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石化8.27事故分析
重大化工事故案例分析材料

重大化工事故案例分析材料事故案例分析材料目录一、辽阳石化分公司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分析(1)二、兰州石化分公司2002年8月27日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16)三、锦州石化分公司2003年9月12日常减压装置闪爆事故分析(28)四、大庆石化分公司2004年10月27日硫磺装置酸性水罐爆炸事故分析(40)五、大庆石油化工总厂2004年10月27日硫磺装置酸性水罐爆炸事故分析(52)六、吉林石化分公司2004年12月30日合成气装置爆炸事故、2005年11月13日双苯厂爆炸事故分析(63)辽阳石化分公司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分析按照会议的安排,辽阳石化要对2002年2月23日聚乙烯装置爆炸事故案例,进行一次再剖析,再认识,以此来警醒大家,共同汲取以往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警钟长鸣,强化安全意识,进一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23”事故,对辽阳石化来讲,是一次刻骨铭心、十分惨痛的教训,尽管事过四年之久,但是这次事故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需要我们经常反思,引以为戒。
辽化人一提起“2.23”,至今记忆犹新。
我到辽化工作近半年了,每次参加“2.23”反思日活动,大家都经常回忆起那令人惨不忍睹的场景。
事故的经过是这样的:整个“2.23”事故调查前后历经半年的时间,而事故善后工作一直持续到2006年。
2005年12月,我刚到辽化工作一个月,就组织人员对“2.23”事故中的重伤人员的赔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今年才处理完。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2.23”事故,但今天在这里,给各位领导讲述“2.23”事故时,我的心情仍然非常沉重,思绪万千。
想到八位死去的受害者,十九位轻重伤人员及其他们家属,承受巨大的失去亲人的悲痛、饱受病魔的折磨、心灵的创伤,妻子没有了丈夫,孩子没有了父亲,父母没有了儿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次事故呢?经过深入的事故调查取证分析,认定这起事故的直接罪魁祸首是一块不合格的玻璃视镜。
兰州石化和大连石化两起事故有关材料

兰州石化“9.8”和大连石化“9.12”两起事故有关材料各位领导,同志们:刚才播放了兰州石化“9.8”生产事故和大连石化“9.12”闪爆事故的录像。
在国庆节前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中,板块有关人员也向各企业做了初步的通报,使各单位对事故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下面我对这两起事故做进一步的剖析,并就如何汲取事故教训,做好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一、通过分析这两起事故可以看到,事故的发生都是由多个因素同时失控引起的,这两起事故就暴露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生产受控管理存在漏洞,尤其是工艺变动管理执行不严肃。
炼化板块25项生产受控管理制度中的《炼化装臵操作规程管理规定》和《生产工艺调整与操作变动监控管理规定》,都对工艺变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
兰州石化的规章制度也对此做出了相应规定。
但“9.8”事故却暴露出,企业个别基层管理人员对于工艺变动的风险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
对乙烯装臵废碱处理单元接入脱盐水临时管线这一工艺变更,没有进行风险分析,没有履行审批手续,没有对变更制订操作规程,没有进行技术交底和培训,仅以口头要求岗位操作人员在使用后拆除临时管线。
由于废碱处理单元开车前需要先加水进行水运,现场操作人员在水运切换为碱运前,未拆除临时管线,阀门未完全关闭,操作过程没有实行步步确认,最终因现场操作工违章操作,导致废碱液窜入脱盐水系统,致使超高压蒸汽管线和减温器失效破裂,这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对炼化生产和设备的风险认识不足,专业管理不到位。
从兰州石化“9.8”事故可以看到,公司和分厂的设备、工艺专业管理部门,对氯离子造成300系列不锈钢应力腐蚀开裂认识不足。
在实际生产中,设计单位和专业管理部门都没有对脱盐水中的氯离子含量提出控制指标要求,也没有进行监控分析,致使超高压蒸汽系统304H材质的管道,在事故前就因氯离子应力腐蚀形成了初始的裂纹,在事故中又因碱液窜入,虽然裂解炉高压蒸汽汽包PH在线监控仪已经显示PH值突增,但岗位人员也没有及时发现,结果造成管线因碱脆急剧开裂。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吸取兰州石化“8.4”事故教训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

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吸取兰州石化“8.4”事故教训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甘肃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8.05•【字号】•【施行日期】2014.08.05•【效力等级】地方工作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家安全正文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吸取兰州石化“8.4”事故教训立即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厅直有关单位:2014年8月4日,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30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发生空冷器丙烯泄露火灾事故。
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马凯副总理十分关注事故抢险处置情况,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开展应急处置,严防发生次生事故,认真查明事故原因,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XXX,省委副书记、省长XXX平,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笑虎,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建华,副省长黄强立即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现场,指挥应急处置,要求立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成立现场指挥部,对现场情况进行研判,完善应急处置方案,严防发生次生事故。
8月4日晚上,省安委会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行动。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精神和省安委会的安排部署,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严防同类事故在全省教育系统发生,现就有关工作紧急通知如下:一、高度重视,切实抓好暑期学校安全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暑期的学校安全工作,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安委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坚持安全红线意识、底线意识、主线意识和落实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
始终将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负起责任,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职、抓好落实。
各地各校要结合本地、本学校暑假期间安全工作特点,认真分析安全工作形势,研究安全防范对策,细化安全工作方案,明确安全工作任务,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和带班、值班制度,坚决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暑期校园和谐、师生平安。
兰州石化公司爆炸事故

兰州石化公司爆炸事故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2006年12月11日,兰州石化公司助剂厂顺酐车间常压凝结水储罐发生爆炸事故。
事故造成3人死亡。
一、事故装置简介兰州石化公司2万t/a顺酐装置2006年8月30日中交,9月15日吹扫试压结束,进行水联运、油联运,11月8日原料与处理工段开车成功,11月19日氧化反应工段正式进料,11月29日装置的工艺流程全线贯通,生产出了合格产品。
二、事故经过2006年12月11日,根据助剂厂的安排,借装置停工机会更改丁烷蒸发器(E-1301)蒸汽凝结水管线,即将丁烷蒸发器蒸汽冷凝水管线接到常压凝结水储罐顶(TK-1808)备用口,13时45分某建第一分公司3名员工在常压凝水储罐(TK-1808)顶部进行配管焊接作业,14时21分,电焊工在焊口打火,凝结水罐爆炸,罐体在底板焊缝母材处断开飞起,落在距原位东南方约71m处,在罐上工作的3名员工遇难。
三、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某建第一分公司在顺酐车间常压凝水储罐(TK-1808)顶部,用电焊焊接从正丁烷蒸发器(E-1301)引入常压凝水储罐(TK-1808)的蒸汽凝液管线作业过程中,遇到从脱丁烷塔进料加热器(E-1111)管程漏到壳程随蒸汽凝液进入常压凝水储罐(TK-1808)内积聚的碳四馏分,发生闪爆。
根据12月11日23时公司环境检测站检测发现丁烷蒸发器(E-1111)蒸汽排空口可燃气浓度达到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满量程的迹象。
12月13日对向凝水储罐(TK-1808)排冷凝液的6台换热器进行通氮检漏试验。
其中发现丁烷蒸发器(E-1111)试验开始冲压至0.23MPa,经2h保压试验,压力降至0.202MPa,经测量数据计算丁烷蒸发器(E-1111)的泄漏率达6.09%/h。
从而断定爆炸可燃物丁烷是从丁烷蒸发器(E-1111)管程漏入壳程随蒸汽凝液串到常压凝水储罐(T K-1808)。
兰州石化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

四.事故教训
• 1、安全防范意识差,贪图便捷盲目操作。 • 2、安全监督不到位,不能有效扼止违章。 • 3、生产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能有效落
实。 • 4、变更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 5、报废装置管理不善,为事故发生埋下隐 患。 • 6、隐患治理力度不够,无法确保本质安全。
五.事故安全措施
三.事故原因分析
• 直接原因
• 烷基化车间在对废酸沉降槽进行工艺处理过程中,
由于蒸汽往复泵不上量,决定从废酸沉降槽底部 抽油,在废酸沉降槽放空管线试通过程中,违反 含硫污水系统严禁排放废酸性物料的规定,将含 酸废油直接排入含硫污水管线,酸性废油中的硫 酸与含硫污水中的硫化钠反应产生了高浓度硫化 氢气体,硫化氢气体通过与含硫污水系统相连的 观察井口溢出。
• 对所有进入含硫污水系统的污水进行清理,
减少含硫污水外排量。加强对含硫污水系 统的管理,做到含硫污水的有序排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制定新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开展大型的
安全整顿活动,各个工段举行小规模的安 全教育活动,做好安全生产活动
二.事故经过
• 2002年8月,兰州石化公司决定对炼油厂1998年停产的旧烷基化装置
进行拆除。 2002年8月27日15时左右,烷基化车间主任张某带领车间 管理工程师程某、安全员锁某,协助三联公司污油回收队装车。由于 从废酸沉降槽人孔处用蒸汽往复泵不上量,张某等三人决定从废酸沉 降槽底部抽油。在废酸沉降槽放空管线试通过程中,违反含硫污水系 统严禁排放废酸性物料的规定,利用地下风压罐的顶部放空线将废酸 沉降槽中的部分酸性废油排入含硫污水系统。酸性废油中的硫酸与含 硫污水中的硫化钠反应产生了高浓度硫化氢气体,硫化氢气体通过与 含硫污水系统相连的观察井口溢出。 8月27日17时10分,在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北围墙外西固区环形东路 长约40米范围内,有行人和机动车司机共50人出现中毒现象。17时 15分,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总医院急救车到达现场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 抢救。其中4名受伤人员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1名受伤人员于9月1日 经抢救无效死亡,45人不同程度的中毒,经济损失达250多万元。
天然气事故举例

川东开发公司采输四公司采气十八队,在6月22日发现 位于七桥输气站内DN500输气干线出站绝缘法兰 O形圈密 封漏气 , 公司决定利用 7 月 12 日至 18 日渡舟厂检修 , 大天池 管线全线停产期间,对七桥输气站泄漏处进行整改,并在7月 13日生产会上作出安排。大天池项目组前线指挥部收到川 东开发公司采输四公司编制的整改方案并同意执行。 7月 15日采输四公司按施工方案要求对龙门阀室至七桥、沙坪 阀室至七桥长
事故的原因为: 1. 设计规程到安全管理,对硫化铁自燃产生的危害认识不 清。四川局大天池输气管道工程目前采用干含硫气输送 工艺,是对原湿含硫气输送工艺的重大改进。它克服了 湿气输送时硫化氢与水反应,造成管道腐蚀和氢脆的重 大隐患。但是,新的干式输气工艺又产生了硫化铁粉末, 而硫化铁在与空气中氧气接触中可以引起自燃,成为间 接火源,与天然气、空气混合气接触可以导致爆炸。由 于从设计规程到安全管理,缺乏相适应的技术措施和要 求,存在漏洞,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李德术带领队上职工陈立建于17日20:20赶至龙门阀室, 向采输四公司调度室汇报后,约定22:30准时操作倒气。该段 置换空气的放空点仍设在七桥输气站内,22:30打开站内放空 阀进行置换空气,23:00验证干线进站压力表接头处有天然气 味后,结束干线置换。 1998 年 7月 10日在进行龙门阀室转换空气过程中 , 于当 日23:00左右,操作人员发现龙门阀室至七桥输气站进站裸露 管段有升温现象,23:10,DN500干线进站裸露管段明显温升。 采输四公司经理陈华勇 ,主管生产副经理冷一奎闯讯后从家 中赶赴现场。组织作业人员采取用消防车喷淋冷却的物理措 施,对管段进行表面降温 ,截止到7月18日0:10,在降温未果的 情况下 ,现场人员决定对七桥输气站内容器管道进行置换空 气,同时开启
甘肃“8.4”兰州石化兰炼厂区爆炸.

净,吹扫、蒸塔不彻底就急于动火作业,就易发生事故。开工时设备管线检查不到位,打 压试漏有漏洞,开工操作失误,装置区内的可燃气体报警仪未投用或没有进行校验等等,
都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8.4”火灾处置经过
(一)快速响应,第一时间调集充足力量
8时57分,甘肃总队接到报警后,根据《甘肃省公安消防部队火灾 等级划分和灭火救援力量编成调度规定》,立即启动《石油化工灭火救 援预案》,一次性调集兰州支队11个中队、1个战勤保障大队、43台消防 车(其中5台泡沫车、5台高喷车、25台水罐车、4台通信指挥车、4台保 障车)、252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处置。命令白银、临夏、武威、定西等4 个支队17台车、96名官兵做好跨区域增援准备。命令总队应急物资储备 库,准备泡沫、水炮、空呼及个人防护等物资,赶赴现场增援。同时, 调集公安、交警、安监、供水、卫生、环保等相关联动单位专业力量到 场,调集省灭火救援专家组相关专家到场辅助决策,通知市自来水公司 为火场附近管网增压供水,通知市环卫局紧急调集12辆洒水车在兰州石 化公司炼油厂外围集结待命。
兰州石化炼油厂基本情况
兰石化炼油厂是兰州石化公司的主要生产厂
之一,于1958年建成投产,是我国“一五” 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新中国建成 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炼油厂,属于燃料润滑 油型炼厂,现有员工1.8万余人,下设11个车 间。原油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拥有常减压、 重油催化、连续重整芳烃抽提、汽柴油加氢、 延迟焦化等40余套炼油生产装置。主要生产 汽、煤、柴、润滑油基础油、苯类、液化气、 石蜡等10大类产品。
冷凝器管束顺循环水管线进入凉水塔,在凉水塔减压气化,向四周飘散,遇到着
火源就会引发爆燃。外漏是冷却器封头泄漏,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 火灾爆炸。
兰州石化罐区爆炸(组图)

兰州石化基地掠影(组图)2008年06月12日10:08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刘延治刘建华丁伟胡冰冯作文我要评论(0)字号:T|T兰州石化基地掠影兰州石化公司加快人才培育和新产品自主研发步伐,进一步推进操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操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兰州石化目前具备年1050万吨炼油能力,是我国西部最大的炼厂,成为保障西北、西南地区成品油供应的重要基地。
九曲黄河,宁静金城。
兰州石化公司坐落于此。
近日,西北地区首套丙烯酸及酯装置在兰州石化公司建成投产,并产出合格的丙烯酸和丙烯酸丁酯产品。
这意味着兰州石化向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炼油化工基地”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兰州石化公司是我国“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保障西北、西南广大地区油品和化工产品供应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兰州石化先后建成了年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年40万吨芳烃抽提装置、年10万吨丁苯橡胶装置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具备千万吨炼油、70万吨乙烯生产规模,形成目前我国西部集炼油、化工、化肥生产以及机械仪表制造、工程技术、建安维修、物流仓储等生产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炼化企业。
兰州石化公司在新的发展思路上,继续深化改革,持续自主创新,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切实加强安全环保和节能减排,更加注重文化建设和员工发展,实施技术进步、资源节约、员工发展、人员转移和企业文化建设五大战略,全面提升炼油化工业务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机械仪表制造、工程技术、建安维修、物流仓储等生产和社会服务,努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炼油化工基地。
兰州石化基地掠影(组图)2008年06月12日10:08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刘延治刘建华丁伟胡冰冯作文我要评论(0)字号:T|T年7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
催化干气、液化气脱硫装置项目建设将于6月30日建成中交,两套装置的建成将使催化干气、液化气的品质更高更环保。
兰州石化公司不断夯实管理基础,通过细化检查标准,拓宽检查内容,将集中检查与日常抽检相结合,推进岗位责任制大检查、达标创奖和五型班组创建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故发生后,我们深刻剖析事故发生的深层
次原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公司在报废装置 管理、员工培训和制度执行、安全环保隐患治理 等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
从中也反映出部分管理干部安全素质不高,对作
业变更后方案的危害认识不足,车间管理人员违 章指挥,鲁莽行事,贪图便捷;操作人员对含酸 废油排入含硫污水系统会产生硫化氢的常识不清 楚,业务技术不过关,这是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
兰州石化公司
“8.27”硫化氢中毒事故分析
2006年5月
一、事故经过 2002年8月,兰州石化公司决定对炼油厂1998年 停产的旧烷基化装置进行拆除。炼油厂烷基化车间 为了确保旧烷基化装置的拆除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计划对该装置进行彻底的工艺处理。在处理废酸沉
降槽(容-7)内残存的反应产物过程中,因该沉降
督人员素质低,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精,造成安全
监督人员没有能力发现和纠正违章现象。
4、生产管理不到位,安全措施不能有效落实。 烷基化车间主任协助施工单位进行污油回收时,
在蒸汽往复泵抽油不上量,无法按原方案进行污油 回收操作的情况下,既没有对现场作业风险进行认 真辨识,也没有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就现场变更 工艺处理方案,并组织操作人员实施,这说明公司
5、变更管理不到位,不能有效规避风险。
在进行污油回收前,车间编制了处理方案,对
存在风险进行辩识,并制订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但 在作业执行过程中,在蒸汽泵不上量的情况下,改 变了处理方案,决定从废酸沉降槽(容-7)底部抽 油,如果在作业前分析出变更方案存在的风险,对
变更可能导致的风险制订有效控制措施,就可完全
炼油厂烷基化车间主任张某等人在对废酸沉降 槽进行工艺处理时,操作人员对含酸废油排入含硫
污水系统会产生硫化氢的认识不清,安全防范意识
差,业务技能不过关,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应知应会, 可谓不知不会,无知无畏,对作业过程中的危害性 认识不够,后果估计不足,贪图便捷,鲁莽行事, 盲目操作,员工没有具备保证安全生产的基本技能。
槽抽出线已拆除,无法回抽处理,由装置所在分厂
向公司生产处打出报告,申请联系收油单位对槽内 的残留反应产物进行回收。
2002年8月27日15时左右,烷基化车间主任张龙带领车间管理 工程师程桂香、安全员锁金钟,协助三联公司污油回收队装车。
由于从废酸沉
降槽(容-7) 人孔处用蒸汽 往复泵不上量, 张龙等三人决
物未及时处理。
同时,调查发现装置停车后,在装置前期拆除过程
中,没有进行风险辨识,制订的拆除方案不严密, 导致正常的倒酸流程被提前拆除,致使槽内含酸废 油无法按照正常流程回抽处理。这反映出公司在报 废装置管理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7、隐患治理力度不够,无法确保本质安全。
含硫污水硫化氢吸收塔由于设计原因,经常出现
8月27日17时10分,在兰州石化公司炼油厂 北围墙外西固区环形东路长约40米范围内,有行 人和机动车司机 共50人出现中毒。
17时15分,兰州石油化工公司总医院急救车到达现
场开展抢救,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抢救。 其中4名 受伤人员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1名受伤人员于9月1 日经抢救无效死亡,45人不同程度的中毒,经济损 失达250多万元。
在生产管理上存在方案执行不严,落实不够的问题。
同时,公司生产运行处作为废油回收工作的审 批单位,没有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
含酸废油回收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提出明确的要
求,对装置处理现场只进行了简单的现场检查后,
就批准了酸性废油回收申请。说明公司管理方式粗
放,管理上存在漏洞,部分领导干部“安全第一” 的思想还没有入心入脑,在安全管理措施上还存在 重视不足,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二、事故原因:
烷基化车间在对废酸沉降槽进行工艺处理过程中, 由于蒸汽往复泵不上量,决定从废酸沉降槽(容-7)
底部抽油,在废酸沉降槽(容-7)放空管线试通过
程中,违反含硫污水系统严禁排放废酸性物料的规定,
将含酸废油直接排入含硫污水管线,酸性废油中的硫
酸与含硫污水中的硫化钠反应产生了高浓度硫化氢气
体,硫化氢气体通过与含硫污水系统相连的观察井口
3、安全监督不到位,不能有效扼止违章。
安全员锁某做为车间现场安全监督人员,对车
间主任的违章指挥、操作人员的违章作业视而不见, 没有认真履行安全监督职责,没有对违章现象进行 及时的制止和纠正,而是接受了违章指挥,也成为 违章作业者。暴露出公司安全监督体系没有完全发
挥作用,对安全监督人员的选拔考核不严,安全监
避免事故的发生。从中反映出我公司在变更管理上
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的问题。
6、报废装置管理不善,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
装置出入界区物料管线加堵盲板。但旧烷基化装置于1998
报废装置在停车后应该进行彻底工艺处理,倒空物料,
年长期停车后,没有及时对停车后的装置进行彻底的
工艺处理,致使废酸沉降
槽(容-7)内残存反应
碱结晶,系统 运行受到较大 影响,硫化氢 吸收效果较差;
硫化氢吸收塔
同时含硫污水系统观察井没有及时进行封闭。含硫污 水系统的清污 分流工作由于 受到技术上的 限制,一直未
含硫污水观察井
能及时进行。
另外,随着周边地区的发展,公司装置被周围村庄、道
路包围,城市道路和周边居民与公司生产装置的安全防
护间距严重不符
三、事故教训:
这起事故的发生,反映出我们公司各级员工特
别是部分领导干部没有真正将“安全第一”的思想 深入脑海,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遵章守纪还没有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同时, 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标准不高,工作不
细,管理不严。事故教训极为深刻。
1、安全防范意识差,贪图便捷盲目操作。
生产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第一”的思
想还没有深入脑海,对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危机感
不够,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导致各级领导在抓安全
管理上标准不高,工作不细,管理不严。有些领导 对安全工作还停留在一般性的开会布置、下发文件 上,没有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
废酸沉降槽 (容-7)
定从废酸沉降
槽(容பைடு நூலகம்7)底
部抽油。
在废酸沉降槽(容-7)放空管线试通过程中,违反含硫污
水系统严禁排放废
酸性物料的规定, 利用地下风压罐的 顶部放空线将废酸 沉降槽中的部分酸 性废油排入含硫污 水系统。
酸性废油中的硫酸与含硫污水中的硫化钠反应产生
了高浓度硫化氢气体,
硫化氢气体通过与含硫污水系统相连的观察井口溢出。
是用鲜血写成。不遵守制度,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就一定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烷基化车间主任张某,作为车间第一安全负责人,
无视公司制度和规定,有章不循,违章指挥,将 含废酸油排入含硫污水系统,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从中也暴露出公司基层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三 违”现象普遍存在,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层层弱化,
执行力差的问题。
在试通管线过程中,将含酸废油直接排入含硫污水
管线,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2、制度执行不力,“三违”行为屡禁不止。
《兰州石化公司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定》、《兰
州石化公司污水管理规定》及《烷基化装置操作规 程》都明确规定,废酸渣不允许排入含硫污水系统,
应送出装置综合利用或拉运到工业渣场进行填埋处 理。规章制度都源于对生产实践,源于事故教训,
合国家规范的要
求,这为事故的
进一步扩大留下
了隐患。
从中反映出我公司对安全环保隐患治理的 认识不足,治理的力度不大,也暴露出我 公司对周边环境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还没有 引起足够的重视的问题 。
8、管理存在问题,安全责任制没有落实。
事故的发生,暴露出我公司在安全管理上存在 隐患,在员工培训、隐患治理、制度执行的方面存 在管理不到位,管理不严等现象,各级领导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