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1 导学案
《原子的结构》 导学案

《原子的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
2、理解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基本概念。
3、掌握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关系。
4、知道核素、同位素的概念,能够区分同位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
(2)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及应用。
2、难点(1)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2)同位素的相关计算和应用。
三、知识回顾在学习原子结构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一些相关知识。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四、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程1、道尔顿原子学说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但这一学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汤姆生的“葡萄干布丁”模型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体内,电子像葡萄干一样镶嵌在其中。
3、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质量和正电荷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在核外绕核运动。
五、原子的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质子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约为 16726×10⁻²⁷ kg。
2、中子中子不带电,其质量与质子相近,约为 16749×10⁻²⁷ kg。
3、电子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 91094×10⁻³¹ kg,仅为质子质量的 1/1836。
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六、原子中各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七、核素和同位素1、核素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一定中子数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九年级化学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导学案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也是可分的。
2、通过学习,知道原子是由哪几种微粒构成的以及他们的带电情况。
3、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4、会画核电荷数为1—18的18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原子的构成。
三、学法指导:(一)课前预习:自学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他们不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而是由和构成的。
2、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由于原子核内的带正电,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
原子核带的与核内的质子数相等。
3、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相等,因此原子显电性。
4、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
因此,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
5、科学研究表明,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具有不同的运动状态,离核近的电子能量,离核越远,电子的能量。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次之为,以此类推为、、、、层,离核最远的叫。
6、核外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又叫。
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只有层,最多的有层,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电子不超过个)。
7、人们认为最外层具有结构或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原子一般较易电子,趋向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
(二)、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原子呈电中性B.原子时实心球体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原子结构导学案

初三化学导学案姓名:___ ___ 班级:小组:__________课题原子结构(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的结构,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知道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掌握1到18号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3、培养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规律。
【学法指导】启发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件与导学案结合法【知识链接】在课题1中,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但原子真的不可以再分吗?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我们将知道原子还可以继续分。
【自主学习】1、原子是由和构成的;原子核是由和构成的;每个质子带;每个电子带;中子。
2、原子呈。
3、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4、核外电子分为,离核最近的是,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只有一层的,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5、画出氢、碳、氧、钠、镁、硫、氯和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合作探究】1、原子为什么不显电性?2、在同一原子中,构成原子的各粒子数目一定相等的是哪些?数目不一定相等的是哪些?试举列说明。
3、为什么氦、氖、氩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4、在化学反应中,为什么钠、镁、铝等金属原子易失电子,氯、氧、硫等非金属原子易得电子?【整理学案】1、原子还可以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又可分子质子和中子;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能画出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达标测评】见课件。
《原子的构成结构》 导学案

《原子的构成结构》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质子、中子、电子的基本性质和数量关系。
2、理解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初步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原子的构成。
(2)质子数、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难点(1)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及质量关系。
三、知识回顾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呢?四、新课导入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物质,比如水、氧气、金属等等。
这些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那么原子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原子的构成结构。
五、知识讲解(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1、质子质子带正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质子的质量约为16726×10⁻²⁷千克。
2、中子中子不带电,中子的质量与质子的质量相近,约为 16749×10⁻²⁷千克。
3、电子电子带负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 1/1836,约为 91094×10⁻³¹千克。
(二)原子中各粒子的数量关系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而原子呈电中性,所以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等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即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质子数+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三)相对原子质量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质量的 1/12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结构导学案

第四章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结构,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够正确书写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习重点】原子结构及核外电子的排布。
【学习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课前预习】一、原子的构成 1.构成(1)原子⎩⎪⎨⎪⎧原子核⎩⎨⎧质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相对质量近似为1,不带电)核外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2)关系: (电中性原子中)。
2.质量数(1)概念: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 和 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作质量数。
(2)关系:质量数(A )= (Z )+ (N )。
二、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原子里,把电子运动的 的区域简化为 ,称作电子层。
(2各电子层由内到外电子层数 1 2 3 4 5 6 7字母代号离核远近 由 到 能量高低 由 到2.电子分层排布 (1)能量最低原理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排布在 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顺序排列。
(2)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①第n 层最多容纳 个电子。
如K 、L 、M 、N 层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
②最外层电子数目最多不能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 个)。
③次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不超过 个。
3.(1)原子(离子)结构的表示方法,如下所示(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而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
如:阳离子: 。
阴离子: 。
【问题探究】一、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二、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特点推断元素特殊关系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4倍最外层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最外层有1个电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内层电子数之和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1)利用元素排布寻找“10电子”粒子的方法(2)利用元素排布寻找“18电子”粒子的方法【课堂成果验收】1.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2.核电荷数小于或等于18的元素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余电子总数一半的元素种类有()A.1种B.2种C.3种D.4种3.与OH-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粒子是()A.H2O B.F-C.Na+D.NH3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中的下列粒子数可能发生改变的是()A.质子数B.中子数C.质量数D.电子数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多电子的原子里,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B.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低的电子层上,例如只有M层排满后才排N层C.某原子M层电子数为L层电子数的4倍D.某离子的核电荷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1

《原子结构模型》导学案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发展历程。
2.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能用n、l、m、m s这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3.了解原子轨道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知识体系梳理一、氢原子光谱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①道尔顿,1903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②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③核式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⑤量子力学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2.氢原子光谱人们常常利用仪器将物质吸收光或发射光的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得到所谓的光谱,光谱分为⑥连续光谱和⑦线状光谱,氢原子光谱为⑧线状光谱。
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玻尔原子结构模型基本观点①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⑨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⑩不辐射能量。
可理解为行星模型,这里的“轨道”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电子层。
②定态假设:玻尔原子结构理论认为同一电子层上的电子能量完全相同。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的能量(E),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即能量是“一份一份”的。
各电子层能量差具有不连续性,即E3-E2≠E2-E1。
③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 i)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才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记录下来,就形成了光谱。
(2)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但不能解决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问题和多原子复杂的光谱现象。
二、原子轨道与四个量子数根据量子力学理论,原子中的单个电子的空间运动状态可以用原子轨道来描述,而每个原子轨道由三个量子数n、l、m共同描述。
1.主量子数(n)主量子数(n)的取值与电子层符号的对应关系主量子数(n):1、2、3、4、5、6、7等,电子层符号:K、L、M、N、O、P、Q等。
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导学案

A.分子B.原子C.质子D.中子
4.我们已学过的构成物质的粒子
A.只有分子B.有电子、中子和质子C.有分子和原子D.只有原子
5.在同一原子里,其数目相同的是
A.中子数和质子数B.电子数和质子数C.中子数和电子数D.电子数和原子质量
6.核电荷数取决于
A.原子核的大小B.原子核内质子数C.原子核内中子数D.原子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
四、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1、阅读课本第53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3-8和表3-9后同桌互相描述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质量等不同角度描述。
原子
2、观察表3-1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①
②
3、通过学习,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原子模型。
知识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教材56页,相对原子质量
提示:我们将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缩小,把它呈现在地球仪上,我们选用的是缩小的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2)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观察l~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A.核电荷数B.电子层数C.最外层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明显增加
20.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在原子内部的分布情况为( )
A.三种粒子均匀地分布于原子内B.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绕核高速旋转
C.质子和电子构成原子核,中子绕核高速旋转D.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21.有下面两句话:“若两种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则它们所含质子数一定相同”;“若两种微粒质子数相同,则它们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对这两句话可做出的判断是( )
原子结构1

高一化学导学案编号:1-1-1 第一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 【使用说明与学习指导】1、 认真完成完成本学案需要预习的内容。
2、通过预习基本解决本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X A Z 的含义。
2、掌握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它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学案(限时15分钟)【自主学习】1、英国物理学家 通过 实验证明:实验结果为: 核式原子模型: 2、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是由 和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是由更小的微粒—— 和 构成的。
核电荷数= = 质量数= +原子的表示方式:(写名称及符号)原子Z AX 3、 核素元素 核素如氢元素有 、 、 三种核素,分别用 、 、 来表示。
碳元素有3种核素 、 、 。
氧元素有3种核素 、 、 。
同位素 同位素分为 和 两种。
【预习自测】1.自从下列哪项发现或学说开始,化学才开始成为一门科学( )A .阿伏加德罗提出原子——分子学说B .拉瓦锡确定空气的组成C .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D .汤姆生发现电子2.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引起整个化学领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 化学不再需要实验C 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 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粒子B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C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堂探究】一.原子核[交流研讨]阅读P 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题 1、电子、质子各带何种电荷?中子带不带电?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电子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什么? 3、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的?4、若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试推测原子的相对质量的数值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析表 2,思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
数有何关系?表 2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氯
17
18
17
35
铁
26
30
26
56
【交流讨论】同桌互相提问,从附录中查出一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燕子砭镇初级中学九年级化学教(学)案
课题
原子的结构
课 型 新课 主备人
学习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理解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学习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难点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同角度描述。)
2.分子、原子都在持续地运动着,想象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
何运动的呢?
【观察】教师播放的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概括原子的结构。
【分析思考】分析教材第 70 页表 4—1、4—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部
分?
2.原子中有带电的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
)
A.12:1
B.2:12
C.2:1
D.1:2
3. 原 子 是 由 位 于 原 子 中 心 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因为
所带电量和
所带电量相
等,但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一般是由
、
构成的,质子带
,中子Leabharlann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上。
4. 一 个 碳 原 子 的 质 量 是 1.993×10-26 Kg, 碳 的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为
3.是否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4.同种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何特点?
5.不同种类原子的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交流讨论】你对原子的结构了解多少?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
【阅读】课本第 53 页第一段,体会原子的体积
氢
1.670×10-27
之小。
表1
氧
2.657×10-26
知识点二: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教材第页的相关内容。
三、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
为标准,其它原子的
跟
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 Ar)。
2.表达式
Ar= ————————————
3.与构成原子的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在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
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上,又因质子和中子的质量跟相对原子质量标准
相比较
,所以相对原子质量≈
碳
1.993×10-26
铁
9.288×10-26
1.结合表 1 体会为什么采用相对原子质量。
2.请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3.使用这个式子,计算一下表 1 中任意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交流讨论】
1.相对原子质量有没有单位?
2.两种原子的质量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何关系?
+
。
四、课堂检测
1.下列相关原子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
A.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所决定的
B.原子的类别 我的收获:
C.原子中不存有带电微粒,因而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D.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质子和电子上
2.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12 和 24,则碳和镁的原子质量之比为
_______________。
5.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有 3 个质子
和 4 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A.1
B.3
C.4
D.7
导学流程
个性修改栏
一、自主预习
1.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2.原子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分割的实心小球呢?如果不是,那你想 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原子的构成
【阅读】课本第 70 页原子的构成一段文字,观察图 4-1
1.同桌互相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提示:可从位置、电性、所占体积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