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杆菌PPT课件

合集下载

棒状杆菌属ppt课件

棒状杆菌属ppt课件

《致敏红细胞凝集试验》
测定血清中抗毒素水平
0.1ml血清,倍比稀释+外毒素致敏红细胞37℃、 1h
敏感度可达10-4单位,简便快速
第二节 类白喉棒状杆菌
(一)假白喉棒状杆菌(C. pseudodiphtheriticum)
(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C. xerosis) (三)化脓棒状杆菌(C. pyogenes) (四)溃疡棒状杆菌(C. ulcerans) (五)假结核棒状杆菌(C. pseudotuberculosis) (六)溶血棒状杆菌(C. haemolyticum) (七)杰克群棒状杆菌(C. jeikeium-CDC group JK)
分泌物 双份血清 如不能及时检验,标本浸于无菌生理盐水或15% 甘油生理盐水保存
患者或带菌者咽喉、鼻咽拭子等
直接涂片 染色镜检 (单染或 G 染色+ 异染颗粒 染色)
吕氏血清斜 面35℃12~ 18h
涂片染色 镜检(G 染色和异 染颗粒染 色)
亚碲酸钾 BAP、 35℃24~48h
BAP35℃ 16 ~ 18h
G+杆菌、一端或两端膨大成棒状 染色不均匀,两端浓染或有异染颗粒 无鞭毛、无芽胞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 白喉棒状杆菌——致病菌 类白喉棒状杆菌——条件致病菌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CFra bibliotekdiphtheriae
一、临床意义 致病物质
(一)白喉外毒素
毒力强,130ng/kg可使人死亡 抗原性强 编码外毒素的tox基因——β-棒状杆菌噬菌体
• 心肌---心肌炎
白喉假膜
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机体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人工主动免疫

《棒状杆菌》课件

《棒状杆菌》课件

详细描述
最早的棒状杆菌被发现于19世纪末,当时 科学家们注意到一类特殊的细菌具有独特的 形态和染色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 来越多的棒状杆菌被发现并被深入研究。在 现代,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 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和分类棒状杆菌,并进一 步了解其在不同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02
棒状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详细描述
棒状杆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为7.4。繁殖方式为二分裂 ,分裂时多沿一个平面进行。
基因组与蛋白质组
总结词
棒状杆菌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是其遗传信息和表达产物的核 心,对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棒状杆菌的基因组包含一个环状染色体和若干个质粒,编码 约2000个基因。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棒状杆菌在特定条件 下会表达特定的蛋白质组分,这些蛋白质组分与其生物学特 性和致病性密切相关。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01
02
03
废水处理
棒状杆菌可以用于废水处 理,通过降解有机物和去 除有毒物质,达到净化水 质的目的。
土壤修复
利用棒状杆菌的生物活性 ,可以修复被污染的土壤 ,降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 含量。
生物修复
利用棒状杆菌进行生物修 复,可以清除环境中的有 害物质,保护生态环境的 安全。
06
有益影响
在肠道中帮助消化食物,维持肠道健 康。
有害影响
某些棒状杆与防治
致病机制与症状
致病机制
棒状杆菌通过破坏皮肤屏障、产生毒素等方式引发感染,导致皮肤炎症、疼痛等症状。
症状表现
感染棒状杆菌后,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水疱、糜烂、溃疡等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发热 。
03

白喉棒状杆菌(1)(共46张PPT)

白喉棒状杆菌(1)(共46张PPT)
在普通培养基虽能生长,但菌体形态不典型。 在BCYE培养基中加入 0. 能破坏细胞的线粒体,影响细胞 (2)菌体粗细不一,常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营养要求较高 , 血琼脂和巧 ④丝状红细胞凝集毒素 (filamentous hemoagglutinin) 具有促进细菌对纤毛上皮细胞粘附的作用。 体外:琼脂平板毒力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等
※ 1.白喉外毒素 (diphtherotoxin) 01 % 溴甲酚紫和 0. 对热抵抗力较弱,100℃1分钟死亡。 病原菌经呼吸道进入易感儿童体内,粘附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产生活性致病物质引起的百日咳病。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 咽、喉和气管粘膜水肿及假膜脱落,可引起呼吸道阻塞,甚至窒息死亡。 类似普通感冒,症状主要是微热、轻度咳嗽等。 A 亚单位--具有毒性,能抑制靶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白喉外毒素 A 片段进入细胞后 , 使延伸因子 2 (EF-2) 失活 , 抑制氨基酸转移至肽链,阻断 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引起组织坏死和病变。 (Legionella pneumophila) Ⅳ相为粗糙型菌落的无毒株。 (Bordetella pertussis) 营养要求较高 , 血琼脂和巧 目前国内应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 (DPT 混合疫苗,又称白百破三联疫苗) 。 ②腺苷酸环化酶毒素 (adenylate cyclase toxin) 催化真核细胞内 ATP 转化为 cAMP, 抑制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伤作用;抑制巨噬细胞的氧 化活性,抑制 NK 细胞的杀细胞作用。 体内:豚鼠作中和试验 青霉素、红霉素,不仅能抑制白喉棒状杆菌的感染,也能预防恢复期带菌者的出现。 美蓝短时间染色菌体着色不均匀,出现深染颗粒,这些颗粒与菌体着色不同,称异染颗粒,可用于鉴定。 应尽早注射足量白喉抗毒素, 此期传染性强,随飞沫排出大量细菌。 无荚膜,无鞭毛,无芽胞 。

《棒状杆菌属》课件

《棒状杆菌属》课件

药物生产
某些棒状杆菌能用于生产生物药 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这些
药物在医疗领域有重要作用。
药物递送
棒状杆菌可被用作药物递送载体 ,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部位,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某些棒状杆菌具有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用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 净化过程,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
棒状杆菌对干燥、阳光和 一般消毒剂敏感,但在湿 润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
分布与环境适应性
分布
传播方式
棒状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如 土壤、水、动物和人的粘膜表面。
某些致病性棒状杆菌可通过直接接触 或空气飞沫传播,如白喉棒状杆菌。
环境适应性
棒状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在 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生长。
基因组学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进化树构建
通过比较不同棒状杆菌属细菌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构建出详细的进化树,揭示不 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进化机制研究
通过对棒状杆菌属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属细菌的进化机制,包 括基因突变、重组、水平基因转移等对进化的影响。
基因组学在物种分类中的应用
分离与鉴定难度
棒状杆菌属中不同菌种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较为相似,给分离和鉴定带 来一定的难度。
代谢产物的规模化生产
实现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规模化生产,需要解决发酵工艺 、提取纯化等技术问题。
安全性评估
对于潜在应用价值较高的棒状杆菌,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确 保其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嗜酸棒状杆菌
能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繁殖,可用于酸 性废水处理和酸性矿山排水处理等领 域。
03

棒状杆菌属课稿课件

棒状杆菌属课稿课件

生物学特性
形态特征
棒状杆菌呈棒状或球杆状,无鞭 毛,不形成芽孢。
细胞壁结构
棒状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 成,其化学组成和结构较为特殊。
抗原结构
棒状杆菌的抗原结构较为复杂,包 括菌体抗原、鞭毛抗原和表面抗原等。
生态分布与环境适应性
01
02
03
分布范围
棒状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 环境中,如土壤、水、空 气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诊断技术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临床诊断:根据疑似感染者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和实 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似的感染症状进行鉴别,如肺炎、肺 结核等。
防治策略与药物研发
防治策略 提高公众对棒状杆菌属的认识,加强预防意识。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规范诊疗操作流程。
深入解析棒状杆菌属的基因组结构、功能和演化,有助于发现新 的药物靶点。
致病机制与毒力因子研究
理解棒状杆菌属的致病机制和毒力因子,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棒状杆菌属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需要 深入研究其耐药机制和传播途径。
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应用
跨学科合作
棒状杆菌属的研究需要微生物学、分 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合作, 共同推进研究进展。
系统发育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可以 揭示不同棒状杆菌属菌株 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路径。
适应性进化
棒状杆菌属在特定环境中 的适应性进化,与其在人 类和动物体内的致病性密 切相关。
03
棒状杆菌属的生理生化特性
代谢途径与酶系统
糖代谢途径
棒状杆菌属能够利用多种糖类作为碳 源,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途径 进行能量代谢。

棒状杆菌ppt课件

棒状杆菌ppt课件
如:在干燥假膜中→生存3个月↑ 玩具上存活数天至数周→ 易传播
2019/7/30
8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中心
主要为白喉毒素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
只有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tox” ) 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才 能引起白喉
不产生白喉毒素的菌株不能引起白喉→可引起其 它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等)
2019/7/30
20
(二)治疗
1.抗毒素:早期,足量,防止血清过敏症 2.抗生素:抑制白喉杆菌和咽喉部
其它细菌的生长繁殖 有报道:
用抗生素治疗者,有1-15% 成为恢复期带菌者
2019/7/30
21
4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形态: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 状,可见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G+
染色方法
美兰染色 奈瑟染色
Albert
菌体
淡兰色 黄褐色 淡绿色
异染颗粒
深兰色 蓝黑色 蓝黑色
2019/7/30
5
Neisser-stained smear of C. diphtheriae showing metachromatic granules:
2019/7/3010 Nhomakorabea2019/7/30
11
(三)所致疾病: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飞沫、污染物品
鼻 咽喉
(鼻咽腔)
气管
局部细菌和毒 素的作用
2-7天潜伏期
灰白色假膜
外毒素入血
毒血症
粘膜水肿及假膜
脱落,引起呼吸
道阻塞,甚至窒
心肌
肝 肾上腺 外周神经 息死亡。

第七节 白喉棒状杆菌(共17张PPT)

第七节 白喉棒状杆菌(共17张PPT)
• 结果判定:24~48H后观察结果,
局部出现红肿 阳性反应 机体无免疫力
局部无红肿 阴性反应 体内有免疫力(有抗毒素)
• 应用:检查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前的筛选与接种后效果观察
• 因观察时间长现已很少采用
• 目前有人采用白喉毒素致敏的红细胞做凝集试验来测定血清中的抗毒 素,该方法比较简便快速。
第七节 白喉棒状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C.diphtheriae),俗称白喉 杆菌,是白喉的病原菌。白 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 膜。该菌能产生强烈外毒素, 进入血液可引起全身中毒症 状。亚碲酸钾培养基能使其 菌落呈黑色。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
• 革兰阳性,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 两端膨大呈棒状。直径为 0.3~0.8μm,菌体粗细不匀,着色 不均,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V字 形或L字形;无荚膜,无鞭毛,不产 生芽孢;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 标本:棉拭子取病变部位假膜边缘 • 直接涂片镜检—形态,异染颗粒可辅助诊断 • 分离培养--接种吕氏血清斜面(灰白色小菌
落)或接种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黑色菌落) • 毒力鉴定—鉴别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无毒棒
状杆菌。 体外法:Elek平板毒力实验,SPA-协同凝
集试验 体内法:豚鼠做体内中和试验
轻型小菌落
试验侧:一侧前臂用 含1/50 最小致死量(MLD)的白喉外毒素皮内注射(毒性、蛋白质)
抗毒素免疫 体外法:Elek平板毒力实验,SPA-协同凝集试验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免疫机制:抗毒素阻止白喉毒素B链与易感细胞结合, 标本:棉拭子取病变部位假膜边缘
混合反应 6~18h红肿 6~18h红肿 无免疫力,超敏反应

棒状杆菌病医学PPT课件

棒状杆菌病医学PPT课件

27
假结核棒状杆菌感染
假结核棒状杆菌常引起羊干酪性淋巴结炎、 骆驼脓肿病、马溃疡性淋巴管炎和人化脓 性淋巴管炎。 多因皮肤损伤感染,有的因污染的饲料而 感染。
28
羊:绵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羔羊不易感,随
年龄增大,发病增多,病情加重。起初局部 发生炎症,后波及临近淋巴结缓慢增大和化 脓。脓包脓液初稀薄,渐变为牙膏样、干酪 样,切面呈同心轮层状。 山羊:羔羊常发于肩前淋巴结,不化脓破溃 ,切开后流出乳白色黏性液体。也可发于乳 用山羊,以头部和颈部淋巴结多见,淋巴结 可自行破溃、结疤。
棒状杆菌病
1
病原
化脓棒状 杆菌感染
肾棒状杆 菌感染
假结核棒 状杆菌感 染
白喉棒状 杆菌感染
2
棒状杆菌病
由棒状杆菌属的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 的一些疾病的总称。 棒状杆菌的种类不同,动物和人的临诊表 现也不完全相同,一般以某些组织和器官 发生化脓或干酪性的病理变化为特征。
3
病原
棒状杆菌为多形态细菌,由球状至杆状, 较长的细菌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革兰 氏染色阳性,无鞭毛,不产生芽胞。致病 的棒状大都为需氧兼性厌氧,生长最适温 度为37℃,血液或血清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与分枝杆菌属、诺卡氏菌属和放线菌属相 似,有交叉反应。分类学上认为本属与放 线菌属关系尤为密切。
7
猪:形成局部脓肿,或发生化脓性关节炎、 脊椎盘炎、静脉炎、脐带炎、支气管炎、 化脓性肺炎等。脓肿大小不同,脓肿壁厚, 脓汁呈黄色或绿色,浓稠度不一,常见于 皮下、尾部、骨盆口和乳腺等部位。8Biblioteka 910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4
14
在白喉中:
常见咽白喉>喉白喉>口腔白喉>鼻 白喉>其它白喉(皮肤白喉,眼结膜白 喉,外耳道白喉,阴道白喉等)
注意点:
①白喉杆菌一般不进入血流,只是外毒素进 入血流
②体温不高,中毒症状严重 ③白喉病人除注意局部咽喉部的情况外,要
注意全身情况
2020/11/24
15
三、免疫性
2020/11/24
10
2020/11/24
11
(三)所致疾病:白喉
白喉棒状杆菌 飞沫、污染物品
鼻 咽喉
(鼻咽腔)
气管
局部细菌和毒 素的作用
2-7天潜伏期
灰白色假膜
外毒素入血
毒血症
粘膜水肿及假膜
脱落,引起呼吸
道阻塞,甚至窒
心肌
肝 肾上腺 外周神经 息死亡。
心肌炎 内脏出血 肾上腺功 软腭麻痹
能障碍 声嘶
棒状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
2020/11/24
1
因菌体一端或二端膨大呈棒状而命名
1.分类:二大类
①白喉杆菌:是棒状杆菌属中主要的致病菌 ②类白喉杆菌:对人一般不致病
如:溃疡棒状杆菌:可引起类似白喉的 溃疡性咽炎
痤疮棒状杆菌:引起痤疮/粉刺 阴道棒状杆菌:引起阴道炎/尿道炎
2020/11/24
Elek平板法:
2020/11/24
18
2020/11/24
19
五、防治原则
(一)特异性预防 1.人工自动免疫 接种类毒素(白、百、破三联疫苗)免疫 力可维持3-5年 对象:5岁↓的儿童,若为5岁↑,先做锡 克试验,阳性者均应进行人工自动免疫
2.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接种对象:接触了白喉病人的易感儿童 注意点:要做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
如:在干燥假膜中→生存3个月↑ 玩具上存活数天至数周→ 易传播
2020/11/24
8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A亚单位:是毒素的毒性中心
主要为白喉毒素 ↘B亚单位:与宿主细胞表面的 受体结合
只有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毒素基因“tox” ) 的溶源性白喉杆菌才能产生外毒素→才 能引起白喉
不产生白喉毒素的菌株不能引起白喉→可引起其 它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等)
1.年龄与免疫的关系
6个月以内的小孩对白喉不易感 6个月--5岁对白喉最易感 2.病后可获得相当牢固的免疫力
主要为体液免疫 调查人群对白喉是否有免疫力, 可用锡克氏试验
2020/11/24
16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原理:用已知的白喉外毒素,检测机体中有无相应抗 体的皮肤试验
方法:将0.1 ml白喉外毒素注入受试者前臂皮内 观察结果
局部红肿、坏死(直径1-2cm)→阳性(机体无 免疫力)
局部无红肿、坏死→阴性(机体有免疫力) 意义:选择接种白喉类毒素的对象—
阳性为接种对象
2020/11/24
17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涂片:G+,呈棒状 2.培养 3.毒力试验
动物试验: 注入已知白喉抗毒素—待测菌液— 不发病 不注入抗毒素,只注入待测菌液—发病
2020/11/24
9
(二)白喉毒素的致病机制
主要是使转位酶Ⅱ (EF-Ⅱ)失活,而干扰机 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
白喉毒素水解成A,B两个亚单位后,B亚 单位与易感细胞上的受体结合,A亚单位进入细 胞内→使NAD+(氧化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
水解为→烟酰胺
+ 腺嘌呤二磷酸核糖(ADPR) 并可催化EF-Ⅱ与ADPR共价结合→成为无活性 的复合物
2020/11/24
12
2020/11/24
白 喉 是 毒 血 症
13
注:假膜 组成:纤维蛋白,坏死组织,KLB, WBC等 症状:由于水肿,假膜的作用→声撕,疼痛, 甚至窒息→死亡
毒血症的症状 肾上腺→出血水肿 心肌→心肌炎 未稍神经麻痹→ 软腭肌麻痹↘ ↘ 吞咽困难,声撕,呼吸困难 吞咽肌麻痹↗
2020/11/24
20
(二)治疗
1.抗毒素:早期,足量,防止血清过敏症 2.抗生素:抑制白喉杆菌和咽喉部
其它细菌的生长繁殖 有报道:
用抗生素治疗者,有1-15% 成为恢复期带菌者
2020/11/24
21
a beaded appearance
Albert-stained smear of C. diphtheriae showing metachromatic granules
2020/11/24
6
培养特板
2020/11/24
7
(二)抵抗力
1.对热和一般化学消毒剂较弱 (如温度100℃1′,1%石炭酸1′) 2 .对某些因素的抵抗力较强
2
2.共同特点
①G+杆菌,呈棒状 ②有异染颗粒,白喉杆菌最明显 ③亚碲酸钾培养基(KT)→黑色菌落 ④无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⑤致病性棒状杆菌能产生毒力强的外
毒素
2020/11/24
3
白喉棒状杆菌
(C.diphtheriae)
是引起白喉的病原菌 白喉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 病,多见 于小孩
2020/11/24
4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形态: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 状,可见着色较深的异染颗粒。G+
染色方法
美兰染色 奈瑟染色
Albert
菌体
淡兰色 黄褐色 淡绿色
异染颗粒
深兰色 蓝黑色 蓝黑色
2020/11/24
5
Neisser-stained smear of C. diphtheriae showing metachromatic granu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