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合集下载

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国内, 王建华认为 , 高等教育应向其他社会部门 ( 包括政府、 非政府、 企业界等 ) 、 教 育内部其它系统 ( 包括中小学、 职业技术学院等) 、 有关人士 ( 包括学生、 家长、 企业家、 专家等) 开放, 并在开放的基础上与之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张婕认为, 我国高等教 育正处于利益相关者时代 ,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范式将从中央集权管理范式向地方化 管理范式过渡, 最终将走向 利益相关者管理 范式 , 其核心就是建立各种利益群体之 间的伙伴关系 。张燚认为 , 随着网络经济发展, 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的发展正产生着 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权利, 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 改善高校 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高校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创新的根本目标。王连森 认为 , 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和要求规定了大学责任, 为大学指明了发展目标; 利益相关 者的物质和精神付出充实和丰富着大学资源 , 为大学提供了发展的能量和动力 ; 利益 相关者的作用、 地 位、 权利制 约和 规范 着大 学制度 , 为 大学 创设 了发 展的机 制平 台[ 10] 。李福华认为, 大学的责任就是要维护和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 [ 11] 。综 上所述 , 国内外学者都表达了相似的观点, 即把利益相关者纳入高校组织管理范畴 , 将是高校组织创新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 : 从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内涵与划分 , 高校 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及影响 , 基于高
校办学理念与治理结构创新和高校与利益 相关者互动发展的行为调适与管理策略等方面 , 对 高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观 点进行梳理 , 以期为该理论在高校组织创新的深入 研究与实践提供启发 。 关键词 : 高等院校 ; 利益相关者 ; 管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 : G451. 5 文 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672 8742( 2009) 06 0016 13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摘要】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所谓大学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大学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大学发展的个人或群体,根据米切尔的属性评分法,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确定型、期望型和潜伏型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本文系统综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第一次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开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后经弗里曼、布莱尔等学者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兴领域吸引了各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随后利益相关理论也渐渐渗透到经济、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1.国内外大学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1.1国外研究综述从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德里克·博克认为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

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大学和社会其他主要机构连接起来,大学已不可避免的与个人和周围的组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大学内部情况来看,克拉克·克尔早就提出大学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个社群即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1990年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中从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所有权意义上提出大学的拥有者概念,从所有权角度对大学拥有者的界定与划分即是采用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他的主要观点是:高校的教师多数认为他们就是大学,原因是教学活动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这正掌握在他们手中;学生宣称对大学的所有权,常常自诩为大学得以存在的缘由,学生在毕业后,因成为教师、校友、捐赠者或董事而成为拥有者。

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在现代社会中,报告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无论是企业的年度报告,还是学术研究的报告,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适当反馈。

本文将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对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进行详细论述。

一、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及分类1.1 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利益相关者指对于组织、企业或个人决策、行动等有利害关系的各方,他们可以通过组织决策的结果而受到影响。

利益相关者包括内部利益相关者(如组织内的员工、管理者等)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如顾客、投资者、政府等)。

对于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利益。

1.2 利益相关者的分类根据其利益关系的强弱和影响的程度,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

核心利益相关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影响力,他们对于组织的战略决策和运营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企业的股东、高管层和一些关键客户常常是核心利益相关者。

一般利益相关者指对于组织的决策和行为具有较为明显影响的各方,但与核心利益相关者相比,其影响力和权力相对较弱。

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属于一般利益相关者。

边缘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决策和行动影响较小,他们的利益关系较弱。

例如社会公众、竞争对手等。

二、报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意义和目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是报告编制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确定报告的对象和范围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帮助报告编制者明确报告的受众对象和范围。

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报告的需求和关注点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特点和利益关系,确定报告所涵盖的内容和重点,确保报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2 提升报告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利益相关者分析可以帮助报告编制者预测受众对于报告的反应和期望,从而更好地调整和改进报告的内容和形式。

合理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升报告的可信度和可接受性,有利于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组织管理和商业伦理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强调了组织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本文通过对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了其在企业管理、社会责任、政府决策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组织管理、商业伦理、社会责任、政府决策一、引言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组织在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利益相关者理论正是强调了这一点,它成为组织管理和商业伦理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在我国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企业管理、社会责任和政府决策三个方面对我国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二、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企业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研究者通过对我国不同类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发现了企业间存在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关系和权力结构,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其次,研究者还研究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积极有效的利益相关者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一些研究还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我国企业文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和塑造,以及利益相关者文化差异对企业决策的影响。

然而,当前我国研究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于利益相关者冲突处理的研究较少,对于不同类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三、我国社会责任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社会责任是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关注、尊重和满足利益相关者利益的一种责任。

在我国,社会责任理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综述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探讨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文章首先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背景和基本概念;其次,总结了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最后,对于该理论在我国的应用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一部分: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被视为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工具。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渐在我国的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对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对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和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斯坦福大学的学者R. Edward Freeman于1984年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经营”概念。

利益相关者是指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或者可能受到组织目标实现影响的个人、群体或组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组织存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股东的利益,还应关注并平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维护组织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目前,我国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领域。

在企业管理领域,一些学者通过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影响力评估模型、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等相关理论。

在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学者们主要关注政府与公众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提出了政府公民平衡模型、政府公众参与机制等相关理论。

在社会组织管理领域,学者们探讨了社会组织与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社会组织治理模式、社会组织利益相关者参与等相关理论。

第四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难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尽管在我国的研究领域中,已经有一些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难点和挑战。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引言:利益相关者理论是组织管理与商业伦理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探讨了组织与其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综述,介绍其起源、基本概念、分类等内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挑战。

一、起源和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由斯坦福大学管理学教授爱德华·弗里曼(Edward Freeman)于1984年提出,他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对组织决策或活动结果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

这一理论的出现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逐渐被学术界和实践界所接受。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组织、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组织是指任何涉及决策和行动的社会系统,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利益相关者是指与组织具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包括员工、客户、投资者、供应商、政府、媒体等。

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既可以是合作又可以是冲突的。

二、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利益相关者可以按照其对组织影响力的大小划分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次要利益相关者。

主要利益相关者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力和资源,对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如股东、经理层、员工等。

次要利益相关者则对组织的影响力较小,如社会公众、媒体、非政府组织等。

利益相关者还可以按照其与组织的关系特征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

内部利益相关者是指直接参与组织内部经营活动和决策的个人或团体,如员工、管理层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则是指与组织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但不参与组织内部活动和决策的个人或组织,如客户、社会公众等。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利益相关者理论在组织管理和商业伦理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组织应该考虑到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不仅仅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这有助于改善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声誉和信誉,从而提升组织的长期竞争力。

其次,利益相关者理论鼓励组织采取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环境保护,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期望。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认为 ,从 “企 业是 一组 契约 ”这 一 基本 论 断 出发 , 可以把企 业理解为 “所有相关 利益者之 间的一 系列 多边契 约”-2 J,这 一组 契约 的主体 当然也 包括 管理 者、雇员、所有者 、供应商 、客户及社 区等多方参与 者。每一个契约参 与者实际上都 向公 司提供了个人的 资源 ,为了保证契约 的公正和公平 ,契约各方都应该 要有平等谈判的权利 ,以确保所有当事人的利益至少 都能被照顾到 ,这 是因为契约理论本质上就要求对不 同相关利益者都要 给予应有的 “照顾 ”;(3)从产权 理论 的角度 ,利益 相关者理论拥 护者认 为任何 一个 “个体判断”理论独 自是无法放之 四海而 皆准 的,因 此 ,单独依靠某一个 “个体判 断”理 论来描述 产权 也是不完整的。在谈论到像企业的权利和义务这样复 杂的问题时 ,应该趋 向于建立一个多元 “个体判断” 的产权理论。从此逻辑 出发,利益相关者理论顺理成 章地提 出, “只要 一种 多元的产权理论能 够被接受 , 那么产权理论 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之间的联 系也就显而 易见了”。 3 此外 ,国内学者杨 瑞龙从 基本企业 理论 出发 ,通过 “资本雇佣劳动” 和 “劳动管理型 ”企 业的比较 ,以及对联合生产 、收入分配和企业治理 的
总第 358期

任海云 :利益相 关者理论研 究现状综述
·31·
研究 ,得 出了共享所有权及利益相关者 “共 同治理 ” 的优越性 ,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二、对利益相关者 的界定
主要以概念 的思辨方 法为 主,Mitchell曾 总结 了 从 1963年有关利益相关者的第一个概念至今 的 27种 代表性概念 表述 。这些定 义可归为两类 : (1)广义 定义 ,以 Freeman的定义为代表 ,1984年 Freeman给 予广义利益相关者以经典定义是 :“企业利益相关者 是指那些能影响企业 目标 的实现或被企业 目标的实现 所影 响的个人 或群 体”。股 东、债权人 、雇员、供应 商 、消费者 、政府 部 门、相 关的社会 组织 和社会 团 体 、周边 的社会 成 员等 ,全 都归 入此 范畴 。 (2) 狭义定 义,以 Clarkson的表述 最具 代表 性 ,他认 为 “利益相关者在企业 中投入 了一些实物资本 、人力资 本 、财务资本或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并由此而承担了 某些形式的风险 ,或者说 ,他们 因企业活动而承受风 险。” 该定义排 除了政府部 门 、社 会组 织及社会 团 体 、社会成员等 。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

权和剩余索取权 ,即企业所有权 。
二是 股东 中心 理论 的基 础 之一企 业 的契 约理论 之争 。
企业 的 主 流 契 约 理 论 之 先 河 由科 斯 ( os,13 C ae 97)开 辟 ,之 后 又 由阿 尔 钦 和 德 姆 塞 茨 ( lha , Aci n D mst,17 ) e e z 92 、威廉 姆 森 ( la sn 9 5 90 、张 五 常 ( hug 93 、霍姆 斯 特 姆 和 泰 若 勒 Wii o ,17 、18 ) lm C en ,18 ) ( om t m,Tre 9 9 、阿根 亚 和 博 尔腾 ( gi ,B ln 92) 以及 其 他 学 者 加 以拓 展 。这 一 派 H lso r il,18 ) o A ho n ot ,19 o 理论 的共 旨是 :企 业 是 “ 一系列 合 约 的联 接 ” ( eu f otcs ( N xso nr t) 文字 的和 口头 的 ,明确 的和 隐含 的 ) c a 。
维普资讯
产经营的动力 ,也就是说 , 股东可能并不一定总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更关注企业 。Ba 在 19 lr 9 9年进一步指 i
出 ,公 司 的 出资不仅 来 自股 东 ,而且来 自公 司的雇 员 、供应 商 、债权 人 和客户 ,这 些 主体提 供 的不是 物质 资本 ,而 是一 种特殊 的人力 资本 。这 些 主体既 然 向企业 进行 了专 用性 投 资 ,必 然应 该享 有企 业 的剩余 控制
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 的财产是 由他们所投入 的实物资本形成的 ,他们承担 了企业 的剩余风险 ,理所 当然成 为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享有者 ( r s a Go m n&H r 9 6 H r&M o ,19 ) s a ,18 ; a t t or 9 0 ,这就是股东 中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综述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摘要】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

所谓大学利益相关者是指受大学发展影响,同时其行为又影响大学发展的个人或群体,根据米切尔的属性评分法,具体可分为三类,即确定型、期望型和潜伏型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多元化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使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本文系统综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大学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大学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自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利益相关者定义,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第一次将该词引入管理学界,开始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后经弗里曼、布莱尔等学者的共同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兴领域吸引了各界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随后利益相关理论也渐渐渗透到经济、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1.国内外大学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1.1国外研究综述
从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德里克·博克认为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

有一张庞大而复杂的关系网把大学和社会其他主要机构连接起来,大学已不可避免的与个人和周围的组织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大学内部情况来看,克拉克·克尔早就提出大学不是一个社群,而是若干个社群即本科生社群和研究生社群;人文主义者社群、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社群;专业学院社群;一切非学术人员社群;管理者社群。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1990年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中从更广泛和更高层次的所有权意义上提出大学的拥有者概念,从所有权角度对大学拥有者的界定与划分即是采用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

他的主要观点是:高校的教师多数认为他们就是大学,原因是教学活动和研究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这正掌握在他们手中;学生宣称对大学的所有权,常常自诩为大学得以存在的缘由,学生在毕业后,因成为教师、校友、捐赠者或董事而成为拥有者。

1.2国内研究综述
胡赤弟是国内较早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学者。

他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研究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并系统研究利益相关者性质、特点、地位和作用的文章。

其博士论文《教育产权与大学制度构建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分析框架,认为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契约网,并创造
性地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大学办学主体,提出利益相关者大学的“主导一合作”治理模式。

并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由权威利益相关者、潜在利益相关者和第三层次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大学模型,并对权威的利益相关者如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大学教师、学生以及政府作出了具体阐述,指出不同团体控制大学便会出现不同的模式,代表相关利益者的利益诉求。

自胡赤弟的研究之后,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新的研究视角和重要方法。

李福华(2008)明确提出大学是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他认为,大学作为非营利组织,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股东,每一个人或每一类人都不能对大学行使独立控制权,只能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控制。

另外。

他进一步指出,“大学的决策必须在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能走向任何一个极端,仅仅强调某一方面的利益”。

2.国内外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
2.1国外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
国外将大学视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进行研究的人首推美国的罗索夫斯基。

他在其《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将大学利益相关者分为四层:
第一层:教师、行政主管和学生。

教师是高校进行教学活动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人才,他们的存在推动着大学的发展,而行政主管在高校行驶着管理权,作为教师和学生的中间人,他们不可忽视;最后学生是大学的主要组成人群,没有他们,大学就没有存在的目的,因此,他们均是大学最核心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层:董事、校友和捐赠者。

作为正式决定主要政策的人,因为在高校经济方面的投入,所以十分关注他们所投资的学校声誉。

基于此他们是学校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第三层:政府和议会。

这一层只在特定条件下,例如提供经费资助并制定规章制度和评审学术活动,才与大学之间产生利害关系,因此是部分拥有者的利益相关者。

第四层:边缘层,即群众、社区和媒体,是次要的利益相关者。

2.2国内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识别
2.2.1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
教师肩负着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使命,学生是教育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他们的存在是大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的积极发展意味着更高的培养质量,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未来收益,所以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核心内部利益相关者。

另外,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被认为是大学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只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代理人。

所以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相对于政府和社会力量来说
属于下层利益相关者,处于被动、受控制的地位;但是大学行政管理人员相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处于上层利益相关者的地位,这种特殊的利益地位,使大学经营管理者成为大学治理必要张力的纽带。

2.2.2校友以及政府等财政拨款者
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有政府财政拨款、学费、社会投资与盈利性收入等多种渠道。

其中政府是大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教育的公益性同时决定了政府对大学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角色。

一方面,政府通过法律的途径影响高校教育政策的制定,使政府与大学的互动模式逐步从单一的管理走向监督、协调和服务;另一方面,政府身为公共利益的保障主题,保障受教育的公平同样是其重要的职责,政府有责任和义务不断促进大学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其健康发展。

2.2.3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
高校周围的社区和公众对高校而言是与其具有间接关联性的一类主要外部利益相关者,良好的社区环境和高素质居住人群是有利于大学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社区居民对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潜在的社会需求,反之,一个好的大学能有效促进周围社区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良性发展,进而保护和增加社会公众的利益。

产学研合作者、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媒体等同样对大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产学研的发展促使校际、校研间的合作成为各个大学之间竞争和合作的又一重要形式,,而公正客观的媒体信息则有利于大学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对有关信息有正确的了解,如媒体、权威机构和网站通过对大学提供正面评价来提高大学知名度,从而帮助大学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提高大学形象的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无形资源,因此高校应充分运用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合理运用这一资源,以达到扩大大学对外影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苏鹏.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与评述.当代经理人,2006(4):227-228.
[2]刘宗让.大学战略: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与管理[J].高教探索,2010(2):18-23.
[3]蔡炯,田翠香,冯文红.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应用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4):51-54.
[4]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5):17.
[5]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徐爱萍.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协同保障体系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25:4-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