形成广 阔 思路 的条件也就越优越 , 就越易 于培养发 散思 维。因 也 此 , 教学 中, 在 教师要注意沟通 各部分 知识 间的联 系 , 引 导学生从不 同的角度和不 同的方 向去 思考和 探索 问题 , 拓宽学生的思 路 。联 想 和实践 是 帮助学 生拓 宽思 路 的 好方 法 。如在测小灯泡功率 的实验 中 , 由学生设 计 电路 图, 选择 实验 用具 , 计具体 的操作 步骤 , 亲 自操作 。 设 再 教师 只需 帮 助 学 生找 出电路 图或操 作 过 程 中的不 足。 成功 的经验 或失败 的教训都要求 学生 自己去体会 、 总 去 结 , 样 能很好 地诱发 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这 拓宽 其思 维 的
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论文

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型思维等,是指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进行辐射状态的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收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明与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
正如古人所说: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
它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过程和思想方法。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重在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各种思维能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就是发散思维。
发展创造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和关键。
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体会,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培养重要性及其方法探究,供同仁参考!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意义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而发散思维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起着决定思维方向的指导作用,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新的萌芽和创新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新都起源于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遵循正常规则,寻求变化,从多方面探求答案形式的思维,包括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如:丹麦籍奥斯特在1820年发现了通了电的导线可以令在其左右的磁针转动,即表明接电导线会使周围产生磁场;同一年法国籍安培也发现两根通电导线之间电流同向时相吸,异向时相斥.而法拉第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想到,既然电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也应该可以产生电.正是在这种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指引下,法拉第经过11年的努力,终于用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并且发现了感生电动势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的电磁感应定律。
另外,直升飞机的发明起源于对螺旋桨安装方式的求异思维;航空母舰的创造起源于异想天开的多向思维;新一代治癌药物的出现起源于与传统观念完全对立的逆向思维……一件件的发明创造,无一不闪耀出发散思维的光辉。
浅谈初中生物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 . 注重开放式提 问, 促进思维发散。 培养 兴趣 力最重要 的环节 , 也是贯穿整个教 学过 程 式提 问 , 学生可以从 多个 不同角度 思考 问
关键词 : 发散思维
开放式提 问是开 发学生 发散思维 能 理实验中的地位 , 培养学生 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 , 就是指沿 着 各种不 同的方 向去思考 、 重组当前信 息和 记忆 中的信息 , 产生新的信息。 教 育意义不 仅仅是让 学生掌握 物理基本 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
维更多的是同发散思 维结 合在一起 的 , 思 生 , 可以使学生不仅具有极高 的思维灵活 维 的创新水平更 多的是通过 思维 的发散 性 , 而 且还 会具备较强 的应 变能 力, 能全 学生 的创新思维能力 ,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 析 、 解 决实际 问题 的习惯 , 以及探 索未 知 力的培养。 本 人认 为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培 养。
例如 , 验证光在均 匀介 质中是沿直线 比较。然后 , 列举部分实验案例 : ( 1) 部分 同学采用课本实验 ; ( 2 )部分 同学 用小型 激光器沿 白纸板照射 ; ( 3 )部分 同学 用小 型激光器照射水槽 中的水( 为 了能看到水
思维途径 , 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 传播 的 , 可 以鼓励学 生分组设 计 , 并进行
“ 1 5 n 1 A ” 的滑动变阻器一 只 , 电流 表 、
题 多变 ” 就是指从 多角度、 多方位
1 . 努 力创设各种物理情境 , 激发学生 对例题进行变化 ,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
的教 学 方法 。 解 决 这 类 问题 , 能够 促 使 学 生
7 0霞 霉 露i 霸u A o x u E wE N C U I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了管底的温度远远高于管 口的温度 ,从而说明 了 空气不善 于传 热。 同样 ,演示 “ 体不 善 于传 液 热” ,可 用 “ 烫水 烧不 死 活鱼 ” 来 帮助 理解 。
例 如 :如何利用 天平 、量筒 等仪器来测 量 易溶 于水 的食盐密 度?如果仍用上 述 的各 种方法 来处 理 有 一定 的困难 ,因为食盐 的体 积难 以测 出 ,这 时就 得打破常规 ,另辟新径 。设想 食盐溶 于水 ,是 否也 溶于其它液体 呢?实 际处理 时 ,我们 可 以找一种 与 食盐互不相溶 的液体来 完 成 。也可 引导学 生 思 考 :
5 自制教具
思 维
培 养学 生动手 能力和 创造性
帕斯 卡 “ 裂 ” 实 验 可 以很 好 地证 明液 体 压 桶
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可是该 实验装置太高不便 在 教 室 里 演 示 , 时 可启 发 学 生 思 考 : 否 把 所 这 能
维普资讯
也可 用 弹 簧 秤 间接 测 量 ;体 积 可 用 刻 度 尺 测 量 ,
也可用量筒测量 ,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 ,测量 物体密度 的方 法 就 有 了四种 。 随着 知识 面 的逐 渐
扩大 ,在 学 生学 习 了压 强 、浮 力 及 杠杆 后 ,可 引 导学生用 弹 簧秤 法 、杠杆 及 阿基米 德 法 、天平 法 、
所 谓发散 思 维 ,指 对 同一 个 问 题 产 生 多 种 解
答 的思 维形 式 。在 进 行 物 理 实 验 时 ,可 根 据 实 验 所 提供 的信 息 、实 验 提 出 的器 材 、学 生 掌 握 知 识
的深浅 ,从 不 同方 向 和不 同方 面 来 指 导 实验 ,寻
3 改变仪器的用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自然科学。
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若能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创造能力的发展都将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
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指对同一个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形式。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提出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寻找处理实验的多种方法。
下面就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从基本原理出发,多方面、多途径地寻找处理实验问题的方法。
密度是物质的属性之一,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它在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测量固体的密度实验中,根据公式:ρ=m/v,密度=质量/体积,其中物体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量,也可用弹簧秤间接测量;体积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用量筒测量,将这几种方法进行组合,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就有了四种。
随着知
识面的逐渐扩大,在学生掌握了压强概念、浮力概念及杠杆原理后,可引导学生用弹簧秤法、杠杆法、天平法来测。
不仅固体密度测量方法很多,液体密度测量方法也较多,如密度计法、海尔法(利用连通器原理)、天平法、杠杆法等。
另外,也可启发学生测液体的密度。
例如用天平法测液体的密度:首先用天平称出一空瓶的质量m,接着用天平称出满满一瓶水的质量m,再用量筒量出这瓶水的体积v,就可算出液体的密度为ρ=(m-m)/v。
二、从新的角度出发,独到地处理问题。
也就是说在实验时,去想他人所未想,去求他人所未求,冲破现存观念的束缚,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去进行思考。
例如:如何利用天平、量筒等仪器来测量易溶于水的食盐密度?如果仍用上述的各种方法来处理有一定的困难,因为食盐的体积难以测出,这时就得打破常规,另辟蹊径。
设想食盐溶于水,是否也溶于其他液体呢?实际处理时,我们可以找一种与食盐互不相溶的液体来完成。
也可引导学生思考:食盐虽溶于水,是否一直溶解不止呢?答案是否定的。
做实验时,可以先制成食盐的饱和溶液,再用它来代替上述的液体来完成。
三、改变熟悉仪器的用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但为了开拓学生的思路,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用天平来“称”物体的面积和体积呢?此时学生就会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虽然不能直接测量,但可用间接的办法处理。
找一张厚度均匀的硬纸片,用复写纸
将待测物体的边界印在纸片上,然后沿边界将纸片剪下,再用同样的纸片剪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用天平称出两者的质量分别为m和m,再根据公式s/s=m/m,就可得出待测物体的面积s=ms/m。
还可以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m,从密度表查出密度ρ,算出体积v,在测出厚度h,就可以算出面积s,s=mh/v,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测出许多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
四、不断改进旧有的常规实验,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例如: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可以不用温度计来测试试管口和试管底的温度差异,因为温度计刻度太小,不便于观察。
只要将火柴捆在金属丝上慢慢地从管中送到管底(火柴不能碰到试管壁),就可以看到火柴在管口、管的中部都没有燃烧,一到管底就立即烧着了。
这正说明了管底的温度远远高于管口的温度,从而说明了空气不善于传热。
演示“液体不善于传热”,可用“烫水烧不死活鱼”来帮助理解。
在试管中装上水倾斜,在里面放一只活鱼,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上面水烧开,而鱼在游动。
五、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制成教具,演示有关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可是该实验装置的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
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地缩小呢?答案是否定的。
接着问: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
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
比较装满水的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再如:静摩擦力方向判别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在某些情况下,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学生难以想象。
如果能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考虑,用模拟放大的办法,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接触层的有关情况,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在平面板上放一张砂布(以增大摩擦),再把一面有毛刷的木块放在砂布上,且使板刷的长毛与砂布接触。
用力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可以看到板刷的长毛发生形变,由形变的情况就可确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了。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多方设想。
只有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才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拓宽思维范围,从而使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