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湖南中医药大学本(专)科课程教学大纲《中医护理学》适用护理学专业(湘杏本科)笔人:杨金花定人:潘晓彦院负责人:罗尧岳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二○一四年十月一、理论与实验课时教学时间分配表第四篇中医护理基本技能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中医护理学》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是其他中医护理专科学习的基础,也是护理学专业的特色课程,在中医护理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课程适用于护理学专业。

其任务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中医护理基本理念,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整体观念开展辨证施护,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中更好地为人的健康服务提供高水平的护理。

三、课程目标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中医护理的一般方法(生活起居、饮食调护、情志护理、用药护理等);中医护理的基本技术操作(拔罐、艾灸、刮痧等),最终使学生能够应用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满足临床护理服务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临床实践环节,帮助学生认识作为一名护士的自身价值,建立积极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日后的护理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信念、知识和技能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概述第一章概述第二节中医护理学概述【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护理与现代护理的关系、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目的要求】、重点与难点点: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点:中医护理学发展史。

、教学要求、掌握中医护理学的概念,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特别是有关著作;、了解中医辨证施护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运用讲授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等。

【参考学时】2学时。

中医护理学教学课件:项目八 方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

中医护理学教学课件:项目八 方药基本知识与用药护理
方药基本知识
2023/7/21
1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说明其作用机理,并指导临床应用 的传统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 生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理论和各种药物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及配伍应用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中药的性能: 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中药
2023/7/21
27
消导药:
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为 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适用于食积不化、宿食停滞等证。
2023/7/21
28
山楂
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 主治:(1)用于肉食积滞证。
(2)用于泻痢腹痛,疝气痛等。 (3)用于瘀阻胸腹痛、痛经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30g 。生
2023/7/21
4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 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和降,浮和沉都是相对的,升是上升,降 是下降:浮表示上行、发散,沉表示下行、 泄利等作用。 1、升降沉浮与病位、病势的关系; 2、升降沉浮与药物气味、质地轻重、炮制 和配伍的关系。
2023/7/21
5
归经
22
温化寒痰药
半夏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临床应用】
1. 用于痰多咳嗽。 2. 用于胸脘痞闷,胸痹,结胸等症。 3. 用于瘿瘤瘰历、疮疡肿痛、梅核气等症。 4. 用于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5-10g,煎服。
2023/7/21
2023/7/21
7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护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基础知识1. 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由天然植物、动物、矿物或者其混合物所制得的药品,包括中草药、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按来源分类,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药食同源类药物;按用途分类,可以分为治疗用药、保健用药和生活用药。

2. 中药的基本性味归经中药的基本性味分为五味:辛、甘、酸、苦、咸,具有不同的功效和归经。

辛味喜散,归肺经;甘味喜缓,归脾经;酸味喜收,归心、肝经;苦味喜渗,归心、肝、胆经;咸味喜软,归肾、膀胱经。

3. 中药的药材基础知识中药的药材种类众多,包括植物药材、动物药材、矿物药材等。

药材的质量依据包括产地、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微生物、重金属等指标。

常见的中药材有人参、黄芪、白术、当归、川芎、甘草等。

4. 中药炮制工艺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饮片或者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包括煎煮、研磨、整粉、制丸、制剂等。

不同的制剂工艺对中药的药效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具体药材和方剂进行选择。

二、中药药理学1. 中药药效中药的药效包括化学药效、药理药效、生物学药效等,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以对人体产生不同的作用,如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祛湿利水、润肺止咳等。

2. 中药药物代谢中药在人体内的代谢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受到药物本身的性质、用药途径、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规律有助于指导用药和预防药物不良反应。

3. 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中药在合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包括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相加作用、相消作用等,有时会增强或减弱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合用中药时需要谨慎选择,并遵医嘱用药。

4. 中药药物毒性一些中药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毒性,长期或者大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

了解中药的毒性特点有助于预防和处理中毒事件,确保用药安全。

三、中药临床应用1. 中药的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通过辨证分型确定治疗原则和方剂选择,包括辨别病邪、辨别证候、辨别病机等。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护理作为中医学的一部分,以加强人体自身抵抗力及恢复机能为基础,通过调节身体内部环境,提高整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护理主要包括中医药治疗、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其操作简便、易学易行、效果显著,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

1.中医理论基础(1)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方面,它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可影响人体的器官、组织及其功能。

(2)中医脏腑学说中医脏腑学说是研究脏腑的生理、病理、病因、发病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

常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3)中医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体内的经络部位相当于一个人的能量系统,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器官和组织。

2.中医护理方法(1)中药中药是中医的独特特色,包括草药、矿物、动物内脏等等。

中药的药效多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止咳化痰等多种作用。

(2)针灸针灸是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针刺和灸烧等技术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以疏通经络、平衡脏腑为主要手段。

针灸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3)推拿推拿是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重要辅助手段。

推拿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肌肉的运行情况,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

3.中医护理的应用(1)预防保健中医防病于未病,强调通过营养调理、生活习惯培养等方法,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疾病发生。

例如,不同季节需注意保养不同的脏腑,以及针灸、中药等多种方法的预防保健效果。

(2)疾病治疗中医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使机体自身免疫和修复能力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例如,中医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总体来说,通过中医护理等方法进行病理治疗和保健预防,可以对人体进行更加细致的调节和干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如应当结合现代医学科技手段,综合论治,达到最好的效果。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添加标题
麻黄——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尿
——肺 膀胱
牡丹皮——清热凉血 活血化瘀 退虚热
——肝 心 肾
打开率
35%
25%
20%
10%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归经的确定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麻黄——膀胱经——脏腑
01
(利水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之证。膀胱气化失司所致贮尿或排尿功能失常)
驱虫药
无明显规律性
收涩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化痰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息风止痉药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附子 干 姜 肉桂 热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黄连
黄芩
大黄
寒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3、四气的临床意义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为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第九章 第一二、节
桂 枝 紫 苏 羌 活 防 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麻黄:辛 苦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用量 砒霜 五加皮 关木通 药材的品种 关木通 质量 乌头 附子 采集 桑寄生 槲寄生 杜鹃花 贮存 轻粉见光析出汞 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加工炮制 朱砂 雄黄 附子 配伍 剂型与给药途径 乌头 附子 桔梗 个体差异
2、影响毒性的因素
#2022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优质课件

第一节-生活起居护理优质课件
.
劳逸适度
避免过劳: 避免久视,久视伤血;避免久立,久
立伤骨;避免久行,久行上筋;避免神劳 ,思虑劳神过度,最易耗伤心血,损伤脾 运。 避免过逸
避免久卧,久卧伤气;避免久坐,久坐 伤肉。
.
具体措施
对处于急性期和危重的患者,要让其 静卧休息或随病情好转在床上做适当 的活动。
对慢性病或恢复期的患者,可做户外 活动,以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增强 抗病能力。
.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 活中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 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这是保证 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之一。
.
措施
适应四时气候变化,注意防寒防暑。夏季昼 长夜短,应适当延长午休时间;冬季昼短夜 长,应早些熄灯休息。 督促病人按时起居,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
.
第二节 生活起居护理----起居有常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劳逸适度
劳逸适度是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凡能 下地活动的病人都要保持适度的休息与活 动。做到“动静结合”、“形劳而不倦”。
.
劳逸适度
《 抱 朴 子 ·内 篇 》 : “ 不 欲 甚 劳 , 不 欲 甚 逸。”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劳所伤,久视 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 行伤筋。”
.
3、温度、湿度
病室温度一般以18~22℃为宜
感受风寒或年老、体弱、阳虚的病人,室温宜高些。 感受暑热者、青壮年及阴虚或实热证病人,室温宜低些。
.
3、温度、湿度
病室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对于因燥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高。 对于因湿邪而致病的病人,室内湿度宜偏低。 阳虚证多寒而湿,宜偏燥;阴虚证多热而燥,宜偏湿。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内容

中医护理学中医护理内容
方药基础知识
用药护理
中药的基本常识
凡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物质—药物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中药(本草) 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
诸药中草类最多也 中药并非只产于中国,也并非全是纯天然
中药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 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 的总称。








五味
确定药物“味”的主要依据: 药物的滋味 药物的作用

发散、行气、行血 治疗表证或气、血阻滞等病证 举例:麻黄 发散风寒 外感风寒无汗
丹皮 活血散瘀 血瘀闭经痛经

补益、和中、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治疗虚证,缓和拘急疼痛 举例:黄芪 补气升阳 表虚自汗
甘草 补中益气 脾胃虚弱 缓急止痛 脘腹挛急疼痛
“本草学”:中药的来源以植物药材居 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 学称为“本草学”。
概念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 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 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的分类: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 部分人工制品。
中药的基本常识
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365种 现代:《中华本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
黄 芪

收敛、固涩 治疗虚证、泄泻等证 举例:五味子 敛肺滋肾
生津敛汗
气虚自汗 梦遗滑精

能泄能燥
泄 :通泄 、降泄、清泄。 用于湿证
燥 :燥湿,
举例:大黄 攻积导滞 胃肠实热
杏仁 止咳平喘 咳喘证
黄连 清热燥湿 实热雍滞泄泻
黄连
大黄

软坚散结、泻下 治疗痰核、痞块及热结便秘等 举例:鳖甲 软坚散结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制成中药汤剂。
3
浸泡
将药材浸泡在水中,使其软化和溶解, 方便后续制剂的制备。
蒸汽蒸馏
使用蒸汽蒸馏的方法提取药材的挥发油 和芳香物质,制备精油和芳香剂。
药材质量评估
外观检查
包括药材的颜色、形状、气味 等方面的观察,判断其外观特 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理化指标检测
通过化学分析和理化指标检测, 判断药材的活性成分和质量参 数是否符合标准。
《中医护理学》第九章第 一二节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护理学涵盖了中药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概念、分类和鉴别,以及中 药的炮制方法与技巧。我们还将探讨药材质量评估、常见中药的疗效分析以 及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
中医护理学简介
综合性学科
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 科,结合了中医和护理学的 理论和实践,旨在促进患者 的康复和健康。
中药分类
中药可以根据植物、动物和矿物 的来源进行分类,如草药、兽药 和矿物药。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是指通过外观、性状、 质量等特征来辨别中药的真伪和 质量。
中药制备
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蒸汽 蒸馏、浸泡和干燥等,不同的制 备方法能够提取出不同的药物成 分。
中药炮制方法与技巧
1
煎煮
2
将药材加水煮沸,提取药材的有效成分,
微生物检查
进行微生物检查,判断药材是 否受到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 污染。
常见中药疗效分析
六味地黄丸
补益肾阴,滋养肝肾,调节内分 泌,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眩晕、 目眩、耳鸣等症状。
四物汤
活血化瘀,调节气血,治疗妇科 病和月经不调,有效缓解痛经和 月经量不足。
清热解毒口服液
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咽的作用, 用于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感染 性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能行(行气、行血)
行气药:橘皮、青皮、香橼、佛手、枳实、枳 壳、沉香、木香、乌药
活血药:郁金、姜黄、川芎 化湿药:藿香、砂仁、豆蔻 开窍药:冰片、苏合香 温里药: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胡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甘:能补、能缓、能和
p补 Ø 补气、补阳、补血、补阴 Ø 健脾、生津、润燥、温阳、助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热性药
2、四气的确定
驱虫药
收涩药
化痰药 息风止痉药
第九章 第一二、节
无明显规律性
热性
干 姜
肉 桂 附子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黄连 黄芩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大黄
寒性
3、四气的临床意义
为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种治疗 原则提供了药理或者药物学的基础。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阴阳的偏盛偏衰——寒热变化
1、升降浮沉的含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p 升是上升,表示作用趋向于上
p 降是下降,表示作用趋向于下
p 浮是发散,表示作用趋向于外
p 沉是收束闭藏,表示作用趋向于内
p 升与浮属阳;沉与降属阴


降 沉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升降浮沉的确定
药物作用的升降浮沉趋向,是与疾病的病势趋 向相对而言的
n 辛、甘、苦、酸、咸、涩、淡
n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五味与药物作用的关系 (1)辛:能散、能行
o 发散(含透疹等) o 行气 o 行血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辛能散
生姜
辛辣 芳香
第九章 第一二、节
胡椒


桂 枝


活 第九章 第一二、节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麻黄:辛 苦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四气的确定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 或凉性
o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为温性 或热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2、四气的确定
发散风热药 利湿退黄药
攻下药 凉血止血药 平抑肝阳药
利尿通淋药 补阴药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寒性药
2、四气的确定
发散风寒药 温经止血药 补阳药
p和
Ø 和味(甘草 蜂蜜)
Ø 和中(补虚药 消食药)
Ø 调和药性(甘草) p缓
Ø 缓急止痛(甘草 蜂蜜 饴糖)
第九章 第一二、节
Ø 缓和药性(甘草 大枣)
(3)苦:能泄、能燥、能坚
p泄 Ø 清泄:清热泻火 Ø 降泄: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胃为主)
麻黄 杏仁 葶苈子 代赭石
Ø 通泄:通利大肠(大便)
(一)四气五味
“药物的甘苦之味可略” “有毒无毒易知” “唯冷热需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四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四气的含义
有四层意思 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性 o 寒与凉同类,寒甚于凉;温与热同类,热甚于温 o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o 在实际当中有的药物的寒热并不明显,标为平性
3、五味的确定
确定依据 药物的真实滋味 药物的的功效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山楂 o 消食
甘能和
o 活血化瘀 辛能行
4、五味的临床意义
o 增强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咳喘
麻黄——辛——宣肺平喘 杏仁——苦——降肺止咳 五味子——酸——敛肺止咳 人参——甘——补益肺气
第九章 第一二、节
(二)升降浮沉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 入药部分 ? 头、梢、皮升浮 ?
“根升梢降”?
根、果实、种子沉降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诸子皆降,蔓荆独升”?
第九章 第一二、节
4、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
p 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纠正人体 气机的升降出入失调,使之恢复正常
p 顺应气机趋向,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第九章 第一二、节
(三) 归经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 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
p 配伍:①从众效应;②引经药的作用
麻杏石甘汤
p 性味 ? ① 性——温热升浮,寒凉沉降
“寒无浮” “热无沉” ? ② 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
“酸咸无升,辛甘无降” ?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 药材质地 ?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四气的含义
u 大寒、微寒、凉性
第九章 第一二、节
u 大温、微温、热性
2、四气的确定
o 是在患者服药以后,以中医寒热辨证为基 础,从药物对所治疾病的病因、病性或症 状寒热性质的影响中得以认识的。
即是说,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 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主 要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
1、 归经的含义
o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 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 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
o 归经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一种性能。表示 药物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 归——归属 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 和循行部位。
(5)咸:能软、能下
作用:⑴软坚散结 牡蛎 ⑵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
芒硝
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 坚硬结块者;燥结便秘。
第九章 第一二、节
(6)淡:能渗、能利
作 用:渗利水湿、利尿 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
泄泻、痰饮、 带下等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仁
第九章 第一二、节
p燥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大戟
Ø 苦寒燥湿 黄连 黄芩 Ø 苦温燥湿 橘皮 厚朴
p 坚阴 –阴虚火旺 - 知母 黄柏
第九章 第一二、节
(4)酸和涩:能收、能涩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 止其脱失之势。 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 固崩、止带、止血等
乌梅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第九章 第一二、节
具有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 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的药物, 其作用趋向主要是升浮的
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 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等 功效的药物,其作用趋向主要是沉降的
第九章 第一二、节
3、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p 炮制:酒—升;姜—散;醋—收;盐—沉 “酒制升提,姜制发散”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第九章 第一二、节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五味
第九章 第一二、节
1、五味的含义
n 五味的本义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种 口尝而直接感知的真实滋味。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徐灵胎)
n 作为中药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 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药 物作用在补、泄、敛、散等方面的特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